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横线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驻守(zhù zù) 劝阻(quàn quān)
新疆维吾尔(wú wù) 千年不腐(fú fǔ)
2、( )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 )难以回转身来。
A.不管……都…… B.不仅……而且…… C.即使……也……
3、下列对课文内容归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梅花魂》以外祖父珍藏的墨梅图为线索,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深深的热爱之情。
B.《杨氏之子》叙述了孔君平与杨氏之子的对话,反映了孔君平的机智与幽默。
C.《牧场之国》从多个方面描写了荷兰,反复强调“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D.《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中,主要描写了祥子的外貌特征,展示了他旺盛的生命力。
4、读下面一段话,将拼音下的词语正确、美观地写在田字格里。
2020年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袭击了江城武汉,阴霾lǒng zhào______了liáo kuò______的中华大地。危急时刻,党中央作出jǐn jí______部署,万千白衣战士立即响应。他们带着党中央的wěi tuō______,带着tè shū______的使命,bēn fù______抗疫一线,用热血和生命构筑起一道道zǔ dǎng______病魔入侵的防线,在中华民族的大地上谱写下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 草铺横野六七里, 。
2. ,一寸光阴不可轻。
3.儿应声答曰:“未闻 。”
4.忽然 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 鱼儿和笑声。
5.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 ,从山谷里狂奔而来, 。
6、解释词语。
口干舌燥
唉声叹气
7、作者写世界各地的月亮的目的是_______突出____________
8、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沈( ) 忱( )构( )购( )
慨( ) 概( ) 谋( ) 煤( )
9、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练习。(8)
这棵绣球花株有一尺多高,郁郁葱葱,枝繁叶茂,就像一棵小树。那拇指粗的主茎上长三根杈,杈上又长枝,枝枝杈杈上生满碧绿的叶片,就像一把把团扇。浓密的枝叶中,钻出一根修长的花莲,莲上顶着几颗枣核形的花蕾,毛茸茸的。花蕾绽开时,四五个球,像是被绣在万绿丛中似的,难怪人们叫它“绣球”呢!这团团火花像绯红的轻云,像孩子们的笑脸,像一团团烧得正旺的火焰……
(1)这段话从哪些方面描写这棵绣球花株?(2分)
(2)运用归纳法概括这段话的主要内容。(2分)
(3)用“——”画出一句排比句。(1分)
(4)文中分别用 、 、 来比喻花蕾绽开时的“绣球”。 (3分)
10、阅读
毛主席的亲情观
毛主席曾把处理亲情问题概括为三原则: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毛主席的这三原则为共产党人的亲情观作了最好的诠释,给世人树立了光辉典范。
毛主席身体力行,在处理亲情方面率先垂范。其他不说,单说对于其爱子毛岸英的严教,就令人感慨万千。
1946年初,毛岸英从苏联回到延安。离别十多年的父子团聚,当然是很高兴的。可是毛主席并没有把岸英留在身边。他对岸英说:“你在苏联大学毕业了,还参加过苏联的卫国战争,可是你还没有上过中国这个革命大学。你对中国的情况了解得很少,缺乏实践,这一课应当补上。你应该到农村去拜农民为师,在那里可以学到在外国学不到的许多有益的东西。”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拉开序幕,毛主席东为了送毛岸英上前线,生怕彭老总不同意,备下家宴,为子 “求情”报名。当听到爱子牺牲的消息时,毛主席说“谁叫他是毛主席的儿子。”
亲情是血浓于水的情,是最深厚的情感,人人都有亲情。毛主席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献出了6位亲人,他更需要亲情,他爱自己的亲人,但是他更爱人民,为了党的事业,为了人民的利益,他可以舍弃自己的一切,这是最伟大的亲情观,有什么比这更高尚,比这更动人。(有删改)
【1】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1)率先垂范: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感慨万千: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短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解释——( ) 榜样——( )
抛弃——( ) 知道——( )
【3】毛主席处理亲情问题的三原则是什么?请用“_____”在短文中画出来。
【4】短文写了毛主席对于爱子毛岸英严教的哪两件事?请用最简短的语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短文,你有什么感受?请把你的感受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内回放。
跳水(节选)
一艘环游世界的帆船正往回航行。这一天风平浪静,水手们都在甲板上。一只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模仿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
船长的儿子十一二岁,他也笑得很开心。猴子忽然跳到他面前,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逗他生气。孩子吓唬它,朝着它大喊大叫。猴子不但不理,还撕得更凶了。
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他脱了上衣,爬上杆去追猴子。他攀着绳子爬到第一根横木上,正要伸手去夺帽子,猴子比他更灵巧,转身抓着桅杆又往上爬。
【1】选择合适的量词填在括号里。
一_______帆船 一_______早饭 一_______帽子
一_______横木 一_______绳子 一_______猴子
【2】选择适当的词语填入句子中。
因为 因而
(1)_________猴子显然知道水手们拿它取乐,所以它就更加放肆起来。
(2)猴子的放肆和水手的哄笑激怒了孩子,________引得孩子爬上了桅杆去追猴子。
【3】指出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将正确编号填入括号中。
A.说明 B.转折 C.声音延长
(1)正在这时候,孩子的父亲——船长从船舱里走了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______
(2)老师大声喊道:“预备——跑。”______
(3)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一天——2000年6月1日。_______
【4】从哪里看出猴子更加“放肆”?请用“ ”在文中画出。
12、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快手李(节选)
冯骥才
人人在童年,都是时间的富翁。胡乱挥霍也使不尽。有时呆在家里闷得慌.或者父亲嫌我太闹,打发我出去玩玩,我就不免要到离家很近的那个街口,去看快手刘变戏法。
快手刘是个撂地摆摊卖糖的胖大汉子。他有个随身背着的漆成绿色的小木箱,在哪儿摆摊就把木箱放在哪儿。箱上架一条满是洞眼的横木板,洞眼插着一排排廉价的棒糖。他变戏法是为了吸引孩子们来买糖。戏法十分简单,俗称“小碗扣球”。一块绢子似的黄布铺在地上,两只白瓷小茶碗,四只滴溜溜的大红玻璃球儿,就这再普通不过的三样道具,却叫他变得神妙莫测。他两只手各拿一只茶碗,你明明看见每只碗下边扣着两只红球儿,你连眼皮都没眨动一下,嘿!四只球儿竟然全都跑到一只茶碗下边去了,难道这球儿是从地下钻过去了?他就这样把两只碗翻来翻去,一边叫天喊地,东指一下子,西吹一口气,四只小球忽来忽去,根本猜不到它们在哪里。这种戏法比舞台上的魔术难变,舞台只有一边对着观众,街头上的土戏法,前后左右围一圈人,人们的视线四面八方射来,容易看出破绽。
有一次,我亲眼瞧见他手指飞快地一动,把一只球儿塞在碗下边扣住,便忍不住大叫:“在右边那个碗底下哪,我看见了!”“你看见了?”快手刘明亮的大眼球朝我惊奇地一闪,跟着换了一种正经的神气对我说。“不会吧!你可得说准了。猜错就得买我的糖。”“行!我说准了!”我亲眼所见,所以一口咬定。谁知快手刘哈哈一笑,突然把右手的茶碗翻过来:“瞧吧,在哪儿呢?”咦,碗下边怎么什么也没有呢?难道球儿从地下钻进左边那个碗下边去了。快手刘好像知道我怎么猜想,伸手又把左边的茶碗掀开,同样什么也没有!只见他将两只空碗对口合在一起,举在头顶上,口呼一声:“来!”双手一摇茶碗,里面竟然哗哗响,打开碗一看,四只球儿居然又都在碗里边。四周围看的人发出一阵惊讶不已的唏嘘之声。“你输了吧!买块糖吃就行。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我臊得脸发烫,在众人的笑声里买了块棒糖,站到人圈圈后边去。
从此,我只站在后边看了,再不敢挤到前边去多嘴多舌。他的戏法,在我眼里真是无比神奇。这人也是我童年真正钦佩的一个人。
【1】写出与下列意思相近的词。
惊奇——(________)
居然——(________)
钦佩——(________)
【2】快手李变的戏法名为“_________”,用的三种道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变戏法的目的是___________。
【3】从短文中我们能看出快手李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是怎样理解“人人在童年,都是时间的富翁”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一碗清汤荞麦面
对于面馆来说,生意最兴隆的日子,就是除夕了。
北海亭面馆每逢这一天,总是从一大早就忙得不可开交。不过,平时到夜里12点还熙攘热闹的大街,临到除夕人们也都匆匆赶回家,所以一到晚上10点左右,北海亭的食客也就骤然稀少了,当最后几位客人走出店门就要打烊的时候,大门又发出无力的“吱吱”响声,接着走进来一位带着两个孩子的妇人,两个都是男孩,一个6岁,一个10岁的样子。孩子们穿着崭新、成套的运动服。而妇人却穿着不合季节的方格花呢裙装。
“欢迎!”女掌柜连忙上前招呼。
妇人嗫(niè)嚅(rú)地说:“那个……清汤荞麦面……就要一份……可以吗?”
躲在妈妈身后的两个孩子胆怯地望着女掌柜。
“噢,请吧,快请里边坐。”女掌柜忱忙着将母子三人让到靠暖气的第二张桌子旁,边向柜台后面大声吆喝,“清汤荞麦面一碗——!”当家人探头望着母子,也连声应道:“好嘞,一碗清汤荞麦面——!”他随手将一把面条丢进汤锅后,又额外多加了半把面条。煮好盛在一个大碗里,让女掌柜端到桌子上。于是母子三人几乎是头碰头地围着一碗面吃起来。“咝咝”的吃、吸声伴随着母子的对话,不时传至柜台内。
“妈妈,真好吃啊!”孩子说。
“嗯,是好吃,快吃吧。”妈妈说。
不大工夫,一碗面就被吃光了。妇人在付饭钱时,低头施礼说:“承蒙关照,吃得很满意。”这时,当家人和女掌柜几乎同声答说:“谢谢您的光临,预祝新快乐!”
【1】联系上下文推想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写一写。
嗫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起因、经过、结果概括短文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你能体会到人物的内心是怎样的?
躲在妈妈身后的两个孩子胆怯地望着女掌柜。
描写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物内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一读文中描写妇人的语句,体会她的内心变化,并写下来。
___________——(开心、幸福)——____________
【5】读完短文,你觉得面馆夫妇是怎样的人,简要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理解。
最后的时刻
①那是一个非常晴朗的日子,守望在牢门边的人们清楚地看见,一辆卡车和一辆吉普车急速地向渣滓(zǐ)洞开来。特务说是要把江姐和另一批同志转移到别的地方去.∥
②这时,江姐正伏在桌上草拟一个学习讨论提纲。一听见喊她的名字,她不慌不忙地把未写完的讨论提纲塞在另一个同志的床铺下面,随即跳下床来,拿起梳子对着墙上那面破镜子,像平常一样地梳着她的黑发。
③同牢房的人听说江姐要转移,心里很难过,都跑过来围着江姐,但一看到她那样平静和不慌不忙的表情,顿时产生了一种不祥的预感。有些同志连忙给江姐收拾行李。
④江姐梳好了头发,在枕头下面取出了她那件洗得干干净净的、被捕时穿过的一身旗袍,脱下了打着“×”号的囚服。
⑤蓝色的旗袍外面套着一件玫瑰色的短毛线衣。江姐习惯地用手拍拍身上的灰尘,再理理旗袍上的折痕,然后弯着身于擦去皮鞋上的泥污。她又在镜子前照了照,在室内试着走了几步,像要去参加什么隆重的典礼似的。
⑥特务在门外不停地催促。江姐准备告别女室的同志。
⑦“江姐,你的换洗衣服……”一个女同志把江姐的衣服、毛中、牙刷收拾在一个布包里。江姐轻轻地接过布包来,看了一眼,又递给那位女同志。“留给大家用吧。看见这些东西,就等于看见我一样。”包落在地上。同牢房的人忍不住悲伤,哭了起来。
⑧这时,从走廊里传来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成群的男同志,戴着手铐,从牢房里从容地走出来,一路上和每一间牢房里伸出来的手紧握着告别。
⑨江姐抬起头来,像对自己,也像对着大家说:“要勇敢一些!每一个革命者,当他面临着最后考验的时候,都应该——脸不变色,心不跳!”
⑩江姐说完以后,就大步向牢门走去。她走到门口又停了下来,回头向室内看了一眼。熟悉的八张双层铺,一张小条桌,墙上的破镜子……
⑪ “同志们,永别了!”
⑫“江姐!江——”人们红肿着双眼,像猛地醒过来似的,忽地一下扑向签子门。//
⑬江姐和许多男同志,挺立在囚车上面,像去迎接庄严的战斗,像去迎接即将到来的黎明。看,他们的脸上充满了胜利的欢笑,洋溢着圣洁的光辉……//
【1】文中已用“//”分成了三部分,请梳理文章内容,完成示意图。
【2】题目“最后的时刻”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是从文中哪些句子中体会到的?请用横线画出至少二句。
【3】第②段画曲线的句子通过对江姐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表现出她面对敌人时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第⑤段,想一想,江姐当时心里会在想些什么?请你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⑪段在朗读时,用( )的语调更能表达江姐的情感。
A.低沉悲伤
B.舒缓轻快
C.高昂深情
15、阅读
“盲人提灯笼”本是一则笑话,指一个人做事没用大脑想,尽是做些多此一举的事。最近我从一个朋友那儿得到新诠释。
这位朋友是这么说的:有一个盲人在夜晚走路时,手里总是提着一个明亮的灯笼,别人看了很好奇,就问他:“你自己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提灯笼走路?”
那盲人满心欢喜地说:“这个道理很简单,我提灯笼并不是为自己照路,而是让别人容易看到我,不会误撞到我,这样就可以保护自己的安全,也等于帮助自己。”
有一次,我搭另一个朋友的车,就借花献佛,再将这则故事叙述一遍与他分享。那个朋友听后,颇有同感,又以自己的实际经验加以佐证。
他说:“以前我开车经过隧道,总是不喜欢开车灯。一来隧道不长,里面的光线还不差;二来嫌麻烦,认为实在没有必要开开关关。不料有一天被迎面而来的大卡车撞了个正着,险些命丧黄泉。后来我才感悟到,开车灯是给对方看的,因为车子经过隧道,对方是从亮处进入暗处,视觉难免调整不过来,加上对面来车不开灯,那实在太危险了……”
世上的朋友,在漫漫的人生道路上,自己走路是多么孤寂与危险,旦夕祸福,没有人知道你从何处来,又往何处去。
假如能学学提灯笼的盲人,为别人照路,也照亮自己。时时帮助和关怀别人,别人也就会帮助你,所谓为善至乐就是这个意思吧。
【1】“盲人提灯笼”是歇后语,其下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词语中的字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请写下来。
(1)借花献佛 花:______。佛:_______________。
(2)为善至乐 善:_______。乐:_______________。
【3】点明全文主题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盲人的故事对“盲人提灯笼”做了怎样的诠释?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全文的写作目的,想想文章的深刻含义,下面三项中适合做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
A.照亮别人
B.盲人提灯笼
C.保护自己,方便他人
16、阅读文段,完成练习。
此时探春的也取了来,翠墨带着几个小丫头子们在那边山坡上已放了起来。宝琴也命人将自己的一个大红蝙蝠也取来。
宝钗也高兴,也取了一个来,却是一连七个大雁的,都放起来了。独有宝玉的美人放不起去。宝玉说丫头们不会放,自己放了半天,只起房高,便落下来了。急的宝玉头上出汗,众人又笑。宝玉恨的掷在地下,指着风筝道:“若不是个美人,我一顿脚跺个稀烂。”黛玉笑道:“那是顶线不好,拿出去另使人打了顶线就好了。”宝玉一面使人拿去打顶线,一面又取一个来放。大家都仰面看天上,这几个风筝都起在半空中去了。
【1】当宝玉的风筝放不起来时,他是怎么做的?把相关语句画上“____”。
这些语句从____________(描写方法)这几个方面刻画了一个___________形象。
【2】宝玉的风筝放不起来,黛玉说是____________的原因,从黛玉所说的话中,可以看出她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
【3】结合上下文,思考下面的人物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选一选。(填序号)
A.性情随和、温柔大度
B.率性多情,敢说敢作
C.争强好胜,口齿伶俐
贾宝玉(____) 薛宝钗(____) 贾探春(____)
17、阅读
成语“嫁”给了广告
国内最先动用成语作为广告词的时间已不可考证。令人印象深刻的较早的广告用语用的也不是成语,而是俗语,说“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蓦然回首,如今满街跑的丰田车,早已无人称奇。
由俗语到成语,广告人像约好了似的,一窝蜂地与广告词结成了一对。你有“‘咳’不容缓”(药品),我有“‘骑’乐无穷”(山地车);你有“默默无‘蚊’”(蚊香),我有“无可替‘带’”(透明胶带)……没人预告,亦未履行合法手续,成语已经“嫁”给了广告,并堂而皇之地添丁进口,毫无汗颜,合适吗?
意见显然难以统一。有的人认为没什么不合适,以成语或“篡改”之后的成语充当广告词,借用了成语本身具有的“知名度”,移花接木,貌合神离,既广而告之,又易于传诵,而且颇具中国特色的文化气息,一“语”多得,焉有不妙?有的人认为不合适,因为广告词贵在新意,然而现在大批广告人一股脑地全跑到成语中去偷梁换柱,并自诩高明,成语之林也就快成为“广告用语”的木材基地了。还有人认为对广告记忆和传播得最多的人群是中小学生。如此移花接木、偷梁换柱,最终将误导中小学生把“广告用语”当成“成语词典扩大版”去研习、记忆,其负面影响令人担忧。
【1】下面把“广告用语”还原到成语的本来面目,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咳”不容缓——刻不容缓 B.默默无“蚊”——默默无闻
C.“骑”乐无穷——其乐无穷 D.无可替“带”——无可替戴
【2】广告人使用“默默无蚊”是想表达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成语‘嫁’给广告”是否合适,请你概括写出文中的几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是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种意见是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种意见是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种意见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翻你的作业本,搜集整理自己作业中的错别字,并想办法改正。
我的错别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改正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卧薪尝胆
两千多年前,在长江下游有两个国家,一个是吴国,一个是越国。他们都想征服对方,使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
会稽一战,越国打了败仗。越王勾践万般无奈,只好派人向吴王夫差求和,表示愿意和夫人一起去吴国,给吴王当奴仆。吴国的谋臣们纷纷要求灭掉越国,免除后患。得胜的吴王非常骄傲,不听大家的建议,答应了勾践的请求。
勾践夫妇来到吴国,穿上了粗布衣,住进了石头房,给吴王养马驾车,舂米推磨,受尽了屈辱。他们在吴国整整干了三年,才回到自己的国家。
回国以后,越王勾践时刻不忘报仇雪恨。白天,他亲自下田耕种;晚上,就睡在柴草上。他还在屋子里挂了一只苦胆,每顿饭前,总要先尝尝它的苦味,提醒自己不忘兵败会稽的耻辱。
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越国终于转弱为强,出奇兵灭掉了吴国。
【1】越王勾践时刻不忘的耻辱是__________。
【2】勾践夫妇在吴国受到的屈辱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 ”画出描写勾践“卧薪”的句子,用“﹏﹏﹏”画出描写勾践“尝胆”的句子。
【4】选文第四自然段的结构特点是( )
A.先分再总 B.先总后分 C.总分结合 D.并列关系
【5】勾践“卧薪尝胆”的原因是( )。
A.兵败会稽后,国家贫困,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B.勾践想励精图治,发愤图强,提醒自己不忘兵败会稽的耻辱,从而使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
C.勾践想报仇雪恨,洗刷自己的耻辱。
19、阅读。
不留余地的狼
①有一天,狼发现山脚下有个大洞,各种动物由此通过。狼非常高兴,它想:守住山洞就可以捕获各种猎物。于是,它堵上洞的另一端,单等动物来送死。
②第一天,来了一只羊。狼追上前去,羊拼命地逃。突然,羊找到一个可以逃生的小偏洞,仓皇逃窜。狼 地堵上那个小洞,心想,再也不会 了吧?
③第二天,来了一只兔子。狼奋力追捕,结果,兔子从洞侧面的更小一点的洞口逃生。于是,狼把类似大小的洞全堵上。狼心想,这下万无一失,别说羊、兔子,就连鸡、鸭等小动物也都跑不了。
④第三天,来了一只小松鼠。狼飞奔过去,追得松鼠上蹿下跳。最终,松鼠从洞顶上的一个口儿跑掉了。狼非常气愤,于是,它堵塞了山洞里所有的窟窿,把整个山洞堵得 。狼自己非常得意。
⑤第四天,来了一只老虎。狼吓坏了,拔腿就跑。老虎 。狼在山洞里跑来跑去,由于没有出口,无法逃脱,最终,被老虎吃掉了。
【1】读文章第①-⑤自然段,选择下面合适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穷追不舍 功败垂成 气急败坏 水泄不通
【2】根据文章内容填写表格,并回答问题。
日期 | 遇到的动物 | 结果 | 狼的做法 |
第一天 | 羊 | 羊从小偏洞逃生 | 堵上小洞 |
第二天 | ___ | ____ | ____ |
第三天 | ___ | ___ | ____ |
第四天 | ____ | ___ |
|
从第一天到第三天,狼遇到的动物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联系文章内容,想一想:这是一只怎样的狼?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个故事,各界人士看法不一。请你选择与人物各自身份相符合的看法,连一连,并写一写你的看法。
哲学家 破坏原生态及其平衡者必自食其果。
环境学家 不留种子就会绝种绝收。
经济学家 一网打尽,下一网打什么。
渔民 预算和计划都要留有余地。
农民 绝对化意味着谬误。
我的看法是:
20、句子乐园。
(1)黄道婆学会了一整套植棉方法和纺织技术。
改成“把”字句:________
改成“被”字句:________
(2)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都要有梅花的秉性。(改成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总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难道你不为他具有像梅花那样的美好品质而自豪吗?(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修改病句。
①陈羽在学校里始终一贯表现得很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自然老师带我们到野外采用了许多植物标本。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按要求写句子。
1.他把随身带的一个四四方方的小包袱打开。(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屋顶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句子乐园。
【1】张军坚持锻炼身体。张军长得很结实。(用关联词语使两句合并为一句)
【2】一群孩子从公园里挤了出来。(改成比喻句)
【3】李时珍翻山越岭,走遍了大半个中国。(改成“把”字句)
【4】黄山笼罩着轻纱似的薄雾。(改成“被”字句)
【5】近几年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又有了改善。(修改病句)
【6】老师要求学生们明确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修改病句)
23、作文。
刷子李、杨氏子、刘伯承、严监生……课本中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想必已深深地印在同学们的脑海里。留心观察,我们身边也有着许多个性鲜明的人,请选择其中一位写下来。通过典型事例,运用人物的描写方法,写出他(她)的个性特点。题目自拟,文中不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不少于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