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填入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与人交际,说话很重要。谦逊有礼的语言,能使对方 ;幽默活泼的语言,能使对方 ;尖酸刻薄的语言,却会使对方 。
A.眉欢眼笑 如沐春风 如刺在喉
B.如沐春风 眉欢眼笑 如刺在喉
C.眉欢眼笑 如刺在喉 如沐春风
D.如沐春风 如刺在喉 眉欢眼笑
2、提出“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的是( )。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朱熹
3、下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迸(bèng)裂 山涧(jiàn)
B.踉(liáng)跄 发钗(chāi)
C.顽劣(luè) 俺( ǎn)家
D.弓弩(nǔ) 擂(lèi)鼓
4、读课文,填词语。
奔腾( )( )( )军( )马( )( )自在( )( )点点
( )( )之感无( )无( )声( )力( )影( )绰( )
( )然而生
5、形近字组词。
拔( ) 割( ) 桅( )
拨( ) 瞎( ) 诡( )
6、看拼音,写词语。
xiā nào nián líng háng xíng cù yōng shēng chù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7、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并选词填空。
摩(_____)擦(_____) 神(_____)妙(_____) 天衣(_____)(_____)
养(_____)处(_____) 出(_____)划(_____) 龇牙(_____)(_____)
草船借箭的计划策划得__________,诸葛亮真是__________。
8、读拼音,写词语。
qiān xún fú yún lú shān yuán gù
( ) ( ) ( ) ( )
jī míng héng xiàn cè miàn wèi jù
( ) ( ) ( ) ( )
9、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父亲的叮嘱
念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害病在家。父亲为了消除我的寂寞,就教我画素描。“你看见对象是怎样的,就得把它画成怎样,不要想当然。”他总是这样叮嘱我。
休养完了,回校复课。有一次上图画课,老师把两个杨桃摆在讲台上,要我们写生。那两个杨桃正对着我,从我所处的角度看去,它那轮廓根本不像杨桃,而是五个棱角的什么东西。
要不要按想象中的去画呢?这时,我想起了父亲的叮嘱。我如实照画,并把这幅习作交上去。
几个同学看见了,都哈哈大笑:“嘻嘻,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倒不如说是五角星……”
老师看了看我的习作,走到我旁边,俯下身来审视了一下讲台上的杨桃,然后走到教室中央,高举起我的习作,和颜悦色地问:“这幅写生,画得像什么?”“像五角星!”几个同学应道,同时发出嘻嘻哈哈的笑声。
老师的神情变得有点儿严肃 半晌 又问道 画杨桃画成了五角星 好笑吗
同学们摸不透老师话里的意味,不敢回答。唯有那几个笑得最厉害的不知好歹,答道:“好——笑——”
老师于是下令:“说‘好笑’的同学,请站到前面来!”那几个同学面面相觑,迟迟疑疑地走到讲台前一字儿排开。
老师让他们一个个坐到我的座位上。
“看看杨桃,像你平时想象的模样吗?”老师问。
“不……像。”
“像什么?”
“像……五角星。”
“好,你站起来。下一个……”
看着这一切,我的耳边仿佛又响起父亲的叮嘱。是的,父亲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这道理自然不仅在画画。
【1】给文中划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推想下列词语的意思。
和颜悦色:__________________
面面相觑(觑:看):________________
【3】父亲给了我怎样的叮嘱?用横线在文中勾画出来。
【4】归纳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
【5】品读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同学们摸不透老师话里的意味,不敢回答。(联系上文,说说老师话里的意味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
(2)几个同学看见了,都哈哈大笑:“嘻嘻,杨桃是这个样子的?”(你从加点词语中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师看了看我的习作,走到我旁边,俯下身来审视了一下讲台上的杨桃,然后走到教室中央,高举起我的习作,和颜悦色地问:“这幅写生,画得像什么?”(你从对老师的动作描写中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篇文章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外阅读。
五官
每一个健康的人都有五官。五官长在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的姿态。
耳朵有瘦有肥,瘦耳朵精干,肥耳朵有福。但无论肥瘦,都必须“耳听八方”。因为这个世界的一切响动,无论是优美的天籁还是世俗的喧嚣,都通过我们的耳朵传递给我们。如果没有耳朵,我们将面临一个寂静无声的世界。
眉毛的样子有很多种,有秀眉、慈眉、柳叶眉、八字眉等。眉毛在五官里最不被人重视了,人们有时候觉得它只是一个摆设,可有可无。其实,它自有它的功效。它长在眼睛上面,正默默地为眼睛遮风挡雨呢。如果没有眉毛的挺身而出,我们的眼睛就会受到很多伤害。
眼睛有的炯炯有神,有的美眸善睐,有的顾盼生姿。无论大小美丑,眼睛天天让我们“眼观六路”,看见这个世界最真实的模样。通过眼睛,我们看见了山川的秀美绮丽,也看见自然的破散凋零。通过眼睛,我们看见了人类的真善美,也见到了人类的假恶丑。如果没有眼睛的“眼见为实”,我们将坠入无知的黑暗。
鼻子有挺拔的,有扁平的。无论挺拔与否,鼻子每时每刻都在默默工作,吐故纳新,维持生命。如果没有鼻子,我们将无法呼吸,我们的生命也将无法延续。
口有大有小。无论大小,都能让我们摄取食物,并让我们用语言表达自己。享用美味离不开口,口若悬河离不开口。如果没有口,我们就不能吃也不能说了。
耳、眉、眼、鼻、口各有特点,各具姿态。它们对于我们同样重要。有了它们,我们才能延续生命,认识世界。所以,请珍爱我们的五官吧!
【1】解释词语。
(1)“耳听八方”的“八方”是指________,这个词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
(2)“眼观六路”的“六路”是指__________ ,这个词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2】“人们有时候觉得它只是一个摆设,可有可无”中的“它”指的是什么?“它”是不是可有可无呢?
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是按照( )的结构来安排文章段落的。
A.总——分
B.分——总
C.总——分——总
【4】五官各有什么作用?请在文中分别找出四字词语来概括。
眉_________ 眼_________ 鼻________ 口_________
【5】文章的第2至6自然段的段末都有一句“如果没有………”。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
11、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你的理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联系上下文,说说老师为什么会误解“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外阅读训练,知识拓展运用。
智深也乘着酒兴,都到外面看时,果然绿杨树上一个老鸦巢。众人道:“把梯子上去拆了,也得耳根清净。”李四便道:“我与你盘上去,不要梯子。”智深相了一相,走到树前,把直裰脱了,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缴着,却把左手拔住上截,把腰只一趁,将那株绿杨树带根拔起。众泼皮见了,一齐拜倒在地,只叫:“师父非是凡人,正是真罗汉身体,无千万斤气力,如何拔得起!”智深道:“打甚么紧!明日都看洒家演武,使器械。”众泼皮当晚各自散了。
(节选自《水浒传》第七回,有改动)
【1】阅读选文,梳理故事脉络,把序号填入方框内。
①鲁智深乘着酒兴将杨柳树连根拔起。
②众人大吃一惊,拜服鲁智深。
③老鸦聒噪,众人欲搬梯子拆掉鸟巢。
【2】文中画线句运用_______描写的方法,从中看出鲁智深的特点是(多选) ( )
A.武艺高强
B.有勇有谋
C.力大无穷
【3】文中通过对众泼皮“_______________”的动作描写,以及他们对鲁智深的_______,从侧面烘托了鲁智深的形象。
13、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我的发现起始于梦中飞行。每天夜里做梦我都飞,我对飞行是那样迷恋,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就能离开地面飞向空中。后来,我甚至学会了滑翔,在街道上空,在白桦树梢头,在青青的草地和澄澈的湖面上盘旋。我的身体是那样轻盈,可以随心所欲,yùn zhuǎn zì rú( ),凭着双臂舒展和双腿弹动,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那里。
我以为在同学中间只有我一个人具有飞行的tiān fù( ),可是,有一天我终于弄明白了,每到夜晚,我的小伙伴们也都会在梦中飞腾。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
【1】在拼音旁的括号里写上词语。
【2】给带点的字词选正确解释划上“√”。
欲:①欲望 ②想要;希望 ③需要 ④将要
明白:①清楚;明确 ②公开的;不含糊的 ③聪明;懂道理 ④知道;了解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迷恋(______) 轻盈(_____) 舒展(_____) 澄澈(_____)
【4】你认为“我”的梦有趣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外阅读。
敢说实话的人
1941年底的北京,那个时候是叫北平的,一位48岁的学者被日本侵略军抓进监狱,押到了审讯室里。翻译是个韩国人,当这位学者被押进来之后,这个韩国人对他说:“请向日本军官鞠躬。”
面对赤裸裸的暴力,文弱的学者不得不照做。但是他说:“我是向武力鞠躬。”
日本军官问:“你是不是抗日分子?”
“我是。”学者平静地说。
日本军官又问:“你为什么抗日?”
学者说:“这个问题我有两种回答方式。概括地说,我不得不如此。但你要我细说的话,请你给我20分钟,不要打岔。”
日本军官说:“可以给你20分钟。”
在这20分钟里,学者告诉日本军官:“我是研究历史的,我研究的结论是: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一个国家用武力占领别的国家,把别的国家的人民当作奴隶,削弱别国人民的意志,只能暂时有效果,最后一定会得到报应。当报应来临时,压迫者有时会比被压迫者更惨。你们宣传说,日本的目的是要亚洲各国共同繁荣,这是骗人的。看看韩国的历史就知道。日本吞并了韩国,现在韩国人不管愿意不愿意都要被征入日本军队,做着卑微的工作。你们是要把中国变成第二个韩国。”
那位刚才还扬扬自得的韩国翻译听了学者的这番话后热泪盈眶,而日本军官则脸色发白,不等翻译译完这段话就把学者带回了监狱。
再次审讯的时候,照样需要先给日本军官鞠躬,学者照旧说,自己是向武力鞠躬。没想到那个日本军官这次站了起来,向学者鞠躬道:“我向一个不怕死、敢说实话的人鞠躬。”
(有删改)
【1】“扬扬自得”是AABC式词语,我能照样子写两个: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开头为什么要特意交代翻译是个韩国人?
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国翻译先前还是一副“扬扬自得”的样子,后来却“热泪盈眶”,这是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中一共有三次鞠躬,含义一样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完文章后,你内心有什么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短文。
父亲的礼让
那一年夏天,我在学校贫困生申请表上签了字。我想减轻父母的忧愁,因为学校有规定,一旦被确定为贫困生,将可免去全年的学杂费,而这些学杂费用,足够我家人一年的生活开支。
最后,只有我和嘎子被列为准贫困生,之所以被称为准贫困生,是上面只给了一个名额,所以,我和嘎子之间,只有一个会成为正式的扶助对象。接下来,学校分别派两名老师前往我们两家做调查。我陪老师到家时,已经是中午了,父亲急忙上前迎接,说:“今天早上喜鹊不停地叫,我就知道有贵客要来,欢迎老师。”
我帮忙招呼老师坐下后,把父亲和母亲拉进里屋,向他们详细说明我的申请以及准贫困生的事。最后,我一本正经的说:“只有一个名额,所以,我们必须要抓住。”父亲低下头想了想,问我:“那嘎子家境如何?”我说:“比我强不到哪去,他父亲上山打柴折了腿,靠母亲支撑全家。”父亲最后对我说:“这个名额我认为归人家,你不能争,我们家境比他强,况且我和你娘还能挣钱。”好说歹说,父亲骂了我一通,说我年纪轻轻地不学好,我觉的一肚子委屈。
父亲到外面招呼和老师说话,转回头对母亲说:“娃他娘,今天有贵客,把家里的鸡杀一只。”
接下来,他乐呵呵地笑着,对老师说:“没啥,孩子听话就行,关于学费的问题,我和娃他娘都认为不算啥,我们有能力承担,谢谢校领导的关心。”
老师吃惊地望着父亲,我站在院子里,感觉眼眶里都是泪水,我真的不明白父亲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决定,这样会损害我的尊严。
母亲在院子里抓鸡,几次都没抓住,父亲过来帮忙,院子里鸡飞狗跳的。抓到时,父亲对老师说:“家里每年都会养几十只鸡,足够生活开支啦。”父亲还破例从井底取出放了几十年的老酒。那天,父亲喝得大醉。当晚我没有回学校,夜里醒来时,我听到父亲的咳嗽声和母亲的哭泣声 。
直到多年后,做了父亲的我才忽然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
【1】短文第三自然段主要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你从中感受到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结尾说“直到多年后,做了父亲的我才忽然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你知道当初的父亲那么做的理由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完此文,你懂得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课内阅读
《草船借箭》节选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量 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推脱)。”诸葛亮说:“都督(嘱托 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 招呼)他。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算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1】把文中括号内不恰当的词划掉。
【2】把下面的反问句改写为陈述句。
我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
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画“√”,错的画“✕”。
(1)周瑜问:“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这是周瑜明知故问。___
(2)“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这句话可以看出周瑜并不想为难诸葛亮。____
【4】填空。
(1)三天造十万支箭那么难,诸葛亮为什么主动立下军令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后为什么周瑜很高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可以看出诸葛亮__________。
【5】《草船借箭》选自《__________》你还知道书中的哪些故事?(至少三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拓展阅读。
毛泽东读书
毛泽东同志自小就热爱学习。他顽强刻苦的学习精神远远超过一般人。
毛泽东同志酷爱学习,他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学习。在湖南一师学习的时候,他每天很早就起床,冷水浴后就到自修室去,对着窗前熹微的晨光,高声朗读古典文学作品。等天大亮了,同学们都来了,他才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一天六节课。他每天都抓紧课余时间把必须完成的作业做好,然后就到阅览室去看书或看报。晚上,学校规定的两个小时自习时间。他总是阅读从图书馆借来的哲学、历史等方面的书籍,边读边做笔记,从不浪费一分一秒。星期天,他从不白白度过,除了爬山、游泳,就去听学术讲座,有时还到一些他敬仰的老师家里去请教学业。
毛泽东同志不但抓紧时间读书,而且特别讲究读书方法。“三复四温”式阅读和“不动笔墨不读书”是他用得最多的读书方法。他在青年时期就熟读了《史记》《汉书》等古籍,并且不断地重温;就是到了晚年,对他喜爱的同一本史书,他也是反复研读,并有读过一遍就在封面上画一个圈做记号的习惯,所以,在他读过的许多书籍中,均留下了表示他读过两遍、三遍的圈。毛泽东读书时有“读得多,想得多,写得多,问得多”的习惯。他读书时,喜欢写内容摘录,在重要的地方画上图、杠、点等符号,作批注,写读书日记,在原书上改错纠谬,遇到重要的、精辟的地方,他都要加圈加点,有时还在书页的空白处写上自己的看法。曾经,在一本只有十万字的书上,他就用工整的小楷写了一万二千多字的批语和提纲。
毛泽东同志就是这样孜孜不倦地学习,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并由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1】“孜孜不倦”在文中指_____________。“改错纠谬”的意思是___________。
【2】文中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用“ ”画出与第一自然段相照应的句子。
【4】把第二自然段分成两层,用“/”标出。
【5】读第四自然段,用“____”画出写毛泽东同志采用的“三复四温”式阅读方法的句子。
【6】“曾经,在一本只有十万字的书上,他就用工整的小楷写了一万二千多字的批语和提纲。”简述句中的加点词“一万二千多字”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梦想背后的故事
王列
王老师没想到一向很听话的燕红,突然变得这么倔强。
进入高二,学校对学生进行分流。所谓分流,就是根据学生的爱好特长以及文化课基础,把爱好相同的学生分到同一个教学班,这样便于管理与教学,也有利于学生发展。
燕红的文化课基础很好,老师希望燕红专心学习文化课,想不到燕红坚持学习美术。实事求是地说,学美术的学生文化课基础多数较差,文化课基础这样好的一个学生,学习了美术,王老师觉得非常可惜。
王老师做了很多工作,想不到燕红却毫不动摇,他异常生气。他想跟燕红的父母交流一下情况,让她的父母劝说她,偏偏他们都在外地打工,通过电话联系上后,他们都表示孩子学什么由她自己决定。既然没有任何办法可以阻止她,干脆先让她学习一段时间,如果她觉得不合适,再让她回到普通班级学习也未尝不可,王老师有些无可奈何地想。
转眼间,一个学期就过去了。期末考试,燕红的文化课考得很好。让王老师想不到的是,她的绘画也几乎是最优秀的。王老师询问美术老师燕红今后发展潜力如何,老师赞扬燕红说,她对色彩和线条非常敏感。王老师感到高兴的同时,也有些莫名的失望。
高三下学期,市电视台组织一次以“我的梦”为主题的中学生绘画大赛。大赛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是初赛,学生自由创作。第二个阶段是决赛,学生现场作画。学校很多学生都参加了比赛,但是进入决赛阶段的只有燕红一个人。
这次比赛除了看学生的绘画基础,还委比学生的想象力。不用说,凡是参加比赛的,绘画基础都不错,谁的想象力更强,谁肯定会胜出。
通过前几轮的比赛来看,燕红的想象力非常强;几乎每一张画都有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最后一次比赛的题目是《梦中的家乡》,只要胜出,燕红就会获得冠军,大家对燕红也非常期待。然而那幅画燕红却画得非常普通甚至连一点想象的成分都没有:弯曲的柏油马路、低矮的远山、清清的小溪、几块石板搭成的小桥,还有低低的石头房子……
当然,燕红与冠军失之交臂了,大家都为燕红感到惋惜。
“自从参加比赛以来,你的每一幅画都是充满想象力的,为什么最关键时候的这幅画却这么普通?”主持人问她。
“我梦中的家乡就是这样的!”
燕红说这话时,眼里已经充满了泪水。
“为什么不是更美好一些的呢?”主持人感到奇怪。
“我梦中的家乡就是这样的!”
燕红再次强调说。
“作为这次比赛的亚军,电视台会帮你实现一个梦想,您的梦想是什么呢?”主持人问。
“我想找到一个和我画上一模一样的地方,哪怕哪怕十几年前曾经这样也行。”燕红说。
“能告诉大家为什么吗?”主持人问。
燕红说这是她的一个秘密,她非常希望找到这样一个地方,主持人只得答应想尽一切办法帮她寻找。
也视台通过多种方式,最终还是找到了那个地方。那是几千里路外的一个小山村,而燕红的秘密也随之揭开,原来她是一个被拐卖的孩子。被拐卖的时候,因为年龄太小,根本不知道家乡是哪里,只是隐约记得自己家乡是这样的,而家乡的样子也曾一次次闯进她的梦乡,于是她发誓学习绘画,画出家乡的样子并找到家乡。这个秘密,此前,她没告诉过任何人。
知道实情后,王老师感慨无限,他不禁暗暗告诫自己,今后一定要尽量尊重学生的选择。因为,有时,你不可能知道学生有怎样的梦想,也不知道这个梦想背后有怎样的故事。
(选自《当代青年》,有改动)
【1】文题为“梦想背后的故事”,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仔细品味文中画“ ”句,王老师因为什么而高兴?又为什么有些莫名的失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主要写了王老师和燕红两个人物。请分析一下这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波浪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最后一段文字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记金华的双龙洞》片段,回答问题。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昏暗——( ) 宽广——( ) 观赏——( )
【2】内洞一团漆黑,作者是怎样描写黑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话的写作顺序是( )。
A. 空间顺序 B. 游览顺序 C. 时间顺序
【4】把你喜欢的句子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1.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按要求改句子。
在泰国,如果你在公路边或者树林里遇到大象,那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改成双重否定句)
________。
22、缩句
(1)大象曾经以一当十、以一抵百地为泰国人做工服役。
(2)在扎伊尔维龙加天然动物园里有七彩的巨蟒、黑白相间的斑马。
23、烦恼是支小插曲
提示:如果生活是一部交响乐,烦恼只是其中的小插曲。相信你一定能够积极、乐观地对待烦恼,不因它而影响自己的进步与成长。要做到语句通顺,标点正确,让真情实感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字数不少于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