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德宏州2025-2026学年四年级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1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3题,共 15分)
  • 1、下面全是形声字的是(       

    A.材      

    B.削      

    C.露      

    D.固      

  • 2、下列名言填入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是(               

    ”像这样一位海纳百川的君子,又怎会斤斤计较个人得失呢?

    A.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

    B.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C.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D.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二、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4、按提示填空。

    字用部首査字法应查(   )部,再查(   )画。 7第五笔的笔画是(   )在字典中的解释有:缘故;因为;缘分;沿着;边。在只缘身在此山中中应选第(   )种解释。

     

     

     

  • 5、在下列句子中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1)( )惦记着灯盏里的两茎灯草,( )严监生一直没有咽气。

    (2)( )刷子李穿一身黑,刷完墙身上( )看不到一个白点。

    (3)他已经很大很高,( )肢体还没被年月铸成一定的格局,( )已经像个成人了。

  • 6、课文内容回放。

    三万里河东入海,________。  

    宁可枝头抱香死,________。  

    青青园中葵,________。阳春布德泽,________。  

    羌笛何须怨杨柳,________。  

    ________,西出阳关无故人。

  • 7、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到句子里。 

    鞠躬_____)(_____  _____)(_____移山   雪中______)(______      

    百折_____)(_____  _____)(_____蹈火    ______)(______卓绝

    1)为了人民的利益,红军战士_______________ ,在所不辞。

    2)诸葛亮《后出师表》:_______________ ,死而后已。

    3)抗日战争时期,我们进行了_________________的斗争。

  • 8、回顾课文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他想:人总是_______,有的 ______,有的_______。我如果_______,不是_______?我一定要 _______!”

    在这段心理描写中,作者连用了两个一定要,表现了司马迁______________,说明他是一个_______的人。

    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_______。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_______,是他用 _______写成的。这段话中,前无古人的意思是_______。

    说《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共11题,共 55分)
  • 9、阅读

    儿子

    儿子是两年前在边防牺牲的。每年到了那一天,老人都要办几样菜,对着云南方向摆下,洒下几杯鸭溪窖酒。这是儿子生前最爱喝的, 老人一直没有掉泪,这是典型的山民性格:坚毅、强悍。

    每月都要收到来自云南边防的汇款贰拾元,两年了。最初只有汇款,后来,有一次老人实在忍不住,让邻居给这个自称解(xiè 为民的同志写了一封信。解为民看了信,知道老人家的难处是孤独, 于是老人便月月都又收到一封信。嘘寒问暖,也谈部队生活及自己的婚事,每封信的落款,都端端正正地写着:您的儿子。老人满意了: 这不是真正的父子关系吗?老人的心温暖了。

    __,这两个月来,_______汇款照样来,______________中断了(汇款上的笔迹也很陌生)老人焦虑不安,他凭直觉感受到,一定发生了意外的事。

    老人揣上积攒起来准备给儿子办彩礼的钱,登上了去云南的火车。部队把他带到了一个松林环绕的地方,那里并排筑着两座烈士墓,一座是亲生儿子的,一座是儿子的。

    1在第 3 自然段的横线上依次填入关联词是(   )。

    A.虽然   然而    

    B.于是   虽然    

    C.可是   虽然    

    D.可是   如果   但是  

    2标题中的儿子是指(  

    A.老人的亲生儿子。

    B.自称解为民的同志。

    C.老人的亲生儿子和解为民

    3本文的主人公是_______,对主人公的刻画运用的方法是______

    A.正面描写  

    B.侧面描写

    C.正面侧面相结合  

    D.动作和心理描写

    4你对文中的儿子是怎样评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阅读下面短文,完成练习。

     

    我敬爱的外公

     我的外公年过五旬,一道道皱纹爬上他的额头,两鬓也添了许多白发。但是他那乌黑发亮的眼睛,深嵌在慈祥的面庞上,却显得炯炯有神。他身材不高,常穿一身褪了色的邮政制服,一看就知道他是一位工作多年的老邮递员。

     我外公十七岁就开始送信了,如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工龄。多年来,他对工作认真负责。

     我的外公工作多年,对周围的一些地方了如指掌,不知有多少疑难的“死信”在他手中“复活”了。

     一次,邮局收到一封来自美国的信,信上用的是早已不用的解放前的地址,邮局的工作人员试投多次,可总是找不到这个地方。有的人认为这封“死信”是不能“复活”了,外公看了看信封,:“这封信一定是远隔重洋的人寻找失散多年的亲人,让我试一试!”

     清晨,天刚蒙蒙亮,他就上路了,直到已是万家灯火的时候,他才回家。一天,两天,一连半个多月,外公终于从小港码头一位搬运工人那里打听到了收信人的地址。

     收信人是一位白发苍苍的年过八旬的老太太,老太太小心翼翼地接过信,感动得老泪纵横,说不出话来……半晌,老太太擦干了泪水,连声说:“谢谢,太谢谢了!同志,是您使我得知儿孙们还活着的(确切 正确)消息,我做梦也没想到今天还能和我的孙子联系上。真是托您的福,托新社会的福啊!”

     外公没有说什么,脸上露出了(安慰 欣慰)的笑容。他背起邮包,又向另一家走去。

    1.把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划掉。

     

    2.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

    了如指掌:                              

    小心翼翼:                              

    3.画出描写外公外貌的语句。

    4.“不知有多少疑难的‘死信’在他手中‘复活’了。”这句话中的“死信”是指        ,“复活”是指        

    5、外公能使“死信”“复活”的原因是什么? 

                               

    6.外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11、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比人家少一个关节。但在五指中,却是最肯吃苦的。例如拉胡琴□总由其他四指按弦□却叫他相帮扶住琴身□水要喷出来□叫他死力抵住□血要流出来□叫他拼命按住□重东西要翻倒去□叫他用劲顶住□要读书了,叫他翻书页;要进门了,叫他揿电铃。讨巧的事,却轮不上他。例如招呼人,都由其他四指上前点头,他只能呆呆站在一旁;给人搔痒,人舒服后,感谢的是其他四指。

    1在方框内填入恰当的标点符号。

    2根据选文内容,补全下面的思维导图,并完成练习。

    文中一连六个“叫他”,让大拇指化身为一个个不同的角色,表现了大拇指的   特点。

    3对选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选文是从大拇指的姿态和作用两个方面展开介绍的

    B.选文采用了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来表现大拇指的特点

    C.大拇指不喜欢做讨好人的事,所以讨巧的事才轮不上他

    D.“但在五指中,却是最肯吃苦的。”这句话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 12、课外阅读。

    鲁迅爱书的故事

    在鲁迅先生的全部生活里,书籍占有重要的地位,他被人称“爱书如命”的人。

    幼年时期的鲁迅,看书以前,自己先把手洗干净,然后捧书阅读,以免把书弄脏造成损害,成年以后,鲁迅先生读书十分刻苦认真,他把读书当作一种乐趣。

    在鲁迅博物馆里,陈列着一批修书工具,那是一些简单的划线仪器,几根钢针,一团丝线,几块砂纸,以及两块磨书用的石头。鲁迅先生就是用这些极其平常的东西,使得他珍藏的一万多册图书保存完好,没有一册出现破散的情况。

    鲁迅先生一向乐意把书借给别人看,特别是青年学生,但是归还时,(   )发现书上有了破边卷角等情况,(   )会不高兴的。对于那些不爱护书籍的阅读者,鲁迅(   )把书送给他,(   )忍看到那本被污损的书再转回来。

    鲁迅先生还时常把一些好书主动赠给那些需要用书的人。每当把书寄出动时,他都要亲自仔细地把书包扎好。

    这种花在包书上的心力,是为了友人,更为了书籍。

    1在课文括号中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21自然段在全文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围绕鲁迅是一个“________”这个主题,一共写了(    )件事。

    第一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阅读

    我爱花生花

    人们常常咏赞烂漫的樱花,雍容的牡丹,圣洁的白莲,我却要赞貌不惊人的花生花。我觉得花生花虽平凡,却蕴藏着另一种美。

    花生的花,一般在七月开,青青的花生株上,露出一点一点鲜黄的嫩苞。清晨,浴着露水,湿漉漉的;中午,反射着阳光,亮晶晶的。就在这时,小苞绽开了!一朵,两朵,娇小而醒目地点缀在万绿丛中。几天后,到了盛花期,那时,你若从花生地边走过,一眼便可见到那些小小的黄花疏密有致地洒在椭圆形的绿叶丛中。绿里透黄,犹如翠绿的大毯子镶着粒粒金灿灿的宝石。微风吹过,送来缕缕清香,沁人心脾。

    花生花没有婀娜的姿态,看上去的确比不上樱花、牡丹、白莲。不过一位名人说过:不是因为美丽才显得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显得美丽。我也并非初次看到花生花就觉得它美,我对它产生特殊的感情,是有一段经历的——三年前,我和妈妈路过一块花生地,看见那星星点点的小黄花,刚想伸手去采一朵玩玩。

    不要采!妈妈制止我,花生的花,不像桃花、梨花,花生的花,没有一朵是空花。开一朵花,地下就长一颗花生;你摘掉一朵,就要少长一颗花生。

    是真的?

    妈妈还骗你?孩子,桃花、梨花容易谢,即便结出果子,也挂在枝头,可是花生花却很谦虚,它把果实埋在地下,不让人知道花生结果是自己的功劳。

    妈妈的话使我感到惊奇,同时也引起了我的深思:多可爱的小黄花!千千万万的小黄花默默地开,悄悄地谢,最后钻入土里长出千千万万颗花生。

    从此,我对花生花产生了特殊的感情。每看到它,我就联想到那些朴实无华、不慕名利、默默无闻地为人类贡献自己的千千万万个普通劳动者。

    1给下面的形近字组词。

    牡( 杜( 镶( )嚷( 绽( )淀(

    2文中说花生花蕴藏着另一种美,这另一种美是指____________

    3第二自然段中有一个联想,由____________联想到_______________

    4文中说我对它产生特殊的感情,是有一段经历的,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这段经历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因为美丽才显得可爱的花是指_____________因为可爱才显得美丽的花是指___________

    6花生花体现了一种怎样的精神?对你有什么启发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________(12分)

    苏格拉底在风烛残年之际,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就想考验和点化一下他的那位平时看来很不错的助手。

    他把助手叫到床前说:“我的蜡所剩不多了,得找另一根蜡接着点下去,你明白我的意思吗?”“明白,”那位助手赶忙说,“您的思想光辉是得很好地传承下去……”“可是,”苏格拉底慢悠悠地说,“我需要一位最优秀的传承者,他不但要有相当的智慧,还必须有充分的信心和非凡的勇气……这样的人选直到目前我还未见到,你帮我寻找和发掘一位好吗?” “好的,好的。”助手很温顺很尊重地说,“我一定竭尽全力地去寻找,不辜负您的栽培和信任。”苏格拉底笑了笑,没再说什么。

    那位忠诚而勤奋的助手,不辞辛劳地通过各种渠道开始四处寻找了。可他领来的一位又一位,都被苏格拉底一一婉言谢绝了。

    有一次,当那位助手再次无功而返地回到苏格拉底病床前时,病入膏肓的苏格拉底硬撑着坐起来,抚着那位助手的肩膀说:“真是辛苦你了,不过,你找来的那些人,其实还不如你……” “我一定加倍努力,”助手言辞恳切地说,“找遍城乡各地、找遍五湖四海,我也要把最优秀的人选挖出来,举荐给您。” 苏格拉底笑笑,不再说话。

    半年之后,苏格拉底眼看就要告别人世,最优秀的人选还是没有眉目,助手非常惭愧,泪流满面地坐在病床边,语气沉重地说:“我真对不起您 让您失望了 失望的是我 对不起的却是你自己 苏格拉底说到这里,很失意地闭上眼睛,停顿了许久,才又不无哀怨地说:“本来,最优秀的就是你自己,只是你不敢相信自己,才把自己给忽略、给耽误、给丢失了……其实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差别就在于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发掘和重用自己……”话没说完,一代哲人就永远离开了他曾深切关注的这个世界。

    1给短文加一个题目。(1分)

    2从第1自然段中找出与第1自然段中画线句子相呼应的词语。(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最后一个自然段中没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2分)

    4读完短文,你认为助手是一个 的人。(1分)

    5苏格拉底在死前说“最优秀的是你自己。”在此前,他对助手有暗示吗?请用“____”把相关句子画下来。(2分)

    6读完短文,你想说点儿什么? (2分)

     

     

    7读完短文,你一定有不少有价值的问题吧,把你的问题写下来,能通过仔细阅读自己写出答案更好。(3分)

    问题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5、课外阅读。

    苏七块

    冯骥才

    苏大夫本名苏金散,民国初年在小白楼一带,开所行医,正骨拿环。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手下动作更是“干净麻利快”,逢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手指一触,隔皮戳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就接上了。贴块膏药,上了夹板,病人回去自好。

    苏大夫有个各色(注:特别)的规矩,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圆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决不搭理。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得个挨贬的绰号叫作:苏七块。

    一日,苏大夫和两位牌友叫上街北不远的牙医华大夫,凑上一桌打牌。忽然三轮车夫张四闯进来,往门上一靠,右手托着左胳膊肘,脑袋瓜淌汗,脖子周围的小褂湿了一圈,显然摔坏了胳膊,疼得够劲。可他拿不出七块银圆,苏大夫便不理他。牙医华大夫心善,从后门绕出去,悄悄给了张四七块银圆。

    一会儿,张四歪歪扭扭走进屋,把七块银圆“哗”地往台子上一码,这下比按铃还快,苏大夫已然站在张四面前,挽起袖子,把张四的胳膊放在台子上,捏几下骨头,跟手左拉右推,下顶上压。张四抽肩缩颈闭眼龇牙,预备重重挨几下,苏大夫却说:“接上了。”当下便涂上药膏,夹上夹板,还给张四几包活血止疼口服的药面子。张四说他再没钱付药款,苏大夫只说了句:“这药我送了。”便回到牌桌旁。

    点灯时分大家才散,临出门时,苏大夫唯独拦住华大夫,打自己座位前那堆银圆里取出七块,往华大夫手心一放。在华大夫惊愕中说道:“有句话,还得跟您说。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

    华大夫把这话带回去,琢磨了三天三夜,到底也没琢磨透苏大夫这话里的深意。但他打心眼儿里钦佩苏大夫这事这理这人。

    (有删改)

    【1】苏大夫之所以被称作“苏七块”是因为:________

    【2】文中哪些地方能体现出苏大夫的医术高明?从文中找出。

    ___________

    【3】苏大夫认为自己是心地善良的,你同意吗?说说理由。

    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中画“﹏﹏﹏”的句子中的“这事这理这人”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事”指的是苏大夫不肯为张四治病的事情。

    B.“这理”是说苏大夫立的治病规矩不能更改的道理。

    C.“这人”说的是苏大夫为人处世的原则。

    【5】你欣赏苏大夫这样的处世原则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

  • 16、阅读理解

    魂飞陷阱

    在我们山区,每逢暑假,小孩子都要帮大人干点活儿,这不,我的好朋友志辉来约我了,我立刻带上竹篮、铲子,和他顺着蜿蜒小道上山掘笋。

    钻进竹林,真好玩啊!一缕缕阳光从密密匝匝的竹叶缝隙中穿过,投影在地上就像一串串鸡蛋。黄莺在枝头排练节目,溪水在岩石上叮叮咚咚地弹着琵琶。地面上铺着厚厚的竹叶,踩上去像弹簧床。我兴奋得像一只撒欢儿的羊羔,举着铲子四处蹦跳。刚跑了没几步,忽然脚下踩了个空,我一个鲤鱼打挺,双手随惯性向后一甩,铲子正巧插进坑洞边的土中。我抓紧铲柄,双脚悬空,低头一看,惊叫一声:“妈呀,陷阱!”洞底的竹扦子插得就像成年人生日蛋糕上的蜡烛,树叶簌簌往下掉,一股寒气直逼心头。我吓得拼命大叫:“救命,救命啊!”志辉正低头掘笋,突然听见惊叫却不见了我的人影,他慌忙奔过来,俯身一看,发现我正处于千钧一发的时刻,便“啊”的一声跳起来,逃走了。

    求生的本能支撑着我。我腾出一只手想抓住坑洞边的草藤,不料刚一动,铲子边的泥块便噼噼啪啪地落下来,我不敢再动了,只好用脚踩着粗糙的洞边,以减轻手臂的承受力。竹林中,余晖消失了,山谷中回荡着我的惨叫。我低头望一望陷阱,一支支竹扦子就像猛兽的獠牙,似乎在颤动、在呐喊:“掉下来呀!快掉下来呀!让你变成一个马蜂窝!”偏偏我的脑中又闪出一个可怕的念头:要是真的掉下来一只野兽,那还得了!我吓得更是浑身酥软。这时,一个幽幽的声音从半空中传来,我的身子也飘飘然飞出了洞口。“啊!你不是小山子吗?三年来怎么一点儿也没长高呀?”小山子叹了口气说:“我还能长高吗?三年前的今天我不幸掉进陷阱,竹扦子戳进我的肺,妈妈不忍心拔出竹扦子,在送我去医院的路上,我就……不想三年之后,陷阱边还没插警告牌……”说着,他就来抓我的手,我害怕得大声叫起来:“我不要死!我不去!……”

    “兰心,别怕,大叔来救你了!”啊!是志辉的爸爸。他探进来半截身子,抓住我的手,洞口外的志辉和爷爷拽着他的双脚,大家像猴子捞月般地把我拖了上来。

    “好危险哪!这孩子竟然没事,真是命大!”来看我的邻居都这样说。爸爸说:“劫后余生,这是不可多得的生活体验,也是你人生中一笔可贵的财富!”

    1“我”和志辉去竹林干什么?(  )

    A.看羊羔 B.掘笋

    C.玩耍 D.赏景

    2“千钧一发的时刻”指的是(  )

    A.小山子遇险的时刻。

    B.脑中闪过可怕念头的时刻。

    C.志辉正低头掘笋的时刻。

    D.“我”掉进陷阱的时刻。

    3画“﹏﹏”的句子,作者运用什么写作手法来体现“我”害怕到极点的心理?(  )

    A.联想 B.对比 C.比喻 D.排比

    4有人说,第二自然段描写竹林美的句子跟文章主题矛盾,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画“____”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阅读课内选段,完成练习。

    手指(节选)

    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人家有两个关节,他只有一个。但在五指中,却是最肯吃苦的。例如拉胡琴,总由其他四指按弦,却由他相帮扶住琴身;水要喷出来,叫他死力抵住;血要流出来,叫他拼命按住;重东西翻倒去,叫他用劲扳住;要读书了,叫他翻书页;要进门,叫他揿电铃。讨巧的事,却轮不上他。例如招呼人,都由其他四指上前点头,他只能呆呆站在一旁。给人搔痒,人舒服后,感谢的是其他四指。

    1作者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个方面描写大拇指形状不美的。

    2用“   ”画出选段中的过渡句,其作用是  

    3画“﹏﹏”的语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请试着续写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选段中,你知道大拇指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日常生活中,“大拇指”式的人有__________________等。(至少举出两个例子)

  • 18、

    ①今天,我发现屋檐下蜘蛛结了一张大网。这网结得真好看,蛛丝很有规律地一层层结在网上,网中有一个大蜘蛛。从远处看,整张蜘蛛网像座八卦阵。

    ②我正吃着饭,一只苍蝇飞来飞去,嗡嗡叫着,真讨厌。我一巴掌打去,苍蝇向上一飞,正好撞到了蜘蛛摆下的八卦阵上,一下子被网粘住了苍蝇为了逃命,使劲挣扎,整个网也随着颤动。

    ③蜘蛛被惊动了,它伸出八只细长的脚,使劲一撑,身体就站了起来,然后钩住蛛丝,轻快而敏捷地来到了苍蝇附近。在离苍蝇约一寸的地方,蜘蛛停了下来,左右来回走了几步,仿佛是在观察对方,制定擒敌方案。

    ④半分钟后,蜘蛛发起了进攻。它向前一步,一只脚一下子钩住了苍蝇。苍蝇也毫不示弱,猛地向前亠冲,挣脱出来,然后拼命振动翅膀挣扎,想飞起来。无奈身上缠着蛛丝,飞不起来。蜘蛛当机立断,猛冲上前,几只脚同时抓紧了苍蝇。然后围着苍蝇转圈,每转一圈,苍蝇就挣扎一阵子。怎么回事呢?我再仔细一看,原来,聪明的蜘蛛用丝把苍蝇缠紧,以防对方逃跑呢,蜘蛛把苍蝇拖来拖去,等苍蝇累得精疲力尽,蜘蛛才意足地享用了这顿美餐。

    ⑤我亲眼目睹了这场精彩的搏斗,想起了幼时的一首歌谣:南阳诸葛稳坐中军帐。摆起八卦阵,专捉飞来将。

    【1】文末划线的歌谣,联系短文内容,在下列横线上填上相应的选项。

    A.我     B.苍蝇     C.蜘蛛     D.蜘蛛网

    (1)“诸葛亮”指________

    (2)“八卦阵”   ________

    (3)“飞来将” 指________

    【2】给短文取一个题目,最恰当的是(  )

    A.蜘蛛与苍蝇

    B.享用美餐

    C.殊死搏斗

    D.勇捉“飞来将”

    【3】选择合适的词语评价这只蜘蛛在这场战斗中的表现。(  )

    A.小心谨慎

    B.有勇有谋

    C.自强不息

    D.心满意足

    【4】我们可以从蜘蛛的“进攻”中读懂“擒敌方案”,具体分以下几步:

    抓住苍蝇→____________________→享用美餐

    【5】文外链接:蜘蛛网如此神奇,那它是如何结成的呢?读下列句子并排序蜘蛛织网的过程。

    ( )以后的进程比第一根丝要快多了。尽管很复杂,但蜘蛛对此十分熟

    ( )它从一个檐头起,打结,顺墙而下,翘起尾部,一步一步向前爬行。

    ( )收第一根丝要半个多小时,直到成一条直线。

    ( )这网结成了,蛛丝一层层,整整齐齐,真好看!

    ( )蜘蛛结了一张大网。从这个檐头到那个檐头,第一根线是怎么拉过?

    ( )它走过空地,再爬上对面的檐头,看好高度把丝收紧。

  • 19、课内阅读,回答问题。

    于是,苏格拉底获得了一次机会——一次观察蝉是如何从“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机会。

    ②蝉脱壳总是在夜间进行的。苏格拉底决定彻夜不眠,不让这种神秘的过程从眼底错过。他沏了一杯酽酽的咖啡,瞪大双眼,守侯在知了笼旁边。

    ③那些丑陋的小东西开始沿着知了笼的栅栏,一步一步慢吞吞地往上爬行,爬到一定的位置后,便停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就像泥塑一样。

    ④一个小时又一个小时过去了,这些泥塑一样的小东西始终一动也不动,似乎没有一点儿变化。一直到天快亮的时候,苏格拉底发现,其中一只背部裂开了一道细细的缝儿,就像有谁在泥塑上划了一刀。接着,其他幼虫的背上先后都出现了细缝儿。虫儿的身体开始颤抖,细缝开始变大,渐渐露出了一抹象牙般玉肌。

    ⑤虫儿痛苦地颤栗着,背部弓起就像一个驼子。这驼的背越弓越高,虫儿的颤栗也越来越剧烈。

    ⑥是刀剥皮吗?是火在烧身吗?是剑在剔骨吗?是针在穿心吗?苏格拉底看到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心中不由跟着颤栗起来。

    ⑦该帮帮这些可怜的虫儿们了!苏格拉底打开知了笼,非常小心地从笼子中取出一只虫儿,以极其轻柔的动作剥开束缚虫儿的硬壳,帮助它抬起头,伸出尾巴,蜕出翅膀,抽出六只腿。这工作是这么难做,苏格拉底完成这套程序,足足用了近20分钟。

    ⑧苏格拉底浑身浸透了了汗水。他本来还想再帮一只虫儿的忙,但已经没有这个勇气了。

    ⑨更为糟糕的是,苏格拉底后来发现,那些凭自己的力量完成蜕变过程的蝉们,虽然多经历了一些痛苦的煎熬,却都展开了美丽的翅膀,变成真正的蝉;而经他帮助的那只蝉,翅膀却始终缩成一团,怎么也展不开,而且它的六条腿也是瘸的,爬动起来左摇又晃,要多难看有多难看。

    1文章第①段中神秘的过程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⑥段连续运用几个问句有何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体会第⑦段中非常小心”“极其轻柔两个词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⑨段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3题,共 15分)
  • 20、在这样美丽的园子里游戏,我很快乐。(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1、按要求改写句子

    (1)巨浪打翻了小船。(改写成字句和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不少文从墨客前来茶楼对句。始终没有妙句对出。(用恰当的关联词语把两句话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郑板桥沉浸在渔家的欢乐之中。(改写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半湾活水千江月(给出下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 22、按要求改写句子。

    (1)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用恰当的关联词语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改成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秦王没占到便宜。(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秦王不得不将蔺相如送回赵国。(改成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改成“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3、习作展示台。

    你一定读过很多课外书吧,请回想你印象最深的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写一篇读后感。要求: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可采用边叙边议的方法;语句通顺,字迹工整,不写错别字;350字以上。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15
题数 23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