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将下列成语补充完整。
(______)征(______)战 (______)应(______)合
(______)顾(______)盼 空(______)绝(______)
声(______)击(______) (______)(______)来迟
(______)(______)欲试 (______)(______)动听
(______)(______)有名 文质(______)(______)
2、把下列四字词语补充完整。
______知非福 一______一样 无______于事
______合之众 ______精会神 得意________
垂头______气 流水________ 一______二楚
诚心诚______ 满不在______ 千____万____
3、请你改写:
(1)这是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缩写)
(2)同学们正在答卷。(扩写)
(3)袁隆平决计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改为比喻句)
(4)老师经常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就不信,不学无术的人能成为国家的栋梁!” (去掉引号,意思不变)
(5)秦始皇陵兵马俑堪称“世界第八大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运用反问表达更强烈的语气)。
4、把句子中的划线部分用一个成语表示出来,写在括号里。
(1)狄仁杰明察善断,循律准确,一时知名度迅速提高。 (__________)
(2)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航天事业呈现出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勃勃生机。 (__________)
(3)由于目前心脏这东西不能满足需求,因此许多病人失去了治疗的机会而死去。 (__________)
(4)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祸患临头,害怕不安。(__________)
5、按课文填空
1、写出藏戏的三个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藏戏的开山鼻祖是_________,藏戏的表现形式是_______________。
3、藏戏表演的内容是_______ 、_________ 、(劝人修善)。
4、藏戏用_______ 、________ 乐器伴奏。
6、品读诗句,完成后面的练习。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由“千磨万击”想到了成语___________。
【2】诗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
【3】诗句赞美竹子_______的精神品格。
A.无私奉献 B.坚韧顽强 C.硬骨头
7、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他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
B.这是一首律诗,它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C.这首诗的风格清新自然,语言通俗易懂。
D.这首诗的后两句写诗人对早春的喜爱和赞美。
【2】“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诗写出了早春草色____________的特点。
【3】请结合古诗内容,谈谈“最”“绝”二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1】解释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罗裙: 。
②乱入: 。
③始觉: 。
【2】怎样理解“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这两句诗的含义?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
9、课外阅读训练。
吐鲁番盆地
新疆吐鲁番盆地,它的最低点艾丁湖低于海平面154米,是我国最低的洼地,也是世界第二低地。它每年六月至八月气温均高于40度,最高可达47度,而地表温度则高达75度以上;加上平均每年要刮七十多次风,每次卷起漫天风沙,所以有"火洲"、"风库"之称。
《西游记》中所描绘的"八百里火焰山"(其实只有一百公里长)横贯整个盆地,那殷红色的山石,褶皱的地貌,远远望去,真像跳动的火苗。在盛夏(猛烈 强烈)的阳光(照射 照耀)下,满山像烧起了大火,热浪灼灼扑人 。
这里夏天人们每天都要洗澡,甚至一天要洗好多次。传说有位县长正赶上大热天,公务繁忙,热汗擦了又流,洗了又淌。为了节省时间,他干脆坐到水缸里办公。有人来找县长,光听见声音不见人,回头一看,哟!他正赤条条地坐在水缸里看文件呢! 夏季去吐鲁番,半路上没有饭店也饿不着。( )带一些鸡蛋,不用找锅,不需生火,把鸡蛋往沙坑里一埋,很快( )可以吃上喷香的熟鸡蛋了。再配上随身携带的小菜和饮料,就是一顿十分(精致 别致)的野餐
吐鲁番人植树造林,变沙漠、盆地为绿洲。在吐鲁番通往交河古城中间,有这样一条十五公里长的林阴路:两侧树分为三行,一行钻天白杨,一行桃树,一行梨树。据说这是一位五十年代的县委书记领人栽的。他想让后人( )有遮阳蔽日之处,( )有解热止渴的桃梨。如今白杨已搭起绿色的通道,桃梨已开花结果。多少走得又热又渴的行人,(惊讶 惊喜)地扑到这清凉的树阴下,大口地吃着酸甜解渴的水果,该是多么感激这不知名的种树人啊!
大风、酷热考验了人也锻炼了人,使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像金子一样耀眼、闪光。
【1】用音序查字法查"漫",应查音序( ),“漫”的音节是( )。
"漫"在字典里的解释有五条:(1)水过满,向外流 (2)到处都是 (3)莫,不要 (4)不受约束,随便 (5)广阔,长。 "漫天风沙"的"漫"应选第 ( )条解释。 "漫无目的"的"漫" 应选第( )条解释。
【2】用"( )"勾出文中括号里合适的词。
【3】在文中的括号内填入合适的关联词。
【4】人们把吐鲁番称作 “火洲”是因为________。称为“风库”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
【5】人们把横贯整个盆地的一座山称为______________ ,理由有两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用两个事例来说明吐鲁番_______________ 的特点。这两个事例是:
(1)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 。
【7】吐鲁番人用_______________的方法,来改造这儿的自然环境,在林阴路在中钻天的白杨,可以________ _______,栽种桃树、梨树,可以 ___________。从中可以看出吐鲁番人的 ____________ 。
10、课文阅读
桥(节选)
……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有人喊了一声:“党员也是人。”
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竟没人再喊。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
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A)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B)
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C)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1】小说《桥》的故事情节冲突不断,请照样子用线连一连。
村民乱哄哄的 老汉揪出小伙子
有人喊党员也是人 老汉像一座山
众人排队过桥 老汉说可以退党
小伙子推老汉先走 老汉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A)描写的是_______,句子(C)描写的是___。两个句子都属于____描写。作者这样的描写是为了___________,从中表现了老汉__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B)中,抓住动词________,写出了老汉对小伙子的凶,文章最后却点明两人的父子关系,这样_________ 的故事结尾,也是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
11、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读书交流会活动方案
活动主题: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
活动内容:1.与同学分享自己近期读的书籍。
2.交流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活动目的:学会交流,学会分享,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
活动时间:10月9日下午2:00-5:00
活动过程:
一、读书名言引入。
二、交流近期读的书籍。
1.向同学推荐自己喜欢读的一本书。要注意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书名、作者、主要内容。
(2)从书中得到的收获。
2.分小组交流推荐自己喜欢读的书。
3.小组推荐1名读书推荐员,班级内交流。
三、交流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1.小组交流,写出交流提纲。
(1)如何提高阅读速度。
(2)如何做到既要读得快,还要想得快。
(3)交流书中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内容。
2.班级交流,各组派代表在班级内交流。交流时注意倾听和思考。
四、总结。
【1】本次读书交流会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次读书交流会的目的是什么?请用“____”画出来。
【3】本次读书交流会的时间是_________________,活动内容有_____项。
【4】关于本次读书交流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多选)
A.喜欢读书的同学很多,肯定有愿意在班级内交流的,我只在小组里交流就可以了。
B.推荐一本好书时,我觉得只要把书名和主要内容说清楚就行了。
C.无论是小组交流,还是班级交流,别人讲时,我们一定要认真倾听。
D.别人讲的时候,我们要一边听一边想,学习他们的读书方法。
【5】活动前要用有关读书的名言引入,你认为选择哪则名言合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你替老师对这次活动做个总结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从勤杂工到数学家的华罗庚
温室里难开出鲜艳、芬芳、耐寒、傲雪的花儿。人只有经过苦难磨练才有望获得成功!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爷爷的成功就得益于他的坎坷经历。少年时代的华罗庚家境贫寒,疾病缠身。18岁那年,华罗庚初中时代的王老师从外国学成归来,出任金坛中学校长。华罗庚是他得意的门生。他一心要接济华罗庚。不久,经王校长介绍,华罗庚到金坛中学做了个勤杂工,负责收发信件、报纸做杂务。华罗庚做勤杂工时,手脚勤快,每天忙忙碌碌地干完事就捧起数学课本学习。王校长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他为这位勤奋肯学的年轻人而感到骄傲。真是天有不测风雨。华罗庚被一场伤寒病拖垮,医生作出“无法医救”的诊断。全家人悲痛万分,王校长更是觉得十分惋惜。但是死神终究没有把他拽走,他又奇迹般地活了过来,只是左腿僵硬,落下了终身残疾。华罗庚一瘸一跛地又去上工了,做的还是老本勤杂工。一天的劳累,双腿已疼痛难忍,但是他咬咬牙,仍然沉浸在数学王国的遨游中,把疼痛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对华罗庚来说,枯燥无味的阿拉伯数字就象一组奇妙无比的音符,草稿纸的运算符号好比音乐演奏一样,给他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他坚信,只要顽强地坚持下去,自学也能摘取数学王冠。
由于他信心百倍地不懈努力,终于有一天,他的一篇数学论文发表了。机遇垂青这位下苦工夫的热心人。清华大学的数学教授熊庆来得知华罗庚的研究成果和不幸遭遇后,邀请华罗庚到清华大学工作,这就是为他成为数学家提供了广阔舞台。
这就是至今成为人们美谈的熊庆来睿智识英才的故事。1985年,75岁的华爷爷带着一丝微笑和欣慰离开了他追求一生的数学事业。他曾叮嘱人们不要忘记他曾是一位勤杂工。
【1】下面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邀请华罗庚去清华工作的是熊庆来。
B.华罗庚18岁时的数学老师是金坛学校的校长。
C.华罗庚直到75岁离开人世时还是一位勤杂工。
D.华罗庚到清华大学工作后发表了第一篇数学论文
【2】找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用“ ”标出,并说一说这个比喻句有什么作用。
【3】年轻的华罗庚有怎样的不幸?他是怎样对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文章第一自然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华罗庚年轻时代,在学习生涯中遇到过两位“贵人”,他们分别给了华罗庚什么帮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为什么华罗庚叮嘱人们不要忘记他曾是一位勤杂工?对你有何启示,请用一两句话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
①下雨天,我的窗外真美!那一片绿绿的稻田,好大的一片,像一片海。而我这小楼就像一只船。远远那两丛树林掩映的村舍,和稍近一点的那长着芒蒿的小丘,是这绿海上的岛屿;那环抱着我们的群山,在有雾的时候,就不是山,而是云,是灰色、紫色、深蓝、淡青的云;而那些挺秀的电杆呢?那是帆樯,悠然地点缀在这绿绿的海上。
②雨,静静地落着,落在稻浪上, 地溶入那无边的绿海里。于是,你禁不住要俯在窗口,向那如丝的雨凝望。你是多么想,想自己变成那只在绿海上翩跹着的白鹭,扑在那柔细清凉的雨丝里,让它冲刷抚慰着你的头颈,和你赤裸的背。你是多么想,想投身到那被雨水濡湿的稻浪里,泳着,拍打着雨水的花朵,和稻浪的波痕。让你 的身体,没入那 的绿海,去捕捉那 的雨丝。
③而当有风的时候,雨丝如珠帘般的,在淡灰的天幕前,畅快地斜斜地扫过去,扫过那波涛汹涌的稻浪,在那波峰上激起一片白濛濛的雾,给稻浪涂染上一抹梦痕。
④你更会爱那不知什么时候出现的两朵深红的个花,持伞的人没在深深的稻浪里,只有那两朵圆圆的深红,在浅绿的海面上飘着、飘着,慢慢地,不像是要到哪里去,而只是无目的地那么飘着,在斜风细雨里。
⑤你能不想到“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句吗?
⑥爱雨的人是不想躲开雨的。让那雨丝的清凉,洗去你心灵上的尘;让那雨丝的安闲,抹去你思想上的俗;让那无声的雨丝告诉你,那些躲在房中,关紧了门窗的人们,所永远不会了解的,雨丝和绿海那心底的爱,和永恒的诗。
⑦多希望你来!来看看我未关的窗,来看看我被雨丝沾湿了的窗帘,来看看为爱那如丝的雨而不肯关窗的我。(选自《罗兰散文》,有改动)
【1】依次填入文章第②段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 深深沉沉 莹洁纤细 深深密密 柔柔细细
B. 深深密密 莹洁纤细 深深沉沉 柔柔细细
C. 深深沉沉 柔柔细细 深深密密 莹洁纤细
D. 深深密密 柔柔细细 深深沉沉 莹洁纤细
【2】用 画出文中的一个反问句,并把它改为陈述句。
答:
【3】“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你知道出自 的
我们积累的关于雨的诗句还有很多,你能再写出两句吗?
【4】请给文章取一个好题目,并简要说说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仿照文中的句子写句子:让那雨丝的清凉,洗去你心灵上的尘;让那雨丝的安闲,抹去你思想上的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理解
拉哈布.萨卡尔昂着头,大步地走着。他没带遮阳伞,对灼人的烈日毫不在意。拉哈布恪守自己的处世原则,他天生一副傲骨,不屈从任何人和事。他尽自己的能力帮助别人,却从不指望得到旁人的任何恩惠,追求的只是一辈子活得有尊严。
拉哈布正走着,一个黄包车夫来到他身边。车夫摇着铃铛问道:“先生,您需要车吗? ”拉哈布转过头去,发现那个人瘦得皮包骨头,目光里似乎包含着(鄙夷 兴奋 乞求)的神情。“只有那些没有人性的家伙才会以人力车代步。”拉哈布心里想。他用那粗布缝制的甘地服的袖子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连声说道:“不,不,我不需要。”一面继续走自己的路。黄包车夫拉着车子走在他后面,一路不停地摇铃。突然间,拉哈布的脑子里闪出一个念头: 。
拉哈布于是问到:“去希布塔拉,你要多少钱?”
“6便士。”黄包车夫的脸上流露出(鄙夷 兴奋 乞求)的神情。
“好吧,你跟我来!”拉哈布继续步行。
“请上车,先生。”
“跟我走吧!”拉哈布加快了脚步。
拉黄包车的人跟在他后面小跑。时不时地,拉哈布回头对车夫说:“跟着我!”
到了希布塔拉,拉哈布从衣兜里掏出6便士递给黄包车夫,说:“拿去吧!”
“可您根本没坐车呀。”
“我从不坐黄包车。我认为那是一种犯罪。”
“啊?可您一开始就该告诉我!”车夫的脸上露出一种(鄙夷 兴奋 乞求)的神请。他擦了脸上的汗,拉着车走开了。
“把这钱拿去吧,它是你应得的!”
“可我不是乞巧!”黄包车夫拉着车,消失在街的拐弯处。拉哈布尴尬地站在路边,仿佛明白了什么。
【1】给文章加个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选择文中括号里恰当的词语,在下面画“_ _”。
【3】联系上下文,在文中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语句。
【4】分别写出拉哈布和黄包车夫在说下面的话时,心里会想些什么?
(1)“好吧,你跟我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我不是乞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结尾处写拉哈布“仿佛明白了什么”,他究竟明白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雨下得很大。(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溪边的青蛙在叫。(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游客们前赴后继地来到桂林,欣赏这里的山水。(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
这个句子采用了____的修辞方法,生动地写出了__________。我也能用这种修辞方法写一个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17、表演藏戏的艺人们席地而唱,不要幕布,不要灯光,不要道具,只要一鼓、一钹为其伴奏。(用“不要……不要……不要……只要……”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黑暗吞没了天边的最后一丝光亮。
改成“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成“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人民不会忘记为祖国捐躯的英雄。
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把下面的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
(1)既有一,何不能有二?
_____
(2)没有当年作文上的九十八个红双圈,会有我今天的一切吗?
_____
21、轻松写作。
最近你读过哪些书呢?其中哪一本让你印象最深刻?请你回忆内容,写出这本书的梗概,要求语言简练,内容完整,表达连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