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课文内容和积累填空。
(1)《七律·长征》中的“七律”是诗体名,是_________的简称,“长征”是这首诗的__________。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_____________” 运用了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红军________________精神;尾联“_______________,三军过后尽开颜”则写出了红军胜利大会师的___________之情,预示了长征的最后胜利。
(2)《狼牙山五壮士》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的主线是:接受任务→__________→引上绝路→_______→跳下悬崖。对于五位壮士的表现,我们可以用曹植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评价。
(3)古往今来,我国涌现出大批爱国人士,有“__________,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有“______________”的陆游。
2、给下列多音字组词。
曲qŭ_____ qū _____ 蒙mĕng_____ mēng_____
散sàn_____ săn_____ 转zhuăn_____ zhuàn______
宿sù_____ xiŭ______ 卷juăn_____ juàn_____
3、写出带有“yàn”的同音字。
(______)丽 (______)会 吞(______) (______)语
(______)恶 (______)台 火(______) 检(______)
4、把加点字的音节补充完整。
5、错别字诊所。用“ “画出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在括号里。(5分)
(1)“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也太容易破碎了!”这是宇航员遨游太空目赌地球时发出的感叹。
(2)我们一定不能随便烂用化学药品,这样会对生态造成一系列的灾难。
(3)青草、绿叶、花朵是我们的姐妹,麋麓、俊马、雄英是我们的兄弟。
( ) ( ) ( ) ( ) ( )
6、读诗词完成练习。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代诗人________。
【2】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黑云/翻墨/未遮山
B. 白雨/跳珠/乱/入船
C. 卷地风/来忽/吹散
D. 望胡/楼下/水/如天
【3】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醉书:在大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B. 黑云翻墨:乌黑的云像打翻的墨汁。
C. 白雨跳珠:雨很大,看过去白花花的就像珍珠般跳落。
D. 卷地风:风从地面刮过。
【4】选出下面翻译有误一项( )
A. 黑云翻墨未遮山: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就下起了倾盆大雨。
B. 白雨跳珠乱入船:一颗颗雨点就像跳动的珍珠一样,杂乱地落入船中。
C. 卷地风来忽吹散:从地面上忽然刮起一阵大风,把雨珠吹散。
D. 望湖楼下水如天:望湖楼下,水面平静得像晴天一样,水像蓝天一样开阔明净。
7、沙白的《秋》令人称奇,你最喜欢我国现代或当代诗人的哪首小诗?请说说原因。
8、阅读乐园。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诗中画“ ”句子概括了长征途中两大著名战役,分别是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诗中“ ”一词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种种艰难险阻,“ ”“ ” “ ”“ ” “ ”等词语表现了红军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大无畏精神。
9、阅读理解。
老海棠树
①如果可能,如果有一块空地,不论窗前窗后,要是能随我的心愿种点什么,我就种两棵树。一棵合欢,纪念母亲。一棵海棠,纪念奶奶。
②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③老海棠树近房高的地方,有两条粗壮的枝丫,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
④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唠叨:“就不说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东句西一句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玩意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起腰,喘口气,这当儿就呆呆地张望——从粉白的花间,一直到无限的天空。
⑤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们上班上学,就是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这回是我不再吭声。奶奶洗好菜,重新捡起针线,从老花镜上缘抬起眼,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
⑥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
“唰啦——唰啦——”院子里的人都还在梦中,我被惊醒了,赶紧跑出去:“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咳,你呀,你还不懂吗?我得劳动。”我说:“可谁能看得见?”奶奶说:“不能那样,人家看不看得见是人家的事,我得自觉。”她扫完了院子又去扫街。“我跟您一块儿扫行不?”“不行。”
⑦这样我才明白,曾经她为什么执意要糊纸袋,要补花,不让自己闲着。有爸和妈养活她,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她要用行动证明。证明什么呢?她想着她能自食其力。奶奶的心思我有点懂了:什么时候她才能像爸和妈那样,有一份名正言顺的工作呢?大概这就是她的张望吧,就是那老海棠树下屡屡的迷茫与空荒。不过,这张望或许还要更远大些——她说过:得跟上时代。
⑧所以冬天——在我的记忆里,几乎每一个冬天的晚上,奶奶都在灯下学习。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摩擦着窗棂(líng)。奶奶曾经读一本《扫盲识字课本》,再后是一字一句地念报纸上的头版新闻。有一次,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我看也不看地就回答:“跟您说有用吗?”
⑨奶奶的目光慢慢离开那张报纸,离开灯光,离开我,在窗上老海棠树的影子那儿停留一下,继续离开,离开一切声响甚至一切有形,飘进黑夜,飘过星光,飘向无可慰藉(jiè)的迷茫和空荒……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轰然飘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围拢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张望复张望,或不断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本文作者史铁生,选用时文字有改动。)
【1】请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概括“奶奶”所做的事。
春:_____________ 夏:_____________ 秋:_____________ 冬:_____________
【2】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
【3】将“我就一辈子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奶奶不停地劳动和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罢全文,你觉得奶奶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答出两点即可并简要说出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我”对奶奶的情感变化为线索,表现了“我”对奶奶认识的变化和感情的深化。
B.本文③到⑥段写奶奶为了贴补家用而忙于劳作,一刻不闲。尽管得不到儿孙的理解,也一直坚持劳动。
C.本文是史铁生写的一篇议论文,内涵丰富,感情真挚。
D.本文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如“奶奶立刻不语,惟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半天目光都不移动。”
【7】本文主要表达了我对奶奶的什么感情?如果还有机会弥补,你觉得“我”会怎样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短文。
《麋鹿》片段
麋鹿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据科学家考证,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就有麋鹿 ,但汉朝以后就【逐渐 陆续】减少,再后来竟然销声匿迹。1865年,有人在北京南郊发现了120头麋鹿,并撰文向全世界介绍。随后,数十头麋鹿被【相继 陆续】盗往欧洲,在伦敦、巴黎和柏林等动物园里展出。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最后一群麋鹿惨遭厄运,有的被杀戮,有的被装上西去的轮船。从此,麋鹿在国内几乎绝迹。
【1】联系上下文,在【 】里选择合适的词语,用“√”标出。
【2】用自己的话概括这段话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择题。
从“据科学家考证”和“几乎绝迹”这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在介绍事物时,非常注意说法的
A.生动形象
B.准确妥帖
C.通顺完整
【4】选择题。
短文介绍的内容时间跨度很大,但读来觉得前后连贯流畅,是因为恰当地用上了一些词语,如:( )
A.数十头,惨遭厄运,几乎绝迹
B.经历,竟然,从此
C.再后来,随后,最后
【5】对于麋鹿的经历,作者先后怀有怎样的情感?请用几个词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理解与感悟。
夏天里的成长
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你在棚瓜架上看瓜藤,一天可以长出几寸;你到竹子林、高粱地里听声音,在叭叭的声响里,一夜可以多出半节。昨天是苞蕾,今天是鲜花,明天就变成了小果实。一块白石头,几天不见,就长满了苔藓;一片黄泥土,几天不见,就变成了草坪菜畦。邻家的小猫小狗小鸡小鸭,个把月不过来,再见面,它已经有了妈妈的一半大。
草长,树木长,山是一天一天地变丰满。稻秧长,甘蔗长,地是一天一天地高起来。水长,瀑布长,河也是一天一天地变宽变深。俗话说:“不热不长,不热不大。”随着太阳威力的增加,温度的增加,什么都在长。最热的时候,连铁路的铁轨也长,把接茬地方的缝儿几乎填满。柏油路也软绵绵的,像是高起来。
一过夏天,小学生有的成了中学生,中学生有的成了大学生。升级、跳班,快点儿,慢点儿,总是要长。北方农家的谚语说:“六月六,看谷秀。”又说:“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农作物到了该长的时候不长,或是长得太慢,就没有收成的希望。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
【1】全文是围绕“_________”这句话写的。第二自然段写了夏天里植物和______长得特别快;第三自然段写了夏天里的山、地、河、_____和_____在长;第四自然段写了_________在成长。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表示时间的词有:______、_____、_____ ,这三个词让我们体会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怎么理解“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的片段,完成练习。
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
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1】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凝视——(________) 凌乱——(________)
【2】选文第一段写的是( )
A. “我”从梦中醒来,“好的故事”破灭了。
B. 水中的倒影被一块大石头打破了。
【3】作者说“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是想表达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了“昏沉的夜”,实际是暗喻_____________,同时也表达了一种期盼,夜总会过去,阳光终究会照亮大地。
13、综合学习。
看尘埃飞舞
在非洲大陆 ,动物一旦被舌蝇叮咬 ,就可能传染上“昏睡病”而死亡。科学家发现 ,舌蝇的视觉 ,一般只会被颜色一致的大块面积所吸引 ,舌蝇从不叮斑马 ,因为斑马一身黑白相间的斑纹 ,对舌蝇而言 ,往往视而不见。然而 ,斑马身上色彩对比强烈的斑纹 ,却使它很容易受到狮子之类捕食性动物的攻击。
又如我们熟悉又陌生的尘埃 ,它污染空气 ,但它又把我们的天空渲染得更蓝。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 ,阳光照进室内 ,会有许许多多细小的尘埃在反射和散射着阳光 ,使阳光变得柔和、舒适。尘埃还有过滤光的作用 ,它滤去太阳的红、橙、黄、绿等较强颜色的光 ,留下的是较弱的蓝光 ,于是 ,天空变得蔚蓝、温柔。
存在就是合理 ,天空容纳尘埃 ,原来是美丽的智慧 ,而不仅仅是因为有博大胸襟。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无是处的东西 ,当然也没有完美无缺的人。
【1】舌蝇不叮咬斑马是因为___________ ,而斑马容易受到狮子之类捕食性动物的攻击是因为_____________。
【2】空气中的尘埃有什么作用?在文章中用“ ”画出来。
【3】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完成练习。
片段一:可是,当他朝着桌子走过去的时候,他发觉了一件不可思议的怪事:房子明明不应该长大的,应该还是原来的大小,可是他却要比往常多走好多好多步路才能走到桌子跟前。这是怎么回事呢?那张椅子又是怎么回事呢?它看上去并没有比方才更大些,他却先要爬在椅子腿之间的横档上,然后才能够攀到椅子的座板。桌子也是一样,他不爬上椅子的扶手便看不到桌面。
片段二:过了一小会,好像不会再发生什么事情了,她决定立刻到花园去。可是,哎哟!可怜的爱丽丝!她走到门口,发觉忘拿了那把小金钥匙。在回到桌子前准备再拿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已经够不着钥匙,她只能通过玻璃桌面清楚地看到它,她尽力攀着桌腿向上爬,可是桌腿太滑了,她一次又一次地溜了下来,弄得她精疲力竭。于是,这个可怜的小家伙坐在地上哭了起来。
【1】片段一是《__________》中,______被小精灵变成了小狐仙。
【2】片段二是《__________》中,______喝掉了上面印着两个很漂亮的大字“喝我”的瓶子里的水变小的。
【3】你这两个孩子在你心目中分别是怎样的?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
15、按要求写句子。
(1)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改成第三人称转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竹节人》一文中,同学们、老师们玩竹节人时入迷的样子你还记得吗?请你仿照课文中的描写,写一写同学看书入迷的样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下面的词语,你想到了什么?选择一个词语,把你想到的用一两句话写下来。
五彩的童年 冬日的早晨 饱经风霜的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下面几个字中选择一个字,仿照例句写一写。
忙 悔 盼
(例)甜:我的作文在校刊上刊登了,老师表扬了我,我的心里甜丝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改成转述句。
汤姆•索亚叹了一口气,对妈妈说:“妈妈,您可以帮我把门关上吗?”(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写句子。
(1)大厅里安静极了。
改写成夸张句:
(2)赖宁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调整词序,不改变原意:
(3)看到美国轰炸我驻南大使馆的暴行,我不能无动于衷。
改成反问句:
(4)诸葛亮对鲁肃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我自有妙用。”
改成第三人称转述:
(5)这是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
缩句:
18、按要求写句子。
(1)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了,春节一眨眼就到了。(仿写句子,用上夸张的写法)
他三天没吃饭了,特别饿。
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问妈妈:“什么时候我才能吃上饺子?”(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梦想是树,为你撑起绿荫;梦想是光,照融寒冬白雪;梦想是________________。(补充成一个排比句)
19、按要求写句子。
(1)妈妈说:“明天星期六,我带你去书城看书。”(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人都想听贝多芬弹奏这首优美的《月光曲》。(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船长威严的声音压倒了一切呼号和嘈杂。(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哈尔威船长是真正的英雄。(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小练笔(选做)
请你发挥自己的想象,把《江南春》改写成一段优美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