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给下面的字组词,再换部首或用另一个读音组词。
蔼( )____( ) 缀( )____( )
轴zhóu( )____( ) 豁huō( )____( )
2、词句段运用
1.下课时,教室里摆开场子,吸引了一圈黑脑袋,攒着观战,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热闹。
(1)我能从“_________” “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感受到同学们看别人玩竹节人时的入迷,作者抓住了人物的_____________来表现。
(2)运用恰当的描写方法写人物读书入迷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下面的例句,注意加点的部分,想一想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选择一个话题,用这种方法说一说。
人们认为天体上若有生命存在,至少应有这样几个条件:一是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二是必要的水……三是适当成分的大气……四是要有足够的光和热,为生命系统提供能源。
(1)这段话是_____________结构,并且逐条列举出相关条件。这样写的好处是:可以使_____________清楚;可以把理由表达得_____________,条理分明。
(2)话题一:竞选班级体育委员
话题二:向妈妈请求,每周三放学后踢一会儿足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文回顾。
1.在《七律·长征》中,___把乌蒙山比作_____,在最后翻越岷山时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的感叹。长征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鞠躬尽瘁,_______”出自三国时_____的《出师表》。
3.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一批文人曾编造谣言,讽刺鲁迅对其幼子的慈父之爱。于是,鲁迅在《答客诮》中写道:“无情_______,________。”
4.南朝四百八十寺,__________。
5.一水护田将绿绕,__________。
6.这学期有许多课文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我最喜欢的是《____》,最令我感动的部分是_________________。
4、解释《竹石》中的词语。
咬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坚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颗明珠。它语言凝练,却能给我们带来无尽的遐想。请把下面的诗句补充完整,再选择其中一句,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你“看”到的画面。
①明月别枝惊鹊,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浪淘风簸自天涯。
③绿树村边合,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两山排闼送青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这首词的作者是______代的______。
【2】本词上片写明月清风的夏夜,以鸟惊、______、______、______这些山村特有的音响,把山村夏夜写得生机勃勃;下片以轻云小雨,______和______的突然出现,表现夜行乡间的乐趣。
【3】这首词流露出作者对______的喜悦和对______的热爱之情。
7、阅读古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这是一首词,词是诗的别体。其中“西江月”是______________。写出一个你知道的著名的词作品:《________________》。
【2】在这首词里,作者借“惊鹊”“鸣蝉”“蛙声”,使农村静谧的夜景洋溢着一派生机;更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显示了丰收在望的喜悦。
【3】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的上下两小节都写出了明月当空、繁星满天的晴朗夜空的美妙景色。
B.作者通过写茅店、社林、溪桥,突出了江南水乡的特点。
C.第一节的最后两句,作者主要是从嗅觉和听觉两方面加以描写的。
D.“路转溪桥忽见”一句中的“见”同“现”。
【4】请你展开想象,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写一写“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所描绘的夏夜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习题。
阳关曲·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这首词描写的是我国的哪一个传统节日( )
A.端午节
B.中秋节
C.清明节
D.重阳节
【2】词中的“玉盘”指的是______,你积累的哪首古诗词中也用了这个比喻?请写下来:__________, ________。
9、阅读《丁香结》片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①古人词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妖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②只是赏过这么多年的丁香,却一直不解,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今年的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③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直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
【1】文中引用“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第③节,说说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斗室外的三棵白丁香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作者花大量笔墨写这三棵白丁香。
B.作者在文中以细腻的笔调,描写出了一个色彩绚丽的丁香花的形象。
C.作者实写丁香花的形象,虚写寄托于丁香花的理念、志趣,创造出了一个深远的意境。
D.作者在文中一反古人寄托在丁香结上的情感,以开阔的胸襟为今天的读者开拓了一个“丁香结”全新的艺术境界。
10、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聚会时离不开数字终端,一个人时更是如此。如今在地铁、公交车里的上班族,几乎个个都作“低头看屏幕”状,有的看手机,有的掏出平板电脑或笔记本电脑上网、玩游戏、看视频。这部分人群被称为“低头族”。如今,“低头”早已不是一种现象,已然成为一种生活“时尚”!
材料二:快节奏生活、大城市通勤路线拉长,令属于自己的“整块”时间越来越少,一个人“行动”机会却增多,导致不少人只能抓紧碎片时间,通过数字终端进行娱乐休闲。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数字终端提供了丰富的应用程序,让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多彩。智能手机已成为低头族打发碎片时间的不可或缺的工具。
材料三:经常查看手机,一旦发现没有信息更新等情况就会失去某种存在感,甚至造成精神上、情感上的缺失。同时长时间接触电视及电脑,脑部过度刺激,会注意力不集中,从而降低学习和工作的效率,更使得自身视力不断下降,甚至由于长时间接收手机等带来的辐射,进一步降低了自身免疫力。
材料四:由于手机社交成为一种习惯,许多年轻人不知如何更得体地与人面对面交流,尤其是在家人面前。据《半岛都市报》报道,青岛张先生家人聚餐时,孙子孙女只顾玩手机而冷落了家里的老人,惹得老人愤而摔盘离席。
【1】写出你从材料中获取的信息。
________________
【2】请你写出“低头族”的几点坏处。
________________
【3】你的身边也一定有这样的“低头族”,请你提出合理的建议,帮助他们摆脱困扰: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与理解
少年闰土
(一)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____________。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____________。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二)
闰土又对我说:“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捡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
“管贼吗?”
“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月亮地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不知道——只是无端地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它不咬人吗?”
“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它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1】将短文中画线部分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短文的两个部分都写了一个画面,这个画面是__________。短文的第一部分是作者__________的画面,第二部分是闰土__________的画面。
(2)第一部分我们认识了一个__________的闰土;第二部分让我们认识了一个__________的闰土。这两部分对闰土的描写我们称为正面描写。
【3】《少年闰土》的作者是__________,本文选自他的短片小说《__________》。儿时的作者与闰土相比,显得孤陋寡闻,这样就更能衬托出闰土的品质。这样的描写与正面描写相对应,我们称为__________
【4】作者的语言与现代汉语有一些不同,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其间:____________________ 日里: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关于《少年闰土》这篇课文的描述,错误的是:( )
A.通过“我”的回忆,反映了“我”与儿时闰土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
B.通过“我”对生活环境的不满,流露出“我”对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的向往。
C.通过“我”对自己家富足生活的描写,说明闰土生活很贫苦。
12、课外拓展阅读
雷雨
晌午,太阳像个大火球,炙烤着大地。小树无精打采地耷拉着脑袋,蝉在枝头拼命地叫着。一阵大风吹过,吹得树枝乱摆。地上,成群结队的蚂蚁正在忙碌地搬家。不一会儿,风卷乌云,滚滚而来,天像是到了傍晚,一阵比一阵暗。刹那间,闪电似金鞭乱挥,这儿一道,那儿一道,煞是怕人。雷声像爆炸似的,“轰隆隆,轰隆隆”响起来。在这电闪雷鸣之中,“哗哗哗”,大雨从天上倒下来了,越下越大,天地间像挂上了无数的大珠链。雷雨中,行人打着伞在泥泞的小路上吃力地走着。白亮亮的雨点打在雨伞上,“啪啪”直响。渐渐地,雷声小了,雨点也小了。云散了。雨停了,太阳出来了,一条美丽的彩虹高挂在蔚蓝色的天空中,一股股清新的空气中夹带着泥土香味迎面扑来,天地间变得凉爽极了。
1.短文按下雨的过程,写了雨前、雨中、雨后的情景,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1)雨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雨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雨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文中各找出一个比喻句和拟人句,抄在下面。
比喻句:
拟人句:
3.填空:
( )的太阳 ( )的傍晚
( )的春风 ( )的雷声
( )的天空 ( )的小路
1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题。
花脸
冯骥才
①每逢年至,小闺女们闹着戴绒花、穿红袄、嘴巴涂上浓浓的胭脂团儿;男孩子们的兴趣都在鞭炮上,我则不然,最喜欢的是买个花脸戴。这是种纸浆轧制成的面具,用掺胶的彩粉画上戏里边那些有名有姓、威风十足的大花脸。后边拴根橡皮条,往头上一套,自己俨然就变成那员虎将了。这花脸是依脸形轧的,眼睛处挖两个孔,可以从里边往外看。但鼻子和嘴的地方不通气儿,一戴上,好闷,还有股臭胶和纸浆的味儿;说出话来,声音变得低粗,却有大将威武不凡的气概,神气得很。
②一年年根,舅舅带我去娘娘宫前年货集市上买花脸。过年时人都分外有劲,挤在人群里好费力,终于从挂满在一条横竿上的花花绿绿几十种花脸中,惊喜地发现一个。这花脸好大,好特别!通面赤红,一双墨眉,眼角雄俊地吊起,头上边突起一块绿包头,长巾黏脸垂下,脸下边是用马尾做的很长的胡须。这花脸与那些愣头愣脑、傻头傻脑、神头鬼脸的都不一样。虽然毫不凶恶,却有股子凛然不可侵犯的庄重之气,咄咄逼人。叫我看得直缩脖子,要是把它戴在脸上,管叫别人也吓得缩脖子。我竟不敢用手指它,只是朝它扬下巴,说:“我要那个大红脸!”
③卖花脸的小罗锅儿,举旱儿挑下这花脸给我,龇着黄牙笑嘻嘻说:“还是这小少爷有眼力,要做关老爷!关老爷还得拿把青龙偃月刀呢!我给您挑把顶精神的!”就着从戳在地上的一捆刀枪里,抽出一辆最漂亮的大刀给我。大红漆杆,金黄刀面,刀面上嵌着几块内闪发光的小镜片,中间画一条碧绿的小龙,还拴一朵红缨子。这刀!这花脸!没想到一下得到两件宝贝。我高兴得只是笑,话都说不出,舅舅付了钱,坐三轮车回家时,我就戴着花脸,倚着舅舅的大棉袍披刀而立,一路引来不少人瞧我,特别是那些与我一般大的男孩子们投来艳羡的目光时,使我快活之极。舅舅给我讲了许多关公的故事,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边讲边说:“你好英雄呀!”好像在说我的光荣史。当他告我这把青龙偃月刀重八十斤,我简直觉得自己力大无穷,舅舅还教我用京剧自报家门的腔调说:
④“我——姓关,名羽,字云长。”
⑤到家,人人见人人夸,妈妈似乎比我更高兴,连总是厉害地板着脸的爸爸也含笑称我“小关公”。我推开人们,跑到穿衣镜前,横刀立马地一照,呀,哪里是小关公,我是大关公哪!这样,整个大年三十我一直戴着花脸,谁说都不肯摘,睡觉时也戴着它,还是睡着后我妈妈轻轻摘下放在我枕边的,转天醒来头件事便是马上戴上,恢复我这关老爷的本来面貌。
⑥大年初一,客人们陆陆续续来拜年,妈妈喊我去,好叫客人们见识见识我这关老爷。我手握大刀,摇晃着肩膀,威风地走进客厅,憋足嗓门叫道:
⑦“我——姓关,名羽,字云长。”
【1】文中的“花脸”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对“关老爷”从惧怕到喜欢,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选择一处文中划线句做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抄写下列词语。
威风十足 | 凛然 | 嵌着 | 艳羡 |
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
14、现代文阅读。
千金一诺
①真爱的方式有许多种,实现诺言也是爱的一种方式。
②8岁时,我上小学三年级,我的姐姐当时正读初中,她是个很美的姑娘,亲友们因此很宠爱她。春节前,从广州出差回来的姑姑送给她一件样式别致颜色粉红的上衣作为新年礼物。在我饱含羡慕甚至是嫉妒的目光中,姐姐小心翼翼地把衣服藏在柜子里,急切地盼望着新年的到来。
③可是就在腊月二十九那天,邻居大哥的女朋友第一次上门做客,仓促之下伯父伯母没有准备好给她的礼物。正在他们手足无措之际,父亲毫不犹豫地把姐姐的新衣服送了过去,于是促成了一桩美满婚事。
④晚上,伯父来到我家,连连称谢并送来了买衣服的钱,父亲执意不收。送走了伯父,他喝住了正幸灾乐祸挖苦姐姐的我,然后安慰姐姐并答应新年那天一定让她穿上新衣服,姐姐不理睬父亲,躲在母亲怀里委屈地哭个不停。
⑤那时候爸爸妈妈两个人一个月的工资不足100元钱,家中的经济一点儿也不宽裕,而且在我们居住的偏僻小城里根本买不到那样漂亮的衣服。所以姐姐认为重新拥有那片粉红色只不过是个奢望罢了。
⑥第二天就是大年三十,父亲一大早就拿着家里仅有的30元钱去赶进北京的长途汽车,西单、东单、王府井、前门、大栅栏……他跑遍城内大大小小的商店商场,最后终于买到了和姑姑送的样式颜色都一样的上衣。
⑦在黄昏的暮色中,父亲风尘仆仆地赶回家,把衣服放到满脸惊诧的姐姐后上,没有说一句话。
⑧看着母亲给父亲清洗包扎挤车时碰破的手臂,我问:爸,你为什么一定要去买衣服?父亲轻轻抚摩我的头,淡淡地说了一句:让姐姐过个愉快的新年呀。
⑨泪水渐渐遮住了我的视线,一种深厚无比的爱意沿着父亲的手指抵达我幼小的心灵的最深处。
【1】文题千金一诺的意思是________;第⑤自然段中“所以姐姐认为重新拥有那片粉红只不过是个奢望罢了”,“那片粉红”指的是________
【2】第②自然段中“姐姐小心翼翼地把衣服藏在柜子里。”你体会到了________;第⑥自然段中划线句子与后文中________相照应。
【3】根据全文内容,用一句话概括父亲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在描写叙述时,紧紧抓住________这条线索来进行的;同时为刻画父亲形象,文章中还有一个自然段起了反衬、烘托作用,是第________自然段。
15、那位黑大哥就是一位非常出色的老师。(改为双重否定句)
16、句子加工厂。
(1)孩子们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孩子们在家中能照样有声有色地玩耍。(用恰当的关联词语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人生路上,有时一个微笑,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世间的美好。人生路上,_____,_____。人生路上,_____,_____。(仿照例句,续写两句话,与例句构成排比句)
18、请你写一个“人物说话时,可以不用‘说’来表达”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
19、句子练习。
(1)例:“我还有作业没有完成,不能和你一起去玩了。” 我婉言谢绝了伙伴的邀请。(写人物说话时,可以不用“说”来表达,请用其他的词代替)
①看着纷纷飞舞的雪花,她____________道:“雪精灵实在是太美了!”
②“路上注意安全,上课要认真听讲……”每天早晨上学前,妈妈总要______我。
③“加油!加油!” 操场上传来同学们的阵阵____________。
(2)盲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是随便说说罢了。”(改为第三人称转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月光下的丁香白的潇洒,紫的朦胧。(仿照例句的形式补充句子)
阳光下的月季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老人对我说她的心已经感受到我的琴声了。(改为直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精雕细琢(30分)
调查一下,你身边或所在地区有哪些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现象?针对这些不良现象,写一份建议书,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注意建议书的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