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补写词语,解释所填的字义。
难以言( ):__________ ( )地而起:__________
随心所( ):__________ 不( )一格:__________
旁( )斜出:__________ 返( )归真:__________
2、汉字是表意文字,透过字形能琢磨字义,请填空。
(1)两个及以上独体字组合,产生新意,这样的字叫会意字,如“日月”组成“明”字,“上小下大”组成______字,“双木”组成______字。
(2)合体字,一部分表音为声旁,一部分表意为形旁,这样的字叫形声字,如“烤”的声旁是______,“篇”的形旁是______。
3、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
1.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二十八米,面两积千三百八十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______)
2.在火星的大气中虽然找到了水汽,但含量极少,只有地球上沙漠地区的1%。(______)
3.太和殿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皇帝即位、生日、婚礼和元旦等,都在这里接受朝贺。(______)
4、佳句赏析。
(1)他们在岩石下、小路旁,垒出一块块“海岛田”,把从家乡带来的蔬菜种子,连同自己建岛爱岛的深情一起播种下去。
“播种”在这里既指把蔬菜的种子种下去,又指战士们要把自己__________的真情长留在海岛上。这句话让我们感受到了战士们__________、__________的革命理想。
(2)战士们都笑着,用两个指头捏起一小片来,( )地端详着,( )地闻着,( )地咬着,不住发出( )的赞叹声。好像有一股甘泉,流进了每个战士的心田。
①在括号内按照课文原文填空。
②“笑”写的是战士们的__________,“捏、端详、闻、咬”等词语写的是战士们的__________,“赞叹”写的是人物的__________,“好像有一股甘泉,流进了每个战士的心田”一句,则是对人物的__________进行的描写。
③“好像有一股甘泉,流进了每个战士的心田。”句中“甘泉”比喻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反义词。
慌乱——_____ 肃静——_____ 暴露——_____ 璀璨——_____
模糊——_____ 坚强——_____ 崎岖——_____ 高潮——_____
6、阅读
【材料一】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__________。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材料二】寒食①孟云卿
二月②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③,不独明朝④为子推。
(注释)①寒食:节名,在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因介子推是被火烧死的,晋文公便下令这一天禁火寒食。②二月:寒食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若冬至在十一月上旬,或是冬至到来年二月间有闰月,则寒食就在二月。③无烟火:寒食节禁火,但穷人常常断炊,不禁也无火。④明朝( zhao ):明天。
【1】补充【材料一】中空白处的诗句。
【2】【材料一】中《寒食》一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表明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一点。
【3】【材料二】结合注释写出“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的意思。3分
___________
【4】传统节日寄托着人们的感情,请写出与这个节日相关的诗句,并标明出处。
诗句:_______ 诗题:________
诗句:_______ 诗题:________
【5】试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两首诗在选材立意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的片段,完成练习。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1】请从诗句中找出两个动词,分别填在横线上。
一个“______”字,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一个“______”字,生动地再现了鲁迅先生给亿万人民当牛马的崇高形象。
【2】诗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人联想到鲁迅先生写的诗句:“横眉冷对________,______甘为孺子牛。”
【3】选一选。
这节小诗运用______手法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批判了反动统计者凶暴的本质。
A. 烘托 B. 对比
8、阅读诗《江南春》,回答问题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结合诗题,展开合理想像,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把诗前两句所呈现的画面具体描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于诗的后两句,有人认为是表达诗人对江南景物的神往,有人认为是借古讽今。你赞同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
【4】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此诗好在“千里”,另一种认为“千里”改作“十里”更切实际。你赞成哪一说?为什么?请结合诗的主旨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
9、她改变了一个国家的态度(节选)
2006年,英国广播公司女摄影师丽贝卡·霍斯金到夏威夷海域拍摄野生动物的纪录片,中途岛上的一幕惨景让她心灵震颤:数百只信天翁倒在海滩上。
这些美丽的鸟的胃已被阳光曝晒,塑料颗粒散落在羽毛和骨骼之间。各种塑料器物的残片——塑料袋、玩具,哮喘器、圆珠笔、香烟过滤嘴、牙刷、梳子、饮料瓶盖--都从死亡的信天翁的胃中暴露。这些鸟显然是在吃了塑料残渣后窒息而死的。
那一刻,丽贝卡在气愤和郁闷中崩溃了。
回到故乡英国莫德博里镇,丽贝卡剪辑完纪录片,便展开了禁止塑料袋的活动。一个月的时间内,她和儿时的朋友一起向家乡人展播野生动物生存的实况录像,邀请小镇上43个零售商在酒吧边看纪录片边商议禁止塑料袋的行动计划。6个月的实验后,这个随手丢塑料袋的社区全部用上了布袋,向大自然少扔了50万个塑料袋。
莫德博里成了欧洲第一个全面禁止塑料袋的城镇,丽贝卡的勇气和行为在英国家喻户晓。英国绿色和平组织的负责人说:“她在几个月内改变了英国人对塑料袋的态度,她把太平洋上的所见所闻和自己生活的国家联系起来,她应当是英国的首相。”
丽贝卡的作为向人们证实:不要等待政府和超市去作为,只要公民自觉行动起来,就可以产生巨大的力量。英国首相布朗在发表他上任后的第一篇“绿色讲话”时,提到他将召集所有超市的高管开会,讨论如何消除塑料袋。“我相信我们能消除一次性使用的塑料袋,找到可持续使用的替代品。”没有人游说,也没有人辩论,丽贝卡用行动说服了首相对塑料袋开战。布朗致信莫德博里镇的行政官员,“德博里的人应当为他们所表现的领导作用感到骄傲”。
1974年出生、毕业于爱丁堡大学的丽贝卡,2007年11月获得了全英环境与媒体奖。
(1) 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2分)
接二连三:
家喻户晓: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
(2) 让丽贝卡“在气愤和郁闷中崩溃了”的是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丽贝卡获得全英环境与媒体奖凭借的是什么?你觉得她应该得这个奖吗?(3分)
(4) 丽贝卡的故事对我们有些什么启示?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3分)
(5)塑料袋也是我们常说的方便袋,你认为丽贝卡做的对吗?说说你的理由?(3分)
(6)假如丽贝卡在中国,她做的事情会如何?请展开你的想象,把经过或者结果简单说说。(3分)
10、阅读理解。
夹竹桃(季羨林)
①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来说,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②我们家的大门内也有两盆夹竹桃,一盆红色的,一盆白色的。红色的花朵让我想到火,白色的花朵让我想到雪。火与雪是不相容的,但是两盆花却融洽地开在一起,宛如火上有雪,或雪上有火。我小小的心灵觉得这景象十分奇妙,十分有趣。
③我们家里一向是喜欢花的,虽然没有什么非常名贵的花,但是常见的花却是应有尽有。每年春天,迎春花首先开出黄色的小花,报告春的消息。以后接着来的是桃花、杏花、海棠、榆叶梅、丁香等等,院子里开得花团锦簇。到了夏天,更是满院生辉。凤仙花、石竹花、鸡冠花、五色梅、江西腊等等,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夜来香的香气熏透了整个的夏夜的庭院,是我什么时候也不会忘记的。一到秋天,玉簪花带来凄清的寒意,菊花则在秋风中怒放。一年三季,花开花落,万紫千红。
④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静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形成一个强烈的对照吗?
⑤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的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娥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⑥有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1】夹竹桃花开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个季节里。
【2】月夜,当夹竹桃把影子投到墙上,作者看到它叶影参差,花影迷离的样子就幻想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在描写这三处幻想时都采用了___________的方法,将丰富的想象写得十分灵动。
【3】文中画“ ”的句子,写出了夹竹桃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性。
【4】在第三自然段中,作者写了一年三季院子里花开花落的热闹景象,对夹竹桃却只字不提。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判断下列说法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1)这些“闲笔”,看似与夹竹桃无关,却道出了作者爱花的生活情趣。( )
(2)若只写夹竹桃显得太单一,所以作者顺便介绍了院子里的其它花。( )
(3)作者是个爱花之人,阅花无数,对院子里每一种花草的品性了如指掌,所以才会对夹竹桃特有的品性情有独钟。( )
(4)院子里的花草虽惹人注目,开得热闹,但花期有限,容易衰败,这和夹竹桃静悄悄绽放、无日不迎风吐艳的性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11、阅读。
永远的“拔哥”
在广西右江老区,韦拔群的名字家喻户晓。人们谈到韦拔群,仍然亲切地称他为“拔哥”,崇敬之情溢于言表。
少年时代起,韦拔群就养成了同情贫苦农民、敢想敢作敢当的品格。
有一次,韦拔群与穷孩子们结伴下河游泳,看到同伴的衣服破烂不堪,他悄悄地先上岸,把其中一个穷伙伴的破衣服穿走,把自己的好衣服留下。
韦拔群家里衣食无忧,但他看到乡亲们穷得常常揭不开锅,心里十分煎熬。有一次,他趁着家里大人外出干活,他把铁钳放到火膛里烧,用烧得通红的铁钳把自家粮仓底板钻透,把家里的许多粮食偷偷送给了乡亲们。
韦拔群是中国早期农民运动三大领袖(毛泽东、彭湃、韦拔群)之一,他于1921年开始组织家乡农民兄弟搞革命,1926年领导成立东兰县革命委员会,任主任,同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12月参与领导百色起义,建立右江革命根据地,任右江苏维埃政府委员、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第3纵队司令员、第21师师长。
1930年11月,红7军主力奉命北上,离开右江根据地。根据革命的需要,红七军前委决定留下韦拔群继续坚守右江根据地。韦拔群坚决服从组织的决定,并主动把自己部队中的精兵强将、优良武器都补充给了北上的主力部队,自己只留下一个番号、一面旗帜,带领百余人留在右江根据地,发动群众,重新组建部队,在极其艰苦险恶的条件下坚持游击战争。
红七军主力离开右江北上后,桂系军阀乘根据地武装力量薄弱之机,纠集了数倍的兵力,先后3次、历时近两年时间对右江革命根据地进行长时间毁灭性围剿,实行烧光、抢光、杀光、砍光,井水投毒,扬言“石头要过刀,茅草要过火”。
1932年8月底至9月下旬,桂系军阀派第七军军长廖磊为总指挥,纠合近1万兵力对根据地进行第三次疯狂“围剿”。在韦拔群的带领下,根据地军民浴血奋战,拼死抵抗,直至反围剿失败,大部分军民英勇牺牲。10月18日,韦拔群与师政委陈洪涛在西山山洞中研究决定分头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当夜因病暂住洞中。19日凌晨,重病昏睡中的韦拔群被叛徒韦昂杀害,时年38岁。
韦拔群在革命处于极其困难的低潮时期,总是坚定地对战友们说:“革命者要不怕难,不怕死,坚决为人民的利益牺牲自己的一切。”
韦拔群,这位在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时期叱咤风云的红军将领,开创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伟绩。对于他,人民共和国一直没有忘记。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新中国的许多重要领导人都对他念念难忘,予以了深切的怀念和极高的评价。
邓小平是百色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与韦拔群是亲密战友。1962年,在韦拔群牺牲30周年时,邓小平为韦拔群作了205个字的题词。他饱含深情、满怀敬意地高度赞誉:
“韦拔群同志以他的一生献给了党和人民的解放事业,最后献出了他的生命。
他在对敌斗争中,始终是英勇顽强、百折不挠的。他不愧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英雄。
他最善于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的疾苦,对人民解放事业,具有无限忠心的崇高感情。他不愧是名符其实的人民群众的领袖。
他一贯谨守党所分配给他的工作岗位,准确地执行党的方针和政策,严格地遵守党的纪律。他不愧是一个模范的共产党员。
韦拔群同志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他永远是我们和我们的子孙后代学习的榜样,我们永远纪念他!”
如今,在东兰县武篆镇东里村韦拔群故居旁,一块墓地里埋葬着韦拔群及其一家十几口为革命献出生命的亲人。群众经常自发前来祭奠。
【1】根据以下提示,用“‖”给文章分段,填写留空的段意。
第一段:人们很崇敬韦拔群
第二段:
第三段:韦拔群是农民运动的重要领袖,是百色起义和红七军的重要领导人。
第四段:
第五段:邓小平等许多重要的国家领导人对韦拔群给予了极高评价。
第六段:
【2】从第6自然段中你看到的韦拔群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邓小平为韦拔群的题词中用上了排比的写法,请你用横线将用了排比的地方画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在美国新泽西州郊外的一幢白色的房子里,每天黄昏,她总是百无聊赖地站在窗前眺望远方。四周一片寂静,只有棕色的山峦映衬着暗蓝的天。屋里响着的中国古典音乐,如流水般淌如她的心里。她预感今晚又将梦见中国。自从移居美国后,晚上做梦常常回到故乡,和父母、朋友们在一起。这样多少可以缓解思乡的情绪。
夜幕降临时,先生问她今晚吃什么,她决定自己动手做。她实在厌倦了那些美国的食物:牛排、猪排、火鸡和厚厚的番茄酱……
她总算是幸运的。她在美国的家舒适宽敞,上下三层,屋外有开阔的阳台,花园里她先生亲手栽种的苹果树和樱桃树,环绕在碧蓝的游泳池旁。那是一个美国人一生的梦想和奋斗的目标。
虽然如此,她还是想念中国,还是想回到故乡去。
(1)本文表现的是 之情,文中的“她”寄情于 和 。
(2)据上下文提供的语境,解释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及表达作用。
①屋里响着的中国古典音乐,如流水般淌入她的心里。
②她总算是幸运的……
(3)本文采用 人称叙述,具有 、 的特点。
13、课内阅读。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新鲜 清鲜),天空是那么(晴朗 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 柔软),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 惊讶),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与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用“√”在文段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
【2】文中有2个表示“绿”的意思的词语,分别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我还从课外积累了2个,分别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3】文中“翠色欲流”的“欲”字在字典里有四个解释:①欲望;②想要;③需要;④将要。在这里应该是第______种解释。
【4】“这种境界”,指的是什么境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牛马真的会回味,它们可能在回味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飞夺泸定桥(节选)
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是由十三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九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守城的两个团的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他们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
红四团马上发起总攻。团长和政委亲自站在桥头上指挥战斗。号手们吹起冲锋号,所有武器一齐开火,枪炮声,喊杀声,霎时间震动山谷。二连担任突击队,22位英雄( )着冲锋枪、短枪,( )着马刀,( )着手榴弹,( )着敌人密集的枪弹,( )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三连,战士们除了武器,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
突击队刚刚冲到对岸,敌人就放起火来,桥头立刻被大火包围了。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革命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英雄们听到号召,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激战了两个小时,守城的敌人被消灭了大半,其余的都狼狈地逃跑了。
(有改动)
【1】选择正确动词填写在文中的括号里。
拿 攀 背 带 冒
【2】战士们飞夺泸定桥时遇到的困难有( )(多选)
A. 没有武器 B. 桥上无板 C. 敌人固守 D. 敌人火攻
【3】“飞过来吧”含有什么意思?( )(多选)
A. 在敌人眼中,这没有木板的铁索是无法过的,除非能长翅膀“飞”。
B. 在敌人看来,红军就算能攀索过来,在他们强大的火力封锁下,也无法到达桥头,除非能从空中突然“飞”降下来。
C. 敌人十分狂妄,瞧不起红军。
【4】根据意思写出文中的成语。
(1)形容事态极其危险。(__________)
(2)奋勇直前,不顾生命。(__________)
【5】读了文章,你对飞夺泸定桥的红军战士有何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按一定顺序排列下列词语.
(1)海鸟 动物 海鸥 生物
(2) 尽情游赏 慕名而来 怅然而返 恋恋不舍
(3)一道红霞 晨曦初露 万道霞光 红日薄发
16、根据提示,围绕一个中心意思,续写几句话。春节快到了,人们比平时更加忙碌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用恰当的关联词语把下面的两个句子连成一句话。
(1)爸爸在看报纸。爸爸在烧菜。
(2)霍金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霍金是一个另人折服的生活强者。
(3)勃朗特姐妹成年累月在艰难中谋生。勃朗特姐妹始终没有停止过写作尝试。
18、按要求改写句子。
1.目睹这触目惊心的一幕幕,不能不令人心寒,感受最深刻的悲哀。(改为反问句)
2.人与山的关系密切,让我感到亲切,舒服。(改为双重否定句)
3.是一位耳聋的老人夸我,我很兴奋。(加合适的关联词)
4.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会了。(改为反问句)
5.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有这绿树。(加恰当的关联词)
6.在我的请求下,总算留住了一片洁白的雪地。(改为“被”字句)
19、改为直接引述句。
1.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亲说,这是他对我们的希望。(改为直接引用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老人说:“种树是我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我生命的归宿。”
(改为第三人称转述)______________。
21、习作。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甚至是一技之长,你喜欢什么,你的拿手好戏又是什么?请写出来和同学们一起交流吧。
请以“我的拿手好戏”为题作文。
要求:(1)题目须是“我的拿手好戏”。
(2)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把自己的拿手好戏写清楚,让人读了你的文章后能对你有个初步的了解。
(3)表达要流畅,字迹要工整,不少于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