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阳泉2025-2026学年四年级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1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3题,共 15分)
  • 1、在网上搜集资料,关键词很重要。王华要搜集自己姓氏的起源,他可以检索关键词( )

    A.姓氏起源

    B.王姓的由来和历史

    C.王姓名字

  • 2、下列句子中运用比喻修辞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东方渐明,天空出现万道霞光,犹如一朵 含苞欲放的鲜花。

    B.到了开花季节,条条街道,都成了彩色的长河。

    C.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D.在那明净的夜晚,河面水平如镜,连星星的倒影也不会有丝的改变。

  • 3、选词填空:(6分)

    诚心 爱心 信心 恒心 关心 耐心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要有( ),做事要有( ),学习要有( ),与人交往要有( ),对有困难的人要去( ),向他们奉献自己的( )

    如果……就…… 虽然……但是…… 不但……而且……

    因为……所以…… 即使……也……

    ( )全家数我最小,( )受到奶奶的偏爱。有时和姐姐吵嘴,( )是我的过错,外婆( )不责骂我。现在奶奶( )离开了我们,( )我永远忘不了她

     

二、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4、补全歇后语。

    外甥打灯笼——______ 梁山泊的军师——______

    咸菜烧豆腐——______ 四月的冰河——______

  • 5、填字成词。

    精卫填_______ _______公移山   含辛_______

    艰苦_______   _______不挠 千里_______)(_______

    风雨无_______   _______不屈 _______胆忠心

    鞠躬尽_______   _______济困   赴汤_______

  • 6、解释下面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1)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根据课本内容填空。

    1.《田忌赛马》这篇课文讲的是战国时期齐国大将________的门客__________帮助他赛马,胜________________,赢了____________的故事。

    2.《跳水》的作者是______国的________。作者按照_____的顺序向我们介绍了船长急中生智,用_______的方法,使孩子转危为安。充分表现了船长___________的品质。

    3.王嫣今年十三岁,我们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__”来形容她的年龄。她的姐姐年满十五岁,我们可以用“____________”来形容她姐姐的年龄。

    4.俗话说,三十____________,四十______________

  • 8、把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写在横线上。

    1.其父 诣:_______   2.呼儿出 乃:_______

    3.孔指以儿曰  示:_______ 4.甚聪 惠:_______

    5.未孔雀是夫子家禽   闻: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共11题,共 55分)
  • 9、课外阅读《加了一句话》  (17分)

    一天中午,在人来人往的街头,一位著名诗人看见了一个老妇人木然地站着。她佝偻着腰,衣衫褴褛,苍白的头发在风中飘荡。在她身旁,立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这是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在街上乞讨。诗人走到老人跟前,俯下身子问道:老人家,今天给你的钱多吗?听到有人询问,老人先是一愣,接着长叹一声,说:……今天什么也没有得到。诗人听了,拿出笔,悄悄地在木牌的那行字前面写了一句话春天到了。他把身上带的钱全给了老妇人,说:这够你吃一顿饭了。

    晚上,这位诗人又经过这条街。他看到来往的行人经过这块木牌时,大都停了下来。无论是衣着华丽的绅士、贵妇,还是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少男少女,都掏出一枚枚铜币送到老人的手里,就连衣着寒酸的小职员,也摸出一枚铜币交给老人。诗人远远地看着,脸上露出欣慰的神情。

    春天到了 我什么也看不见 诗人仅仅在原来那句话的前门加了四个字   竟产生了这么大的魔力 是啊,春天多么美好。但是,对于双目失明的人来说,仍然是一片漆黑。何况这是一位贫困交加、风烛残年的老妇人呢!诗人的语言,用美好衬托出不幸的人更加不幸。这位盲妇人,一生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看不到,谁能不产生同情之心呢?

    (1)给文中缺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符号。(2分)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3分)

    褴褛( 木然( 漆黑(

    (3)文章描写街头,用了人来人往这个词,你还能写出两个形容人多的词语: 。  (2分)

    (4)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2分)

    内心满意并感到宽慰。 (   )

    比喻人到了接近死亡的晚年。   ( )

    (5)请将文中最后一句话换一种说法,不改变句子的原意。(2分)

     

    (6)诗人只是在那几个字前加了一句话,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魔力?请谈谈你的理解。 (3分)

    (7)加了一句话,就使事情有了这么大的变化,语言的魔力真大!在现实生活中,你有没有类似的例子呢?请写出一个。  (3分)

     

  • 10、阅读理解与感悟。

    醒悟

    ①这天,秀梅从手机回收店里走出来,看到路边有一个卖书的流动摊位,便上前翻看。

    ②书摊不大,有一个顾客在跟摊主讨价还价。秀梅原本只想随便看看,可当她拿起一本名为《醒悟》的书,翻看了几页后,临时决定买下这本书。书的定价是二十元,她也不讲价,拿出一张二十元的票子往摊主面前一放,指着书后面的标价说:“这本书二十块,我买了。”

    ③摊主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汉,炽热的阳光把他的脸晒成了古铜色。他仔细看了一下书的定价,点点头,收了钱,说:“姑娘,把书给我,我给你把书装起来。”秀梅说了句“不用了”,便飞快地离开了书摊。

    ④走出没多远,秀梅突然听到身后有人喊:“姑娘,等一等!”她没回头,加快了步伐,直奔前方的公共汽车站。

    ⑤眼看就要上车了,突然有人在身后拉住了她,把她吓了一跳。她猛地回头一看,拉她的人正是卖书的老汉,她大声问道:“你干吗?”老汉气喘吁吁地说:“姑娘,你看看,少了什么东西没有?”

    ⑥“没有哇!”秀梅回答道。

    ⑦老汉笑着说:“不对吧,姑娘,刚才只有你和另一个人买书,你走后,我就发现你掉了东西,你再好好想想。”

    ⑧秀梅摸摸自己的衣兜,突然,她惊慌失措地叫道:“糟了,我的手机不见了,是黑色带蓝边的。”

    ⑨老汉拿出一部手机,笑着对秀梅说:“你刚走,我就发现你的手机落在书摊上,可我怎么喊,你都听不见。”他边说边把手机塞到秀梅手里。

    ⑩秀梅拿着手机,说了几句感谢的话,转身要上车。这时,老汉的一只手却紧紧地抓住了秀梅的(yī jīn),他涨红了脸,说:“姑娘,刚才卖给你的那本书有点儿问题!书可以卖给你,可书里夹的东西……不能给你!”

    “书里夹着东西?”秀梅大吃一惊,“什么东西?”老汉说:“是一张百元钞票。”秀梅不相信地说:“书里有钱?不会吧,我怎么没发现呢?”

    秀梅把夹在腋下的那本《醒悟》打开,开始翻找,终于找到了那一张钞票,不好意思地把钱递到老汉面前。老汉拿回钞票,说:“这张钞票是前几天一个小伙子来买书时给我的,事后我才发现是假币。我随手就把钱夹在了书里,一是不让它再流通骗人,二是说不定哪天那个小伙子回来找我。”“回来找你?”秀梅直摇头,“不可能!你想,那小伙子明摆着是用假币骗你,又怎么会再回来?”老汉说:“可我相信,人总有醒悟的时候!”

    上车后,秀梅望着车窗外往来(chuān suō)的人群,不由得羞愧难当。她去手机回收店卖手机,店方说她的手机虽然外壳很新,但机芯已经彻底报废,最多只能卖几十块。当她发现书中夹着钱时,灵机一动,故意把手机落在书摊上,本以为老汉看见手机,就不会追她……

    从那天起,她记住了老汉的话:人总有醒悟的时候!

    【1】为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表示)

    (1)热(chì zhì) (2)到(sāi sēi)

    【2】根据文中所给的拼音,在横线上写出相应的词语。

    (1)yī jīn_________ (2)chuān suō_________

    【3】第①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是对老汉____________________的描写,从中可以看出老汉向“秀梅”要回假币的态度__________

    【4】文中与第自然段画波浪线的句子相照应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5】通读全文,根据下面的提示,从文中找出表现秀梅神态变化过程的词语,写在括号里。

    吓了一跳→________________→不好意思→________

    【6】老汉急着追赶秀梅的真正原因是( )

    A.书的价格错了。

    B.希望秀梅能有所醒悟。

    C.要回自己的书。

    D.不能让百元假钞继续流通。

    【7】文中那个用假币的青年并没有出现,但是他在文中的作用却很大,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衬托了老汉这个形象,影射了秀梅的行为。

    B.为了故事的完整,作者随便安排的一个人物。

    C.这是一条暗线,暗示了秀梅行为的“不光彩”。

    D.这样写使故事的情节扑朔迷离,更具有可读性。

  • 11、课内阅读。

    但在五指中,却是最肯吃苦的。例如拉胡琴,总由其他四指按弦,却由他相帮扶住琴身;水要喷出来,叫他死力抵住;血要流出来,叫他拼命按住;重东西翻倒去,叫他用劲扳住。

    1这段话写出了大拇指__________的特点。

    2结合课文,想一想这平平常常的手指给了你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阅读理解。

    平分生命

    男孩与他的妹妹相依为命。父母早逝,他是她唯一的亲人。所以,男孩爱妹妹胜过爱自己。

    然而灾难再一次降临在这两个不幸的孩子身上。妹妹染上了重病,需要输血。但医院的血液太昂贵,男孩没有钱支付任何费用,尽管医院已免去了手术的费用,但是不输血又不行,不输血妹妹就会死去啊!

    作为妹妹唯一的亲人,男孩的血型与妹妹相符。医生问男孩是否勇敢,是否有勇气承受抽血时的疼痛。男孩稍一犹豫,10岁的大脑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终于郑重而严肃地点了点头,仿佛作出了一个极其重大的决定,脸上洋溢着勇气与责任。

    抽血时,男孩安静地不发出一丝声响,只是向邻床上的妹妹微笑。抽血后,男孩躺在床上一动不动,目不转睛地看着医生将血液注入妹妹体内。一切手术完毕,男孩停止了微笑,声音颤抖地问:“医生,我还能活多长时间?”

    医生正想笑孩子的无知,但转念间又被孩子的勇敢震撼了:这个10岁的小男孩,认为输血会失去生命,但他仍然肯输血给妹妹。在那一瞬间,男孩所作出的决定付出了一生的勇敢,并下定了死亡的决心。

    医生的手心渗出了汗水,他握紧了男孩的手说:“放心吧,你不会死的。输血不会丢掉生命。”

    男孩眼中放出了光彩:“真的?那我还能活多少年?”医生微笑着,充满爱心地说:“你能活到100岁,小伙子,你很健康!”

    男孩从床上跳到地上,高兴得又蹦又跳。他在地上转了几圈,确认自己真的没事时,就又挽起了胳膊——刚才被抽血的胳膊,昂起头,郑重其事地对医生说:“那就把我的血抽一半给妹妹吧,我们两个人每人活50年!”

    所有的人都被震撼了,这不是孩子无心的承诺,而是人类最无私、最纯真的诺言!

    1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四字词语。

    1)互相依靠着生活,不可分离。________

    2)形容对待事情非常严肃认真。________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文章写了男孩为了给妹妹献血,甚至想到会死去,却仍旧愿意献血给妹妹,并想和她平分生命的故事。________

    2)“医生的手心渗出汗”是因为医生抽血技术差,所以紧张。________

    3)“男孩在抽血时一声不响,只对妹妹微笑。”微笑里包含着哥哥对妹妹的关心与疼爱。________

    3这篇短文运用了动作、____________________等描写,刻画了一位__________的男孩。

    4“男孩稍一犹豫,10岁的大脑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终于郑重而严肃地点了点头……”此时男孩可能考虑了哪些问题?

    ______________

    5男孩的诺言是什么?找出文中的话写在答题纸上。为什么说这是人类最无私、最纯真的诺言?

    ________________

  • 13、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不管怎么拥挤,他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急转弯。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

    商人夹了大包的货物,匆匆走下小艇,沿河做生意。青年妇女在小艇里高声谈笑。许多孩子由保姆伴着,坐着小艇到郊外去呼吸新鲜的空气。老人带了全家,坐着小艇上教堂去作祷告。

    1“挤过去”中“挤”的正确解释是(  )

    A.(人、物)紧紧靠拢在一起。 B.在拥挤的环境中用身体排开人或物。

    C.用压力使之从空隙中出来。 D.排斥、排挤。

    2用一个成语替代文中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找出第一段的中心句,用“_____”画出来。

    4“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倒退”表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两段话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课外阅读。

    密西西比河风光(节选)

    西岸,草原一望无际,绿色的波浪逶迤而去,在远处同蓝天连成一片。野牛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漫游。有时,一头年迈的野牛劈开波涛,游到河心小岛上,卧在高深的草丛里,望着那壮阔的河流和繁茂而荒野的两岸。看它头上的两弯“新月”,看它沾满淤泥的飘拂的长髯,你可能把它当成河神。

    东岸的风光同西岸形成令人赞叹的对比。河边、山巅、岩石上、幽谷里,到处都是各种颜色的树木花草,散发着各种气味。大树高耸入云,野葡萄、喇叭花在树下交错生长,往树枝上攀缘,一直爬到树的顶梢。它们从槭树延伸到鹅掌楸,从鹅掌楸延伸到蜀葵,形成无数洞穴、无数拱顶、无数柱廊。那些在树间攀缘的藤蔓常常迷失方向,它们越过小溪,在水面搭起花桥。木兰树在丛林之中挺拔而起,耸立着它静止不动的锥形圆顶。它树顶开放的硕大的白花,俯瞰着整个丛林。除了在它身边摇着绿扇的棕桐,没有任何树木可以同它媲美。

    丛莽中无数动物给这个世界带来魅力和生气。在小路尽头,有几只因为吃饱了葡萄而醉态酩酊的熊,它们在树下蹒跚;鹿群在湖中沐浴;黑松鼠在茂密的树林中嬉戏;麻雀般大小的弗吉尼亚鸽从树上飞下来,在长满红草莓的草地上来回走动;黄嘴的绿鹦鹉和火焰般的红雀在柏树顶上飞来飞去;蜂鸟在佛罗里达茉莉上熠熠发光,而捕鸟为食的毒蛇倒挂在树枝交织而成的穹顶上,像藤蔓一样摇来摆去,同时发出阵阵嘶鸣。

    1根据意思填写文中出现的词语。

    (1)一眼望不到边,形容非常辽阔。   (_______

    (2)闪耀地发着光。_______

    2阅读短文内容,概括密西西比河两岸风光的不同。

    西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东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  ”画出短文第3自然段的中心句,这段话侧重的是   描写。

    A.动态 B.静态

    4短文中画“  ”的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

    A.承上启下 B.引出下文 C.总结上文

    5在短文中找出一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的句子,并抄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5、阅读练兵场。

    _____________

    5月12日,和平常一样,谭千秋老师6点多就起床了。他给小女儿洗漱穿戴好,带着她出去散步,然后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天空阴沉沉的。下午2点多,谭老师在教室上课。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谭老师正讲得起劲,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往操场跑去。

    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土腾空而起。但是,那短暂的几秒钟,哪里容得了所有的学生都跑出去,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还有四位同学已冲不出去了!

    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

    13日22点12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最后一块水泥板时,在场的人都被震撼了。“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四个学生都还活着!”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说。

    “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身上。”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

    一个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事实证明,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在学生眼里,谭老师曾是一个多么和善的人啊。他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

    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51岁的宝贵生命诠(quán)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1给文章拟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照样子写词语。

    (1)大公无私(含反义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绘声绘色(ABAC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四自然段中的省略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我也会用省略号写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二自然段中画线句子的三个叹号让我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

    6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子的?请用“_____”在文中画出相应的语句。

    7你如何理解“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阅读理解。

    驴的评价

    主人对鞍下的马和脚边的狗爱护备至,因为它们都曾给他带来过荣誉:马曾夺得赛马会金牌,狗在一次追捕比赛中名震四邻。但是,主人不喜欢整天在磨坊里劳动的驴,因为历史上从未举办过推磨比赛,它也就没有任何值得炫耀的地方。对于驴,他从不给它好脸色看。

    驴默默地忍受着这一切。终于有一天,它在委屈和劳累中走完生命的路程,倒在了磨坊。

    死了好!主人并不悲伤,反倒有几分高兴。可是没过几天,他觉得不自在了。早晨,碗里少了香喷喷的豆浆;中午,桌上缺了鲜嫩嫩的豆腐。又过了几天,他实在耐不住了,便对马说:“亲爱的,你去磨坊里推会儿磨吧!”马一听囗拉长了脸囗这怎么使得囗用马推磨囗而且是一匹夺得金牌的马囗不怕人家笑话囗

    主人又跟狗商量:“亲爱的,那你去吧!”狗叹息道:“主人,我是忠于你的,你叫我到东我不到西,叫我赶鸭我不追鸡。可是,你看我这弯虾似的身架,瞧我这芦柴的四肢,能拉得动磨吗?”

    主人听了它们的话,心里终于明白了……

    1在文中的“囗”内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2读文中画“﹏﹏﹏”的句子,完成下面的练习。

    (1)这是一个比喻句,句中把_______比作_______,把_______比作_______,体现出了狗_______的特征。

    (2)我能把这个句子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省略号的用法有:①表示列举的省略;②表示引文的省略;③表示说话断断续续;④表示语意未尽。短文结尾处的省略号是第___种用法。请你把省略的内容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寓言告诉我们(   )

    A.像马和狗那样偷奸耍滑,只知道炫耀自己功劳的人,会被人们耻笑和看不起。

    B.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像驴那样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任劳任怨地努力工作的人,同样值得人们尊重。

  • 17、课内阅读。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1说说下面的词语的意思。

    (1)再不回头: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声不倒一声: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家是怎样猜测严监生临死前“伸着两个指头”的含义的?严监生的反应又是怎样的?根据课文选段,完成表格。

     

    猜测的内容

    严监生的反应

    大侄子

    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

    _______

    二侄子

    _______

    把两眼睁的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奶妈

    ________

    ________

     

     

    3对选段刻画人物所用的描写方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写几个侄子和奶妈时,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

    B.写严监生主要用了神态和动作描写,动作描写主要写了他颈部和手的动作。

    C.“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和严监生弥留时“伸着两个指头”都属于细节描写。

  • 18、阅读。

    七根火柴(节选)

    听见卢进勇的脚步声,那个同志吃力地张开眼睛,挣扎了一下,似乎想坐起来,但动不了。

    卢进勇看着这情景,眼睛像揉进了什么,一阵酸涩。在掉队的两天里,他这已经是第三次看见战友倒下来了。“一定是饿坏了!”他想,连忙抢上一步,搂住那个同志的肩膀,把那点青稞面递到那同志的嘴边说:“同志,快吃点吧!”

    那同志抬起一双失神的眼睛,呆滞地望了卢进勇一眼,吃力地抬起手推开他的胳膊,嘴唇翕动了好几下,齿缝里挤出了几个字:“不,没……没用了。”

    卢进勇一时不知该怎么办才好。他望着那张被寒风冷雨冻得乌青的脸和那脸上挂着的雨滴,痛苦地想:“要是有一堆火,有一杯热水,也许他就能活下去!”他抬起头,望望那雾蒙蒙的远处,随即拉住那同志的手腕说:“走,我扶你走吧!”

    那同志闭上眼睛摇了摇头,没有回答,看来是在积攒着浑身的力量。好大一会儿,他忽然睁开了眼,右手指着自己的左腋窝,急急地说:“这……这里!”

    卢进勇惶惑地把手插进那湿漉漉的衣服。他觉得那同志的胸口和衣服一样冰冷了,在左腋窝里,他摸出了一个硬硬的纸包,递到那个同志的手里。

    那同志一只手抖抖索索地打开了纸包,那是一个党证;揭开党证,里面并排摆着一小堆火柴,干燥的火柴。红红的火柴头簇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的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

    “同志,你看着……”那同志向卢进勇招招手,等他凑近了,便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一,二,三,四……”一共有七根火柴,他却数了很长时间。数完了,又询问地向卢进勇望了一眼,意思好像说:“看明白了?”

    “是,看明白了!”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心想:这下子可好办了!他仿佛看见了一个通红的火堆,他正抱着这个同志依偎在火旁……

    就在这一瞬间,他发现那个同志的脸色好像舒展开来,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不见了,爆发着一种喜悦的光。那同志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证,双手捧起,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到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卢进勇的脸。

    “记住,这,这是,大家的!”他蓦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话就在这里停住了。卢进勇觉得自己的臂弯猛然沉了下去!他的眼睛模糊了。远处的树、近处的草、那湿漉漉的衣服、那双紧闭的眼睛……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

    【1】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谁?(  )

    A.卢进勇

    B.王愿坚

    C.长征部队

    D.无名战士

    【2】“记住,这,这是,大家的!”这里的“大家”指谁?(  )

    A.全党

    B.全中国

    C.革命队伍

    D.无名战士和卢进勇

    【3】“齿缝里挤出了几个字”,对“挤”字理解最准确的是哪一项?(  )

    A.动作描写,突出了无名战士说话艰难。

    B.动作描写,突出了卢进勇对战士的关心。

    C.语言描写,说明无名战士已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

    D.语言描写,突出了无名战士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

    【4】文章详细描写了无名战士的外貌,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人说,那位同志牺牲时,卢进勇的眼睛模糊了,一切都雾蒙蒙的,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这里的“模糊”和“清晰”矛盾。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课后提升

    鲁智深拳打镇关西

    鲁达一次在茶坊吃茶,结识了史进,因久闻其名,便请他到酒楼喝酒。他们在途中又遇到史进的开手师父李忠,便邀请李忠一同前去。三人来到潘家酒楼,刚刚开始喝酒,便听到隔壁阁子有女子哭泣。

    鲁达询问原因,却得知是民女金翠莲被恶霸“镇关西”强娶后拋弃。而所谓的“镇关西”,却是状元桥下杀猪卖肉的郑屠。

    鲁达不禁bó rán dà nù ( ), 当场便要去打死郑屠,被史进、李忠苦苦相劝。他当即凑了十五两银子,给金老、金翠莲父女做pán chan ( ),让父女俩回去收拾行李,准备次日离开渭州。三人又喝了几杯,便离开潘家楼,在街头分手,各自返回住处。

    鲁达次日一早便赶到金氏父女投宿的客店,安排他们安全地离开,直到金氏父女已经出城走远,方才离开客店。他赶到郑屠的肉铺,并以经略府的名义让郑屠亲自将肉切成臊子。郑屠先切十斤精肉,又切十斤肥肉,整整忙活了一个早晨,却被告知还要再切十斤软骨。

    郑屠这才知道鲁达是在戏弄自己, nǎo nù ( )之下抄起刀便去和鲁达拼命,结果被鲁达一脚踹倒。鲁达怒骂郑屠,连打三拳,竟失手将其打死。他见情势不妙,一边声称郑屠诈死,一边迅速离开现场。郑家发现郑屠已死,便到官府告状。外面官兵搜捕,鲁达无处可去,只好跑到五台山出家避难,起法名鲁智深。

    【1】根据拼音,在文中的括号里写出正确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苦苦相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鲁达是个怎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3题,共 15分)
  • 20、加上适当的关联词,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使句子更简洁。

    小华的字写得很快。

    小华的字写得很好。

    革命的道路上有千难万险。

    千难万险不能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

    你没有告诉我。

    我知道了。

    我们发动群众。

    我们很好地完成上级交给我们的任务。

     

  • 21、修改病句。

    (1)夏夜,常常坐在小院里观赏星空。

    (2)你去劝劝他,过去的往事就不必再提了。

    (3)通过老师和家长的帮助,逐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4)指南针、造纸、火药、印刷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

     

  • 22、句子练习。

    (1)许多孩子坐着小艇到郊外去呼吸新鲜的空气。(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爸爸对我说:我今天带你去翠微峰玩一天。”(改成不用冒号、引号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3、习作芳草地。

      描写一种熟悉的小动物,首先要描写它的外形,要仔细观察它的头部、尾部、毛色、四肢是什么样的,然后再看它的生活习惯又是什么样的,小动物怎么样吃食啦,怎样游戏啦,怎样睡觉啦等,把这些细致观察后再具体写出来,要把写得清楚、细致。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15
题数 23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