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5-2026年江苏苏州五年级上册期末语文试卷带答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1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3题,共 15分)
  • 1、下列作家与作品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维《观书有感》陆游《示儿》

    B.龚自珍《己亥杂诗》朱熹《少年中国说》

    C.清少纳言《四季之美》巴金《珍珠鸟》

    D.冰心《忆读书》叶文玲《我的“长生果”》

  • 2、下面不属于珍惜时间的名言的一项是(  

    A.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B.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C.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D.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篇小说完美地塑造了一个普通船长的光辉事迹。

    B.从他上学的那天起,语文对他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C.能不能战胜自己思想上的弱点,是一个人在事业上能否成功的关键。

    D.学校现在十分重视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

二、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4、对话文本

    我读书,我快乐!读了《牧童和狼》我知道了________;读了《推敲》我想到了____________;如果我们每天都能按陶校长所言,_________四个方面多问问自己,相信我们就会在各个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

  • 5、根据积累完成填空。

    1.《山居秋暝》中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来突出环境幽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枫桥夜泊》中直抒作者愁思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鸟的天堂》一文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_______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_______和第二天早晨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

    3.《月迹》是按“_____月亮——_____月亮——______月亮”的顺序描写的。(每空填一字)

  • 6、看拼音,写词语。

    ɡuī lǜ( ) lí mínɡ( ) xián yì( )

    hónɡ yùn( ) yè mù( ) qī hēi( )

  • 7、我们常用的查字典方法有___________查字法和___________查字法。

  • 8、补全诗(词)句,并解释加点词语。

    (1)________浣女________

    ________王孙________

    (2)浣女:________          歇:________

    王孙: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共11题,共 55分)
  • 9、课内阅读

    精彩极了糟糕透了(节选)

    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但是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1语段中加点字的这个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母亲的力量实际上是指生活中遇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警告的力量实际上是指生活中遇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说说你对引入歧途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怎样理解画横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阅读。

    英雄赞歌

    ①“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这首《英雄赞歌》是电影《英雄儿女》的主题曲,影片中,王成一边高呼“为了胜利。向我开炮!”,一边拉响爆破筒,与蜂拥而至的敌人同归于尽。王成的形象是以几位战斗英雄为原型塑造的。特等功臣赵先有就是其中之一。

    ②1952年10月,副指导员赵先有坚守的67高地遭到敌军猛烈的进攻。伴随着大炮的轰鸣,阵地上一片火海。赵先有面对阵地上仅有的3名战士,坚定地说:“同志们,我们要坚决守住阵地,人在阵地在,决不后退一步!”战士们热血沸腾,在赵先有的指挥下,顽强地击退敌人的一次次进攻。

    ③炮弹在他们周围爆炸,腾起滚滚黑烟。赵先有冒着浓烟,冒着烈火,一会儿跳进战壕,一会儿匍匐前进。他的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好像那个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满腔的怒火。当通信员刘顺武与团长张振川取得联系后,赵先有马上报告敌军位置,为我方的炮兵准确地指示目标。他愤怒地注视着不断冲向阵地的敌人,大喊:“开炮!”我军的大炮怒吼着,炮弹像雨点般落下,敌人发起的多次冲锋被击退。

    ④战斗中,王桂印和李富不幸牺牲,赵先有也多处受伤,双目失明,腿不能行。他顾不上自己的伤势,让刘顺武继续用步话机报告敌人的位置,指挥炮兵向敌人开炮。

    ⑤近了,更近了!一波又一波的敌人从四面八方涌来,很快将二人包围。情况紧急,赵先有对着步话机大声请求:“敌人已上我阵地,炮兵直接向我阵地开炮!”

    ⑥自己的同志正和敌人混战在一起,我们的炮兵怎能再向阵地开炮?危急时刻,团长张振川又听到步话机里传来赵先有嘶哑却坚定的声音:“团长,敌人上来啦,开炮打吧!”不久,步话机里传来一阵急促的手榴弹、冲锋枪响声……阵地一片寂静。赵先有、刘顺武壮烈牺牲了。

    ⑦团长张振川心如刀绞一般,他攥紧拳头,命令道:“老陈!开炮!狠狠地打!”霎时间,炮声震耳欲聋,增援的战士赶到了。他们勇猛地冲上阵地,消灭了敌人。

    ⑥李风林也是王成的原型之一。李风林在战斗到只剩他一个人时,端着冲锋枪跳出战壕,向敌人一阵猛烈射击,边打边高喊:“祖国,我要坚决为你战斗到底!”子弹打完了,他也身中数弹,倒在了阵地上。

    ⑨“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赵先有、李风林、黄继光、邱少云……无数英雄儿女将热血洒在这片土地上。

    ⑩“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无数先烈用热血和生命谱写的英雄赞歌,在中华大地代代传唱!

    【1】王成的形象是以几位战斗英雄为原型塑造的。其中包括_________________等人。

    【2】读句子,注意反复出现的部分,想想它们的表达效果,选出表达最准确的一项(     

    赵先有冒着浓烟,冒着烈火,一会儿跳进战壕,一会儿匍匐前进。

    A.强调赵先有身手敏捷的特点。

    B.突出赵先有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C.说明战争很残酷。

    【3】文中多次出现“开炮”一词,联系上下文,写出自己体会到的情感。

    段落

    关键词句

    我体会到的情感

    他愤怒地注视着不断冲向阵地的敌人,大喊:“开炮!”

    __________

    情况紧急,赵先有对着步话机大声请求:“敌人已上我阵地,炮兵直接向我阵地开炮!”

    __________

    团长张振川心如刀绞一般,他攥紧拳头,命令道:“老陈!开炮!狠狠地打!”

    我体会到团长对敌人的仇恨和要为牺牲的同志报仇的决心。

    【4】在本学期你看的书籍或影视作品中,一定还有不少人物形象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请选择一个你喜欢的人物形象,照样子将表格信息补充完整。

    人物

    书名/影视作品名

    喜欢的理由

    王成

    《英雄儿女》

    英勇顽强、不怕牺牲

    _____

    _____

    _____

  • 11、阅读理解。

    失去声音的鸟

    一群鸟在天上飞。

    它们的队伍包括十八只麻雀、三只乌鸦、两只喜鹊。

    它们飞着。没有方向,没有目的。飞,只是因为它们还能飞。只有飞着,它们才知道自己还活着,生命还没有像遗落的阴影一样弃它们而去。

    这里是死亡之海——罗布泊无人区。

    没有人知道这群鸟是什么时候飞进来的,只知道,它们从飞进来,就没有吃过一点食物,喝过一点水。因为罗布泊无人区根本没有食物和水。

    在鸟儿们的字典里,“天高任鸟飞”这句话永远是正确的,它包含了人类的经验和它们自己的体会。哪儿有鸟不能飞的地方呢?直到自由的翅膀将它们带进罗布泊。这是个陌生的世界,没有它们所熟悉的任何东西。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因为树,也只不过是死了若干年的枯桩而已。

    它们飞着,互相安慰着,喊着,直到完全发不出声音,只是依赖生命的本能,机械地飞。

    直到一群探险者来到罗布泊,它们才看到一线生机,跟着探险者的车队一路飞着。一位有经验的探险者喊:停车。他知道,鸟儿们对自己将要飞往哪里已经不关心,它们最需要的是水和食物。

    探险者们停下来,拿出随身带的水和食物放到地上,鸟儿们迅速覆盖过来。鸟儿们温顺极了,喝着水,吃着东西。探险者把它们一个个抓住,放入纸箱内,他们明白必须用这种办法才能把它们带出无人区。

    有四只麻雀在他们的手中死了。它们已飞到了生命的极限。如果没有遇上探险者,它们可能会在飞翔途中掉落下来,同自己的影子一起在黑沉沉的大地上消失。

    探险者给我讲这段故事的时候,我问他:“在罗布泊无人区,水是最珍贵的东西,你们为什么要拿出有限的水给鸟儿们喝呢?”

    探险者回答:“进入罗布泊无人区之后,人和鸟的命运是一样的,面对未知的恐惧和各种可能的危险,我们也已暂时失语。那时,鸟已成了我们的同伴,救助它们,也似乎是在救我们自己。”

    后来,探险者和鸟儿们一起走出了罗布泊无人区。在库尔勒,探险者们还举办了隆重的放飞仪式。

    据说,现在也常有一些小鸟,如同探险者的闯入一样来到罗布泊,而探险者也无一例外地想办法把它们带离无人区。

    只有在罗布泊,人才学会了珍视生命。因为人和鸟在彼时已并无区别。

    【1】这只鸟的队伍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高任鸟飞”这句话的前半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短文内容判断对错,对的画“√”,错的画“×”。

    (1)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因为罗布泊现存的树,也只不过是死了若干年的枯桩而已。( )

    (2)只有在罗布泊,人才学会了珍视生命。因为人和鸟在彼时已并无区别。( )

    (3)探险者们随身带的水和食物很多,所以拿出来放到地上喂鸟,鸟儿们迅速覆盖过来。( )

    【4】走出罗布泊,探险者们举行了隆重的放飞仪式。这样做有什么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篇文章讲述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阅读课文片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 ),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 )的果实( ),使人一见就生( )。你们看它( ),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 )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 ),不要做( ),而对别人( )的人。”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1】按课文内容填空。

    【2】第1自然段采用___________的手法,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花生作比较,来说明花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格。

    【3】从父亲的话中,我体会到:做人要做_________________

    【4】“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父亲说花生不好看,但是很好吃,鼓励我们多吃营养价值高的花生。

    B.学习落花生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

    C.由落花生的特点体会到做人的道理。

  • 13、阅读答题。

    学  诗

    萧 红

    祖母死了,我就跟祖父学诗。因为祖父的屋子空着,我就闹着一定要睡在祖父那屋。早晨念诗,晚上念诗,半夜醒了也是念诗。念了一阵,念困了再睡去。

    祖父教我的有《千家诗》,并没有课本,全凭口头传诵,祖父念一句,我就念一句。祖父说:“少小离家老大回……”我也说:“少小离家老大回……”

    都是些什么字,什么意思,我不知道,只觉得念起来那声音很好听,所以很高兴地跟着喊。我喊的声音,比祖父的声音更大。

    我一念起诗来,我家的五间房都可以听见,祖父怕我喊坏了喉咙,常常警告着我说:“房盖被你抬走了。”听了这笑话,我略微笑了一会儿工夫,过不了多久,就又喊起来了。

    夜里也是照样地喊,母亲吓唬我,说再喊她要打我。祖父也说:“没有你这样念诗的,你这不叫念诗,你这叫乱叫。”

    但我觉得这乱叫的习惯不能改,若不让我叫,我念它干什么、每当祖父教我一首新诗,一开头我若听了不好听,我就说:“不学这个。”祖父于是就换一个,换一个不好,我还是不要。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一首诗,我很喜欢,我一念到第二句,“处处闻啼鸟”那“处处”两字,我就高兴起来了。觉得这首诗,实在是好,真好听,“处处”该多好听。

    还有一首我更喜欢的:“重重叠叠上楼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又为明月送将来。”就这“几度呼童扫不开”,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意思,就念成西沥忽通扫不开。每当客人来了,祖父总是呼我念诗的,我就总喜念这一首。那客人不知听懂了与否,只是点头说好。

    1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祖父对小孙女的喜爱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现代文阅读。

    庄重的乞讨

    庄重,是人的尊严的一部分,你见过乞讨者的庄重吗?

    那天,我乘20路电车,看见一位双目失明的中年男子坐在车上,神情凝重。不一会儿,他热情且有礼貌地介绍自己:“女士们、先生们,我下岗了,有个儿子,刚进大学,现在生活发生点困难。我平时喜欢音乐,吹口琴是自学的。我为大家表演口琴独奏,愿大家途中愉快。”说完,他便从洗得干干净净的灰色中山装口袋里摸出了口琴。随即,一车厢的人听到了熟悉的《喀秋莎》的旋律,他那精湛的吹奏技巧令人屏息细听。此曲终了,日本的《北国之春》又博得乘客们的点头称好。吹奏完毕,他就托起小罐头瓶,扶着椅子,一步一步稳重地向前挪动脚步。当不断地有人把硬币往罐头瓶里扔时,他能根据硬币发出的清脆的声音,准确地朝投币人的方向点头致意。走完一圈后,他继续为乘客吹奏。《杜鹃圆舞曲》《溜冰圆舞曲》和《采茶调》优美轻快的节奏,让人欢悦不已。乘客们静静地听着。他似乎感觉到了某种需求,又吹了首《在希望的田野上》。他的吹奏已达到了大师级水平,颤音和滑音的变化使人入迷。电车将要到终点站了,他高兴地对大家说:“我最后为大家吹奏一首《一路平安》。”悠扬的旋律又一次打动了人们的心,不时地又有人朝他的小罐头瓶里掷下硬币。一对年轻夫妻带着自己才五六岁的儿子,让他把数枚硬币递到小罐头瓶里。这一切几乎是悄无声息的,令人惊奇的是盲人居然知晓了孩子的动作,说出一句“愿这位孩子健康成长,一生平安”的话,听得大人们面露喜色。

    不知是音乐的力量,还是这位盲人得体的举止言行,或两者兼而有之,使人自始至终沉浸在一种安详肃穆的气氛之中。

    此情此景让我振奋,面对生活中一时的挫折,这位盲人能够有勇气正视它,庄重地行使自己的劳动权利。我有什么比不上他?

    我快步地下了车,觉得人行道比过去宽敞得多了。

    1“屏”的意思有:A.抑制呼吸;B.除去、排除;C.舍弃;D.使离开。文中“屏息”中的“屏”应该选____。“我们应该摒弃杂念,专心学习。”中的“屏”应该选____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这一切几乎是悄无声息的,令人惊奇的是盲人居然知晓了孩子的动作……”这一句的“居然”的意思是_______,作者有这样的感受是因为____________,“这一切”是指_______

    3“我快步下车,觉得人行道比过去宽敞得多了。”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的乞讨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5、阅读理解。

    《松鼠》选段

    松鼠的窝很讲究。它通常搭在树枝分叉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松鼠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使那建筑物足够(  ),足够( )。这样,可以带着儿女住在里面,(  )。窝口朝上,端端正正,很狭窄,勉强可以进出;窝口上有一个圆锥形的盖,把整个窝遮蔽起来,可以使雨水向四周流去,不会落在窝里。

    【1】本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A.松鼠搭窝

    B.松鼠窝的形状

    C.松鼠的窝

    D.松鼠

    【2】文中“搬、放、编扎、挤、踏”这些动词有什么作用?说法有错的是( )

    A.表现松鼠的机灵乖巧。

    B.表现松鼠的精明能干

    C.表现松鼠很有智慧。

    D.表现松鼠的淘气狡猾

    【3】依序填入文中括号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宽敞 坚实 既舒适又安全

    B.宽广 结实 既舒适又安全

    C.宽敞 坚实 既舒畅又安全

    D.宽广 坚实 既舒适又安全

    【4】本段文字的结构关系是( )

    A.总——分——总

    B.总——分

    C.分——总

    D.并列

    【5】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松鼠》是一篇语言生动传神的说明文。

    B.《松鼠》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英国作家布封。

    C.布封用40年的时间写出了36册巨著《自然史》。

    D.《自然史》这部作品对自然界作了详细而科学的描述,并因其文笔优美而著称于世。

  • 16、课内阅读。

    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这个比喻,我觉得特别亲切。

    像蜂蝶飞过花丛,像泉水流经山谷,我每忆及少年时代,就禁不住涌起愉悦之情。在记忆中,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似一阕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

    【1】“长生果”的原意指_______,在选文中指___________

    【2】文段的主要内容是(  )

    A.讲“我”少年时代的读书感受。

    B.讲读书的好处。

    C.讲“我”读书的收获。

    【3】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文段运用了比喻、排比、夸张的修辞手法。 ____

    (2)第二自然段是景物描写,写出了作者郊游时所见到的美丽景色。____

    【4】仿句。

    书是人类文明的“长生果”。

    书是________

    书是_________

  • 17、读下面短文,答题。

    ①蛙不仅善于捕食害虫,有益农事,它们还是田园音乐家。

    ②夏夜的乡村,便是蛙的世界。

    【A】太阳刚刚落下山坡,黄昏的薄霭像轻纱一样笼罩着田野,蛙声便(逐 遂)渐热闹起来了。这时候,劳作的人们要是从田埂上经过,就只听见路两旁扑通扑通的声音——蛙儿们纷纷呱呱跳入稻田去了,蛙声也暂时停息;但是人刚一走过,它们又扯开嗓子,放肆地叫起来了:呱呱,呱呱,呱呱……

    ④【B】一到夜里,又高又蓝的天空稀疏地缀着宝石一样的星辰,空气里(迷 弥)漫着泥土、雾露和稻子的清新气息。夏夜特有的像梦幻一样的寂静,使得一切生物似乎都朦胧入睡了。

    ⑤而这时候,蛙们却叫得格外起劲了。【C】无边的田野,一片蛙声,如沸如腾,如鼓角齐鸣,如风潮迸涌。千万只蛙各自歌唱,却组成一部和谐、动人的乐曲。这乐曲深沉、宏大、雄浑,殷殷洪洪,掩盖一切……

    ⑥古人称蛙鸣为“蛙鼓”,我想,只有富于战斗性的鼓声,才能组成这样壮丽的乐曲。它给人感情上的影响是健康、饱满、乐观,是和平与劳动的欢愉,是秋后丰收的喜悦。

    【1】给短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选出文中括号里正确的汉字,划上横线。

    【3】短文中画线的句子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仿照对例句【A】的赏析,请你从【B】或【C】处选择其中一句说说表达效果。

    例如:【A】作者把黄昏的薄霭比作轻纱,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山野在黄昏的薄霭笼罩下若隐若现的样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散文以什么为线索?请选出回答正确的一项。(       

    A.蛙

    B.蛙声

    C.乐曲

    D.音乐家

    【5】对文中标点符号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只听见路两旁扑通扑通的声音——蛙儿们纷纷呱呱跳入稻田去了。(破折号表示声音延长)

    B.这乐曲深沉、宏大、雄浑,殷殷洪洪,掩盖一切……(省略号表示声音断断续续)

    C.古人称蛙鸣为“蛙鼓”。(引号表示否定和讽刺)

    D.它给人感情上的影响是健康、饱满、乐观。(顿号表示词语和意思并列)

    【6】对短文的理解,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第三自然段加点字“放肆”是贬义褒用,意思是“毫无顾忌,随意为所欲为”。

    B.文章第四自然段写夏夜田野的美丽和安谧,与下段蛙声殷殷洪洪对比,更衬托出蛙鸣曲的壮丽。

    C.蛙虽善于捕食害虫,但是呱呱声不绝于耳,在夏夜略显聒噪。

    D.文章结尾点明中心,借赞美蛙鼓,来表达人们秋后丰收的喜悦。

  • 18、课内阅读

    我双脚够不底,身子像铅块般往下坠,只觉得眼前金花乱冒,耳朵里嗡嗡作响,脑袋乎要,水还一个往嘴里涌。突然,我觉得有人抓住了我的手腕,接着一股力把我拉出来。原来,小伙伴们在水中排成一队,手拉手铁链般我拖到岸上。

    (1)文中的加点字都是多音字,请给出它们在文中的读音。

    着( )地( )觉(

    得( )涨( )几(

    炸( )劲( )将(

    (2)“原来,小伙伴们在水中排成一队,手拉手铁链般将我拖到岸上。一句中把_______比作_________。

    (3)照样子,写一写作者沉没水中时,写了身体哪些部位,相关的动词是什么?

    例:双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阅读理解。

    我不能忘掉祖国

    1908年,宋庆龄15岁,就考入了佐治亚州梅肯市的威斯里安女子学院。她是一个文静而又喜欢思考的女孩子。她想到将来要为穷苦的祖国人民做事,就更加勤奋地学习。

    有一次,班里要讨论历史方面的问题,她认真(搜 汇)集资料,认真思索,做了充分的准备。

    在讨论会上,一位美国学生站起来说:“我认为,历史的发展是难以估计的。你们看,那些所谓的文明古国,譬如亚洲的中国,已经被历史淘汰了。人类的希望,在美洲,在我们这里……”

    这时,坐在前排的宋庆龄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她紧锁双眉,耐心地听着美国同学的发言。

    那位同学刚讲完,宋庆龄就站起身来。教室里立刻安静下来。宋庆龄虽然有些激动,但她仍然用(缓和 柔和)的声调说:“历史确实是在不断变化着的,但它永远属于亿万大众。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没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有人说中国像一头沉睡的狮子,但它决不会永远沉睡下去。总有一天,东方睡狮的吼声将(震惊 震荡)全世界!因为它有广阔的土地,勤劳的人民,悠久的历史,富饶的物产,有无数革命志士,为了它的振兴正在进行着(歼 艰)苦卓绝的斗争!”

    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大家交口称赞:“说得好,以理服人。”“这些话多么有力量!”

    宋庆龄虽然身在国外,但她时时刻刻关心着国内的情况,她常对同学说:“我不能忘掉祖国,我对祖国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有删改)

    【1】在文中的括号里选择正确的字词,打“√”。

    【2】宋庆龄为什么说中国“没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用“﹏﹏﹏”在文中画出相关的语句。

    【3】大家为什么对宋庆龄的发言“交口称赞”?(  )

    A.因为宋庆龄是中国人,她很有才。

    B.因为宋庆龄不仅说得好,以理服人,而且说的话很有力量。

    【4】读了短文,你有什么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3题,共 15分)
  • 20、按要求写句子。

    (1)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

    改为陈述句: 

    (2)是寒冷,是风欺雪压,花开得精神,秀气。

    用加点字造句: 

  • 21、将下列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人们还是想出了许多制服它的办法。 这种玻璃叫夹丝网防盗玻璃

     

  • 22、按要求写句子。

    1.鲸的祖先后来才生活在靠近陆地的浅海里。(缩句)

      。

    2.松鼠跑得飞快。(改为比喻句)

        。

    3.黄鹂的住宅难道不漂亮吗?(换一种说法,使句意不变)

        。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3、写作天地。

    题目:二十年后的____________

    提示: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2.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使内容富有创造性,新奇而有趣。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15
题数 23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