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意思写词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姿态;容貌;风度。(仪态)
B.高声喧哗谈笑。(讥笑)
C.掌握运用或驾驭得心应手,毫无阻碍。(操纵自如)
D.形容做事慌忙而没有条理。(手忙脚乱)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半夜三更 一声不吭 磨拳擦掌 半信半疑
B.一针见血 情不自禁 兴致勃勃 出谋划策
C.风平浪静 心惊胆战 哭笑不得 养尊处优
D.纵横交错 操纵自如 摇摇晃晃 自相矛盾
3、下列词语中,感情色彩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巧舌如簧
B.心猿意马
C.拾金不昧
D.夸夸其谈
4、量词填空
一( )白发 一( )血痕 一( )哨所 一( )飞机
一( )潜艇 一( )导弹 一( )机枪 一( )步枪
5、读拼音,写字词。
1.他轻轻地把纸条sī suì______, xīn jīng dăn zhàn_______地niŭ tóu _______看了同桌一眼,心虚地说:“你再瞪眼,我也不怕!
2.浪花dòu nòng_______着沙滩,hăi ōu_______在天空中飞翔,yì sōu_______háng chuán_____在狂风sì_____虐的海面上漂荡,所有的乘客都躲进了chuán cāng______里。
6、根据解释将与“草”有关的四字词语补充完整。
(1)草(______)——做事不认真。
(2)(____)(____)草草写字不工整。
(3)(____)草(____)(____)比喻彻底除掉祸根,不留后患。
(4)(____)草(____)(____)比喻采取机密行动时,由于做法不谨慎,透露了风声,惊动了对方。
7、在括号里真上适当的词语。
青青的( );( )的湖面;奇妙的( );( )的女教师
8、在括号里写出与带点词意思相近的词语。
(1)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 )爱惜。
(2)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 )摆弄,老人也不甚在意。
(3)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 )的呢?
(4)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 )!
9、类文阅读
细说汉字(节选)
世界上的文字是多种多样的,但总的说来可以分为表意和标音两大文字体系,而汉字则属于表意文字。所谓表意文字,就是文字与语言的语音方面不发生直接联系,每一个字只是表示一个音节,不能明确表示读音,但一个字的本身就能表示一个意思。如“旦”字的上部是“日”,下部是地面(或水面),从地面上升起太阳,是表示早晨的意思。也正因为如此,同一个文字符号可以代表两种语言里的同一个词,而读音完全不同,比如方块汉字中的“日”字,是画一个圆圈、中间加上一个圆点,很像一个太阳,而古埃及也是用这个文字符号表示太阳,只是读音不同。也正因为表意文字具有和语音不发生直接关系的特点,所以,它就有可能用来代表不同民族的语言,如我们的邻邦日本、朝鲜等国家都曾经借用汉字作为书面交际工具。
(既 即)____然说表意文字与语音没有直接联系,那么“形声字”中的“声”又应怎么解释呢?汉字是可以分为没有标音成分的象形、指事、会意的纯表意字和有标音成分的形声字这两大类的。但(既 即)____使是形声字的“声符”本身原来也是一个象形符号。比如:纹、洋、渔等都是形声字,它们的声符是文、羊、鱼。甲骨文中的“文”字就像一个人胸部刻的花纹;“羊”字像羊头;“鱼”字像鱼形。这里的“文、羊、鱼”都是象形字,还是与语音不发生直接联系。所以,在我们现行的方块字中,(既 即)____使是有百分之九十的形声字,也不妨碍它属于表意文字体系。
【1】辨认字形:在括号里选择正确的字写在文中的横线上。
【2】提取信息:“旦”字的上部是______,下部是______________,这个字表示____________的意思。
【3】提取信息:什么是表意文字?用“____”画出来吧!
【4】整体感知:阅读短文可知,汉字属于______文字,可分成纯表意字和____________两大类,其中纯表意字又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5】感知内容:为什么说我们汉字即使有那么多的形声字,也不妨碍它属于表意文字体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军 号
申志远
一支衣衫褴褛的队伍行进在草地上,远远的,一个人走在前头, 他的影子在天际线下,是一个小黑点,后面,很远很远的地方,是打着军旗行进的红军。
从茨坪出发,过湘江,一直走到这一眼看不到边的草地,陆青一直都走在这支队伍的前头,他是号手,军号一响,红军战士就要向前冲锋。
军号是德国的,铜的,铮亮铮亮的,能照见号兵的脸。一吹,声音特别嘹亮,十里八里都能听见。军号的主人叫阿贵,每天号不离手。阿贵是广东人,读过学堂,从南昌暴动开始,一路吹到井冈山。号谱虽然复杂,但对喇叭匠陆青来说不是难事,很快就学会了。
阿贵把军号用一个牛皮套套着,拴了一大块红绸子,时刻带在身边。号兵陆青跟屁虫似的追着阿贵,想着有一天自己成为这军号的主人。
有一天,阿贵说:“喇叭青,我要是牺牲了,你得继续吹,吹到革命胜利……”
陆青回答:“我想要军号,可不想你死,我们要一起吹着军号去见毛委员!”
湘江之役,白匪用了飞机大炮,红军的浮桥被打断,战士的鲜血染红了湘江……号兵阿贵在湘江渡口吹响了冲锋号,一颗炸弹在江边爆炸,号声戛然而止,阿贵的脑袋被弹片削掉了,一团血雾喷过来, 鲜血浸透了红绸。血喷了陆青一脸,他拾起军号,用尽平生的气力吹响,他的脸和军号、军旗都融在湘江猩红的血色中,①号声呜咽,号声嘹亮……红军在付出巨大的牺牲后,成功突围。
以后,这军号跟了陆青,跟着主力红军,一路走来。
松潘草原的天气,一会儿一变,刚刚是万里晴空,一下子就暴雨如注。陆青行进在草地上,任雨水浇过头顶,他把军号塞进背包,打开背上破旧的油纸雨伞,冒雨前行。雨雾中的陆青感到特别疲惫,他走不动了。雷鸣电闪中,他仿佛看到了阿贵在和他说军号的事……
暴雨过后,草原上弥漫着雨雾,天边还出现了一道彩虹,陆青又饿又乏,放眼回望,军旗变成一个小点。
前方,是一块绿色的草坪,过了草坪就是一大片灌木丛,陆青喝光水壶中最后一口水,扔掉了被雨打烂的油纸伞,擦了擦军号,整理了一下背包,踏上了绿色的草坪。
一脚下去,陆青感觉自己飞了起来,而后整个身子迅速地沉下去, 仿佛大地里仲出一只手在拽他,他挣扎着,越挣扎陷得越深。陆青试图扔掉身上的背包,可是根本摘不下来,就这样,他一点一点被绿色的泥浆包围。时间似乎静止了,他听到了自己的心跳声……
陆青半个身子没在沼泽里,他脑子是清醒的,用尽最后的力量, 他吹响了军号,②号声嘹亮,号声鸣咽……
吹号加速了陆青的下沉,很快,淤泥没了他的脖子,陆青想,战友们呢,能听到号声吗?一瞬间,他的眼晴模糊了,他清晰地看到了阿贵,张开双臂从红色的湘江走来,他睁不开眼睛了,但是他觉得自己的脚踏在一块石头上,他用左臂,高高地举起军号,他要让战友们看到军号……
红军队伍走到这里,正是晚霞满天的时候。一望无垠的草地上, 只见陆青的手在高高地擎起,军号紧握在他的手里,像个路标,红绸子在风中飘舞……
政委和红军战士们向着军号敬了军礼,绕过这片死沼,向远方, 向红霞灿烂的地方走去……
【1】军号的主人先后是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文第 3~7 自然段属于(顺叙 倒叙 插叙)。
【3】短文两次写到了军号声,这两次军号声分别想要传达怎样的意思?
_____________
【4】短文以“军号”为题,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
11、课内阅读。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作急转弯。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往后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
(1)画线的句子用一个成语代替是__________。
(2)用加点的关联词语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找出选文的中心句,用“ ”画出来。
(4)选文中作者从哪些方面展示了船夫的高超驾驶技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中作者运用了____描写,再现了小艇往来河道间的情景。
A.静态 B.动态
1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蜡 烛
一盏台灯摆在整洁的书桌上,它头上有一顶粉红的纱罩,腰杆健美,亭亭玉立,非常引人注目。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它便发出银白色的光辉,照亮了它自己,也照亮了整个房间。台灯觉得世界上什么东西都比不上自己,就高傲地向被放在墙角的小蜡烛炫耀自己说:“你看我多么了不起,不但长得漂亮,而且很有用。可你呢?土里土气,在桌上也占地方,简直是废物,有什么用?”蜡烛看了一眼趾高气扬的台灯,谦虚地说:“朋友,我承认你很漂亮,也很有用,可你应该好好想一想,你也有短处,怎么能这样高傲呢?”台灯早就不耐烦了,大声喊道:“行了,有什么好想的,我本来就比你强嘛!”
一天晚上,台灯又要炫耀自己,忽然闪了三下,就再也不发光了。刹那间,整个房间被黑暗笼罩了——原来线路出了问题。这时,人们多么需要光啊!哪怕是一点点,也是珍贵的。主人把默默无闻的蜡烛拿了出来,点燃它,立刻照亮了房间,也照亮了自命不凡的台灯。但是,蜡烛没有为此而吹嘘自己,还是谦虚地对台灯说:“我发出的光太暗了,的确没有你明亮,我很惭愧。”蜡烛说完,便默默地燃烧自己,照亮他人。
台灯很受感动,心想:我要学习蜡烛的精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不炫耀、不骄傲,不计较个人得失,踏踏实实为人类做出贡献。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谦虚——____ 黑暗——____
【2】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趾高气扬____
A.足,脚 B.脚趾
(2)炫耀____
A.照耀 B.夸耀
【3】在文中找出三个反映台灯很骄傲的词语,再找出三个反映蜡烛很谦虚的词语。
(1)台灯: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
(2)蜡烛: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
【4】蜡烛具备的精神是_________。
13、阅读《再见了,亲人》选段,回答问题。
大嫂,请回去吧!看,您的孩子在您的背上睡熟了。山路这样崎岖,您架着双拐,已经送了几十里。就是您一步不送,我们只要想起您的双拐,也永远不会忘怀您对我们的深情厚谊。我们清楚地记得,那是1952年的春天,金达莱花开满山野的时候,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篮子上山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阵地去挖。不料敌人的一颗炮弹在您的身旁爆炸,您倒在血泊里……伤好以后,您只能靠着双拐走路了。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1】“嫂”字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__,除部首外有________笔。
【2】在文中找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坎坷________ 明白________ 价值________ 情深意重________
【3】用横线在文中划出反问句。
把它改写成陈述句是________
【4】“已经送了几十里“这句说明________
【5】“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请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大嫂付出了什么代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草原即景》节选
①也许因为这地方海拔接近1000米的缘故,天低得好像可以用手去摸,因而,人们对云彩的变幻也特别留心。在辽阔无边的蓝天上,云彩有时候团团飞卷着,像一簇狂舞着的雄狮,可是顷刻之间又会化成黑乌乌的一片煤层。这时候,汽车声嘶力竭地跟云彩赛起跑来。忽然,煤层上“吧嗒吧嗒”地掉下雨点。可是把脑袋从帆布里钻出来,朝四下里一望,乌云罩不到的地方却仍然是黄澄澄的一片阳光。骤雨还没住,太阳又嬉戏着,从云隙里投下一道亮光,就像悬在半空的一匹薄纱。
②这时候,一个奇丽的景象在我们面前呈现了:一道完整的虹,衬着天空和草原,从地面拱了起来,好像一道彩色的巨门。我说“完整”,是因为我们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虹的两端跟地面衔接的地方。
③不一会儿,风把云彩吹散了,雨自然也就停了下来,云彩又驯顺地变成了白色 有的化成一棱棱 好像透视片上的肋骨 有的散成一座座岛屿 上面影影绰绰 似乎还辨得出一些苍松古柏 也有的被吹成细长条 好像半透明的银鱼 在蓝天里逍遥自在地飘浮。
【1】这段文字主要写的是哪种景物?( )
A. 骤雨 B. 云彩 C. 彩虹 D. 公路
【2】请给第三自然段加上合适的标点。
【3】请给每个自然段分别拟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1)___________ (2)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
【4】文中哪句话最能体现出云彩变幻的快,请用“ ”画出来。
为了表现云彩变幻的快,你能模仿这样的方法再写一句吗?试试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说彩虹“完整”,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见过怎样的彩虹,请用一两句话写出它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理解。
塔
塔是随佛教进入中国的。相传释迦牟尼死后,其火化的骨殖变成许多黑白珠子,名“舍利”,诸弟子将其埋葬,并在地面筑一个圆形坟丘,顶上立一根“刹”以为装饰,名曰“悉堵婆”,简称为“塔”。
当佛教在东汉传到中国后,作为佛教的崇拜物,“塔”的形象也随之而来。但是,面对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印度的“悉堵婆”并不能被人们所接受,而只能作为一种标志放在塔顶上,这就是最早的楼阁式塔的来历。
楼阁式塔是仿照我国传统多层木构架高楼建造而成的。我国现存唯一楼阁式木塔为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它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这座塔高67.31米,共9层。塔身平面为八角形,建于砖台基座之上,底层包砌在厚达一米的土坯墙内。经过多次地震,该塔仍保存完好,表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师精湛的技术。
密檐塔是由楼阁式塔发展变化的另一种类型,它的建筑材料一般用砖、石。这种塔的特点是底层较高,上施密檐7至13层,一般不供登临眺览。现存最早的密檐塔建于北魏正光四年(532年),位于河南登封嵩山,称为嵩岳寺塔。塔身呈现12边形,每个角有砖砌的倚柱,各面的门和龛上都饰有印度式的火焰拱券。塔身为150层砖檐,排列紧密并富于节奏感,最上面是一个砖砌的“悉堵婆”式的刹,它的创作构思,既摆脱了汉魏传统的楼阁,又不拘泥于印度的形式,而着力表现宗教在人们心中唤起的那种深邃而又神秘莫测的力量。此外,陕西西安的小雁塔,云南大理的崇圣寺塔也属于这一类型。
塔的类型还有喇嘛塔(如北京妙应寺白塔)、金刚宝座塔(如北京大正觉寺)和墓塔(如河南登封净藏禅师塔)等数种。
【1】这篇短文是一篇( ) 。
A.散文 B.说明文 C.记叙文 D.童话故事
【2】我国现存唯一的楼阁式木塔是( )。
A.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B.嵩岳寺塔 C.密檐塔 D.金刚宝座塔
【3】对文中提到的“刹”“悉堵婆”“塔”和“楼阁式塔”四个概念间关系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悉堵婆”就是“刹”或“楼阁式塔”,简称为“塔”。
B.“刹”和“楼阁式塔”,都是“悉堵婆”的组成部分,简称为“塔”。
C.“悉堵婆”就是“塔”,“刹”是它的组成部分,“楼阁式塔”是它的一种类型。
D.“刹”和“塔”是“悉堵婆”的不同称法,“楼阁式塔”是它的一种类型。
【4】文中“它的创作构思”的“它”指代的是( )。
A.密檐塔 B.最上面是一个砖砌的“悉堵婆”式的刹
C.嵩岳寺塔 D.塔身为150层砖檐,排列紧密并富于节奏感
【5】对“山西佛宫寺释迦塔”和“河南嵩岳寺塔”的共同点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
①起源于印度。②现存唯一。③建筑材料有砖。④塔身平面为12边形。⑤用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⑥塔顶上有“悉堵婆”式的刹。
A.①③⑥ B.①②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6】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符合的一项是( )。
A.从千姿百态的佛塔,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的建筑成就。
B.从千姿百态的佛塔,我们可以看到人们的审美趣味。
C.从千姿百态的佛塔,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建筑中,“塔”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D.从千姿百态的佛塔,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16、课内阅读。
月 光 曲(节选)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从窗子照进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都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地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着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清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贝多芬急忙跑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了下来,并且命名为《月光曲》。
【1】从最后一个自然段中找出一对意思相反的词写在括号里。
(______)—(______)
【2】贝多芬弹的《月光曲》的调子如果用文字来表达是什么样的呢? 用“ ”在文中画出来。
【3】选文中哪些是盲姑娘的联想呢?找出来画上“ ”。
17、人物描写一组
俩人把枪和鞭放在门墩上,各自虎势儿一盏,公鸡鹐架似的对起阵来。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shòu sǒu),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可是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不露一点儿破绽(zhàn dìnɡ)。两个人走马灯似地转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两挠(náo ráo),揪在了一起。这一来,小嘎子可上了当(dānɡ dànɡ):小胖墩儿膀大腰粗,一身牛劲,任你怎么推拉拽顶,硬是扳他不动,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钓 钩)他的腿,不料反给他把脚别(bié biè)住了,趁势往旁侧里一推,咕咚一声,小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
【1】用“/”画去括号内不正确的读音和字。
【2】这段话中有好些类似“猴儿似的”词语,巧借动物写出人物的特点,很有特色,请你找一找,摘录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 ”画出描写小嘎子摔跤时的一系列动词。
【4】请用“﹋”画出描写小嘎子心理活动的句子。
【5】动词的准确运用和心理活动的细致刻画,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嘎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晏子见了楚王。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子严肃地回答:“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晏子装着很为难的样子,说:“您这一问,我实在不好回答。撒个谎吧,怕犯了欺骗大王的罪;说实话吧,又怕大王生气。”楚王说:“实话实说,我不生气。”晏子拱了拱手,说:“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说着他故意笑了笑,楚王只好陪着笑。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打发—— 规矩——
(2)《晏子使楚》中的“使”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下面的句意概括成成语,写在括号里。
①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 )
②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进步、发展很快。( )
(4)“瞅”字表示“看”的意思,请你再写出3个含有“看”的意思的词。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5)用“( )”画出文中的一个反问句,并改写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画“ ”的句子是楚王嘲笑晏子的话,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画“_____”的句子是晏子反击楚王的话,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你用一两句话评价一下晏子这个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课外阅读。
暖 冬
(1)小的时候,是那么疯。数九寒天的,跑到村东小河上砸开一块冰,人蹿上去,兴奋得尖叫;拿一根细竹竿撑着河床,那冰就行驶开来,成一条冰船,满载着童年的快乐。
(2)照例是午后。照例,他是唯一的舵手,把一根竹竿挥得虎虎生风。突然却从脚下传来断裂的咔嚓声。低头一看,那冰已经破裂,在他的两腿之间,裂开一条半尺宽的口子。一块冰分离成两块,慢慢漂向相反的方向。他急了,怪叫一声,扔掉竹竿,人却掉进河里。冰水像无数把刀子,扎得他浑身刺痛和麻木。
(3)好在河水不深,仅没到胸。他颤抖着牙关爬出来,缩成一团,高呼救命。恰好有村里的老人经过,把他放上独轮车送回了家。
(4)他被母亲大骂一通。屁股上,落了母亲恶狠狠的笤帚。母亲说那河那么深,你不知道?母亲说怎么不淹死你?母亲说棉袄棉裤都湿了,晒不干,你明天穿着炕席上学?他缩在炕头的棉被里说,我明天不上学了。母亲说你敢?辛辛苦苦供你读书,你不去上学?你敢?
(5)母亲把他的湿衣裤拿到院子里晒。冬天的阳光,象征性地洒在上面。那些衣服很快冻成冰棍。母亲坐在炕沿,看着他,愁眉不展。
(6)那些年月,家里不可能有多余的棉衣棉裤。是啊,明天,冰天雪地的,他怎么上学?
(7)他一直把自己包在棉被里,看母亲愤怒并愁苦的脸。他小心翼翼地吃饭,小心翼翼地和母亲说话,小心翼翼地写作业和睡觉。他知道自己闯了大祸。他知道自己得一直呆在炕头,直等到他的棉袄棉裤彻底干燥。
(8)夜里他醉来,看到微黄的光圈和一抹年轻的剪影,那是母亲和她的油灯。
(9)早展他被母亲推醒。母亲说快起床上学,要迟到了。他惊奇地发现,母亲竞给他捧来了新的棉袄棉裤。干燥的棉袄棉裤穿在身上,暖和并贴身。每一个扣子都亮闪闪的,像从夜空中摘下的星星。他背着书包上学,走到院子里,突然回头。母亲正在玻璃窗后看着他。那目光是从冬的缝隙抽出的春的阳光,随着他,静静地织成一条温暖的路。
(10)那天他突然长大了。他不再爬墙上房,不再去冰河划船。那一天,母亲年轻的容颜永远并深刻地烙进他的记忆。
(11)那年冬天特别冷。但他一直认为,那是他今生最温暖的一个冬天。
(12)可是那个冬天,母亲却落下一生的病根--类风湿。那天,她用了整整一夜,将自己的棉袄棉裤认真地改小,套在他的身上。
(13)然后,整整一个冬天,母亲没有自己的棉衣。
【1】从文中找出与题目对应的一句话,用波浪线画出来。
【2】第7自然段中“看母亲愤怒并愁苦的脸”中母亲愤怒及愁苦的原因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那目光是从冬的缝隙抽出的春的阳光,随着他,静静地织成一条温暖的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换个说法,不改变原句的意思。
1.淮南的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
2.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21、按要求改写句子。
1.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缩句)
2.人们都在买节日的食品和礼物,有谁会理她呢(改写成陈述句)
3.文成公主来到西藏。(扩句)
4.乡村的夜晚使人们陶醉。(改写成反问句)
22、按要求写句子。
1.他把随身带的一个四四方方的小包袱打开。(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屋顶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说说划线词语和诗句的含意。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知己:____________________ 若比邻:____________________
句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