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对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不可同世而立(站立)
B.冀复得兔(重复)
C.其人弗能应也(不)
D.吾盾之坚(坚固)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凉州词》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杨柳”指的是古代的曲子《折杨柳》。
B.《军神》中作者详细描写了沃克医生的表现,这样写从侧面衬托出了刘伯承的品质。
C.方志敏是有一些财产的,被妻子藏在了深山坞里,国方兵士没有搜出来而已。
D.“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3、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绝:①完全没有了;②走不通的;③死亡;④隔断,断绝;⑤独一无二的;⑥绝对。
(1)最让人叫绝( )的是,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 )没有一个白点。
(2)曹小三当然早就听说过师傅那手绝( )活。
人家:①住户;②别人;③自己。
(3)他才领着我到后面一个房间去,取出一堆人家不肯要的衣服。( )
(4)却似有人家住处一般,真个好所在。( )
考究:①考查,研究;②讲究,注重;③精美。
(5)这套衣服又素净,又雅致,制作考究。( )
(6)衣服只要穿着暖和就行,不必太考究式样。( )
对付:①对人对事采取措施、办法;②将就;③感情投合。
(7)这衣服您暂时对付着穿一穿,我们很快就照您自己的尺寸做出新衣服来。( )
(8)这个家伙由你来对付。( )
4、根据句子意思,填上合适的名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②“__________,__________。”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5、比一比,组词语。
黯( ) 原( ) 殊( ) 以( )
暗( ) 愿( ) 株( ) 拟( )
赴( ) 练( ) 西( ) 著( )
扑( ) 炼( ) 牺( ) 躇( )
6、照样子,各写三个词语。
动静: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葡萄灰: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五光十色: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7、在下面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 )边疆的工作环境有多艰苦,爸爸( )要带孩子来到这里接受锻炼。
8、补充词语。
________起敬 摩________掌 手____眼____
出谋________ 养____处____ 神____妙____
9、阅读文章,完成文后练习题。
生命的姿势
①一对夫妇是登山运动员,为了庆祝他们儿子一周岁的生日,他们决定背着儿子登上七千米的雪山。
②他们特意挑选了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就踏上了征程。天刚亮时天气就如预报中的那样,太阳当空,没有风,没有半片云彩。夫妇俩很轻松地登上了五千米的高度。
③然而,就在他们稍稍休息准备向新的高度进发之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风云突起,一时间狂风大作,雪花飞舞。气温陡降至零下三四十度。最要命的是,由于他们完全相信天气预报,忽略了携带至关重要的定位仪。由于风势太大,能见度不足一米,上或下都意味着危险甚至死亡。两人无奈,情急之中找到了一处山洞,只好住进山洞暂躲避风雪。
④气温继续下降,妻子怀中的孩子被冻得嘴唇发紫,最重要的是他要吃奶。要知道在如此低温的环境下,任何一寸裸露在外的皮肤都会导致迅速地降低体温,时间一长就会有生命危险,怎么办?孩子的哭声越来越弱,他很快就会因为缺少食物而饿死。
⑤丈夫阻止了妻子几次要喂奶的要求,他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妻子冻死。然而不给孩子喂奶,孩子很快就会死去。妻子哀求丈夫:“就喂一次!”
⑥丈夫把妻子和儿子揽进怀中。尽管如此,喂过一次奶的妻子体温下降了两度,她的体能受到严重的(_______)。
⑦由于没有定位仪,漫天风雪中救援人员根本找不到他们的位置,这意味着风如果不停,他们就没有获救的希望。
⑧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孩子需要一次又一次地喂奶,妻子的体温在一次又一次地下降。在这个风雪狂舞的五千米高山上,妻子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平常极为简单而现在却无比艰难的喂奶动作。她的生命在一次又一次的喂奶中一点一点地消逝。
⑨三天后,当救援人员赶到时,丈夫冻昏在妻子的身旁,而他的妻子那位伟大的母亲已被冻成一尊雕塑,她依然保持着喂奶的姿势屹立不倒。她的儿子,她用生命哺育的孩子正在丈夫怀里安然地入睡,他脸色红润,神态安详。被伟大的生命的爱包裹的孩子,你是否知道你有一位伟大的母亲,她的母爱可以超越五千米高山而在风雪之中塑造生命。
⑩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母亲、妻子,丈夫决定将妻子最后的姿势铸成铜像,让妻子最伟大的爱永远流传,并且告诉孩子,一个平凡的姿势只要倾注了生命的爱便可以伟大并且抵达永恒。
【1】给文中加横线的字注音。
携带(__________) 裸露(_________)
【2】解释下边短语中的字。
①准备就绪 绪:__________ ②气温陡降 陡:___________
【3】快速阅读全文,说说:“生命的姿势”这一标题中“生命”的含义(整体感知全文,从两个方面来考虑)。
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⑧段中为什么说妻子的喂奶动作“现在却无比艰难”?(请用文中的句子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⑨段中写孩子“安然地入睡”、“脸色红润、神态安详”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6】第⑥段方括号里应填入的一个词是( )
A. 损害 B. 损失 C. 损耗 D. 损坏
【7】文中的“一次又一次“”前后重复了四次,对此,你如何理解?(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文章中心上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找出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并写在下面。(注意中心句通常的位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内阅读。
晏子见了楚王 楚王瞅了他一眼 冷笑一声 说 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 晏子严肃地回答 这是什么话 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 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 就是一片云 大伙儿甩一把汗 就是一阵雨 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 脚尖碰着脚跟 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
【1】给片断加上标点符号。
【2】根据意思写词语。
(1)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 )
(2)大伙儿甩一把汗 就是一阵雨。( )
(3)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 脚尖碰着脚跟。( )
【3】写出画横线的句子的意思。并给这个句子换一种说法,不改变其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画“ ”的句子用了_______手法。
【5】你觉得晏子是个怎样一个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内阅读
《詹天佑》节选
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路。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精密)计算。詹天佑经常(勉励、鼓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周密、精密),不能有一点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塞外常常是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不管条件怎样恶劣,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白天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他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让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1】把文中括号里用得准确的词语用“√”标出。
【2】文中划线的句子表现了詹天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是京张铁路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的开凿示意图。请用箭头标出施工的方向。
( 八达岭隧道 ) ( 居庸关隧道 )
【4】詹天佑能想到这么巧妙的办法,你想用一句怎样的话来称赞他?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书籍的演变
正式的书籍,是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起先,人们把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这些竹片或木片叫作简或牍。把竹子木板劈成同样长度和宽度的细条(一般5寸至2尺长),削平表面,在上面用刀子刻字或用漆笔写,每片可以写8到14个字。有的把简牍用麻绳、丝绳或者皮条串编起来,叫作“册”,也写作“策”。这个“册”字,像在几片竹简中间穿上绳索的样子。传说孔子因为勤奋读书,竟把这种穿册的皮条翻断了多次。
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的。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的简牍文书有120斤重。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3000片竹简。
现在的书,不仅品种多,而且有的越来越小。“缩微胶卷”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用照相机把书或者资料缩拍到胶卷上,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1/48。使用的时候,通过阅读器可以放大到原来大小。其实这种缩微技术,早在19世纪普法战争时候就使用过,当时法国的谍报人员把一份3000多页的情报缩拍在一张几寸长的胶片上,让信鸽带回了巴黎。
缩微图书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如果把1万种每种15万字的书放在一块儿,它的总重量大约有5吨,而缩微以后的胶片只有15公斤。
科学在发展,书也在不断演变,它以越来越丰富的营养,哺育着勤奋学习的人们。
【1】阅读选文,具体说说“策”与“缩微图书”的主要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第4自然段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中举法国谍报人员用信鸽传递情报的事例,意在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策”到“缩微图书”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在这种演变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第3段中说“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1/48”,句子“一般”一词有何表意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理想中的书籍是怎样的?请设计一种并简要说说这种书的特点。(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草船借箭(节选)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五更时分,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曹操得知江上的动静后,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必有埋伏,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拨水军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便是。”然后,他又派人去旱塞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1】诸葛亮选择借箭的天气是__________,时间是___________,说明他精通天文、气象,这也是他借箭成功的原因之一。
【2】仔细阅读选文,根据提示将情节补充完整。
船靠近曹军水寨→___________军士擂鼓呐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箭好像下雨一样”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突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船靠近曹军水寨、军士擂鼓呐喊时,鲁肃和诸葛亮的表现有什么不
同?从中可以看出诸葛亮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第二自然段可以看出,曹操不敢派兵出战的根本原因是( )
A.江上雾大。
B.诸葛亮带的士兵多。
C.曹操谨慎多疑。
D.曹操的水军战斗力弱
14、阅读短文,完成后面的作业。
丑石
我常常遗憾我家门前的那块丑石呢:它黑黝黝地卧在那里,牛似的模样;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留在这里的,谁也不去理会它。只是麦收时节,门前摊了麦子,奶奶总是要说:这块丑石,多碍地面哟,多时把它搬走吧。
它不像汉白玉那样的细腻,可以凿下刻字雕花,也不像大青石那样的光滑,可以供来浣(huàn洗) 纱捶布。它静静地卧在那里,院边的槐荫没有庇(bì)覆它,花儿也不再在它身边生长,荒草便繁衍(yǎn)出来,枝蔓上下,慢慢地,它竟锈上了绿苔,黑斑。我们这些做孩子的,也讨厌起它来,曾合伙要搬走它,但力气又不足;虽时时咒骂它,嫌弃它,也无可奈何,只好任它留在那里去了。
人都骂它是丑石,它真是丑得不能再丑的丑石了。
终有一日,村子里来了一个天文学家。他在我家门前路过,突然发现了这块石头,眼光立即就拉直了。他再没有走去,就住了下来;以后又来了好些人,说这是一块陨石,从天上落下来已经有二三百年了,是一件了不起的东西。不久便来了车,小心翼翼地将它运走了。这使我们都很惊奇!这又怪又丑的石头,原来是天上的呢!它补过天,在天上发过热,闪过光,我们的先祖或许仰望过它,它给了他们光明,憧憬;而它落下来了,在污土里,荒草里,一躺就是几百年了?!
奶奶说:“真看不出!它那么不一般,却怎么连墙也垒不成,台阶也垒不成呢?” “它是太丑了。”天文学家说。 “真的,是太丑了。”
“可这正是它的美!”天文学家说,“它是以丑为美的。” “以丑为美?”
“是的,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正因为它不是一般的顽石,当然不能去做墙,做台阶,不能去雕刻,捶布。它不是做这些玩意儿的,所以常常就遭到一般世俗的讥讽。”
奶奶脸红了,我也脸红了。
我感到自己的可耻,也感到了丑石的伟大;我甚至怨恨它这么多年竟会默默地忍受着这一切,而我又立即深深地感到它那种不屈于误解的寂寞的生存的伟大。
【1】近义词:
细腻:______憧憬:_____
【2】我们对陨石的情感变化经历了四个阶段,请从文中选出能体现这种变化的四个词填入下面的括号里。
___—___—___—___
【3】在文中用横线画出作者写丑石“无用”的语句,这些句子作者运用了 ( )的方法突出了丑石的无用。
【4】能准确理解文中语句“眼光立即就拉直了”具体含义的是哪一项?( )
A.要仔细、专心地看一看这块石头。
B.发现这块石头时的惊喜与对它的高度重视。
C.表明发现这块石头后感到莫名其妙。
D.对这块石头的颜色、姿态感到奇怪。
【5】作者所以赞扬丑石“伟大”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又有什么感受呢?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理解
天堂里的老师
他是我分管的病人当中比较坚强的一位。他不像有的癌症患者,以绝望、恐惧的态度对待疾病。他一直坚持自学大学课程。他叫阿明,某师范大学二年级学生。
在阿明的隔壁病房,住着一个7岁的小男孩冬冬。不做治疗时,阿明常去给冬冬讲故事,辅导作业,有时还教几个外语单词。阿明成了冬冬的编外老师。
一天上午,推开病房的门,阿明正在教冬冬写毛笔字,一笔一画,一撇一捺,那么认真,那么从容。阳光从窗外照进来,仿佛一道光环笼罩着他们。生命被抛至如此绝境,他们却用自己的方式顽强地抗拒着,不向命运低头。
没过多久,冬冬死了,弥留时,冬冬拉着阿明的手说:“我要上学。”
一连几天,阿明没再走出病房,只是闷着看书。有一天,他请求我10点以后为他亮一小时的灯。他说:“我要用剩下的时间学完全部课程,即使到了天堂,我也要当一名教师,去教像冬冬那样不幸夭折的没有机会上学的孩子。”我被他深深地打动了,含着泪花破例答应了他的请求。
每晚到了10点,病房统一熄灯后,只有阿明的房间灯还亮着。那闪烁的灯光像一面旗帜在向人们昭示:生命也许很脆弱,但生命又真的很顽强。
三个月后,阿明死了,死得很安详。
每当夜深人静,仰望天空,穿过薄雾般的月光,我仿佛听到了琅琅的读书声。那儿有阿明,有冬冬,还有一群天使般的孩子……
【1】“生命也许很脆弱,但生命又真的很顽强。”怎样理解这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闪烁的灯光像一面旗帜在向人们昭示……”这句话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起到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生命被抛至如此绝境,他们却用自己的方式顽强地抗拒着,不向命运低头”,我会想起一个类似的故事《________》,它的主人公是________。
16、课外阅读。
耳朵在此
新上任的知县是山东人,因为要挂帐子(蚊帐),他对师爷说:“你给我去买两根竹竿来。”
师爷把山东腔的“竹竿”听成了“猪肝”,连忙答应着,急急地跑到肉店去,对店主说:“新来的县太爷要买两个猪肝,你是明白人,心里该有数吧!”
店主是个聪明人,一听就懂了,马上割了两个猪肝,另外奉送了一副猪耳朵。
离开肉铺后,师爷心想:“老爷叫我买的是猪肝,这猪耳朵当然是我的了……”于是便将猪耳包好,塞进口袋里。回到县衙,向知县禀道:“回禀太爷,猪肝买来了!”
知县见师爷买回的是猪肝,生气道:“耳朵哪里去了!”师爷一听,吓得面如土色,慌忙答道:“耳……耳朵……在……在我……我的口袋里!”
【1】知县真正需要的是 ,而不是 。师爷把 听成了 ,也就买成了 。
【2】知县要买竹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知县看到师爷买的是___,很生气,问“耳朵哪里去了?”这是知县问的“耳朵”指的是__,师爷听成了________________。
17、课内阅读(15分)
我站在骆驼在面前,看它们咀嚼时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1)给多音字加拼音,再组词。( 4分)
(2)第一句话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写出了骆驼的 和 。
这段话生动形象地写出骆驼 ,说明作者 。(5分)
(3)你也是一个小作家,也来写一写某种动物某个时刻的样子吧。(6分)
18、阅读理解
_________
在繁华的巴黎大街的路旁,站着一个衣衫褴(lán)褛(lǚ),头发斑白,双目失明的老人。
他不像其他乞丐(ɡài)那样伸手向过路行人乞讨,而是在身旁立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不用说,他是为生活所迫才这样做的。街上过往的行人很多,那些穿着华丽的绅(shēn)士、贵妇人,那些打扮漂亮的少男少女们,看了木牌上的字都无动于衷,有的还淡淡一笑,便姗(shān)姗而去了。这天中午,法国著名诗人让·彼浩勒也经过这里。他看看木牌上的字,问盲老人:“老人家,今天上午有人给你钱吗?”
“唉!”那盲老人叹息着回答,“我,我什么也没有得到。”说着,脸上的神情非常悲伤。让·彼浩勒听了,拿起笔悄悄地在那行字的前面添上了“春天到了,可是”几个字,就匆匆地离去了。
晚上,让·彼浩勒又经过这里,问那个盲老人下午的收入情况,那盲人笑着对诗人说:“先生,不知为什么,下午给我钱的人多极了!”让·彼浩勒听了,也摸着胡子满意地笑了。
“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富有诗意的语言,产生这么大的作用,就在于它有非常浓厚的感情色彩。是的,春天是美好的,那蓝天白云,那绿树红花,那莺歌燕语,那流水人家,怎么不叫人陶醉呢?但这良辰美景,对于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来说,只是一片漆黑。
这是多么令人心酸呀!当人们想到这个盲老人,一生里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不曾看到,怎能不对他产生同情之心呢?
【1】为短文选择最恰当的标题( )
A.春天的同情
B.语言的魅力
C.让·彼浩勒和老人
D.让·彼浩勒在巴黎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漠不关心——________________ 姹紫嫣红——________________
【3】第一自然段运用了 描写方法。第二自然段中具体写“无动于衷”的语句有哪些?用“ ”标出来。
【4】联系上下文概括,为什么下午下午给盲老人钱的人多极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现代文阅读。
我会读课文片断,并能完成后面的题目。(13分)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十分刻苦。他曾一人离家去附近山上的寺院里读书。累了,就用冷水洗脸;饿了,就用稀粥充饥。后来,为了进一步深造,他又只身远赴应天府书院求学。应天府书院是宋代著名的书院,可以免费就学。这里既有名师指教,又有大量的书籍可供阅览,还可以与许多饱学之士切磋学问。范仲淹十分珍惜这宝贵的学习机会,废寝忘食地苦读诗书,钻研学问。
那时,他的生活( ),每天只煮一锅米粥,等粥凝冻之后再划成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并把咸菜切成碎末一起食用。这便是成语( )的由来。然而,范仲淹对这种清苦生活毫不介意。他( ),每天差不多都是( )即起,攻读诗书,直到夜半才( )。据说,他曾五年( )。
(1)按原文内容填空。(3分)
(2)结合上下文,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2分)
废寝忘食:
毫不介意:
(3)仿照句子,用带点的词语写一句话。(2分)
这里既有名师指教,又有大量的书籍可供阅览,还可以与许多饱学之士切磋学问。
(4)用“ ”标出范仲淹生活极其艰苦的句子。(2分)
(5)用“﹏﹏﹏”标出范仲淹发愤苦读的句子。(2分)
(6)请你评价一下范仲淹。(2分)
20、按要求写句子。
我们学过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设问句,你知道下面的句子是什么句吗?
“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这是一个什么句?你能再写一个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有特别好的工具吗?没有。”这是一个什么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句子练习
1.难道我们不应该这样做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鲤鱼消失在水中。(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座公园真美丽。(感叹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按要求写句子。
(1)一座古朴典雅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在西安市玉祥门外。
缩句:
(2)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每当人们凝望“丝绸之路”巨型石雕,无不引起对往日商贸、文化繁荣的遐想……
改为肯定句:
(3)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改为感叹句:
改为反问句:
(4)魔术师的精彩表演,让在场的人们惊呆了。
改为“把”字句:
改为“被”字句:
(5)《草原》这课的作者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写的。
修改病句:
23、习作
经过这次综合性学习,我们感受到了汉字的有趣和神奇。在学习中,你一定有很多的感受和收获吧!选一两件事把它写下来。注意把事情的经过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
要求:内容具体,语句通顺,书写工整,不少于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