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5-2026年江西新余六年级下册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1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3题,共 15分)
  • 1、下列句子中所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五指中地位最优、相貌最堂皇的,尤如中指。

    B.成千上万的小鸡,成群结队的长毛山羊,在见不到一个人影的绿草地上,安闲地欣赏着这属于它们自己的王国。

    C.威尼斯的小艇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D.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A.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B.孔君平//其父,父/不在。

    C.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D.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组是(       

    A.动物园里的老虎过惯了养尊处优的生活,每天只知道睡觉和吃肉,已经不再是我心目中的森林之王了。

    B.他平时很少说话,但发言时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

    C.上台演出之前要把服装道具准备好,免得到时候手忙脚乱的。

    D.我胸有成竹地对老师说:“让小明试一试,他也许能解答这个问题。”

二、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4、看拼音,写词语

    ǎi xiǎo    guī ju   zhāo dài   qiú fàn    fù zé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 5、组成合适的词语填空。(4分)

    (1)天气变化太大,已是农历二月了,( )这么冷。

    (2)天气预报说下午有雨,下午( )下雨了。

    (3)好几天没照管花儿,今天看看花,它( )长得很好。

    (4)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计陷害诸葛亮,要诸葛亮十天造出十万枝箭,诸葛亮( )说只要三天。

     

  • 6、写出下面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

    1.我们坐在船舱里,皮垫子软软的像沙发一般。______

    2.胡夫金字塔重量约600万吨,它的体积约260万立方米。______

    3.整个胡夫金字塔相当于50层楼高,塔基面积有126个篮球场那么大。____________

  • 7、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

    (1)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

    (2)黄盖的船把帆张足,快得像离弦的箭。( )

    (3)树叶丛中,一只小蝉欢快地唱起了第一支晨曲。( )

    (4)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

    (5)有些贝类自己不动,趴在轮船底下做免费的长途旅行。(   )

     

  • 8、写同音字。

    lán   波____________   贪____________

    jùn  ______ ______马   ____________

    jùn  ____________马 严______

    mián ____________花 冬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共11题,共 55分)
  • 9、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这是春天一个明媚的早晨,树叶上的露珠眨着眼珠,正探头打量这个新鲜的世界。

    屋前的空地上,女儿站立着,像一棵小树。黑色的眼睛眨巴着,她伸出手,不时往空中轻轻一拈。阳光镀亮了她仰起的双颊,仿佛有两朵小红云飘到她脸上了。

    “孩子,你在做什么?”我走过去。

    她向我一摆手,说:“别过来,我在捉阳光哩。”

    “捉阳光?”我十分好奇,“阳光捉得住吗?”

    “能!”她手指向不远的地方,那里放一个小玻璃瓶,在阳光下闪射着柔和的光芒。

    “我捉了半瓶子阳光了!”说话时,女儿的眼神很亮。

    我走近一看,早晨的阳光刚好照亮半个瓶子,这就是女儿所捉的半瓶子阳光了。

    我走到她身边,问:“你怎么知道你抓住了阳光?”

    “知道。风走过来,树叶有声音;阳光走过来,水里有亮亮的波纹。”

    我往远处望,前边的一条小河真的泛起明亮的阳光。

    “抓到阳光时,手会暖暖的。”女儿边说边把手上的阳光轻轻放进小瓶子里。

    我伸出手,手心果然有一点意。难道我也抓住了阳光了?我童心大发,兴奋地叫嚷起来:“我也捉住阳光啦——

    女儿慌忙止住我,说:“小声点!你这一吵,会把阳光吓跑的。”

    我在屋内埋头工作,突然发现一束阳光正悄悄地向我靠拢。挺直腰,我看见女儿正拿一面小镜子往屋内反射太阳。看见我从书堆中仰头,就冲我摆手,说:“爸爸快看,阳光走到我们屋里来了。”

    她的手一颤动,镜子里反射过来的阳光就满屋子游动了。有几缕顽皮的光线跳上我的书桌,倏地钻进我敞开的心里来了,于是我的心也了,感觉体内也有一条河流在流动,波光潋滟的。

    太阳渐渐落山,阳光暗淡了。女儿守着那个瓶子,看见我走过来,她幽幽地说:“阳光又流走了。”我看到她手上的阳光只有浅浅的一层了。

    “爸爸,阳光灭了。”她突然向我喊了一句。

    “阳光灭了?”我纠正说,“不是灭了,是太阳落山,阳光暗了。”

    “不!阳光是灭了。”女儿很倔强,“阳光是灯。”

    天暗了,我拉亮了屋内的灯,突然想起女儿所说的“阳光是灯”的话,觉得这满屋子的灯光也是阳光了。坐在电脑前,我写下了华兹华斯《彩虹》里的一句诗:儿童是成人的父亲。

    1给短文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写在文前横线处。

    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1)在第1段中,作者给树叶上的露珠赋予了人的动作。______

    (2)“我”在屋内埋头工作,突然发现一束阳光正悄悄地向“我”靠拢。这是太阳偏西照进了屋里。______

    (3)“儿童是成人的父亲”这句话的意思是“儿童眼里的世界纯真美好,没有受到半点污染,成人要向儿童学习”。______

    (4)短文中加点的两字“暖”字的意思是一样的。______

    3“女儿”认为自己捉住阳光的理由是什么?写在下面的横线上。(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1)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喜欢短文中的女儿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我会阅读。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  ),就像只用绿色(   ),不用墨线(   )的中国画那样,到处(   ),轻轻(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在文中( )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2)用下面的词语写句子。

    那么……那么……

    ……………………

    (3)作者从上到下,依次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景物。

    (4)用“﹌”画出写作者心里感受的句子。

    (5)用“————”画出文中的比喻句

    (6)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草原有什么特点?

     

  • 11、阅读

    “告”字上画一头“牛”

    ①小时候酷爱猜谜。有人曾问我:“一口咬掉牛尾巴’,这是个什么字?”我想,这一定是“牛”字后面跟个“口”字,而“牛”没有尾巴,整个字不就成了“告”字吗?果然被我猜中。

    ②《经典释文》中说:“告上曰告,发下曰诰。”“告”是以下达上,而“诰”是以上传下,两者的使用范围是不一样的。所谓“祷告”,是在神灵或祖宗面前念念有词;“禀告”是向君主或上司呈报下情;“控告”,是向代表国家政权的司法机关检举揭发……这些用法,都和“告”的本义有关后来的实际使用中,“告”的这一特点逐渐淡化,“告”可以用来泛指表达、诉说,不太计较上下之别。而且,“告”的行为可以和“告”的内容直接组合,如告成、告贷、告负、告急、告竣、告老、告假……因为可以广而“告”之,“告”成了一个高产语素。

    【1】“一口咬掉牛尾巴”的谜底是:_______

    【2】把词语填进相对性的括号里。

    祷告       禀告       控告

    _______向代表国家政权的司法机关检举揭发

    _______向君主或上司呈报下情

    _______在神灵或祖宗面前念念有词

    【3】下列有关“告”和“诰”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告”是以下达上,“诰”是以上传下。

    B.“告”和“诰”都有告诉的意思。

    C.“告”已无表达、诉说之意。

    D.“告”和“诰”的使用范围是不一样的。

  • 12、阅读练兵场。

    _____________

    5月12日,和平常一样,谭千秋老师6点多就起床了。他给小女儿洗漱穿戴好,带着她出去散步,然后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天空阴沉沉的。下午2点多,谭老师在教室上课。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谭老师正讲得起劲,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往操场跑去。

    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土腾空而起。但是,那短暂的几秒钟,哪里容得了所有的学生都跑出去,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还有四位同学已冲不出去了!

    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

    13日22点12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最后一块水泥板时,在场的人都被震撼了。“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四个学生都还活着!”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说。

    “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身上。”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

    一个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事实证明,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在学生眼里,谭老师曾是一个多么和善的人啊。他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

    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51岁的宝贵生命诠(quán)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1给文章拟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照样子写词语。

    (1)大公无私(含反义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绘声绘色(ABAC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四自然段中的省略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我也会用省略号写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二自然段中画线句子的三个叹号让我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

    6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子的?请用“_____”在文中画出相应的语句。

    7你如何理解“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阅读下面的选段,然后回答问题。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

    ——选自《红楼梦》第三回

    【1】猜猜下面词语的意思。

    敛声屏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放诞无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段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我虽然不确定王熙凤穿的是什么样的衣服,但是能感觉到她穿戴得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找出文中描写王熙凤肖像的句子,并画上双横线。

    【5】读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回答问题。

    (1)这是一种“未见其人,________________”的写法。

    (2)“远客”在文中是指____________。这句话是对王熙凤的________描写。

  • 14、美文赏析

    火起来的“地摊经济”

    ①伴随着“地摊经济”这股潮流,一则一年前的旧闻也再次登上热搜,一个名叫杨博超的初中生因为利用假期,摆了8天地摊轻松就赚了1万7的新闻引起了无数网友的注意。

    ②这个读初二的德州男孩跟他妈妈要了800元,买了400多个玻璃杯和300多个乒乓球,在元宵节灯会上租了个场地,摆起了地摊。在大多同龄人只知道打游戏、吃喝玩乐的假日里,他却赚到了他自己的“第一桶金”。

    ③此事引发了网友热议,并上了热搜,网友这样评论道:“有头脑,有执行力,有领导力,成功是必然。”“王健林给儿子王思聪5亿,最后赚了60多亿,翻了12倍,而小杨同学用800赚了17000,翻了21倍。”……这孩子实在不简单。

    ④小小年纪就自己赚到了超出大多数同龄人的收入,虽然这笔钱在一些人看来并不算多,但他的思维和头脑却让人深感“后生可畏”。 

    ⑤很多父母抱怨孩子自理能力差,离开了父母完全就是等着饿死的状态。因为他们从小根本不知道没有父母的照顾,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让自己活下去。杨博超的事例无疑给大家起了个示范作用。现在国家允许摆地摊了,为了孩子更好地成长,家长完全可以带着孩子体验摆地摊。

    ⑥家长带孩子摆地摊有诸多益处。

    ⑦首先,这可以让孩子感受到挣钱的快乐和辛苦。一直待在温室中的孩子,相信经历这番摆摊体验之后,更能理解生活的艰辛,从而会更努力去读书,追逐梦想。

    ⑧第二,让孩子参与其中,可以更好地让孩子掌握与人交流的技巧,提高沟通能力。

    ⑨第三,通过摆摊这样的经历孩子更能增加人生的阅历,懂得只学习课堂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社会经历才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⑩第四、家长还可以通过和孩子一起摆摊,产生共同语言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和孩子成为朋友不是靠整天对孩子说教来树立权威的。家长要通过带着孩子摆地摊,让孩子看到你们如何面对困难,如何想办法战胜困难,从而对你们产生佩服这样以后你们之间的关系包括沟通就会变的特别容易。

    摆摊创业不专属于成人,生活的历练会让孩子独立性更强,也让孩子能够更加全面和深入地分析问题,产生自己的想法。无论想法的对与错,这都是成长的必经之路,是宝贵的经验财富。

    1理解文中词语“后生可畏”的意思。下面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后来出生的孩子,令人畏惧。 B.年轻人比较胆小。

    C.年轻人是可敬畏的。形容青年人能超过前辈。 D.小孩子无所畏惧。

    2在文中找一找,杨博超的“第一桶金”具体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突出说明杨博超的不简单,文中划线的语句使用了(   )的写作手法。

    A.借景抒情 B.对比 C.托物言志 D.伏笔照应

    4“杨博超的事例无疑给大家起了个示范作用。”联系上下文,理解杨博超的事例起了怎样的示范作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打 “√”或“×”。

    (1)课堂学习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历练。_____

    (2)孩子要敢于尝试,在生活实践中历练自己。_____

    (3)锻炼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离开父母的照顾他们也可以生活好。_____

    (4)假期,每个学生都要去摆地摊,这才算成功。_____

    5第⑥自然段与第⑦、⑧、⑨、⑩自然段,属于(   )结构。

    A.—— B.—— C.———— D.————

    6这篇文章,作者想说明一个什么问题?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孩子应专心学习,家长不该带孩子摆地摊。

    B.家长完全可以带着孩子体验摆地摊,对孩子成长有益处。

  • 1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隋朝重臣杨素家里有个口吃但聪明的人,杨素没事时,常拿他寻开心。一年腊月,杨素问口吃的人:“现在家里有人被蛇咬了,你懂得多,想想办法吧。”口吃的人应声答道:“用五月五日南墙下的雪,涂涂抹抹就好了。”杨素说:“五月上哪儿找雪去啊?”口吃者答道:“如果五月没雪,腊月哪有蛇咬人的事呢?”

    【1】与“如果五月没雪,腊月哪有蛇咬人的事呢?”这句话意思相同的是( )

    A.如果五月没雪,腊月没有蛇咬人的事吗?

    B.如果五月没雪,腊月就不会有蛇咬人的事。

    【2】腊月是几月?为什么没有蛇咬人的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口吃者的回答妙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觉得文中的口吃者是个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 16、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捡到金子之后

    ①在一片峡谷中,住着一个牧童和他妈妈。为了生存,牧童每天都要上山砍柴、放羊,日子很苦。牧童真希望自己能得到一块金子,哪怕很小。

    ②这天,牧童又上了山。

    ③望着人迹罕至的山脊,荒凉而贫瘠的土地,颤巍巍地矗立在山坡上的小木屋,他不禁叹了口气,一屁股坐在地上。“哎哟!”牧童突然跳了起来,地上隐约有一束金光射来——金子!牧童瞪大了眼睛,一捋袖子,使劲地挖起来。好大的一块!牧童兴奋地抱起金子,飞一般下山去了。

    ④“我挖到金子了!”牧童喊着,跑进屋,双手把金子捧到妈妈面前。

    ⑤妈妈注视着牧童的一举一动,没有说一句话,轻轻将牧童拉到身边……

    ⑥牧童不解地望着妈妈。

    ⑦妈妈感叹道:“那不属于你的金子,它没有什么价值。相反,它也许会给你带来厄运。”

    ⑧“不,它能使我们富裕!”牧童争辩着。妈妈摇了摇头。

    ⑨牧童感到失望而愤怒,他抱紧金子,说“我要证明给你看。”然后,他跨出了家门。

    ⑩牧童来到一个小镇。他将金子背在背上,手里攥着敲下的一小块,走进一家首饰店。老板将这块金子举到眼前,用狐疑的眼光瞟了牧童两眼,说:“你从哪弄来的?”“山上捡的。”牧童随口说了句,便赶紧闭了嘴,抢过金子,快步走出了店铺。

    他走进酒店,走进衣店,走过大街小巷,处处都有人投来狐疑的目光。牧童渐渐害怕起来。

    傍晚,牧童心惊胆战地走在无人的街上,心中涌起不祥的预感。

    “把你的包放下。”突然,一个可怕的声音从背后传来。

    牧童猛地一回头。那人伸手就抢包,牧童赶紧护住。几个回合,牧童有些不支。就在此时,只见一位道士一闪而过,弹指一击,那人立即倒地。牧童目瞪口呆,赶紧屈膝相谢。道士却已渐渐远去,只给他留下一句话:“只有自己创造的东西才属于你。”猛然间,牧童想起妈妈的话,懊悔万分。

    当晚,牧童离开了小镇,在一个偏僻的地方,将金子埋进深深的地下,他不愿再让这金子迷惑他人。

    牧童终于又回到了山沟里。他不再企求金子,而是开始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生活:植树种草,开荒种田,放羊养牛,还养花种果树,凡是能做到的,他都尽力去做。

    ……

    秋天,牧童爬上高高的山顶,遥望洒满自己汗水的山谷。多美啊!生机盎然的山林,处处是鸟语花香;绿茵茵的草地上,成群的牛羊在悠闲地吃草;美丽的果树散发着浓浓的芳香;当年山坡上的木屋如今变成了“美丽的空中楼阁”;盛开的花圃把山坡装点得格外迷人……一切都变了。

    “我的金子!”牧童自豪地说。

    1作者围绕“金子”来写。请你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在括号内填写合适的内容。

    希望得到金子——_________——(金子带来厄运)——_________

    2第⑩段中,首饰店老板接到了牧童的金子后,作者运用了“举”“狐疑”“瞟”等词语描写他,这些词语写出了首饰店老板可能在想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段道士留下了一句话“只有自己创造的东西才属于你。”这句话言外之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牧童从开始“抱”着金子到后来将金子深“埋”在地下,他先后不同的举动表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章结尾处“‘我的金子’。牧童自豪地说。”这里的“金子”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阅读理解。

    月是故乡明

    季羡林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呀!因此,我在故乡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象的。

    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几个大苇坑占了小村面积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颇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近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1)的瑞士莱茫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那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2),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夸大一点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前几年,我从庐山休养回来,一个同在庐山休养的老朋友来看我。他看到这样的风光,慨然说:“你住在这样的好地方,还到庐山干嘛呢!”可见朗润园给人印象之深。此地既然有山,有水,有树,有竹,有花,有鸟,每逢望(3)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一空,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不管是谁来到这里,难道还能不顾而乐之吗?

    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

    注释: (1)〔旖旎(yǐ nǐ)〕柔和美丽。(2)〔耄耋(mào dié)〕泛指老年。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耋,指七八十岁的年纪。(3)〔望〕夏历每月十五日

    1作者在第4、5段中追忆了哪些童年趣事?请按先后顺序填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要写世界各地美妙绝伦的月亮和朗润园的奇景?(从写法和目的两方面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第5段中摘抄与第6段画线部分相照应的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写写阅读这篇文章的心得。(可以针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写法进行评论,也可以写自己的感受或联想。字数在15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阅读短文。

    爱国将领吉鸿昌

    吉鸿昌被敌人从天津押解到北平。刚一下车,敌人就给他看了一份电报,上面写着“立刻处决”四个字,妄图吓唬他,要他投降。吉鸿昌看了,平静地说:“行啊!你们什么时候动手?”

    有一次,反动头目何应钦亲自审问他,要他招出抗日活动的秘密。吉鸿昌把眼睛一瞪,大声说:“抗日是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民的事情,有什么秘密!只有蒋介石和你们,跟日本勾勾搭搭,尽干些祸国殃民的坏事,才有见不得人的秘密。”何应钦被骂得张口结舌,恼羞成怒。

    敌人用尽毒刑,把吉鸿昌打得遍体鳞伤。直到临死前一夜,吉鸿昌还在狱中宣传抗日。有人劝他休息一下,他说:“我就要永远‘休息’了,你让我多宣传几句吧!”就义那一天,吉鸿昌像出门散步一样,从容不迫地出发了。在刑场上,他对特务说:“告诉你们,我为抗日死,可不能跪下挨枪,我死了也不能倒下!”

    “你说怎么办呢?”特务们有些害怕了。“给我拿把椅子来,我得坐着死。”

    椅子拿来了,吉鸿昌厉声对那个拿枪的特务说:“我为抗日而死,死得光明正大,不能在背后挨枪。”“那你说怎么办?”那特务发抖地说。

    “你在我眼前开枪。我要亲眼看着敌人的子弹是怎样打死我的。”

    那特务愣了一下,只好走到前面,发抖地举起枪。吉鸿昌瞪起两只大眼,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枪响了,吉鸿昌同志为革命事业壮烈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是,他那“死也不倒下”的英雄形象,却永远留在人们的心里。

    【1】画“ ”的句子中的第一个“休息”指___________,第二个“休息”指__________________

    【2】品读下面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吉鸿昌瞪起两只大眼,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这句话是对吉鸿昌____________________的描写,此时他可能会想: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不能表现出吉鸿昌“死也不倒下”的英雄形象的是(                    

    A.敌人用尽毒刑,把吉鸿昌打得遍体鳞伤

    B.直到临死前一夜,吉鸿昌还在狱中宣传抗日

    C.临刑之时吉鸿昌表示自己不能跪下挨枪,死了也不能倒下,让刽子手给自己搬了把椅子

    D.吉鸿昌不让刽子手在背后行刑,让刽子手在自己面前开枪,他要亲眼看着敌人的子弹是如何打死自己的

    【4】读文中画“﹏﹏﹏”的部分,并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课外阅读。

    语言的魅力

    在繁华的巴黎大街的路旁,站着一个衣衫褴褛、头发斑白、双目失明的老人。他不像其他乞丐那样伸手向过路行人乞讨,而是在身旁立了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不用说,他是为生活所迫才这样做的。街上过往的行人很多,那些穿着华丽的绅士、贵妇人,那些打扮漂亮的少男少女们,看了木牌上的字都无动于衷,有的还淡淡一笑,便扬长而去。

    这天中午,法国著名诗人让·彼浩勒也经过这里。他看看木牌上的字,问盲老人:老人家,今天上午有人给你钱吗?

    唉!那盲老人回答,我,我什么也没有得到。说着,脸上的神情非常悲伤。

    ·彼浩勒听了,拿起笔悄悄地在那行字的前面添上了春天到了,可是几个字,就匆匆地离去了。

    晚上,让·彼浩勒又经过这里,问那个盲老人下午的收入情况,那盲老人笑着对诗人说:先生,不知为什么,下午给我钱的人多极了!·彼浩勒听了,摸着胡子满意地笑了。

    “_________________我什么也看不见!这富有诗意的语言,产生了这么大的作用,就在于它有非常浓厚的感情色彩。是的,春天是美好的,那蓝天白云,那绿树红花,怎么不叫人陶醉呢?但这良辰美景,对于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来说,只是一片漆黑。这是多么令人心酸呀!当人们想到这位盲老人,一生中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不曾看到,怎能不对他产生同情之心呢?

    1根据解释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美好的时光,宜人的景色。(     )

    (2)大模大样地离开了。(   )

    (3)心里一点儿不受感动,一点儿也不动心。(   )

    (4)表示人的穿着破烂不堪,形容人穷困到极点的样子。(     )

    2联系上下文,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语句。

    3“____”画出文中的两个反问句,并将其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法国诗人让·彼浩勒在木牌上添上了几个字,使人们对这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老人产生了__________,帮助了老人,让我们体会到了语言的_____________。

    5读了短文,你有什么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3题,共 15分)
  • 20、缩句。

    1冀中人民在广阔平原的地底下挖了不计其数的地道。

    2冀中人民创造的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 21、按要求写句子。

    (1)这么美丽的草原,我们怎么能不向往?

    改为陈述句:  

    (2)工人们修铁路。

    扩句:  

    (3)一座古朴典雅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

    缩句:  

    (4)《草原》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老舍先生写的。

     

    (5)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用带点的词语仿写句子:  

     

     

  • 22、按要求改写下列句子。4%

    (1)五彩缤纷的焰火在天空中构成一幅美妙的图画。(缩句)

    (2)我们不能随意破坏学校里的花草树木。(改成反问句)

    (3)雨点落下来。(扩句,至少两处)

    (4)同学们迎着早晨的朝阳认真地做操。(修改病句)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3、习作。

    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小区里锻炼的老人,学校里的老师、同学,还有每天站在学校门口的保安、维持秩序的交通警察……,选择一个熟悉的人写下来,运用本学期学过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具体地表现人物的特点。

    题目:  

    要求:题目自拟,习作选取典型事例,用多种方法表现人物特点,也可以通过描写周围人的反应,间接写出人物特点。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语句要通顺,不少于400字。习作中不能出现真实地名、校名和人名等。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15
题数 23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