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安史之乱后,百姓流离失所。
B.旧社会,多少人家妻离子散,安居乐业。
C.我们希望最好不再有战争,以免生灵涂炭。
D.改革开放后,人们才真正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好日子。
2、唐僧西天取经途中所历最后一难是( )
A.凌云渡脱却胎胞骨肉身
B.通天河遇鼋湿经书
3、[理解]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慈母情深》中母亲的工作环境与《父爱之舟》中逛庙会的情景都采用了场景描写的方法,前者突出了母亲挣钱不易,后者表现了父子之间的温情
B.“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采用了直接描写的方法来表现松鼠小巧可爱的样子
C.“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运用了对比的写法,突出了桂花树的朴实无华
D.“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是动态描写
4、先把词语补充完整,再选词填空。
千篇一( ) ( )( )联翩 处心( )( )
别出( )( ) ( )( )似渴 ( )( )挂肚
1.上面的词语中有一组反义词,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的“长生果”》一文的作者酷爱读书,只要一拿起书,就_____________读起来,一边读一边____________。
3.他如此____________,就是为了掩盖事实的真相。
5、根据语境填写古诗文名句。
爱国是亘古不变的情感,流淌在中华儿女的血脉中。读“_______,_______”,我们感受到陆游对收复失地、统一中原的殷切期望;读“______,_________”,我们体会到了林升对统治者偏安一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怒;而龚自珍的一句“________,_______”更是传诵千古,诗人独辟奇境,别开生面,呼唤变革,呼唤未来。谈到未来,我们不禁想起梁启超对中国的美好期望:“美哉,________,________!壮哉,____,_________!”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一阵大雨过后,天空中黑云边上__白云。阳光___来了,照的湖水_____。山上______,岩石掩映;山下树木葱茏,______。
(2)茅檐低小,________,醉里吴音相媚好,________。
(3)唐尧虞舜_____,春秋____乱悠悠,秦汉____晋统一,___是对头。
(4)在中国的姓氏中,有很多的复姓,请你写出3个____、____、____。
(5)写一句鼓励自己勤学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6)写一句为朋友送行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7、读拼音,写同音字。
jìnɡ:家( ) ( )赛 究( )
bó:渊( ) 拼( ) ( )子
hóng:( )水 彩( ) ( )篇巨制
liú:( )览 石( ) ( )传千古
8、《七律·长征》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他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这首诗写于________年________月。诗中叙述了________在长征途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景,表达了红军战士________的精神和________的英雄气概。这首诗中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老师,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取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头很尖,壳壳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地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发里。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我常给他画漫画,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便惟妙惟肖。他的身材高大,但是两肩总是耸得高高的.鼻尖有一些红,像酒精似的鼻孔里藏着两筒清水鼻涕,不时地吸溜着,说一两句话就要用力地吸溜一声,有板有眼有节奏,也有时忘了吸溜,走了板眼,上唇上便亮晶晶地吊出两根玉箸,他就用手背一抹。他常穿的是一件灰布长袍,好像是在给谁穿孝,袍子在整洁的阶段时我没有赶得上看见,余生也晚,我看见那袍子的时候即已油渍斑斑。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着天,嘴撇得瓢儿似的。我很难得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
有一天,先生大概是多喝了两盅,摇摇摆摆地进了课堂。这一堂是作文,他先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题目尚未写完,当然照例要吸溜一下鼻涕,就在这吸溜之际,一位性急的同学发问了:“这题目怎样讲呀?”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题目还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要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滔滔不绝地吼叫起来,大家都为之愕然。这时候我可按捺不住了。我一向是个上午捣乱下午安分的学生,我觉得现在受了无理的侮辱,我便挺身分辩了几句。这一下我可惹了祸,老先生把他的怒火都泼在我的头上了。他在讲台上来回地踱着,吸溜一下鼻涕,骂我一句,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的一句:
“××!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
这一句颇为同学们所传诵。谁和我有点争论遇到纠缠不清的时候,都会引用这一句“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当时我看形势不妙,也就没有再多说,让下课铃结束了先生的怒骂。
但从这一次起,徐先生算是认识我了。酒醒之后,他给我批改作文特别详尽。批改之不足,还特别的当面加以解释。我这一个“一眼望到底”的学生,居然成为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滔滔不绝:_____________________
惟妙惟肖: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徐先生是一位很有个性的人物,作者是怎样对人物进行描写,丰富地展现徐先生的个性特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认真读读短文,想一想,短文讲了徐先生的哪几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写徐先生对“我”进行怒骂后,批改“我”的作文又特别详尽,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课内文段,完成练习。
我自1980年到日本访问回来后,即因腿伤闭门不出,“ ”做不到了,“ ”便是我唯一的消遣。我每天都会得到许多书刊,知道了许多事情,也认识了许多人物。同时,书看多了,我也会桃选、比较。比如说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就会丢下烦琐的《封神榜》,看了人物栩栩如生的《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无味的《荡寇志》,等等。对于现代的文艺作品,那些写得朦朦胧胧的,堆砌了许多华丽词句的,无病而呻、自作多情的风花雪月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但是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哪怕只有几百上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书看多了,从中也得到了一个体会,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因此,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1】在文段画“ ”处补充合适的内容。
【2】下面选项能很好地概括文段内容的是( )
A.读书好 B.多读书 C.读好书
【3】把书籍名称和作者对该书籍的评价连线。
《西游记》 《封神榜》 《荡寇志》 《水浒传》
索然无味 栩栩如生 烦琐 精彩
【4】读书好,我们不仅要多读书,还要读好书,作者认为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我们应该怎样选好书?
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
结社赋诗
自元妃归省之后,贾政到外地做官去了。贾政一走,宝玉每天就在园中游荡。这天他正觉无聊,忽见探春下帖说要大家一起结一个诗社。宝玉大喜,刚走到沁芳亭,正好碰上贾芸派人送来两盆白海棠。到了秋爽斋,只见宝钗、黛玉、迎春、惜春都已经在那里了。探春笑道:“我不算俗气,偶然起了个念头,写了几个帖试一试,谁知一招皆到。”
这时,李纨也来了。李纨和迎春、惜春三人不善作诗,所以就分别担任诗社的社长和副社长,负责主持、限韵和监场。于是他们便以贾芸送来的白海棠为题,以“门”字为韵,每人各作一首七言律诗。大家都悄然各自思索起来,只有黛玉或抚梧桐,或看秋色,或又和丫鬟们说笑。迎春命人点了一支香。原来这香只有三寸来长,灯草粗细,点起来很快,如果香点完了,诗还没有写成便要受罚。
探春最先想好了,提笔写出,又修改了一回,递给迎春。她问宝钗写好了没有,宝钗说:“有是有了,只是不好。”宝玉背着手在回廊上踱来酸去,对黛玉说:“你听,她们都有了。”黛玉说:“你别管我。”宝玉又见宝钗已经誊写出来,便说:“不得了,香只剩下一寸了!我才有四句。”又对黛玉说:“香要点完了,你还蹲在那潮地上做什么?我可顾不得你了。”说着,走到案前把诗写了出来。
李纨说:“我们要看诗了。若看完了还不交卷,是要受罚的。”宝玉道:“你( )不善作诗,( )善看,又最公道,你的评阅,我们是服的。”众人都点头。
大家看了诗,宝玉说探春的好。李纨说宝钗的最好,说完又催黛玉。黛玉道:“你们都有了?”说着,提笔一挥而就,扔给众人。众人看了,都说这首最好。李纨说:“若论风流别致,当然说这首;若论含蓄浑厚,还是宝钗的最好。”探春道:“评得好,黛玉当居第二。”李纨又说:“宝玉压尾,你服不服?”宝玉道:“我的那首本来就不好,这评得很公平。”又笑道:“只是宝钗和黛玉的两首,还要再斟酌一下。”李纨道:“我是裁判,与你们不相干,再有多说者必罚。”宝玉听说,只得罢了。
李纨规定每月的初二和十六两天开社作诗。宝玉道:“到底要起个社名才是。”探春道:“俗了又不好,太新了刁钻古怪也不好。可巧是海棠诗开端,就叫‘海棠诗社’吧。”说完,大家又商议了一会儿,才各自散去。
【1】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2】写出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起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可以猜测短文第一自然段加点词“下帖”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4】人的性格不同,写出的诗的风格也不同,写出下列人物诗的特点。
黛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宝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林黛玉是《红楼梦》中十分有特点的人物,请找出短文中两处描写她与众不同的举动,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1)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短文中的林黛玉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一)课内阅读
我喜欢到顾客多的书店,因为那样不会被人注意。进来看书的人虽然很多,但是像我这样常常光顾而从不购买的,恐怕没有。因此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
最令人开心的是下雨天,越是倾盆大雨我越高兴,因为那时我便有充足的理由在书店待下去。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1.从文段中找出两对近义词。
( )—( )
( )—( )
2.第一自然段突出一个“藏”字,体现了作者 的心情;第二自然段突出一个“装”字,体现了作者 的心情。
3.“我”去读书,为何还要“隐藏起来”?
4.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抱怨下雨让“我”无法回家。
B.“我”为雨天能够有个充足的理由读书而高兴无比。
13、阅读与理解
太阳(节选)
我们看到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约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因为太阳离地球太远了,所以看上去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太阳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五千多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气体。
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有了太阳,地球上的庄稼和树木才能发芽,长叶,开花,结果;鸟、兽、虫、鱼才能生存、繁殖。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就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我们吃的粮食、蔬菜、水果、肉类,穿的棉、麻、毛、丝,都和太阳有密切关系。埋在地下的煤炭,看起来好像跟太阳没有关系,其实离开太阳也不能形成。因为煤炭是由远古时代的植物埋在地层下变成的。
【1】选文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介绍了太阳。
【2】画线句子运用了( )着两种说明方法。
A.作比较、举例子 B.列数字、作比较 C.列数字、举例子
【3】个自然段还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结合相应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口才展示。(5分)
一周一次的“文明班级评比”,五(1)班仅以一分之差丢掉了“流动红旗”,班内的同学情绪低落。如果你是五(1)班的班长,你会在班会课上如何给同学鼓劲?请你写个发言稿。
15、课外品读
闲谈“读书法”
古今中外,圣贤先哲,留下的读书之法,浩如烟海。但究竟自己最适合什么样的读书法,还是应当因人而异的。鲁迅先生喜欢“跳读法”,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到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而爱因斯坦的“总、分、总”三步读书法,特点同样十分明显。所谓总,就是对全文形成总体印象。所谓分,就是在总体了解基础上,再逐字略读一下全文的内容。而在略读中,则要特别注意书中的重点、要点以及与自己需要密切相关的内容。最后是合,就是在略读全书之后,着重把已经获得的印象条理化、系统化,使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起来。
英国作家毛姆的“乐趣”读书法,是他在自己的读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他提出“为乐趣而读书”的主张,他说:“我也不劝您一定要读完一本再读一本。就我自己而言,我发觉同时读五六本书反而更合理。因为,我们无法每天都保持不便的心情,而且,即使在一天之内也不见得会对一本书具有同样的感情。”如此“脚踏多条船”,使自己的读书兴致始终都保持在高度兴奋之中,其效果当然要比“感情专一”抱着一本书疲惫地一啃到底好得多。
当然,无论哪种读书方法,对求学者而言,它都只是一种工具而已。所以,万不可为某种方法所左右,尤其忌讳读死书、死读书的恶习,对所捧之书,既能钻进去,又能跳出来。这样才能把书读活,使他人的知识为自己所用,正如孟子所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1】短文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读书方法,分别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照短文最后一句话,用上“正如……所言”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文章讲了两个要点,请简要地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为了说明“究竟自己最适合什么样的读书法,还是应当因人而异的”这个观点,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
A.列举数字
B.举例
C.打比方
【6】你喜欢哪种读书法?为什么?(可以是这篇文章中的,也可以是自己积累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把内容补充完整。(6分)
(1) ,切切故乡情。
(2)春风有绿江南岸, 。
(3)江南几度梅花发, 。
(4) , ,聒碎乡心梦不成, 。
(5)家乡,在游子心里,是最令人梦绕魂牵的地方。本组《古诗词三首》都表达了诗人 的情感;《梅花魂》写了远在异国他乡的外祖父把相思寄托在梅花身上,表达了对 的眷恋。《桂花雨》写作者对童年 的美好回忆和深深怀念。《小桥流水人家》则深情地写了留在记忆中的美好的 。
17、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怒发冲冠,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能交出来。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1】“蔺相如看这情形”中“这情形”指的是什么?用“ ”在文中画出来。从这情形可以看出秦王________。
【2】蔺相如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的原因是___________;他又提出要举行隆重的典礼的原因是_________。由此可以看出蔺相如__________。
【3】画“____”的句子写的是蔺相如的言行,对他这样做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秦王不讲理在先,而如今璧在蔺相如手中。
B.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C.一个“撞”字,把蔺相如的勇敢无畏体现得淋漓尽致。
D.他想璧碎了,秦王就得不到这块璧了。
18、从前,有一对夫妻,开了一个小酒店,由于他们老老实实,卖出的酒价廉物美,颇受顾客称赞,生意十分兴隆。
有一天,丈夫外出采办,妻子忽然灵机一动,偷偷地在酒里掺了水,多卖了五元钱。
晚上丈夫回来,妻子兴冲冲地晃着多赚的钱,得意洋洋地把自己的“秘诀”告诉了丈夫,以为会得到丈夫的(夸奖、夸耀)。
谁知,丈夫一听,急得双脚直跳,痛心地抱头大哭起来。
妻子惊奇地问:“怎么啦?”丈夫捶胸顿足地说:“唉!你把我们最值钱的东西——信誉,只5元钱就卖掉了,叫我怎能不哭!”
(居然、果然),从此以后,他们的生意一蹶不振,最终落得个“寿终正寝”的下场。当妻子贫病交加,奄奄一息的时候,她悔恨地流着泪,说:“我明白了原来信誉才是最大的财富,它比金钱更可贵。”
【1】给短文加个合适的题目。( )
A. 诚信 B. 卖酒
【2】给文中括号里选择合适的词语画圆圈。
【3】根据意思找出短文中的成语,并写在括号里。
(1)形容非常焦急、懊恼或极度悲伤的样子。(___)
A.捶胸顿足B.一蹶不振
(2) 形容遭到挫折后不能再振作起来。(___)
【4】认真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妻子的“秘诀”是(_____)听了妻子的“秘诀”后,丈夫为什么急得直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五更时分,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贼。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曹操得知江上的动静后,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必有埋伏,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拔水军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便是。”然后,他又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到雾散时,诸葛亮下令返回。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诸葛亮那边船轻水急,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1】诸葛亮选在“大雾漫天”的时候去取箭,这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船头朝西,船尾朝东”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一字排开”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
【2】诸葛亮笑着回答鲁肃的疑问,这说明诸葛亮掌握了曹操的___________________性格,也说明了他对事情的结果已经___________________,可见诸葛亮___________________(填四字词)。
【3】文中生动的语言描写,让我们体会到人物丰富的性格特点。请运用本课的写法,写一写小伙伴的语言片段来表现他鲜明的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比阅读。
下面这句话是《三国演义》中的原文。和本文中画“ ”的句子对比一下,看看语言上有哪些不同。
操传令曰:“重雾迷江,彼军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轻动。可拨水军弓弩手乱箭射之。”
不同之处:(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缩句。
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
21、按要求写句子。(6分)
(1)用恰当的关联词语链接下面两个句子。
我们很穷。 穷并不是我们的过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照样子,写句子。
例:小马虎做事情怎么这么粗心呢?
小马虎做事不能这样粗心。
看着孩子们一个个像残兵败将,我怎么能不生气呢?
例:我们到溪边去吧,我们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亮,看看我采过野花的地方。
(3)大人们往往还会给孩子讲一些有关月亮的故事。(缩句)
(4)把句子补充完整。
① 真是其乐无穷。
②树妈妈 。
22、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体会句子的表达特点,仿写句子。
这个体操运动员在高低杠上的动作真灵巧,就像猴子在树林中攀援、穿行。
仿写:雨点落在窗玻璃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仿写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八月,天多热。鸡热得耷拉着翅膀,狗热得吐出舌头,蝉热得不知如何是好。
仿写:腊月,天多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运用先概括后举例的表达方法,写一段话,说明五官中“口”的重要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小学生活中,写作业几乎是同学们天天必做的事,因而,围绕着“作业”可能会有许许多多的事情发生。请你以“作业”为线索写一篇记叙文,题目自拟。要求:条理清楚,语言流畅,感情真实,字迹工整,字数在4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