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造字方法“蜀”、“编”属于( )
A.象形字 B.形声字 C.会意字 D.指事字
2、对句意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船长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
A.船长屹立在舰桥上。
B.船长一句话也没有说。
C.船长沉入了深渊。
D.船长一个手势也没做。
3、宙斯送给人类的宝盒里面是什么? ( )
A.金子
B.武器
C.潘多拉
4、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完成后面的练习。
(_______)如(_______)下 (_______)(______)不苟 半(______)三(______)
一(______)不(______) 手(______)眼(______) (______)有成(______)
神(______)妙(______) 心(______)胆(______)
1.任凭你怎么问他,他就是_________________。
2.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
5、按要求写四字词语,并从中选择一个写一句话。
1.含有数字的词语有:
2.以“微”字开头的词语有:
3.形容色彩品种繁多的词语有: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将相和》根据________改编。作者是________代的________。文中的“将”指________,“相”指________,“和”意思是________。蔺相如是个________的人。廉颇是个________的人。
(2)《草船借箭》根据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________改编。作者是________的________。诸葛亮是个________的人。
(3)《“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文选自古典文学名著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代的________。“凤辣子”是文中的________。她是一个性格________的人。
(4)《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作者是________。“我”曾多次对德国人________感到吃惊。“我”在德国看到了奇丽的景象:________。我看到了德国人________崇高的境界。
7、用“续”字组词,并依意思填空。
1.第二天早晨,鹫鹰又(_____)啄食普罗米修斯的肝脏。
2.这样,人类就世世代代(_____)下来,并且一天比一天增多了。
3.乘客们(_____)上了船,不一会儿,船就缓缓地离开了码头。
4.我们班(_____)三年都获得“先进班集体”的称号。
5.2012年冬天的这场大雪(____)了很长的时间。
8、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景阳冈》选自我国著名古典小说《__________》这部小说的作者是____________。
(2)《景阳冈》一文的主人公是____________,讲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这是一篇以____________命题的故事,如果以人物事件命题则是____________。
(3)课文中作者运用多种表现方法来刻画人物,特别是在____________的运用上,很有特色,对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场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使文章大大增色。
9、
①在德国的一个火车小站,一位扳道员正要走向自己的岗位,去为一辆徐徐驶近的列车扳动道岔。这时,在铁轨的另一头,还有一辆火车从相反方向隆隆驶近车站,假如他不扳动道岔,这两辆火车就会相撞,酿成巨大的灾难□
②这时,他无意识地回了一下头。突然,他发现自己的小儿子正在铁轨的那一端玩耍,而那辆开始进站的火车就驶在这条铁轨上。
③怎么办?他可以立即飞奔过去,把儿子抢救上站台。但是,迎面驶来的列车上将会有数百人面临丧生的厄运□
④他强忍巨大的痛苦,决定不违反自己肩负的安全职责。这位工人向他的儿子大吼一声:“卧倒!”随即快步奔向岗位扳动了道岔。一眨眼工夫,这辆火车安全地进入了预定的铁轨。
⑤他的儿子由于平素就习惯了服从长辈的命令,没有显示丝毫的慌乱,立即笔直地躺倒在铁轨中央,一列满载的火车从他的头顶呼啸着飞驶而过。
⑥车上的旅客们毫不知道,他们的生命曾如千钧一发。那位父亲向着儿子的方向狂奔而去。然而,儿子站立了起来,竟未受一点损伤!
⑦据说,德皇知道了这位扳道工人的勇敢举动,就派人把他召来,奖给他一(méi)荣誉(xūn)章,一方面是为他极端尽职的行为,另一方面则是感谢他教育出一个遵从纪律的儿子。
【1】根据第⑦段中的拼音写汉字。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文中两处“□”内应填入的标点是( )
A. 。 。
B. ! !
C. 。 !
D. ! 。
【3】文中与“服从”近义的一个词是________,反义的一个词是________。
【4】第④段“这辆火车安全地进入了预定的铁轨”中的“这辆火车”也就是第①段中的( )
A.一辆徐徐驶近的列车
B.还有一辆火车
【5】“竟未受一点损伤”与前文哪个句子相呼应?
10、阅读理解
高贵的施舍
一个乞丐来到我们家门口,向母亲乞讨。这个乞丐很可怜,他的右手连同整条手臂断掉了,空空的衣袖晃荡着,让人看了很难受。我以为母亲一定会慷慨施舍的。可是母亲却指着门前的一堆砖对乞丐说:“你帮我把这堆砖搬到屋后去吧。”
乞丐生气地说:“我只有一只手,你忍心叫我搬砖?不愿给就不给,何必刁难我?”
母亲不生气,俯身搬起砖来。她故意只用一只手搬,搬了一会儿才说:“你看,一只手也能干活。我能干,你为什么不能干呢?”
乞丐怔住了,他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母亲,尖尖的喉结像一枚橄榄上下滑动两下,终于俯下身子,用他唯一的一只手搬起砖来,一次只能搬两块。他整整搬了两个小时才把砖搬完,累得气喘如牛,脸上有很多灰尘,几绺乱发被汗水浸湿了斜贴在额头上。
母亲递给他一条雪白的毛巾。乞丐接过去,很仔细地把脸和脖子擦了一遍,白毛巾变成了黑毛巾,母亲又递给乞丐20元钱。乞丐用左手接过钱,很激动地说:“谢谢您。”
母亲说:“你不用谢我,这是你自己凭努力挣来的钱。”
乞丐说:“我不会忘记您的。”他对母亲深深地鞠了一躬,就上路了。
过了很多天,又有一个乞丐来到我们家门口,向母亲乞讨,母亲让乞丐把屋后的砖搬到屋前,照样给他20元钱。
以后还来过几个乞丐,我家那堆砖就被屋前屋后地搬来搬去。
几年后,有个很体面的人来到我家。他西装革履,气度不凡,跟电视上的那些大老板一模一样。美中不足的是,这个老板只有一只左手,右边是一条空空的衣袖,一荡一荡的。
那人要把母亲连同我们一家迁到城里去住,做城市人,过好日子。
那人说:“我已经替你们买好房子了。”
母亲说:“那你就把房子送给连一只手都没有的人吧。”
【1】“让人看了很难受”的原因是什么?( )
A.乞丐的穿着很邋遢。
B.乞丐十分懒惰,不劳动。
C.乞丐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母亲。
D.乞丐的右手连同整条手臂断掉了。
【2】“刁难”在文中指什么?( )
A.母亲不给乞丐20元钱。
B.母亲要乞丐用一只手搬砖。
C.母亲不要那人给她买的房子。
D.母亲让乞丐把砖屋前屋后地搬来搬去。
【3】乞丐“怔住了”的原因是什么?( )
A.母亲的举动让他意外,使他明白一只手也能挣钱。
B.他没想到母亲会递雪白的毛巾给他擦汗。
C.他没想到母亲会在他劳动结束后给他20元钱。
D.他没想到搬那一堆砖,花了两个小时才搬完。
【4】那人为母亲连同“我们”一家买好了房子,是为了要感谢母亲什么?( )
A.感谢母亲给了他劳动的机会。
B.感谢母亲让他短时间赚到钱。
C.感谢母亲递条毛巾给他擦汗。
D.感谢母亲教他学会自立自强。
【5】你喜欢文中的母亲吗?请结合文本至少说三个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内阅读。
商人夹(jiā jià)了大包的货物,匆匆走下小艇,沿河做生意。青年妇女在小艇里高声谈笑。许多孩子由保姆伴着,坐着小艇到郊外去呼吸新鲜(xiān xiǎn)的空气。庄严的老人带了全家,坐着小艇上教堂去做祷告。
半夜,戏院散(sǎn sàn)场了,一大群人拥出来,走上了各自雇好的小艇。簇拥在一起的小艇一会儿就散开了,消失在弯曲的河道中,远处传来一片哗(huá huā)笑和告别的声音。水面上渐渐沉寂,只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高大的石头建筑耸立在河边,古老的桥梁横在水上,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静寂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
【1】文段选自课文___________。
【2】用“×”画去文中加点字的错误读音。
【3】照样子,根据第1自然段的内容填空。
(沿河做生意)的商人______的青年妇女
______的孩子______的庄严老人
【4】画“﹏﹏﹏﹏ ”的句子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威尼斯由______到_______的过程。
【5】根据你对威尼斯的了解,为它写一句宣传标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
“告”字上画一头“牛”
①小时候酷爱猜谜。有人曾问我:“一口咬掉牛尾巴’,这是个什么字?”我想,这一定是“牛”字后面跟个“口”字,而“牛”没有尾巴,整个字不就成了“告”字吗?果然被我猜中。
②《经典释文》中说:“告上曰告,发下曰诰。”“告”是以下达上,而“诰”是以上传下,两者的使用范围是不一样的。所谓“祷告”,是在神灵或祖宗面前念念有词;“禀告”是向君主或上司呈报下情;“控告”,是向代表国家政权的司法机关检举揭发……这些用法,都和“告”的本义有关后来的实际使用中,“告”的这一特点逐渐淡化,“告”可以用来泛指表达、诉说,不太计较上下之别。而且,“告”的行为可以和“告”的内容直接组合,如告成、告贷、告负、告急、告竣、告老、告假……因为可以广而“告”之,“告”成了一个高产语素。
【1】“一口咬掉牛尾巴”的谜底是:_______。
【2】把词语填进相对性的括号里。
祷告 禀告 控告
_______向代表国家政权的司法机关检举揭发
_______向君主或上司呈报下情
_______在神灵或祖宗面前念念有词
【3】下列有关“告”和“诰”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告”是以下达上,“诰”是以上传下。
B.“告”和“诰”都有告诉的意思。
C.“告”已无表达、诉说之意。
D.“告”和“诰”的使用范围是不一样的。
13、知识巩固。
半夜,戏院散场了,一大群人拥出来,走上了各自雇好的小艇。簇拥在一起的小艇-会儿就散开了,消失在弯曲的河道中,远处传来-一片哗笑和告别的声音。水面上渐渐沉寂,只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高大的石头建筑耸立在河边,古老的桥梁横在水上,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静寂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
【1】熟读课文说说“情趣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根据“大大小小”进行仿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熟读课文,总结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乡村素描
①六月最后一天。周围yí wàng wú yín( )的俄罗斯啊——我的故乡。
②整个天空染满均匀的蓝色;天上只有一片云彩--不知它是在飘浮呢,还是在消散。没有风,天气晴和……空气呢——像刚刚挤出的牛奶那样新鲜!
③空气里呢,散发着烟和青草的气味——还夹杂着一点儿松脂和一点儿皮革的气味;大麻田里大麻花盛开,散发着nòng yù( )的令人愉快的芳香。
④云雀在高声鸣叫;鼓胸鸽在“咕咕——”低语;燕子在静悄悄地飞掠;马儿有的在打着响鼻,有的在嚼草;狗儿没有发出吠声,站在一旁温驯地摇着尾巴。
⑤一条深深的,但缓缓倾斜的沟壑。两边长着好几行爆竹柳,枝叶婆娑,下边的树干却已龟裂了。一条小溪顺着沟壑流去;透过碧清的涟漪,溪底的小石仿佛在chàn dòng( )。远处,在天空和大地尽头的边缘上,闪现着一条大河的碧流。
⑥沿着沟壑--一边是整齐的小粮仓,门儿紧闭着的小贮藏室;另一边是五六间木板屋顶的松木小农舍。每个屋顶都竖着一根装有鸟巢的高高的杆子;每家的小门廊上,都装饰有一匹铁铸的短鬃小马。粗糙不平的窗玻璃上,辉映出七色彩虹。木板套窗上描绘了花瓶。每座小农舍前,都端端正正地摆着一张完好的fāng dèng( );几只猫儿在墙脚周围的小土堆上蜷成一团,耸着透明的耳朵;高高的门槛后边,现出凉爽、幽暗的前室。
⑦我铺开马衣,躺在沟壑的边缘;四周围——一堆堆刚刚割下的干草,散发着使人懒洋洋的芳香。机灵的主人们,把干草散放在小农舍前边:让它在向阳处晒得更干透一些,然后再从那儿放到草棚去!要是睡在那上面,再舒服不过了!
【1】读拼音,在文中的扩号内写词语。
【2】读句子,体会破折号的用法。(把序号填在后面的扩号里)
①用于声音延长的拟声词的后面;②用于话题突然转变;③用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部分;④用于事项列举分承的各项之前。
(1)六月最后一天。周围yí wàng wú yín的俄罗斯啊——我的故乡。 (________)
(2)整个天空染满均匀的蓝色;天上只有一片云彩——不知它是在飘浮呢,还是在消散。(________)
(3)云雀在高声鸣叫;鼓胸鸽在“咕咕——”低语。(_________)
【3】用横线画出文中的一处排比句。
【4】课文⑤⑥自然段是围绕_________这条线索来写的,周边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是一篇描写乡村生活的优美文章,作者惬意地享受着乡村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诗人们对乡村总有一些偏爱,在我国古代,有许多诗人曾经写过很多脍炙人口的田园诗,你能够背出并默写其中的一首吗?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成语与广告
国内最先动用成语作为广告词的已不可考证。至今令人印象深刻的广告用语是日本人做的,用的也不是成语,是俗语,说“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蓦然回首,如今满街跑的丰田车,早已无人称奇。
由俗语到成语,广告人像约好了似的,一窝蜂地将广告词结成了一对。你有“‘咳’不容缓”(药品),我有“‘骑’乐无穷”(山地车);你有“默默无‘蚊’”(蚊香),我有“无可替‘带’”(透明胶带)……没人预告,亦未履行合法手续,成语已经“嫁”给了广告,并堂而皇之地添丁进口,毫无汗颜,合适吗?
意见显然难以统一。有的人认为没什么不合适,以成语或“篡改”之后的成语充当广告词,借用了成语本身具有的“知名度”,移花接木,貌合神离,既广而告之,又易于传诵,而且颇具中国特色的文化气息,一举多得,焉有不妙?有的人认为不合适,因为广告词贵在新意,然而现在大批广告人一古脑地全跑到成语中去偷梁换柱,并自诩高明,成语之林也就快成为广告用语的木材基地了。还有人认为对于广告记忆和传播得最多的人群是中小学生。如此这般移花接木,偷梁换柱,最终将误导中小学生把“广告用语”当成“成语词典扩大版”去研习、记忆,其负面影响令人担忧。
16、课内阅读,回答问题。
少年与镜子
渐渐地少年开始接近那个老人。
站在门口望去,床上的老人像一根枯朽的老松木横卧在阴暗的角落。少年是个很贪玩的孩子,他走进老人的房间不过是想找点好玩的东西,结果他很失望。老人几乎一无所有。就连那个惟一的儿子也是偶尔来看一看。最后少年不得不“相中”了窗子旁那块大镜子。他轻轻把它捧起来。这一切老人当时居然毫无察觉。
少年把大镜子捧到自家的阳台上开始搞他的恶作剧。他用镜子把刺眼的阳光反射到楼下行人的脸上。行人的眼睛被刺花了,开始愤怒地责骂干这事的坏蛋。少年嘻嘻一笑收了镜子藏起来……这个漂亮玩法搞了很多次,直至玩腻为止。
现在少年又开始寻找新的游戏对象了。下楼,又得经过老人的房间。门依旧开着。还没走近他就听见了一阵撕心裂肺的咳嗽声。少年缩了缩身子。走到门口时咳嗽声告一段落,只听老人含混地说了点什么。21·世纪*教育网
阳?光?少年产生了好奇心,倚在门口,不走了。老人感觉到了,尽力提高声音说:
“阳光……”其实声音依旧含混,但少年总算听清了——“阳——光”。少年走进房间。这是二楼,太阳光被对面那幢小楼挡住了,阳光恰好照不进室内。
“孩子,我要……”老人一双千瘪无神的眼睛裂开一道细细的缝隙。
“要阳光,是吗?”少年接下老人的话。
老人点点头。当然这个动作很细微。
“可是,太阳光照不进来啊!”少年为难了,他真想走开,何必讨这个麻烦呢。可是少年还是奇怪地落入了对话的“圈套”。
“镜子。我的镜子没有了。”老人此时说话声音比刚才大些。说完这段很“长”的话后开始剧烈地咳嗽。
说到镜子,少年明白了。他飞快地跑回家把那块镜子从墙角捡起来。他明白老人这块镜子的用途了。
少年调好角度,阳光立即反射进来,照在老人身上,老人竟停止了咳嗽,脸上泛起笑容,堆满皱褶。这样,少年重新产生了摆弄这块镜子的兴趣。太阳不断西移,少年不断挪动镜子的位置和角度。于是阳光一直“照”在老人身上,直到老人安静地睡去。少年很是高兴,可立刻又陷入困顿——这样一会挪动一下终究不是高招啊!
少年想了一夜,他想为此搞个小发明什么的,比如可以叫“人造太阳”。
第二天太阳升起时他想出了办法。他找来了家中所有的镜子,新的旧的,方的圆的……幸好那个爱照镜子爱买镜子的姐姐没有扔掉它们。
那大半天时间里,少年把那些镜子都立在了相应的地方,一直排到阳台上。这期间老人面对阳光始终微笑着。这也许是老人患病以来笑得最多的一次了。
这下好了,老人也有“白天”过了。少年睡了一夜好觉,梦见许多块镜子挂在树枝上,像许多个小太阳。
少年再走进老人的房间时,才知道出事了——所有的镜子都不见了。地上是一块块玻璃碎片。少年这时记起方才走下去的那个人,是老人的儿子吧?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少年发怒了。要不是那人已经不见了,少年对他是绝对不会客气的。现在家中肯定找不到一块镜子了。
少年走进商店,想买一块大镜子,却没有足够的钱。少年在大镜子前徘徊。大约与此同时,在一幢楼内一个老人已经辞世。令老人的儿子及所有人不解的是,那个染上病痛多日的老人居然是微笑着离开人间的。
【1】用几句简练的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请指出下面各句中引号的不同作用。
A、特定含义 B、特定称为 C、讽刺 D、否定
①最后少年不得不“相中”了窗子旁那块大镜子。( )
②可是少年还是奇怪地落人了对话的“圈套”。( )
③说完这段很“长”的话后开始剧烈地咳嗽。( )
④于是阳光一直“照”在老人身上。( )
⑤少年想了一夜,他想为此搞个小发明什么的,比如可以叫“人造太阳”。( )
⑥这下好了,老人也有“白天”过了。( )
【3】“少年睡了一夜好觉,梦见许多块镜子挂在树枝上,像许多个小太阳。”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
【4】 “令老人的儿子及所有人不解的是,那个染上病痛多日的老人居然是微笑着离开人间的。”老人为什么是微笑着离开人间的?老人的儿子及所有人为什么不解?
________
17、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五彩池
我小时候听奶奶讲,西方有座昆仑山,山上有个瑶池,那是天上神仙住的地方;池里的水好看极了,有五种颜色,红的,黄的,绿的,蓝的,紫的。
今年夏天,那是个晴朗的日子,我乘汽车来到藏龙山,只见漫山遍野都是大大小小的水池。无数的水池在灿烂的阳光下闪耀着各种不同颜色的光辉,好像是铺展着的巨幅地毯上的宝石。水池大的面积不足一亩,水深不过一丈;小的像个菜碟,水很浅,用小拇指就能触到池底。池边是金黄色的石粉凝成的,像一圈圈彩带,把大大小小的水池围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有像葫芦的,有像镰刀的,有像盘子的,有像莲花的……
更使我惊奇的是:所有的池水都来自同一条溪流,溪水流到各个水池里,颜色却不同了。有些水池的水还不止一种颜色,上层是咖啡色的,下层却成了柠檬黄;左半边是天蓝色的,右半边却成了橄榄绿。可是把水舀起来看,又跟普通的清水一个样,什么颜色也没有。
原来五彩的瑶池就在人间,不在天上。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漫山遍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光十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文第2自然段是从哪些方面来写水池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开头第1自然段的作用是( )
A.描写环境,说明五彩池的景色独特
B.设下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C.将瑶池与五彩池进行对比,突出瑶池的美丽
D.说明这是个传说故事,强调了瑶池只是一种幻想
【4】五彩池的成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尾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
火红的“相思叶”
金秋时节,我来到天平山麓。放眼望去,那簇拥在山麓的枫林,层层叠叠,一片火红,令人赏心悦目。人称石、泉、枫为天平三绝,这红枫确实给秀丽的天平增添了无限的风采。//
沿着洒满落叶的小路,我朝枫林漫步前行,棵棵苍劲挺拔的枫树,身披红斗篷,在阳光中抖擞精神,闪烁金光,越发显得艳丽多姿,楚楚动人。难怪杜牧要吟出“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来呢。我也爱红枫,不仅是因为它红得美,还有别的原因呢。//
记得还在儿时,我曾问过祖母,天平红枫为什么这样红,她告诉我一个美丽的传说:当年天平山的枫叶并不红。枫林中住着一对夫妇:红姑、枫哥。枫哥出外谋生,不幸身染重病,但他思乡心切,硬是拖着病重的身子,一路历尽艰辛,终于在秋天回到了天平山,一头栽在故乡的枫树旁。朝思暮盼枫哥的红姑悲痛欲绝,含泪背着枫哥走进密林深处,再也没有出来。打那时起,每当秋风响过,天平山的枫叶就变得火红火红的。人们说那是红姑、枫哥的相思血染红的。而当地的人们也管天平红枫叫“相思叶”了。祖母的故事使我对天平红枫产生了一种新的感情,因而也就更喜欢它了。莫非远在异国他乡的舅父也是因为这则动人的故事,才格外眷恋天平红枫的吗?//
想到这里,我不禁弯下腰小心翼翼地从地上拾起一叶红枫,举到眼前凝视着那叶掌间的每一条细纹,似乎要从中捕捉到思乡恋国之情。我只觉得手中的不是一片枫叶,而是一颗搏动着的心,因为它红得那样可爱;我又觉得它宛如一只伸开的手,似乎在期待着什么。我全身涌起一股热浪,它猛烈地撞击着心房。天平山麓的红枫林啊,我终于明白了:你使海外游子魂牵梦系,是因为你是他们的叶落归根处。
我又一次举起那叶红枫。对了!我何不把这片叶儿寄给旅居加拿大的舅父,让这片火红的“相思叶”,从天平山麓的枫林飞向大洋彼岸,告诉舅父,转告所有海外同胞,祖国母亲思念你们,故乡亲人思念你们,盼望你们早日回到母亲的怀抱,看一看伟大祖国日新月异的容貌……//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赏心悦目:_______
日新月异:_______
【2】文中已用“//”分了段,请你用小标题概括每段的内容。
第一段:_______。
第二段:_______。
第三段:_______。
第四段:_______。
【3】文中引用杜牧的诗句和美丽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
【4】作者说“我也爱红枫,不仅是因为它红得美,还有别的原因呢”中“别的原因”指的是_______,“它宛如一只伸开的手,似乎在期待着什么”中“它”指的是_______,它在期待_______,作者借助“红枫”表达的是_______的情感。
19、挑战课外阅读。
修车师傅
①我家门对面有个露天修车铺,修车师傅是个聋哑人,虽然我每天上学放学总要经过这个修车铺,但是我却从来没有正眼瞧过他。在我眼里他如同街边的枯树,路边的残草。
②一个冬天的傍晚,寒风呼啸。“咚咚”,我听见敲门声,打开门一看,只见站着一个穿着又脏又破的衣服的人,脸上手上沾满油灰——正是那位修车师傳。他焦急地用手不停地比划着,嘴里发出急促的“啊啊”的声音。我怎么也不能明白他的意思,心里还有些害怕,赶紧关上门。隔着门,我听见他又敲响了邻居家的门。
③晚上,爸爸突然想起,中午他把自行车推到修车铺修理,到现在还没拿回来。我突然想起修车师傅敲门的情景,恍然大悟,他在一家一户寻找车主啊!我和爸爸跑到修车铺,只见黑暗中那位修车师傅正站在凛冽的寒风中,搓着双手,踩着双脚,不时地往手上哈气,旁边放着的正是我家的自行车。他不声不响地从口袋里掏出钥匙,塞进爸爸手中。爸爸紧握修车师傅的手说:“真是太谢谢你了!您把车锁上就可以回家了呀!”修车师傳好像听懂了爸爸的意思,用冻僵的手从口袋里摸出纸和笔,在手心里嗦嗦地写了几个字:我怕你晚上要用车。
④我的眼睛有些湿润,想到他挨家接户寻找车主的情形,想到他在刺骨的寒风中久久地等待车主的画面,他在我心中的形象突然变得高大起来。寒风依然凛冽,回头望去,他却像苍翠、高洁的松柏屹立在街头。
【1】用“ ”画出一处对修车师傅的外貌描写。
【2】第②段“他焦急地用手不停地比划着,嘴里发出急促的“啊啊”的声音。”修车师傅“焦急”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第③段画“﹏﹏”的句子是对修车师傅的_________描写,说明修车师傅在寒风中感到很_______ ,但是他依然为了________________而没有离开。
【4】文中多次描写凛冽的寒风,对其作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渲染爸爸着急用车的心情。
B.衬托修车师傅的形象。
C.象征街坊四邻冷漠的心。
D.只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
20、按要求写句子。
我们学过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设问句,你知道下面的句子是什么句吗?
“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这是一个什么句?你能再写一个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有特别好的工具吗?没有。”这是一个什么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改为肯定句。
诸葛亮不是不知道三天交不出十万支箭的严重后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照样子把下面的句子换个说法,不改变原意。
瑞恩被人们称为“加拿大的灵魂”。人们称瑞恩为“加拿大的灵魂”。
①他被孩子们簇拥着,来到一口井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妈妈的一位朋友被瑞恩的执着感动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习作
题目:那一刻,我长大了
提示:与一件自己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事情,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还要把感到自己长大了的“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记录当时的真实感受,题目自拟。(400字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