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学期,我们走进了四大名著,领略名著的风采。这四部名著中,篇首都有开篇词,上面的这首《临江仙》是哪一部作品的开篇词( )
A.《红楼梦》
B.《水浒传》
C.《西游记》
D.《三国演义》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苔藓(xiān) 皎(jiǎo)洁 凛(lǐn)冽 炊烟袅袅(liǎo)
B.誊(téng)写 客栈(zhàn) 治疗(liáo) 水浒传(zhuàn)
C.湖畔(bàn) 回馈(kuì) 嫉(jì)妒 应接不暇(xiá)
D.落魄(pò) 漆(qī)黑 酵素(xiào) 栩栩如生(xǔ)
3、下面的判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摄、酬、煮”的声母都是翘舌音。
B.“殖、冤、栩”都是整体音节的字。
C.“陷、嵌、统”的部首都是三画。
D.“茧、歇、捡”的音序都是J。
4、我能把画线的句子换成成语,使语言更简洁。
①我有点急迫得不能等待 , 想立刻让父亲看看我的诗。________
②我既腼腆又十分得意 , 点头告诉她诗确实是我写的。________
③母亲还是跟过去一样地鼓励我。________
5、填写下面句子。
1.不饱食以终日,________。
2.莫等闲,_______,空悲切。
3.盛年不重来,______。及时当勉励,________。
6、照样子,写词语。
例:雄(赳赳)
红(________) 绿(________) 黄(________) 亮(________)
7、我的日积月累。
(1)_____________,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竹喧归浣女,___________。(王维《山居秋暝》)
(3)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_____________。(纳兰性德《长相思》)
(4)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用一些名言警句来劝诫他人。我们可以用毛泽东的“多少事,从来急;_________,__________。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来劝他人珍惜时间;我们可以用朱用纯的“___________,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____________”来劝他人节俭。
(5)漫步在古诗的海洋中,我们常被诗人的“情”所打动,如龚自珍“我劝天公重抖擞,__________”的爱国情;张继“_______,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孤寂情。
(6)《论语》中的“默而识之,学而不厌,________”告诉我们要把所学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而不感到倦怠。
8、将诗句或歇后语补充完整。
(1)童孙未解供耕织,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彩丝穿取当银钲。
(3)草满池塘水满陂,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报得三春晖。
(5)月出惊山鸟,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唯见长江天际流。
(7)春草明年绿,______________。
9、阅读直通车。
搭石
我的家乡有一条无名小溪,五六个小村庄分布在小溪的两岸。小溪的流水常年不断。每年汛期,山洪暴发,溪水猛涨。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裤才能过溪。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jiān jiàn)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秋凉以后,人们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 ]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上了点年岁的人,[ ]怎样急着赶路,[ ]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sú shú)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cǎi chǎi)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 ]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 ]会掉进水里。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chuò cuò)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1】用“√”选择文中汉字的正确读音。
【2】在“[ ]”中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3】结合上下文说说下面两个词语的意思。
①理所当然:______________
②联结:________
【4】什么是搭石?在文章中用横线画一画。
【5】用波浪线画出文章中的俗语,自己再写一句生活中常用的俗语。
【6】文章中许多地方使我们感受到美,有看得见的具体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美。找出来和同学交流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莲叶青青
夏天,玄武湖里那一望无边的田田莲叶忽然让我生出了许多感动,我的眼前渐渐地浮出祖母的脸,淡淡地笑着,把我的心照亮。
老家的院子不大,却一年一年地种着一缸荷花。祖母特别喜爱荷花,对荷花下的功夫让人吃惊。河泥是雇人挑来的,她还要抓一把看看成色,就像看粮食。隔年的种藕早已挑好,祖母自己一枝枝种下去,弄得两手污泥,一直糊到胳膊肘。到了小莲叶快要冒尖的时候,老太太就守着荷花缸不让孩子们靠近,说是人呼出的热气会让小叶蔫了。
小荷叶终于长出来了,那是一片太小太小的叶子。孩子们都很不以为然地看着祖母,祖母却一脸欣喜,就像看一个新生的孙子。
夏天到来的时候,才有真正的长杆荷叶亭亭地舒展开来。忽一日,有位年轻的母亲抱着一个孩子在门口探头探脑地张望。老太太请她进来坐坐,可女人摇摇头,说出一番话来。老太太这才注意到那孩子生了一头的疮。祖母丝丝地吸着冷气,好像要替那个小孩儿忍受痛苦。看了一会儿,她醒过神来,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最大的荷叶。原来,女人是来讨荷叶的,中医给小孩儿开的药里,要用到新鲜的荷叶。
每隔几天,她就要给那个小孩儿剪一枝荷叶,荷花缸里也就越来越萧条。不过,小孩儿的疮倒是确实一天天好起来了。
家里的人都可惜那一缸好荷叶,像这样剪下去,今年别想看荷花了。老太太却念念有词:“真是一物降一物,凉气逼暑气,荷叶派上了大用场,不开花也罢了。”
如今看到这一池的莲叶,就像看到了一池的清凉。假如祖母拥有这一池的清凉,她又会高高兴兴地把它分送给许多人吧!
【1】读到“一望无际的田田莲叶”,我想到了一句描写江南的诗句( )
A.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C.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D.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2】下列对“一物降一物”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指有一种事物,就有另一种事物来制服它。
B.文中指荷叶治好了孩子头上的疮。
C.文中指荷叶能降妖除魔。
D.第一个“一物”指大荷叶,第二个“一物”指孩子头上的疮。
【3】下列对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祖母看到这些荷叶,想到可以和邻居炫耀一下,肯定会很高兴。
B.在“我”心中,荷叶所代表的是祖母与人为善、关爱他人的美好品质。
C.祖母可以享受荷叶做成的美食,一定会觉得很快乐。
D.荷叶很漂亮,看到荷叶祖母会很开心。
【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写人文章,却用“莲叶青青”为题,是因为那青青的莲叶上映出了祖母那一颗善良慈爱的心,有着祖母关爱、帮助他人的影子。
B.作者一看到这田田的莲叶,触景生情,想起了祖母。这种写法叫作睹物思人,也叫借物抒情。
C.文章开头由莲叶想到祖母,结尾也是由莲叶想到祖母,这种写法叫首尾呼应,这样写能使文章浑然一体,主题更加鲜明。
D.看到自己千辛万苦种出来的莲叶就这样萧条了,祖母很后悔。
【5】文中哪些句子体现了祖母“对荷花下的功夫让人吃惊”?请用“ ﹏﹏”画出来。
【6】第3自然段中,孩子们的“________”与祖母的“________”形成了对比,体现了____________。
11、课文放映室。
沃克再一次楞住了,竟有点口吃地说:“你 你能忍受吗 你的右眼需要摘除坏死的眼珠 把烂肉和新生的息肉一刀刀割掉 ”
“试试看吧。”
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他额上汗珠滚滚,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最后他忍不住对病人说:“你挺不住可以哼出声来。”
病人一声不吭,他的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垫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垫单居然被抓破了。
脱去手术服的沃克医生擦着汗走过来,由衷地说:“年轻人,我真担心你会晕过去。”
病人脸色苍白。他勉强一笑,说:“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
沃克医生吓了一跳,不相信地问:“我割了多少刀?”
“七十二刀。”
【1】“沃”字用部首查字法应查先______,再查_____画。用音序查字法应查_____。
【2】“汗如雨下”表示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还能写出两个这样含有比喻词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文中第一句话补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4】文中哪些语句最能突出刘伯承将军军神形象?请在下面划上横线。
【5】你觉得刘伯承为什么要数刀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
水墨菱塘
故乡的菱塘是散漫的,远眺像一幅幅大大小小的水墨画,零零散散地侧卧于村边地头,大的有几十亩,小的仅半亩多。每年初春,熬过了一冬的菱塘便渐渐有了生机,起初疏疏朗朗地,细小的菱叶漂浮于碧水间;一过“黄梅”,菱叶们便争先恐后地涨满菱塘,把个水面挤得密密匝匝。此时,一张张翠绿的菱叶被支楞得翘了起来,菱盘上缀满了一丛丛白色的、淡红色的小花,微风送来缕缕馨香,红蜻蜓、花蝴蝶、小青蛇,还有鼓眼睛的青蛙,在菱盘上尽情地嬉戏。几个心急的孩子,时常在放学后奔到菱塘边,折一根树枝拨来两三块菱盘翻起,看看结了菱角没有。
临近中秋节,故乡的采菱女便开始采“头朝菱”了。穿着各色衣裙的采菱女有的划一叶扁舟,有的荡一只水盆,穿行在绿色的“水巷”里。她们一只手掀起一块水淋淋的菱盘,另一只手的两个手指轻轻一掐,一只小小的菱角就采撷下来了。刚起水的菱角,鲜嫩、清甜。剥一只丢进嘴里,脆生生、甜津津的,胜似苹果、柑橘。站在岸边的孩子早已等不及了,走向凉洌洌的水里。采菱女见状,忙把“船”靠过去,抓一把菱角塞进孩子们的衣袋,孩子们这才欢天喜地地返回岸上。
每当这个季节,故乡的每一扇窗户里,都会飘着扑鼻的菱香,芬芳浓郁,和着夜雾,弥漫整个村庄。家家灶上煮着菱,大人小孩剥着菱。第二天一早,故乡的街头,摊摊担担,那一堆堆溢着余香的菱角,就一个劲儿诱惑你了。
剥着菱角,我又徜徉在故乡的画幅中了。我看到了池塘轻易散不开的浓雾。荡起水盆,我也加入了采菱女的行列,并随手将一只菱角扔进嘴中,细细咀嚼,甜滋滋的,满口生津,齿颊留芳……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争先恐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欢天喜地:___________________
【2】读第一自然段,说说故乡的菱塘有什么特点?菱叶和菱花各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站在岸边的孩子早已等不及了,走向凉洌洌的水里。”孩子“走向凉洌洌的水里”做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故乡的采菱女便开始采‘头朝菱’了”。这“头朝菱”的口感是______ ,胜似_______ 。
【5】“采菱女见状,忙把‘船’靠过去”,这“船”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剥着菱角,我又徜徉在故乡的画幅中了。”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一)阅读分析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 )的青铜礼器,下至( )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里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 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里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1)按照课文内容填空。
(2)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起 作用。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收藏( ) 珍贵( ) 销毁( )
(4)我会用“不但……而且……”造句。
。
(5)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圆明园遭受破坏之严重?请用波纹线画下来。
(6)第一自然段的段落方式(结构、关系)是什么?
答:
(7)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答: 。
(8)联系上下文,说说从加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他们把园里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答: 。
(9)假如此时你正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想说什么?
答: 。
14、课外阅读。
唇亡齿寒
春秋时,晋国旁边有两个小国,那就是虢(guó)国和虞国。晋国想要举兵攻打虢国,但是要想攻打虢国,大军必须经过虞国。
晋献公于是就以美玉和名马为礼物,送给虞国国君虞公,请求借道让晋军攻打虢国。虞国大夫宫之奇劝谏虞公不要答应,但是虞公贪图美玉和名马,还是答应了晋献公的请求,同意借道。
宫之奇劝谏虞公说:“虢国正是虞国的依靠!虢国和虞国两国就好像嘴唇和牙齿一样,嘴唇没有了,牙齿又怎么能够自保?虢国一旦灭亡,虞国必然就会随着灭亡。晋国的军队不可以招致,强盗寇贼不可以忽视,这种错误一次都已过分,又怎么可以再次去犯呢?谚语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道理,说的就是虞国和虢国啊!您怎么就不明白?请您千万不要借道让晋军征伐虢国。
虞公依然不肯接受这一劝谏。
宫之奇眼见无法说服虞公,只得带着全家老小,逃亡到了曹国。
这样,晋献公在虞公的“帮助”下,轻而易举地灭掉了虢国。
晋军得胜归来,借口整顿兵马,驻扎在虞国,然后发动突然袭击,一下子又灭掉了虞国。
目光短浅的虞公只看见眼前的利益,却看不出虢国的存亡与虞国有着密切的联系,最终成了晋国的俘虏。
【1】“唇亡齿寒”这个成语的表面意思是_________。常用来比喻__________。
【2】宫之奇在劝谏虞公时,是怎样比喻虢国和虞国两国的关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晋国想要攻打__________,必须经过__________,于是送了____________作为礼物,请求借道。结果晋献公在灭掉__________后,又灭掉了__________。
【4】这个故事带给我们的教训是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还知道哪些历史故事呢?举出几个写在下面。(最少写两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课外阅读。
三亚落日(节选)
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它歪着红扑扑的脸蛋,毫无倦态,潇潇洒洒地从身上抖落下赤朱丹彤,在大海上溅出无数夺目的亮点。于是,天和海都被它的笑颜感染了,金红一色,热烈一片。
时光悄悄地溜走,暑气跟着阵阵海风徐徐地远离。夕阳也渐渐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兴许是悬得太久的缘故,只见它慢慢地下沉,刚一挨到海面,又平稳地停住了。它似乎借助了大海的支撑,再一次任性地在这张硕大无朋的床面上顽皮地蹦跳。
大海失去了原色,像饱饮了玫瑰酒似的,醉醺醺地涨溢出光与彩。人们惊讶得不敢眨眼,生怕眨眼的一瞬间,那盏红灯笼会被一只巨手提走。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最后像跳水员那样,以一个轻快、敏捷的弹跳,再以一个悄然无声、水波不惊的优美姿势入了水,向人们道了“再见”。
【1】文中“赤朱丹彤”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文中找出“渐渐”的两个近义词写在横线上:_____、_____。
【3】在作者的眼中,三亚的落日一会儿像_________,一会儿像________,一会儿像________。
【4】三亚的落日景象十分美丽,请你用一两句话表达自己发自内心的赞美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记得六岁那年,我突然心血来潮,写了第一篇作文。
那天正好是星期天,爸爸也在家,我写完后就拿给爸爸看,爸爸看见了我写的作文十分高兴,把我抱起来问:“真的是你写的吗?精彩极了!”我得意洋洋地说:“没错,是我写的!”接后,爸爸的赞扬声像流星雨一样朝我飞来,妈妈被吸引来了。她看了看不屑地说:“什么东西啊?乱七八糟的!”妈妈的话语就像一根铁棍重重地打在我的头上,不,是打在心上。我受不了这么大的打击,扑到床上放声大哭,客厅里面,父母还在“发表论言”。爸爸说:“孩子要鼓励的,不能太凶!”妈妈说:“这是事实,不可以给他虚假的胜利!”……
现在,当我在拿起那篇作文,确实是非常糟糕,但爸爸还是依然一直鼓励我做任何事情,同样妈妈还是那么严厉,接二连三地打击我。有一次,我壮着胆拿一篇作文给妈妈看。“太糟糕了,去修改!”根据妈妈的话,我认真地修改起来。
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父母的爱,每个人都需要鼓励,但是赞扬声多于批评时会使人自傲,当批评声多于赞扬声是会使人自卑。我从心里清楚,精彩也好,糟糕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不断在进步。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赞扬(________)虚假(_________)严厉(_______)鼓励(_________)
【2】用“因为……所以”重新组织句子。
在爱的鼓舞下,我不断在进步。
【3】用“——”划出第二自然段中的比喻句。
【4】找出文章中运用对比手法描写的一处句子,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
【5】文章的标题中,“精彩极了”和“糟糕极了”各指什么?
精彩极了:_______________
糟糕极了:_______________
【6】你是怎样看待爸爸、妈妈对你的爱的,写一写。
17、短文阅读。
父亲的皮带
文 莫言
那年,我考取了省城的一所大学,临行时,父亲将我送到火车站。
当时正值客运高峰,站台内人头攒动,汽笛轰鸣。父亲弯着腰背着一个大旅行包在前面开道,我拎着手提袋在后面紧紧跟着。9月的天气依然闷热,不一会儿父亲的衫衣就被汗水浸透。我不禁暗暗埋怨:天这么热,还带着东西,真是。父亲虽然背着重重的行李,可步履丝毫不见缓慢,我在后面一路小跑,还是落下了一段距离。
从候车室到车厢门,不足100米,我们却足足走了20分钟。终于,我看见父亲在一节车厢前停下脚步,从怀里摸出车票,核对了一下,随即向我欢快地招手。等我赶到时,父亲正坐在行李上点上一支烟惬意地抽着,“军军,你快上去,我把包递给你,记住,是5号窗口!”。
我随着人流挤上了列车,从5号窗口里伸出头来,只见父亲搓了搓手掌,猛地把那只大包举了起来,就在我接过包的一刹那,只听“啪”的一声,包带应声而断,旅行包从窗口垂直落下,巨大的惯性将拉链崩脱,里面滚出一大堆苹果、鸭梨、月饼、花生……
父亲慌了,手忙脚乱地将散落在地上的食品一一拾进包里,甚至蜷缩着身子,一只脚探下去,将落在铁轨边的两只鸭梨捡了起来。
我吓得大叫:“爸,快上来,不要了,不要了!”
“这梨是刚摘的,带在路上吃。”父亲笑嘻嘻地从铁轨下站了出来,把拉链拉上,可包带断了没法提,父亲急得团团转,突然他的手停在了腰上,“有了”,只听“嗖”的一声,他竟然将皮带解了下来,往旅行包两头一扣,正好是一副包带。这时汽笛声响了。如释重负的父亲把手插进兜里,把裤子提得老高,模样十分滑稽。
旁边有几个年轻人笑了起来,父亲也笑了,看着我憨憨地笑,可我却怎么也笑不出来。火车启动了,父亲依旧提着裤子,站在那里,直至变成一个小黑点,我的眼泪再也止不住地流了出来……
那根皮带我一直珍藏着,以后无论遇到成功或是失败,它总能给我无穷的动力,尤其是每当回忆起父亲抽出皮带的一刹那,我觉得那是世上最酷的动作。
【1】读短文,填表格。
场景 | 作者情感变化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2】父亲是个怎样的人?联系短文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
【3】课文结尾说“我觉得那是世上最酷的动作”,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________________
18、课内阅读
草船借箭(节选)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量 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了。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推脱)。”诸葛亮说:“都督(嘱托 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重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 招呼)他。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算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1】《草船借箭》一文是根据(______)写的古典长篇小说《__________》相关内容改写的。
【2】用“\”把文中括号内不恰当的词画掉。
【3】文中写到“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高兴?
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发挥你的想象力,诸葛亮在跟周瑜立下军令状之前,想过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威廉•格里辛格是德国著名医学家。由于他医术高明,前来就医的人总是络绎不绝,挤满了诊所,有的甚至要等上大半天才能见着他。为了能给更多的人看病,格里辛格养成了利索、简练的习惯,他极不愿浪费自己和他人的宝贵时间,看病时只想知道那些最重要的情况。可是许多病人不能体谅医生的心思,他们总是反反复复地、添油加醋地描述自己的病情。唯有一个病人,令格里辛格难忘。 那是一天上午,诊所门被推开,进来了一位女病人,她一言不发地把手伸给了格里辛格。格里辛格审视了一下她的伤势,问道:“事故?”
“玻璃碎片。”女病人简短地答道。
“何时?” “昨天早晨。” “已处理过?” “碘酒。” “还痛吗?” “感觉血液跳动。”
接着格里辛格又仔细地检查了她的伤口,迅速地进行包扎,前后仅花了几分钟。
“费用?”病人最后起身问道。
真令人高兴 格里辛格笑容可掬地回答道 不用付钱 夫人 为您治病对我来说真是一种享受
【1】给文章的最后一个段落加上标点。
【2】从文中找出一对近义词写下来。
( )—( )
【3】给这段文字加一个合适的标题。写在横线上。
【4】画线的句子中“医生的心思”是 ;“他们”指是 ,
“添油加醋”是指 。
【5】为什么格里辛格对那位夫人说“为您治病对我来说真是一种享受”。
20、按要求写句子。
(1)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晴急切地寻找那本书。(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就像是在屋檐下躲雨,你不好意思赶我走。(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难道书对我还不重要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按要求写句子。
1.同学们向小鸟打招呼。(扩句)
2. 东方隐约传来一阵阵丁零丁零的驼铃声。(缩句)
3. 今天的这场球赛比以前的更精彩、更激烈。(改为反问句)
22、我能用一种说明方法改写句子,说明事物的特征。
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石拱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习作。
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故事:一次难忘的阅读经历,一段温馨的真情体验,一个意外带来的启示……这些故事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无论酸甜苦辣,都会让我们慢慢成长,请你通过一件事讲述你成长中的感受。叙事完整,内容具体,写出真情实感。题目自拟,45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