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5-2026年山东济宁六年级下册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解释句中加横线的词。

    笑过之后,同学们心里泛起了酸涩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按要求写词语

    填合适的词

    ________的乌云    ________地压下来

    ________的空气    ________地走路

    ________的指南针    ________地观察

  • 3、给下面的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挨: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4、《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颁奖词之一:别哭,孩子,那是你们人生最美的一课。你们的老师,她失去了双腿,却给自己插上了翅膀;她大你们不多,却让我们学会了许多。都说人生没有彩排,可即使再面对那一刻,这也是她不变的选择。这位获奖人物是____________

  • 5、先补充词语,再完成练习。

    ①万象________ ②截然________ ③悬灯________ ④独出________

    1.形容想出来的办法与众不同,是词语__的意思。 

    2.这次考试的内容与上次__

    3.形容节日状态的词语是____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课外阅读。

      清平乐  会昌

      毛泽东

      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   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   更加郁郁葱葱。

    (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________,题目是________。

    (2)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欲:________________   道:________________

      未:________________   独:________________

    (3)照样子,写词语。

      郁郁葱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再写出一首你知道的毛泽东的诗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阅读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石灰吟

    ________,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________。

    (1)把诗句补充完整。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朝代)诗人___________。

    (2)诗句____________写出了石灰的特点。

    (3)这首诗吟的是石灰,表达的是作者怎样的志向?请用一个四字词语说明这种写法。_________

  • 8、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选择相应的字义,填上序号。  

    鉴:①镜子 ②照   ③仔细看;审察  ④可以作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事

    (1)水清可(   )   (   )

    引以为(   )   (   )

    活:①生存,有生命   ②在活的状态下   ③活动,灵活  

    ④生动活泼;不死板  ⑤工作   ⑥产品

    (2)(   )   (   )   (   )

    (   )   (   )   (   )

    2这首诗借景喻理,以     作比,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方塘如此清澈,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     流进,人要想变得更加睿智,就要     

    3请将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所展现的画面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_________________

    4关于读书、做学问,有许多精辟的名言佳句给我们以启发。请试着写出三句。

    ________________

    5结合你的读书体验,谈谈你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完成课外阅读。

    母 亲

    ①我的家搬到光仁街,已经是1963年了。那地方,一条条小胡同仿佛烟鬼的黑牙缝,一片片低矮的破房子仿佛是一片片疥疮。但饥饿对于普通人们的严重威胁毕竟开始缓解。

    ②我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了。买粮、煤、劈柴回来,我总能得到几毛钱。母亲给我,因为知道我不会乱花,只会买小人书。我已经有三十多本小人书。

    ③我还经常去出租小人书,在电影院门口、公园里、火车站。有一次火车站派出所一位年轻的警察,没收了我全部的小人书,说我影响了站内秩序。我一回到家就号啕大哭。我那可怜的样子,使母亲为之动容。于是她带我去讨还我的小人书。

    ④“不给!出去出去!”车站派出所年轻的警察,大檐帽微微歪戴着,一副桀骜不驯的样子。母亲代我向他承认错误,代我向他保证以后不再到火车站出租小人书,话说了很多,他烦了,粗鲁地将母亲和我从派出所推出来。母亲对他说:“不给,我就坐在台阶上不走。”他说:“谁管你!”砰——地将门关上了。

    “妈,咱们走吧,我不要了……”我仰起脸望着母亲,心里一阵难过。

    ⑥“不走,妈一定给你要回来!”母亲说着,就在台阶上坐了下去,并且扯我坐在她身旁,一条手臂搂着我。

    ⑦天渐黑了。我和母亲坐在那儿已经近四个小时。我觉得母亲似乎一动也没动过,我想我不能再对母亲说“妈,我们回家吧!”那意味着我失去的是三十几本小人书,而母亲失去的是被极端轻蔑的尊严。

    ⑧终于,年轻警察走出来了。“嗨,我说你们想睡在这儿呀?”母亲不看他,不回答,望着远处的什么。“给你们吧!……”他将我的小人书连同书包扔在我怀里。母亲低声对我说:“数数。”语调很平静。我数了一遍,告诉母亲:“缺三本《水浒》。”母亲这才抬起头来,仰望着年轻警察,清清楚楚地说:“缺三本《水浒》。”他笑了,从衣兜里掏出三本小人书扔给我,咕哝道:“哟哈,还跟我来这一套……”母亲终于拉着我起身,昂然走下台阶。

    ⑨“站住!”年轻警察跑下了台阶,向我们走来。他走到母亲跟前,用一根手指将大檐帽往上捅了一下,接着抹他的一撇小胡子。我不由得将我的“精神食粮”紧抱在怀中。母亲则将我扯近她身旁,像刚才坐在台阶上一样,又用一条手臂搂着我。

    ⑩年轻警察以将军命令两个士兵那种不容违抗的语调说:“等在这儿,没有我的允许不准离开!”

    ⑾我惴惴地仰起脸望着母亲。

    ⑿年轻警察转身就走。他却是去拦截了一辆小汽车,对司机大声说:“把那个女人和孩子送回家去。要一直送到家门口!”

    1第①段画线句的描写与失去小人书的痛苦有什么关系?(从物质与精神两方面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失去小人书非常痛苦,第⑤段却说我不要了,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年轻警察为母亲和拦车,却是以将军命令两个士兵那种不容违抗的语调说话,联系全文,年轻警察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母亲要回小人书的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阅读《父亲是煤》,完成练习。

    父亲是煤

    夜里醒来,我又想起了父亲:矮矮的,走路一瘸一拐,那张因长期劳累而发黄,满是皱纹的脸,严厉得有些吓人的目光……

    我的家里很穷苦,为了供我们兄弟几个读书,父亲每年冬天都要上县城送煤,挣那么可怜的一点儿钱。寒假里的一天,我随父亲去送煤。大半夜,我们就爬了起来。外边正刮着西北风,我和父亲都穿上厚厚的棉衣,戴上大狗皮帽子,西北风还是直往肉里钻,冷得厉害。马蹄子踏着冰冻的路面,冒着火星子,发出清脆的响声。我坐在煤上,一边听着马蹄声,一边想着心事,过了一会儿,便在车上不争气地睡着了。

    不知过了多久,我醒了,天已经亮了,我想坐起来,但不能,身上沉甸甸的,再往车下一看,惊呆了:父亲没穿大衣,穿着笨重的大头鞋跟在车后跑。我费劲儿地坐起来,一看,身上盖了两件大衣,我终于明白了……再看父亲,我鼻子一酸,眼泪差点儿掉下来。我赶忙跳下车,把大衣给父亲披上,吆喝住牲口,并对父亲说:

    爸,你上车坐会儿吧,我赶车。

    把大衣披好了,你刚睡醒,可别感冒。父亲气喘吁吁地说。

    我不冷,爸,你快把大衣穿上,别冻坏了。我帮父亲穿上大衣。

    没事,人老了,不怕冷,就怕你们年轻人冻坏了,落下毛病,这可是一辈子的事。父亲跺着冻麻的脚说。

    我的眼泪又一次掉了下来,怕父亲看见,赶忙转过身去……“父亲!我从心里喊着。等晚上回到家里,父亲就支持不住了,发起高烧来,我的泪更忍不住了,像断了线的珠子掉下来。这就是父亲啊!有哪一种爱能有父爱这么宽厚,这么深沉呢!

    寒假结束了,父亲送我去赶火车。他背着我的大旅行包,弓着腰,在崎岖的山路上吃力地走着。听着父亲急促的喘息声,我急忙跑上去,说:爸,我拿吧。父亲放下包,用袖子擦了一下额头上的汗,又把包拿了起来,说:我拿吧,过一会儿你还要赶火车。说完,又吃力地走,我又追了上去。此时,我忽然发现,我的个子比父亲高了!我的心又难过起来,眼睛开始变得模糊。父亲啊父亲!我想不下去了,我低下了头,泪水流了出来,洒在崎岖的山路上……

    火车开动了,我坐在椅子上,紧闭着双眼,努力地不把头探出窗外,我怕看见父亲那瘦小的身影,怕看见那依恋、期盼的目光……火车越开越远,父亲的身影在我的脑海里变得越来越高,像一座山那么雄伟,那么高大。

    父亲是一块燃烧的煤,而我是接受热量的一分子。

    我又想父亲了……

    1按要求填空。

    带点的字

    音序

    部首

    字典中的意思

    应选解释

    (填序号)

     

     

    ①不聪明。

    ②不灵活。

    ③费力气的。

     

    鼻子一

     

     

    ①像醋的气味或味道。

    ②悲痛;伤心。

    ③迂腐。

     

     

     

    2把短文中有关流泪的细节描写用“______”画出来。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换一种说法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①自然段主要是抓住人物的________来表现人物的特点;第④⑦自然段主要是抓住人物的________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5把文中的过渡句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的作者把父亲的爱比作煤。你会把父亲的爱比作什么,请写一段话来表达你对父亲的这种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现代文阅读

    秘密

    ①有一天,一个当小学老师的朋友讲了一个小男孩的故事。

    ②他7岁,他有一双非常水灵的大眼睛,乌黑的、不谙世事的、清澈的眼睛。凝视他的

    眼睛的时候,老师常常会有一种错觉,以为那里面正含着眼泪,像一潭水似的,晃动着,但不涌出来。

    ③他是一个可怜的孩子,跟着年迈的奶奶一起生活。奶奶只有菲薄的退休费,祖孙两人有了吃的就没有穿的,总有一样要凑合。“这个孩子特别懂事。一个小男孩呀,你们不能想象他有多么细腻的内心世界。”

    ④朋友感慨着举了一个例子:小学生的作业本通常都是用得很快的,用不了多久就要买新的。没有一个同学对这件事有疑义。有一次,是在课间休息的时候吧,所有的同学都在操场上玩,只有他,嗫嚅着走到讲台旁,仰着小小的脸,伸出小小的手,递给老师一支铅笔。他说:“老师,我想让您以后用铅笔给我判作业。这样,作业本用完了,我用橡皮一擦,就像新的一样了。”

    ⑤当老师的朋友对我说:当时我注视着这个孩子的眼睛,他的脸特别圣洁。那种天使一样的小孩子,充满了对世界的悲悯和谅解。我看着他,看着看着就要掉眼泪。我拿过了那支铅笔,我说,这是我们两个人之间的秘密,我一定用只有我们俩能看清楚的符号来批改你的作业。孩子特别开心,跑出教室,冲进同学当中。此后,有好几个星期的时间,老师真的用铅笔给他改作业,而且悄悄地告诉他:“如果你都做对了,老师只写上“优秀”两个字,擦的时候也好擦了。”这样,孩子一直保持了优秀的成绩,老师和他一直共有着这个秘密。

    ⑥过了几个月,孩子的生日到了,老师买了整整100个小学生常用的作业本给他。老师说,这是对他作业一直优秀的奖励。

    1联系上下文给下面词语加点字注音并选择恰当的解释。(在序号前面画“√” )

    _______ (1)微薄   (2)瞧不起

    世事:_______ (1)明白   (2)熟悉

    2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体同学对这件事都有疑义

    B. 全体同学对这件事都没有疑义

    C. 只有一个同学对这件事有疑义

    3短文第_____和第_____自然段围绕“秘密”具体写了一件事。

    4短文写谁与谁之间的秘密? “秘密”的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短文主要描写了小男孩的语言、______________,表现了他是一个________的孩子。

    6想象小男孩长大以后又见到这位老师,他会说什么?(写几句连贯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俗话说,瑞雪兆丰年。这并不是迷信,有着充分的科学根据。寒冬大雪可以冻死一部分越冬的害虫;雪水渗进土层深处,又能供应庄稼生长的需要。这场大雪十分及时,一定会给明年的小麦带来丰收。有经验的老农把雪比作是麦子的棉被,冬天棉被盖得越厚,春天麦子就长得越好。所以又有一句这样的谚语: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1请给下列汉字注上汉语拼音:

    ________   _______

    2冬天麦盖三层被一句运用了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3作者说瑞雪兆丰年并不是迷信,有着充分的科学根据,从文中看,其根据是什么?请作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珍藏

    我从不把什么东西珍藏在身边,因为我总觉得,东西放在身边是会遗失的,只有珍藏在心里的,永远都不会忘却……

    那是一年暑假,我________钢琴考级,________只能按捺住考上重点初中的喜悦,闷在家里练琴。天那样闷热,我嘴里含着冰,发狠地练着。从早晨到中午,再到傍晚。我终于可以甩一下酸疼的膀子。情不自禁地,我走到阳台上……

    忽然,一个声音,和着夏日傍晚清柔róu   óu)的风,忽而朦胧,忽而清晰,飘入我的耳朵。哦,听清楚了,是笛声,只有心静的人才能吹得如此之好。我陶醉了,沉静了……

    后来的几天,我注意到每天傍晚,这笛声都会响起。________我一放下琴,笛声________准时响起,我就跑到阳台上望着楼下的建筑工地,边仔细地听,边想着吹笛子的人。

    有一天,当我照   liè)走到阳台上向下看时,我看到一位建筑工人坐在地上,他正在吹笛子。我惊异地发现,他吹的是我弹的曲子!我无论如何也不能相信,一个人仅凭耳朵听,就能用手中的笛子原封不动地把曲子吹出来。做到这一切的,竟是我往日十分轻视的工人!我感到震惊!

    晚上,妈妈竟也谈到了这位工人:你看看人家,天天在太阳底下盖房子,比你累多了吧?人家晩上雷打不动地吹到你上床,人家活得不是挺轻松嘛!

    从此,我不再叫苦。早晨,梦中的笛声把我唤醒;晚上,窗外的笛声陪我入睡。在我练那首曲子时,笛声总悄然响起,只是,轻轻地,   shì)乎生怕被我听见。终于,他不再害怕。于是琴声和笛声融合在一起,分外和谐、优美、宁静,简直妙不可言。我无比激动,泪珠在眼眶里打转,因为我找到了这首曲子的真谛……

    考级时,我的耳边始终萦绕着笛声,我以自己的方式理解着这首乐曲,终于,我考过了十级!当我xīng   xìng)奋地冲到阳台上准备鼓起勇气把这个好消息告诉那位素未谋面的朋友时,我怔住了。几天的激动与紧张使我忘却了眼前拔地而起的大楼。是的,我将永远不能再与那笛声合作!

    不知在哪一天的哪个角落,我又听见了笛声。我总觉得这笛声好耳熟,原来,那笛声,那段记忆,已被我永远珍藏在心底!

    【1】选择划线字的正确读音。   

    (róu óu)        (lì   liè)

    (sì   shì)乎        (xīng   xìng)奋

    【2】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关联词。   

    ①那是一年暑假,我___钢琴考级,_____只能按捺住考上重点初中的喜悦,闷在家里练琴。

    __我一放下琴,笛声__准时响起,我就跑到阳台上望着楼下的建筑工地,边仔细地听,边想着吹笛子的人。

    【3】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①素未谋面:________

    ②妙不可言:________

    【4】填空。   

    ①有一天,“我”看到那位建筑工人坐在地上吹笛子,使“我”惊异的是__,使“我”震惊的是__

    ②在“我”眼中,那位建筑工人是“我”的___;“我”和他交流的方式是___;这种交流给“我”的感觉是__

    【5】你认为作者“珍藏”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中秋节为何吃月饼

    中秋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吃月饼,那么,中秋节为何要吃月饼呢?天津 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 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

    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太师饼”,这是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唐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玄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脱口而出“月饼”,从此 “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

    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常把与月亮有关的神话故事,如嫦娥奔月等作为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受百姓青睐的中秋美食。到了清代,月饼的制作工

     

    艺有了较大提高,品种也不断增加。

    赵之珩表示,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元宵一样,都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情感。

    1解释词语。

    脱口而出:_________

    2连一连。

    太师饼   汉代

    胡饼 宋

    月饼 殷、周

    宫饼、小饼 唐

    3根据选文填空。

    月饼的 “始祖”称为________,真正称为月饼是在_________,逐渐流传是在_____,制作工艺得到较大提高是在_____

    4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

    5文章引用了苏轼的古诗来写月饼,查查资料,把写一句其他有关月饼的古诗吧。

    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将下列句子改为陈述句

    ①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们遇到困难,怎么能退缩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说出的话难道可以不算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将下列句子改为陈述句。

    ①绿叶和野花不是谱写成我们生活的乐章了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们不是每人都想找到一种新奇少见的叶子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用相同的修辞手法写一种食物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按要求改写句子。

    1.从窗外射进来的第一束光线报道着人间的黎明。(缩句)

    2.绮丽华美的春色啊,你是多么美好!(改写成反问句)

    3.烟囱发出低声的呜鸣,犹如在黑夜中抽咽。(仿写,用上画线的词)

    4.鸟儿唱着欢乐的歌,迎接着喷薄欲出的朝阳。(仿写,写出柳枝随风摆动。)

     

     

     

  • 19、直述句与转述句转换练习。

    (1)妈妈对我说:“我今天有事,你和爸爸先吃饭。”(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赵玲在中队会上说,她负责帮助肖兵补习生病时落下的功课。(改为直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位台湾同胞说,他是中国人,他爱中国。(改为直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李刚对我说,他帮我把自行车送到楼上。(改为直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按要求写句子

    1)海鸥在飞翔。(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每个小朋友都喜欢小动物。(改写成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么美的景色,难道不令人陶醉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花草树木能美化环境。花草树木能防止水土流失。(用上合适的关联词,把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遇到一些令你感到快乐、悲伤、难忘的事情。请以一件   的事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注意:语言简练、句子通顺。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