1、以下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正确时间顺序是
①邓小平理论
②科学发展观
③“三个代表”
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④①②③
D. ②①③④
2、当你看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国两制”、“中共十五大”、“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等关键词,你能联想到的是( )
A.邓小平理论 B.“三个代表”思想
C.科学发展观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3、“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明权属于农民。”“在你们广东划出一块地方来,也搞一个特区……过去陕甘宁边区是特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要杀出条血路来,”这条“血路”开始于
A. 南海
B. 深圳
C. 海南
D. 浦东
4、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 )
①中国历史从此掀开了新的一页
②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③这是影响战后世界格局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④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5、建国初期的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三大运动的共同作用是 ( )
A.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B.肃清了国内的反革命势力
C.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
D.消灭了地主阶级
6、如图是1986年某省企业的变化情况,以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 B.推行“三大改造”
C.实行国有企业改革 D.实行对外开放
7、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式上,毛泽东说: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我们的工作”的内容不包括
A. 改北平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 B.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 定五星红旗为国旗 D. 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8、开国大典上,54门礼炮齐鸣28响,广场欢声雷动,庆祝新中国的诞生,你认为“28响”的寓意是
A. 代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中国人民艰苦斗争的28年 B. 没有什么寓意
C. 代表国民党在中国28年的反动统治被摧毁 D. 因为28这个数字比较吉祥
9、进入新时期,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下列现象能体现的是
①肉食、副食品、果品消费比例增加,服饰多样化,时装流行
②居民中自费旅游,参加各种文娱、健身活动的越来越多
③笔记本电脑、手机日益普及,出行坐飞机、动车、开私家车越来越普遍
④自谋职业,下海经商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③
10、目前,少数民族管理自己事务的行政机构不包括
A.自治市
B.自治区
C.自治州
D.自治县
11、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场深刻面广泛的思想解放运动包括下列选项中的
A.新文化运动
B.“文化大革命”
C.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
D.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2、下列关于我国对外开放形成的格局,正确的表述是( )
A.经济特区一一沿海开放城市一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一内地
B.沿海开放城市一一经济特区——内地——沿海经济开放区
C.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一一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D.沿海经济开放区一一特区一一沿海开放城市一一内地
13、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有句台词:“我们要主动‘关照’日本鬼子,让它尝尝被八路军打的滋味。”能有力的证明这一台词的战役是( )
A. 渡江战役 B. 台儿庄战役 C. 淮海战役 D. 百团大战
14、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最重要成果是( )。
A. 选举毛泽东为国家主席 B. 选举刘少奇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C. 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 D. 通过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
15、如图是某同学搜集的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的口号或标语,根据所学A处的内容应该
A.走合作化道路
B.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D.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16、建国初期,一个四川农民分到了土地,政府进行这项改革的法律依据是( )
A.《中国土地法大纲》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共同纲领》 D.《民法通则》
17、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科的基本要求之一。请对以下推论进行判断
史实 | 结论 |
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我国从此走上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的道路 |
A. 史实和结论都错误 B. 史实正确,结论错误
C. 史实和结论都正确 D. 史实错误,结论正确
18、《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写道:“此前处于相对隔绝状态的各个地区也在这一时期走出闭塞,开始建立直接的联系,人类迈出了从分散发展到整体进步最为关键的一步。”材料中的“最为关键的一步”是指( )
A.文艺复兴
B.新航路的开辟
C.思想启蒙
D.十月革命
19、深圳经由深汕高速公路联通了汕头经济特区和潮汕地区,借道随后修建的汕(头)汾(水关)高速,深圳、汕头、厦门3个经济特区连成一体,高速公路为特区增创新优势提供了良好契机。这三个经济特区建立的时间是( )
A. 1978年 B. 1979年 C. 1980年 D. 1981年
20、下哪些属于土地改革的意义( )
A.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B.建立了土地的公有制
C.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是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D.农民翻了身,成了土地的主人
21、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两个_____”。
22、根据下列提示写出与之相关的人物名字。
(1)抗美援朝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司令员是:
(2)我国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是:
(3)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
(4)在“文化大革命”中,党的历史上最大冤案的受害者是:
(5)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是:
23、成就:我国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________
24、2013年,_______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国家主席。在会上,他深刻阐述了_________的宏伟蓝图。其基本内涵是国家_______、民族________、人民_______。为了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了“_________”的奋斗目标。
25、新中国成立后确立的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是_____________。2006年,_____________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被高原人民亲切地称为“吉祥的天路”。
26、中国人民志愿军被称为“最可爱的人”。战斗英雄______在身负重伤、弹药用完的情况下用胸膛堵住正在扫射的机枪口;20世纪60年代,_____赢得了“铁人”的称号,以他为代表的那种艰苦创业精神,也被誉为“铁人”精神。
27、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1)中共八大:
①时间、地点:1956年,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②内容: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________,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________。
③意义:中共八大以后,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________。
(2)总路线: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________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总路线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但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______。
(3)失误:
①时间:1958年,全国掀起“________”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②影响:1959——1961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________。
(4)调整国民经济:中共中央调整国民经济,提出了“调整、________、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到1965年,工农业生产得到________,呈现出物价稳定、市场繁荣的新面貌。
28、结束:1976年10月,粉碎________反革命集团。
29、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新中国成立以后,奉行________外交政策。
(2)新中国在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____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一个好的外部环境。
(3)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____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
(4)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_________,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
(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现在表述为_________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__________。
(6)1954年,_______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7)__________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0、 中国古代先民创造了优秀的中华文明。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重要文明成果,从中可以管窥中国古代先民独特的智慧和非凡的创造力。
(1)将上述图片中所反映的历史内容,按时代顺序排列。(填写字母)
(2)上述图片可以印证古代社会的多个方面,按照示例完成下列任务。(图片可重复选择)
示例:农业发展方面,可以用图片A、图片E等印证。
任务一:经济活动方面,可以用图片____、图片F等印证。(填写字母)
任务二:请另选一个方面,并以相应的图片印证。
_____方面,可以用图片_____、图片______等印证。(填写字母)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一九五三年是我国进行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材料二: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依据材料一,指出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党和政府为实现这个“最高利益”而编制了怎样的建设规划?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我国通过怎样的方式实现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的所有制形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请你结合我国现代化工业发展历程,谈谈我国工业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应注意些什么?
32、中国梦是指
33、举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祖祖辈辈做梦都在想着有一夫自己能有三亩,五亩的地,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那有多高兴啊!现在……这个梦想实现了……在自己的土地里出力劳动,劳动成果完全自己所得,这样我们生存的劲头怎能不大呢……
——辽宁省宽甸县农民给毛主席的一封信
材料二 如果不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不仅不能改善农民的生活,而且农村也不可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等条件。
材料三 我刚到安徽那一年(1977年),全省28万多个生产队,只有10%的生产队能维持温饱:67%的队人均年收入低于60元,40元以下的约占25%。我这个第一书记,心里怎么能不犯愁啊?
——万里《农村改革是怎么搞起来的》
请回答:
(1)材料一描述的是什么事件?这一事件的开展依据的法律文献是什么?结合所学,分析该事件能顺利推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走组织起来的路”具体指什么方式?为什么要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
(3)据材料三,概括说明当时安徽农村存在什么严重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安徽省率先在农村采取了什么措施?
(4)上述材料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