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5-2026学年(上)期末广州一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看拼音写词语。

    ào mì zǔ náo yán sù ēn cì

       

    juàn liàn   tuán   jù   cángmáng   chún   shú

     

  • 2、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

    1.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 )

    2.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     ( )

    3.地球自转一圈是23小时56分4秒,火星自转一是24小时37分。   ( )

    4.鲸的种类很多,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须鲸,没有牙齿;一类是齿鲸,有锋利的牙齿。( )

    5.更有趣的是,1877年,意大利的一位天文学家观察到火星表面有很多纵横的黑色线条,人们猜测这是火星人开挖的运河。       ( )

  • 3、知识拓展填空。

    新中国成立的时间是( ),中国的全称是( ),国旗是( ),国歌是( )。中国的语言是( ),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种。中国的首都是( )

  • 4、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用威力逼迫、恐吓,使人屈服。( )

    (2)形容光彩鲜明耀眼。( )

    (3)态度温和,可以亲近。( )

  • 5、快乐读书吧。

    1.《童年》是苏联作家________的小说。故事叙述了主人公________在父亲去世后寄住在________家中的生活历程。

    2.鲁迅的文学作品塑造了许多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的生活境况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缩影。我们通过这些“小人物”的故事,结合当时的背景就能更好地了解人物性格,体会人物命运。

    A.闰土   B.阿Q   C.孔乙己   D.孙少平   E.王利发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延伸阅读。

    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①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②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③。

    【注释】①砌:台阶。②回廊:回旋的走廊。③看花:赏花。

    【1】解释下列词语。

    ①胧月: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独:_________________

    【2】六(1)班同学就这首诗在学习群里展开了讨论,请你指出错误的说法,并说明依据。

    我觉得第_____位同学的说法是错误的,我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

  • 7、古诗阅读。

    江畔①独步寻花②

    [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③,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④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⑤啼。

    【注释】①江畔:江边。②独步寻花:一个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③蹊:小路。④留连:舍不得离开。⑤恰恰:这里形容鸟叫声和谐动听。

    【1】请你帮李亮把这首诗工整美观地书写下来,注意行款整齐、布局合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借助注释,我知道“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

    “留连戏蝶时时舞”一句中“留连”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前两句通过“花满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词描绘了春花明丽繁多的画面,后两句“时时”与“___________”相对,叠字的运用渲染了春意盎然的情趣。“自在”不仅是娇莺的客观姿态,也表现了诗人__________的心情。

  • 8、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____________,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____________

    1补全古诗

    2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二句写明月惊鹊、半夜鸣蝉,这是对夜晚宁静气氛的渲染烘托。

    B.第四句写蛙声,这是从侧面烘托丰年。

    C.第七、八句描写的是旧店难寻的困惑。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课内阅读。

    烂漫的点地梅(节选)

    点地梅开花了,怒放的点地梅十分美丽。紫艳艳的花儿,亭亭玉立地缀满枝头,仿佛一串串粘连在一起的紫色豆珠儿,散发着一阵阵浓浓的醉人芳香。阳光照耀下,花儿更紫得晶莹,紫得透亮,紫得鲜艳。天上是白悠悠的云彩,地里是紫幽幽的花儿。青藏高原的天有多蓝,云有多白,点地梅就有多美!

    【1】这段话主要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话中,写点地梅色彩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写点地梅香味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

    【3】这段话采用的修辞手法有______________

    【4】这段话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非连续性文本。

    【材料一】

    读什么书,取决于为什么读。人之所以读书,无非有三种目的。一是为了实际的用途,例如,因为职业的需要而读专业书籍,因为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读实用知识。二是为了消遣,用读书来消磨时光,可供选择的有各种无用而有趣的读物。三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如果是出于这个目的,我觉得读人文经典是最佳选择。

    (节选自周国平《经典和我们》)

    【材料二】2017 年我国成年国民在传统纸媒和电媒上的人均分配时间表

    读书时间

    读报时间

    看电视时间

    15.38分

    18.91分

    98.85分

    (选自中国新闻网)

    【材料三】

    加拿大的两位科学家将观看电视的人大脑神经与测试仪器连在一起,得出结论:电视主要是在和我们的身体而不是心智对话。具体来说,人类的心智至少需要半秒钟才能为复杂的刺激提供适当感觉闭合,而电视拒绝给我们这半秒钟。媒体研究专家卢格曼早在上世纪 70年代就认为,书籍是与我们左脑交流,电视使我们头脑中理智的部分休眠。

    因此,对于习惯电视画面的孩子来说,阅读印刷媒体是痛苦的,几乎令人无法忍受,它无法适应我们目光跳动的习惯。(摘自报纸)

    【1】上面三则材料是六年级的小宇同学在调查过程中搜集到的。从中可以看出,该同学搜集信息的渠道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一,周国平认为人们读书的目的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三则材料,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

    A.为了消遣,我们可以阅读各种无用而有趣的读物。

    B.我国成年国民看电视的时间远远超过读书读报的时间。

    C.阅读书籍是在和我们的右脑交流。

    D.人类的心智至少需要半秒钟才能为复杂的刺激提供适当的感觉闭合。

    【4】结合三则材料,你会对那些爱看电视不爱读书的小朋友提出哪些建议?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

  • 11、阅读理解。

    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

    那怎么——”

    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回壁,就把鼻子碰扁了。

    碰壁 我说 您怎么会碰壁呢 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

    你想 四周黑洞洞的 还不容易碰壁吗

    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恍然大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文中划“___”线句子加上标点。

    3碰了几回壁,就把鼻子碰扁了。实际上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四周黑洞洞的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段话是_______描写。

    6这段话表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课内阅读材料《开国大典》片段: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1读了文中划线的句子,使我想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四字词语。

    2“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说明了人们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3“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中的“直奔”可以换成“走向”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假如你是他们当中的一员,请把当时的心情写下来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现代文阅读。

    水葫芦之灾

    水葫芦学名凤眼蓝,别称水浮莲、假水仙等。原产于南美洲,后传播到世界上60多个国家。水葫芦外表并不丑:它浑身碧透,绿得醉人,簇簇紫花绽放若热带兰,花瓣上偶尔可见黄、蓝斑点,作为盆景置于庭院,不比荷花逊色。

    它生命力旺盛,在15~40℃的气温下,只要置于水中便能疯狂地繁殖开来。每株分出多支匍匐茎,茎端再长新株,八九天翻一番,90天内可分出25万棵新株。但养分低,猪吃了饿不死也不长膘。

    自上世纪60年代,水葫芦在国外已经声名狼藉,处处遭到斩杀。孟加拉人将引自德国的水葫芦称德国恶草。南非的水葫芦引自美国佛罗里达,人称佛罗里达恶魔。斯里兰卡的引自日本,被骂作日本苦恼。印度则称它为紫色恶魔

    水葫芦在各地抢占水面,影响航运,窒息鱼类,危害健康。泰国湄南河一发洪汛,一座座盘根错节的水葫芦岛屿浮游而下,猛冲桥洞,直接威逼首都曼谷的安全。维多利亚湖是非洲第一大湖,20世纪80年代水葫芦泛滥成灾,覆满湾口。一些船只夜泊开阔水面,夜间起风,一早起来就开不动了,四周被几万平方米的水葫芦团团包围,很多航线瘫痪。未经处理的各种废水排入湖中,湖水富营养化,水葫芦疯长成半人高的森林,致使鱼类死亡,湖水发臭,当地水产锐减,渔民失业。人们生活用水也发生困难,用湖水洗澡还会导致皮肤瘙痒。

    深受水葫芦之害的各地都已向它宣战。南亚各国采用人工捞取、火焰喷射、药剂喷杀、炸药爆破等手段加以销毁,可是过了三个月它照旧欣欣向荣。维多利亚湖畔的人们采用生物防治法,在湖区放养吃水葫芦的象鼻虫,但以繁衍100亿只象鼻虫计算,至少也要日夜不停吃上20年,才能吃光水葫芦。象鼻虫吃水葫芦还可能酿成更严重的虫灾。

    漂洋过海远道而来的水葫芦,竟然酿成了当今最大的绿色污染,这可是人们始料未及的啊!

    【1】根据句子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①比喻名声非常恶劣。_______

    ②没有想到的,在意料之外的。_______

    【2】下面对水葫芦的介绍,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浑身碧透,绿得醉人

    B.原产于南美洲

    C.生命力旺盛且养分高

    D.在国外声名狼藉

    【3】本文是围绕水葫芦的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呢?请梳理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水葫芦的外表美丽,生命力旺盛。

    水葫芦声名狼藉,处处遭到斩杀。

    孟加拉人——“德国恶草”

    南非——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紫色恶魔“

    _____

    ____

    南亚各国

    手段一:__

    手段二:____

    手段三:药剂喷杀

    手段四:______

    ______

    放养吃水葫芦的象鼻虫

    水葫芦成为当今最大的绿色污染。

    【4】“每株分出多支匍匐茎,茎端再长新株,八九天翻一番,90天内可分出25万棵新株。”这句话运用了____的说明方法,表现了____

    【5】下面是A方和水葫芦进行的辩论,请你结合文章提供的信息,谈谈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A方:水葫芦成为绿色污染,真是人类的灾星。

    水葫芦:我的特质是与生俱来的,是你们对我没有充分的了解,如今出了问题怪我,我不服!

    我的观点:_______

    理由:________

  • 1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我的农民父亲

    ①记忆中的农民父亲,只出过两次家门。

    ②第一次是在我上大学的时候。那时我学习很用功,不知不觉中,发现视力在下降,于是就给家里去了一封信,说汇点钱过来,买一副眼镜。一个晴朗的天气,瓦蓝的天空浮着几朵卷云。天空纯净的蓝,卷云白得透洁。同学们在上课,老师认真地讲,同学们认真地听。谁也没想到,一位老汉竟推门进来,愣愣地站在门口,目光不停地在教室里扫来扫去。他衣角卷曲着,手里拎着一个鱼鳞袋,刀刻的皱纹爬满了粗糙的脸,浑身上下散发着乡土的气息,骨子里却透着硬朗和康健。他不是别人,正是我的农民父亲。

    走出教室,父亲一把把我揽过来,两眼紧盯着我,急切地说:“孩子,快让我看看,眼睛到底咋啦?”我先是一惊,接着“扑哧”笑出声来,一字一句地说:“就是近视眼。你没看见,好多同学都戴着眼镜呢。”父亲得知我眼无大碍,才长(叹 舒)( )了一口气,微笑着拿出一些枣子和柿子给我。我很后悔没有在信里把话说清楚。这事听起来虽有趣,却让我感到了温暖,也更让我纪念和怜惜。

    ④还有一次,父亲离开家乡,是去年春播的时候。在朋友的帮助下,我开了一家羊汤馆。刚开业那会儿,生意很好,后来一落千丈。父亲听说羊汤馆生意不好,忙完农活,就急急赶到城里来。父亲来的第三天,我就去外地出差了。临走对父亲说,要半个月我才能回来,羊汤馆的事你先(照顾 照应)着。

    ⑤父亲没文化,更不懂经营和管理,可在半个月的时间里,濒临停业的羊汤馆,硬是让父亲给盘活了,纯收入一天比一天增多。

    ⑥出差回来后,我惊奇地请教父亲。父亲手一摆,淡淡地说:“小本生意,不要指望一口吃个大胖子。羊肉汤按成本卖给顾客,一分钱不多收,搭些功夫不算啥,我们只赚酒钱和菜钱。咱对得起顾客,顾客才乐意到咱这里来。”别说,父亲的办法还真灵,现在羊汤馆的生意好起来,四面八方的顾客都喜欢来光顾。这不,我正盘算着扩大规模呢。

    ⑦其实,我的父亲是农民,没文化,只懂得锄草和种地,哪懂什么经营之道。只是,无论对家人还是对别人,父亲心里装的总是慈爱和宽厚!

    【1】选择括号中正确的词语。

    【2】联系短文内容,理解词语的意思。 

    一落千丈:____________________

    濒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围绕父亲出家门写了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大意。 

    第一件事:_______________

    第二件事: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③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主要通过对父亲________描写、_____描写和________描写,形象地写出了父亲________的样子,体现了________

    【5】作者说自己的父亲“只懂得锄草和种地,哪懂什么经营之道”,那你觉得作者的父亲懂经营之道吗?结合文章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按要求写句子。

    1.那里常有被工人遗弃的装钉子的麻袋。(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尽量吧 店主微笑着说 保留一段时间——估计没问题 (加上合适的标点)

    3.他虔诚地把两枚硬币放在里面。(改为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鲁本对工人说:求您了!先生。我现在就想卖给您!”(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一个小蜜蜂展开柔嫩的翅膀,在阳光里快乐地飞舞。(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詹天佑修筑铁路。(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黄河大合唱》真让中华儿女骄傲,让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改写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进入了惨痛的相持阶段。(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句子练习。

    (1)雨点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只好打开电视,不声不响地听英语讲座。(改为双重否定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给句子换个说法,使句子意思不变。

    (1)即使这些设想能实现,又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类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按要求答

    1)他完成了一次又一次地巨的任

    修改病句:  

    2)我战胜了他却战胜你

    根据意思加点:

    最后了大家:  

    我和了:  

    3)厚厚的松脂在太光里闪闪出金的光彩。

    句:

    4受到损伤时就急地跳

    改成比句:

    5)表演吸引着观众

    句:

     

  • 20、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船长威严的声音压倒了一切呼号和嘈杂。(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哈尔威船长是真正的英雄。(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写作。

    书,可以丰富知识,陶冶情感,启迪智慧,还可以教我们怎样为人处事,它使我们的生活更精彩。请以“书使我们的生活更精彩”为题作文。

    要求:写清楚书给你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影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