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次填入下面句子空缺处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当前,在国有企业中出现的矛盾,_______有诸多方面的因素,根本原因在于原有体制的弊端还没有消除,______想尽快使国有企业摆脱困境,______通过进一步改革_____能实现。
A.既然 那么 所以 只有 才
B.虽然 但是 因此 只有 才
C.即使 然而 所以 只要 就
D.如果 那么 因此 只要 就
2、下面选项中有错别字,请找出来( )
A.消毁
B.妨碍
C.心旷神怡
3、下列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人物与情节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猪八戒——大战流沙河 孙悟空——大闹天宫
B.关羽——千里走单骑 曹操——三顾茅庐
C.鲁智深——倒拔垂杨柳 吴用——智取生辰纲
D.林黛玉——葬花 湘云——醉卧芍药丛
4、根据所学内容填空。
《论语》中“默而识之,__________ ”,告诉我们读书的时候要多记多背。朱熹《观书有感》中“__________ ?__________ ”说明了注重积累,做学问才能运用自如的道理。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本学期的学习中你都积累了哪些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写出两条: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
5、请填写带“精”的词语。
(_____)的图案 (_____)的计算
(_____)的花纹 (_____)的策划
(_____)的语言 (_____)的技术
6、给下列多音字组词
重 | zhòng________ | 间 | jiān________ | 还 | hái________ |
| chóng________ |
| jiàn________ |
| huán________ |
7、看拼音,写词语。
jīnɡ tiáo zuì xínɡ bīn kè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
8、写近义词。
嫉妒——(________) 争执——(________) 面面相觑——(________)
无边无际——(________) 期待——(________) 明白——(________)
9、综合性阅读。
生态金字塔
①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浮游生物,浮游生物吃绿藻……当你察看生物食物链的时候,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生物链越往______层,生物数量越______;而越往______层,生物数量则越______。
②杂草是数量最大的生物,蝗虫、尺蠖(huò)、菜蚜、甲虫等昆虫,田鼠、兔子、羚羊、鹿等哺乳动物,都靠它生存。而这些食草动物,数量也较大。肉食动物,如黄鼠狼、狐狸、狼、狮子、虎,比食草动物少得多。甲虫吃草,蜘蛛吃甲虫,山雀吃蜘蛛,鹰又捕食山雀。一只甲虫,地下一平方米的采食空间便可满足它的营养需要,而鹰则需要在几十平方千米的范围内觅食,才能得到足够的食物。这些生物在数量上,甲虫比草少,蜘蛛比甲虫少,山雀比蜘蛛少,鹰比山雀少。
③科学家考察了生物世界的食物链,发现它恰似一座底大顶尖的金字塔,便把这叫做生态金字塔。
④生态金字塔的最底层是绿色植物。绿色植物是一切生物的能量基础,是初级的生产者,在食物链中处于第一营养级。绿色植物往上,便是食草动物,是第二营养级。食肉动物处在第三营养级上。在金字塔的营养级序列中,上一个营养级总是依赖于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而存在。金字塔的底层是生产者,上层是消费者。
⑤地球上的绿色植物是太阳能量的收集者,也是生态系统能量和营养的供应者。绿色植物对太阳能利用效率的高低,它的生产规模的大小,决定了进入生态系统的能量的多少,也决定了我们的地球究竟能承载多少食草动物、食肉动物,以至于处于生态金字塔顶端的人。生态金字塔每经过一个营养级,能量损耗90%左右,越往上,能量流越细,流入塔顶的能量越少,人类可以利用的能量也越少。
⑥生态金字塔告诉人们,大自然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绝不可能超过承载能力去供养金字塔顶端的消费者。人类的活动必须遵循这个自然的法则,否则,将使人类自己遭到大自然的惩罚。
【1】细读①②自然段,联系全文,将“上”“下”“多”“少”分别填入第①自然段的空格。
生物链越往_______层,生物数量越_______;而越往_______层,生物数量则越_______。
【2】阅读选文,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田鼠、兔子、羚羊、鹿都是食草动物,它们的数量比肉食动物少得多。 (______)
(2)在金字塔的营养级序列中,下一个营养级是上一个营养级能量的消费者。 (______)
(3)绿色植物生产规模的大小决定了人类可以利用的能量的多少。 (______)
【3】根据③④自然段的内容,将下图补充完整,来进一步说明“生态金字塔”。(写出每一级的内容)
【4】文中画“______”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和______的说明方法,这样表达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⑥自然段中“这个自然的法则”指的是什么?请用“ ”画出相关的语句,并根据你的理解,为保护自然设计一句宣传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读书的滋味
说来你也许不会相信,我曾是一个“贼”。
我“偷”过关公的 ;“偷”过齐天大圣的 ;“偷”过老葛朗台的吝啬贪婪;“偷”过保尔·柯察金的 ……
那是10年前小镇上惟一的书店。灰灰的墙壁犹如乞丐的破衣,石灰剥落了,露出青黑色的拙笨的泥砖。暗暗的光线,潮潮的地面,墙角一两棵细长发黄倔强地生长着的小草,倒是挺惹人喜爱。整个小店弥漫着令人作呕的霉味。
然而,我闻到的却只有扑鼻的书香。
每逢节假日,我便早早地起身,匆匆步行到三里地外小镇上的那家书店去“行窃”。
小店里的书和光顾的客人一样少得可怜。蒙了一层厚厚灰尘的陈腐的木书架上搁着同样蒙了一层厚厚灰尘的书。那时有一阵子我老是疑心小店会关门,还为此牵肠挂肚了好些日子。
焦急而漫长的等待之后,店主缓步而来。那是一个50岁上下的小老头,戴着老花镜,蓄着山羊胡须,平日里老阴沉着脸,言语也尖酸。我压住心中的焦急和渴望,特意故作平静地在店门外来回踱步。经过门口的那当儿,还故意咳嗽几下或是踩出点声响,那架式无非是为了向店主昭示:我是实在闲得发慌迫不得已才进你的书店看看书,消磨消磨时光的。其时,我的心早已飞进了书店,如同饿极了正在吃奶的婴儿一样,贪婪而又迫不及待地吮吸着。我总是踱不了一个来回,双腿就鬼使神差般地跨进书店。
我总是千方百计地躲避店主像要把人看穿似的目光。那怀疑和轻视的目光时常刺得我矮了一截。还有那冰冷的话语:“别弄破了,你是赔不起的。”让我如芒刺背,战战兢兢。
然而,所有的一切都不能吞没或是影响我对读书的渴望和热情。很快,我便在曲折的故事情节中神游开了。与浮土德对话几句,到狄更斯的小旅馆里逛上一圈,再与曹雪芹磨上一会儿。
同时,我又必须无奈地面对冷酷的现实,提着心,吊着胆,竖起耳朵,贼似的警戒着周围的动静。一声大点声的呼叫或是店主蹑手蹑脚的脚步声都会让我惊慌失措,吓出一身冷汗。
我不敢抬头看店主阴森的脸和深邃的眼,更不愿意让他看出我隐藏在伪装的失望和无聊后的“酒足饭饱”的心满意足和意犹未尽的遗憾。当我闪出店门的时候,身后冷冷地传来:“嘿!看了整整一天,连一本也不买!”我的头“嗡”地一声炸开了,脸也燥热起来,眼前一片茫然。我做了贼似的逃离那家书店……
我郑重地发誓以后再也不进那家书店半步。
然而,下个周日,我却又早早地起身……
这就是我最初品尝到的读书的滋味:像是做了贼!
【1】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分别是施耐庵的(______),罗贯中的(____),吴承恩的(_____),曹雪芹的(____) 。
A.《红楼梦》 B.《水浒传》 C.《三国演义》 D.《西游记》
【2】根据课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郑重地发誓以后再也不进那家书店半步,他言出必行,做到了。
B.作者总是千方百计地躲避店主,是因为他怕自己偷书带走被发现。
C.作者“再与曹雪芹磨上一会儿”的意思是他再去曹雪芹的书中品读文学作品的魅力。
D.作者最初品尝到的读书的滋味:像是做了贼!让他十分羞愧,不愿想起。
【3】文章第二自然段划横线处填入下列词语,其中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忠肝义胆 火眼金睛 坚强不屈
B.火眼金睛 坚强不屈 忠肝义胆
C.坚强不屈 火眼金睛 忠肝义胆
【4】来到书店,“我”没有迫不及待地进去,而是“特意故作平静地在店门口外来回踱步”是因为___________;“故意咳嗽几声或是踩出点声响”是为了___________。
【5】短文中的“贼”“偷”“行窃”都加了引号,有什么作用?请你写出有关读书的名言一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
牛郎星和织女星
①《牛郎织女》是我国流传久远的民间故事。其实,牛郎星和织女星是隔着银河遥遥相对的。你能在晴朗的夜空中找到牛郎星和织女星吗?你知道它们相距有多远吗?
②在浩瀚的宇宙中,除地球外,还有不计其数的星球,其中牛郎星和织女星是银河系中的两颗恒星。它们之间的距离如果用千米作单位表示,那可真是“天文数字”了。宇宙中,恒星的距离都非常远,为了表示起来方便一些,天文学家使用一个非常大的距离单位——光年,它等于光在1年内传播的距离。我们知道太阳离我们很遥远,但是光从太阳出发,到达地球大约只需要8分钟,而牛郎星和织女星之间的距离约是16光年。也就是说,如果以宇宙中最快的速度——光速飞行,从牛郎星飞到织女星需要16年!
【1】写近义词。
浩瀚( ) 不计其数( )
【2】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光年是表示速度的单位。( )
(2)16光年就是光在16年内传播的距离。( )
(3)牛郎星和织女星是银河系中的两颗恒星。( )
【3】阅读第②自然段,填空。
(1)“天文数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
(2)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和______的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
12、1、《钓鱼的启示》写的是“我”钓到了一条 ,父亲 ,“我”从这件事中受益的事。
2、从此,一条时装的河流,源源不断地从我的时装店里流了出来。
句中“ ”“ ”这两个词语说明毛衣品种多、订货量大,“我”终于取得了成功。
13、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练习。
父亲数钱
李书霞
①每个月父亲发饷的那天,家里就像过节一样,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②父亲踏进家门时,晚饭都已经准备好了。父亲坐下来,先不动筷子,而是伸手去怀里,掏出今天的工资,他将几张薄薄的钞票捏在手里,抖上两抖,把食指和拇指伸到嘴边,哈一哈气,开始一张张地数。当时的钱,最大面额是十块,主要是五块、两块和一块的,还有角币和分币。工资虽少,但细细地数起来,仍然要花费两三分钟。父亲数毕,报出数目, 递给母亲。母亲笑眯眯地接了,走进卧房,把钱锁进一个隐秘的柜子里。她坐回饭桌旁, 对着我们两个小人儿说:存着,给你们交学费。
③我早就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抢过酒壶,给父亲的杯子里,倒上满满一杯酒。父亲笑眯眯地摸摸我的脑袋,左手端起酒杯,右手拿起筷子,对着桌上的回锅肉,点上几点,得到开饭的信号,我们欢喜雀跃,急不可耐地夹菜刨饭、大快朵颐。
④几年后,全家人围着爸爸数钱的乐趣,被工资打卡剥夺了。不过,父亲最近又开始数钱。
⑤去年,父亲得了脑梗,治疗了半年,虽然康复了,但左手左脚仍不灵便。原本爱说爱笑的父亲也变成了一个木讷的老头子,不开口说话,问话也不回。精神的沉沦加速了健康的恶化,他整日蜷在沙发上,基本活动都取消了,右腿的肌肉也开始萎缩。我们对此焦虑万分,却束手无策。
⑥还是母亲有办法,她将买菜的零钱整理起来,央求父亲:你帮我数数,有多少钱。
⑦父亲坐在沙发上,抬起浑浊的眼睛,茫然地望了一会儿母亲,不吭声,伸出右手去拿钱,准备开数。
⑧左手数。母亲叮嘱道。
⑨父亲转头望向窗外,迟疑了一下,顺从地换了左手。他笨拙地将钞票一张张拿过来, 把毛票归一类,块票归一类,姿势又吃力又别扭。数完以后,母亲问他:多少钱?
⑩没记住。父亲难为情地扯了下嘴角,算是回应。
⑪再数数。
⑫父亲又数一次,数过三四次,方才报出钱的数目。
⑬整理菜钱这件小事,令他的眼神重新活泛起来。一段时间后,父亲精神明显好了很多。他又主动揽下一项任务:拣谷粒。每天上午,父亲就戴上老花镜,坐在沙发上,慢慢把米粒中的谷粒选出来。隔三岔五,又把母亲不小心弄混的黑豆和绿豆分开。
⑭父亲和母亲心照不宣地玩着数钱、选豆的游戏,三个月后,父亲能独自站立了。一段时间后,他开始练习走路。刚开始,只能扶着沙发走;慢慢地,可以拄着拐杖走几步了; 现在,活动空间更大了。两个老人家,又能一起到小区里散步了。
⑮父亲数钱,两种姿态,每一种姿态里,都饱含着父母相伴相携的情分。
【1】选文第②段画线部分,主要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何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第④段画线部分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请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⑬段中画线部分不小心三个字有何深意?请结合语境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结尾说:父亲数钱,两种姿态,每一种姿态里,都饱含着父母相伴相携的情分。请你分别说说两种姿态里饱含着怎样的情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的父亲一心为了孩子们的学费辛苦工作并为此而感到满足。在你的生活中, 爸爸又是怎样为你操劳的,你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与理解。
索溪峪的“野”
①走进张家界的索溪峪,脑子里只剩下了一个字:野。
②山是野的。索溪峪的山,是天然的美,是野性的美。这种美,是一种惊险的美:几十丈高的断壁悬崖拔地而起,半边悬空的巨石在山风中摇摇晃晃,使人望而生畏。什么“一线天”,什么“百丈峡”,听着名字就让人胆颤。这种美,是一种磅礴的美:不是一峰独秀,也不是三五峰呼应,而是千峰万仞绵亘蜿蜒,“十里画廊”,“西海峰林”,令人浩气长舒。这种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或直插云天,或横拦绿水。旁逸斜出,崛起巍巍“斜山”;相对相依,宛如“热恋情人”;亭亭玉立,则好似“窈窕淑女”。
③水是野的。索溪像是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它尤其爱跟山路哥哥闹着玩:一会儿手牵手,并肩而行;一会儿横铲一脚,将山路拦腰截断。山路哥哥倒不觉得这有什么了不起,它请树木大叔帮忙,几棵大树往索溪身上一搭,反从它身上跨过去了。山路哥哥还找石头弟弟帮忙,几块巨石一垫,山路便化成一条虚线,一跳一跳地从水中过去了。山路还有更巧妙的办法,它在河床上垫一排大卵石,从水底下一个猛子扎过去。这样的“路”,还可以过汽车——汽车吼叫着,车身摇晃着,卵石挤碰着,水花四溅,我们的心也怦怦直跳……平生没走过这么“野”的路!
④山上的野物当然更是“野”性十足了。那些大大小小的猴子,在我们头上的树枝间跳来跳去,亲热的劲头难以言状。但当我们一行中的一位年轻女同志从树下经过时,一只小猴子竟恶作剧地撒起尿来,吓得这位女同胞惊叫一声,慌忙逃走了。而那个调皮的小家伙,却快活地叫着,跳到另一棵树上去了。
⑤在这样的山水间行走,我们也渐渐变得“野”了起来。城里戴眼镜的姑娘,一边攀缘,一边大嚼着煮熟的玉米棒;年过花甲的老人,在石块间蹦来跳去,温习着儿时的功课。遇上突然横在面前的山溪,一队人手提皮鞋、丝袜,踩着乱石,从平膝的水中蹬过去……满山的嘻嘻哈哈,满溪的亲亲热热。人们,在这山水中返璞归真了。
【1】短文围绕着索溪峪的“野”,写了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四个方面的内容。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对索溪峪的山的______态描写,表现出索溪峪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对索溪的______态描写,作者通过运用______的修辞手法,从中让我们体会到索溪__________________。再从短文中找出一处你感觉这种描写精彩的句子,抄写在下面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
【4】仿照着下面句子的表达方式,也试着把本文描写的情景写一写。
在金色的夕阳下,金色的田野,金色的沙漠,连尼罗河的河水也泛着金光,而那古老的金字塔,简直像是用纯金铸成的。
走进野的索溪峪, |
|
|
【5】张家界是世界自然遗产,中国还有许多世界文化遗产,请写出三个本学期你们班级同学向大家介绍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名称。
( )( )( )
15、 ①时令正是仲春。大地挣脱了冬的纠缠,不觉之中已泛出几分淡淡的鹅黄的绿意。仰望晴空,偶见数点风筝,袅袅娜娜地飘挂天际,使我蓦然忆起“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光。瞩望那长长的轻轻抖动的风筝线,竟丝丝缕缕(lǚ lǒu)牵出了我的童年。
②乡下,三月的剪剪轻风还残留着冬的料峭。我们这些颠跑在蓊郁麦田里的孩子,偷偷找来竹蔑,且要绿皮的有韧性的,犹如女孩子绣花挑线一般仔细。我们把竹蔑放到火堆上烤了,再弯成弓似(sì shì)的和轱辘似的几何形状,拼在一起,悉心系(xì jì)好,就变成了形态各异的风筝的骨架。然后几颗小脑袋抵在一起,叽叽喳喳商量一阵,就各出心裁(zāi cái)地用彩笔在糊好的桑皮纸上勾勒一通,便给它们穿上了斑斓的衣衫。这完全可以与女孩子织成的锦绣相媲美。然后用大团大团的线做放线,一头系在风筝上,一头缠在一个线拐子上。这些线来得可不易呢,是我们这些“男子汉”低三下四,求爷告奶,甚至向小姑娘一连串喊上十声“好姐姐”才弄到手的。
③好了!抬起你因做风筝而勾得酸了的头,开始放吧。咳!风筝!风筝!全是风筝!这些大大小小造型生动的风筝,从辽阔的麦田里,迤逦的大道旁,潋滟的堤塘边冉冉升起——被底下幼稚的欢声笑语吹着,腾腾的热气捧着,悠悠飞向空中,去亲吻白云。好似争艳的奇葩,挂彩的气球。我们的心醉了。
④风筝也有赌气的时候,有时候明明飞起来了,却偏偏任你如何摆布,它总要往地上栽。这时的小伙伴绝不会张飞似的环眼圆睁,一脚踏翻它的,而总是小心翼翼地检查一番,找出毛病,对症下药。随着欢呼声,风筝重又飘然升起。当放到得意处,猛不防风筝也会断线,摇头晃脑地越飘越远。我们拉着断了的风筝线,不胜惋惜……
⑤韶光如流。虽然说童年已悄然离去,可风筝这根若有若无的线,却每每牵着我的童年,使我常常想捡回那逝去的童年。
⑥啊,我的鹅黄色的童年!
【1】给文章拟一个恰当的题目,写在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文中加点的字用“/”画去错误的读音。
【3】简要概括制作风筝的过程:找竹蔑→(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③段已写了放风筝时的欢快情景,为什么还写第④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⑤段用上“虽然……却……”这个词语,为了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为什么说“我”的童年是“鹅黄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课外阅读。
又见樱花
在我工作单位的楼下有很多樱花树,三五一丛或独自一株,没有任何规律地散落在楼下的花坛中。
午后的阳光是那样的和煦,没有夏日的炎热与冬日的寒意,有的只是其乐融融的温暖。而眼前的樱花,就在这春寒料峭里三五一簇,淡淡地开着,没有浓烈扑鼻的花香,也没有光艳夺目的花色,有的只是如云似锦的花簇,随风轻轻地摇曳,像极了少女们浅浅矜持的微笑。
最难忘的是乡下我家楼下那一株樱花树。树很老了,但枝繁叶茂,粗壮、高大。儿时的我总爱在阑珊的春日中,待到无数璀璨的星辰挂上天空时,“少年不知愁何在”的我便会淘气地____上枝干,惬意地半____半靠在树枝上享受着乡村的幽僻。一阵微风____过,雪白的花瓣伴着风、____着舞飞进了我永远的梦里……
后来,上大学了,大学校园里也有两株樱花树,低矮得让人总是容易忽略。花期时花开得也不多,大抵就是那么几簇,在鲜花似锦的大学校园里的确算不得是一处赏春的风景。但每到夜晚,那些开着大团大团花儿的树下总会集聚纳凉的学子,或读书或低声交流。此时的我虽然站在樱花树下,但思绪已不在樱花树下了。
故乡和母校那些樱花,它们也正开着吗?
【1】请将下列四个词分别填入文中的横线上。
跳 拂 躺 攀
【2】选择恰当的选项填在横线上。(填序号)
文章一共写了三个地方的樱花,其中最难忘的是______,第二段中“眼前的樱花”是指______,尽管______在校园里算不得是一处赏春的风景,但是仍然给我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A.工作单位楼下的樱花
B.家乡的樱花
C.大学校园里的樱花
【3】读文中画线句子,说说作者的“思绪”在哪儿?你从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
17、课内语段阅读。(12分)
有一次,父亲带着我,爬上教堂高高的塔顶。脚底下,( )的村庄( )着罗马,如蛛网般交叉的街道,一条条通往城市广场。
好好瞧瞧吧 亲爱的孩子 父亲( )地说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生活也是这样 假如你发现走这条路不能到达目的地的话 就可以走另一条路试试
(1)在文中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2分)
(2)给短文第2自然段填上合适的标点。(2分)
(3)给下面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2分)
目的( )地 交叉( )
(4)用“假如……就……”写一句话。(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短文中画“____”的句子你是怎么理解的?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一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短文,完成后面问题。
_____________
①女儿细心地为母亲梳理头发,猛然间发现母亲的青丝中有一根发亮的白发。母亲老了!女儿的心中涌起了一股伤感。
②母亲从小就领着她去晨跑,她拼命地追,可怎么也追不上母亲轻快的步伐,她赌气停住了,这时母亲回过身,在前方,伸出手臂,笑着说:“来,到妈妈这儿来。”于是,她咯咯地笑了,迈开小步向妈妈温暖的怀抱冲去。她渐渐懂事,明白了“母亲”这一角色的艰难,然而在她的记忆中,母亲总是笑纳一切,以充沛的精力和活力直面人生。难怪邻居阿姨总羡慕地说:“你妈妈呀,好像永远不会老。”女儿也坚信,母亲永远不老。可眼前那根白发分外刺眼,女儿拔下那根头发,悄悄地藏了起来,对着镜子里的母亲笑着说:“妈,您的头发多好呀,您永远那么年轻!”
③母亲笑了,女儿的小动作怎能瞒得过妈妈的眼睛呢?那么多年来,从哇哇哭的孩子到青春勃发的少女,女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印在母亲的眼里。这孩子,怎么这么傻,白发能藏得住吗?你都这么大了,妈妈能不老吗?其实从你不再需要为你扎辫子时,从那天你跑步超过了妈妈时,妈妈就知道你长大了,你是妈妈生命的延续,妈妈有了白发又有什么关系呢?可母亲没有说,她欣慰地看着镜中的女儿:“有女儿给妈妈梳头,真舒服呀!”
④镜子里面有两张美丽的笑脸,令人羡慕。
⑤人世间有许多深沉的爱能感受到却说不出来。
【1】给短文加上一个恰当的题目。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充足_______ | 爱慕_______ | 欣喜_______ |
【3】第3自然段中的“女儿的小动作”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___
【4】谈谈你对“人世间有许多深沉的爱能感受到却说不出来。”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鸟的天堂
①吃过晚饭,我们划着船渐渐逼近榕树了。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②榕树正值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③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有许多鸟在这树上做巢,我仿佛听见几只鸟扑翅的声音,等我注意去看,却不见一只鸟的影儿。只有无数的树根立在地上。“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我不禁这样想。
④第二天,我们划着船又经过那“鸟的天堂”。这一次是在早晨。阳光照耀在水面,在树梢,一切都显得更加光明了。我们又把船在树下泊了片刻。
⑤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不一会儿,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⑥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xiá),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⑦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1】梳理信息,完成表格。
| 时间 | 看到了 | 特点 | 描写方式 (静态/动态) | 给画面起名字 |
第一次 | 晚饭后 | ___ | ___ | ___ | ___ |
第二次 | ___ | 鸟 | ___ | ___ | ___ |
【2】对第⑥段中的“应接不(xiá)”,小明不知该写“遐”“瑕”还是“暇”,字典中的解释:遐:悠远。瑕:斑点。暇:空闲。联系上下文,借助解释,你认为应该是______,这个词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段画线的句子写得很具体,仿照这种形式也来写一个热闹的画面。(操场、市场、景区……)
一会儿,________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______,到处都是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的,___________的,________的……有的________,有的_________,有的_________,有的_________。
20、照样子写句子
例:外祖父轻轻地刮去画上的污迹。
外祖父轻轻地把画上的污迹刮去。
画上的污迹被外祖父轻轻地刮去。
①你一定要保存好这幅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外祖父递给我一个绣着血色梅花的手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按要求写句子。
1.我对托德说,啊,那好极了,我向他道歉。 (改为直接引语)
2.小溪哗哗地流向远方。(用上修辞手法,把句子写得生动形象)
22、句子训练。
1.漂灯点缀河面。(改为比喻句和拟人句)
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龙备受中国人崇敬。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龙是威力无比、变幻万千、无所不能的。 (用恰当的关联词把两句话合为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列车在京九线上呼啸而过,那是龙的身影;西昌基地火箭直冲云霄,那是龙在飞腾。(用你知道的事实,续写两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龙变幻万千,有时显露于云端,有时隐形入深渊。(用加点词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作文。(30分)
发挥你的想象,以“二十年后回故乡”为内容写一篇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