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恰当的关联词把下面的两名话连起来。
(1)这些“红花”开得密。那些褐色的枝条看不出来了。
(2)这些景色给人感觉“一年快完了”。这些景象给人的感觉是一年的“全盛时期”刚刚开始。
2、看谁写得准确又漂亮(看拼音,写词语)。
3、填上合适的词语(按课文)。
________的眼睛 ________的教授 ________的潭水
________的去处 ________的音符 ________的语言
________的清晨 ________的林子 ________的小令
4、按提示,填写诗句。
诗词古风中,诗人们为我们拉开了亲近大自然的序幕。沐春风,朱熹踏青泗水,感受“等闲识得东风面,________________”的万物生机;爱夏雨,苏轼畅游西湖,领略“黑云翻墨未遮山,________________”的奇丽景色;添新愁,孟浩然夜宿江边,引发“野旷天低树,________________”的孤寂心绪;隐山林,孟浩然田园会友,做出“待到重阳日,________________”的美丽约定。
5、看拼音,写词语。
xiū sè shuāi jiāo páo xiào dǐ yù fèi ténɡ yǎn lián
(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
chóu 一(______)莫展 (_______)怨
mí 猜(________) 书(_________)
6、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山川之美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翻译句子。请注意加点词需作出解释。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下列选项中,错误的一项是
A. 作者陶弘景为南朝人,此文是他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B. “高峰”、“清流”两句,采用从仰视到俯视的视角来描绘山川之美。
C. “青林”到“竞跃”数句,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了山川的生机勃勃。
D. “康乐”即其友谢中书,表达了作者希望与友人共享这山川美景的心愿。
【3】下列各项是对字词的理解,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A. “山川之美”与“实是欲界之仙都”中的“之”字用法完全一样。
B. “乱鸣”并不是“胡乱鸣叫”的意思,这里可以解释为“此起彼伏地鸣叫”。
C. “欲界”是佛教用语,指的是“我想要去的地方”,表达了作者的向往之情。
D. “与”本义为“赐予”,这里读作“yù”,可以理解为“置身于(其中)”。
7、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夕阳西下,
小桥流水人家, 断肠人在天涯。
古道西风瘦马。
【1】这首小令前三句共列出了(___)种景物,其中“昏鸦”的意思是(____),最能触发旅人对家的渴望的景物是(____)。
【2】以下说法不恰当的是( )
A. “小桥流水人家”与沦落异乡的游子对比,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B. “断肠人在天涯”表达了对远方游子的思念。
【3】这首小令和《天净沙·秋》都是描写秋天的,读一读,你觉得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诗歌,完成练习。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诗人采用点面结合的写法,描写了长征波澜壮阔的场面。诗人先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度概括出红军不畏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再现长征宏大的场面,接着精心选择过五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翻岷山五个典型事例,表现红军翻越万水千山的艰难。
【2】画线的诗句是围绕“_______”字来写的。读了这两句诗,我体会到了红军战士翻越岷山的喜悦心情,耳边仿佛听到了红军战士在欢呼:“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于这首诗歌的朗读,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红军不怕远征难”要读出红军“不怕难”的气概,语气要坚决,充满信心;“万水千山只等闲”中“只等闲”要放缓慢,读出红军把长征中的困难当作平常事的平淡语气
B.读第三、四句时要突出五岭山脉的绵延不绝和乌蒙山的气势磅礴,而“腾细浪”“走泥丸”则要读得平淡,表现出红军的“不怕难”
C.第五句要读出红军的欢快心情,读第六句时语气要低沉一些,以表达出对牺牲战士的缅怀之情
D.第七、八句应读出欢欣鼓舞的语气,因为红军历尽艰辛终于翻过了终年积雪的岷山,“更喜”二字既是红军当时喜悦心情的写照,也是红军对革命征途的展望,要重读
9、短文
董存瑞机智救八路
董存瑞小时候,最爱听八路军干部王主任讲抗日英雄的故事。他暗暗下定决心,要像英雄那样,勇敢地和日本侵略者做斗争。
一个下午,日本鬼子又来村里“扫荡”了。董存瑞知道王主任还在村里,就急忙跑出去找,正好迎面碰到了王主任。原来他是组织民兵掩护群众转移才留在最后的。这时村子已被敌人包围,出不去了。 董存瑞拉着王主任就走进自家的院子。“不行,鬼子搜出来了,会连累你们一家的。”王主任说着就要走。董存瑞堵住院门,坚定地说:“就躲在这里,我掩护你。”说着,他又帮王主任藏进墙角下的一堆破席卷里。就在这时,传来了鬼子的砸门声和狂叫声,紧接着“啪”的一声,院门被砸开了。五六个鬼子兵端着明晃晃的刺刀闯了进来,他们后面还跟着一个鬼子军官。
鬼子军官四处张望了一下,走到董存瑞面前,比画着“八”字,问道:“小孩,这个的有?”
董存瑞假装不懂,故意问道:“什么?手枪?我没有。”
“不是手枪,是八路的!”鬼子军官咆哮起来。
董存瑞摇摇头:“不知道。”
“说了,糖的大大的有;不说,死啦死啦的!”鬼子军官“嗖”地拔出寒气逼人的洋刀,架在董存瑞的脖子上。
董存瑞想起抗日英雄的故事,心里说:“杀头也不交八路!”他轻蔑地瞅了鬼子 一眼,干脆地回答:“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鬼子军官见吓不着他,一挥手,鬼子兵就开始搜查了。他们翻箱倒柜,闹得鸡飞狗跳,什么也没搜着。
鬼子军官还不死心。突然,他看到了墙角下的那堆破席卷,转过头来盯着董存瑞:“小孩,那里,八路的有?”
董存瑞心里“咯噔”一下:“可不能让鬼子发现王主任啊!”但他很快镇定下来, 灵机一动,走上前去,抱起一捆积满灰尘的破席卷,使劲摔到鬼子面前,“这里面还能藏人?”一阵呛人的灰尘腾起来。鬼子连忙捂着鼻子,转身灰溜溜地走了。 就这样,董存瑞用自己的勇敢机智,掩护了八路军干部。那一年,他才12岁。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轻蔑——( ) 镇定——( ) 坚定——( )
2.说一说文章中哪儿让你好笑?哪儿让你担心?哪儿让你佩服?
3.读了这个故事,你认为少年董存瑞是个怎样的人?
4.有人说:“我们生活在和平社会,学习董存瑞这样的小英雄没什么意思了。”你怎样看待这种说法?说出理由。
10、阅读感悟。
网上有人问:让孩子们背诵他们根本不懂的古诗词有什么意义呢?
网友冬日暖阳:我们儿时背诵的古诗词,像是看不懂的画面,但它已存在于我们的心里。等到将来某一天,我们遇到了某个风景,某种心情,就忽然明白了那句诗,那首词,并能很自然地吟诵出来,而不是只会说:“哇,太美了!”“啊,真好呀!”
网友诗与远方:说得对!比如,春天微风拂面、鲜花盛开,就会想起“等闲识得东风面, ”。夏天,看到骤雨奇景,就会想到“黑云翻墨未遮山, 。”秋天,看到枫叶变红,就会想起“停车坐爱枫林晚, ”。冬天,看到雪中梅花,就会想起“梅须逊雪三分白, ”。
网友相信明天:由此可见,孩子们背诵古典诗词是有积极意义的。
【1】结合语境,在材料中填入积累过的诗句。
【2】根据材料和生活实际,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生活中的自然风景常常能激发人的诗情。( )
(2)生活和诗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
(3)这则材料的主要观点是:背诵古诗词对于孩子们来说是有积极意义的。( )
(4)背古诗词不仅仅是为了现在用,更是为了以后用。( )
【3】请用一段话表达“小学生背诵古诗词是有积极意义的”这一观点。(先总说观点,再逐条说明理由,理由最少写三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①两年多前,我给留学生上汉语课。一次,下课拖延了几分钟,有个巴西男生举手说:“老师,下课了,我的弟弟妹妹饿了。”我不解:“你弟弟妹妹也来中国了吗?”学生们顿时哄堂大笑。下课后我看见门外趴着七八条狗,五六只猫,它们一字排开,安静地等待着。狗狗们看见了巴西男生,兴奋地摇着尾巴。男生从书包里掏出火腿肠分给狗狗,一些女生也拿来饼干或猫粮给猫儿喂食。原来,留学生管校园里的流浪狗叫弟弟,流浪猫叫妹妹。
②教学楼后面原是一片空地,长着杂草和几棵大树,那是猫狗们的栖息地。冬天,它们围着树干晒太阳,夏天在树下纳凉,更多的时候是在草丛中嬉戏玩耍。空地离学生餐厅不远,每当用餐时间过后,狗儿猫儿便安安静静地分享大学生们遗弃的食物。大概是营养太好的缘故,狗儿猫儿都体态肥硕,皮毛发亮。
③一次我跟教学楼的保安聊天,保安师傅说:“校园里的野狗野猫大概跟读书人在一起久了,也有文化了,蛮懂规矩的。”我也注意到了:它们从来不叫嚷,总是悄无声息走过人们身边;遇到自行车或汽车,会迅速窜进绿化地带躲避;把粪便拉在草丛里;也从不进入任何一栋建筑物,只在门外张望。后来寸土寸金的校园里要造新停车场,占用了那块空地,猫狗们便向对面的公园迁徙。
④从公园穿行而过,经常见到晨练的老人和跳舞的阿姨给猫狗们喂食。有一只花猫居然成了公园里的猫公主,它经常占据着大门左边第三张长椅,趴在上面睡觉,谁赶它都不肯让出地盘。有时来喂食的人没看见猫公主,只消在长椅边叫几声“咪咪”,猫公主会立刻回来。一次,一对小情侣走累了,四处找不到空座椅。那女孩走到猫公主身边,说:“咪咪,你过去一点好不好?”猫公主伸了个长长的懒腰,不大情愿地挪到长椅另一头继续睡觉。小情侣坐在它身边,人和猫相安无事。有人掏出手机摄下了这温馨和谐的一幕。
⑤二十多年前在法国读书时,常看见法国小孩子吃完点心,会跑到门前花园里跳几下,为的是把身上沾的饼干或面包屑抖落在地上喂鸟。倘若庭院里种有果树,顶部的果子是不会摘下来的。法国人说,自己吃饱了,要给鸟儿留一点。后来,我也习惯了每天早餐后,将盘子里的面包屑撒在窗台上喂麻雀。听见窗外传来叽叽喳喳的声音,我觉得很快乐。
⑥善待动物,尊重它们的生命,应该是文明社会人类的职责。
【1】文中的“弟弟妹妹”是指______________;“相安无事”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自然段主要写野猫野狗“蛮懂规矩”的,主要表现在:
(1)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
【3】读第④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具体语句说说你读后的主要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⑥自然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第⑤自然段的内容,谈谈你对第⑥自然段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外阅读,回答问题。
永不凋谢的玫瑰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是乌克兰一所乡村中学的校长,早已过世了,他记下过这样一则真事:
校园里的花房里开出了二朵最大的玫瑰花,红艳艳的花朵就像一张可爱的婴儿的笑脸——你肯定从来都没见过这么大、这么美的花儿!全校的同学都非常惊讶,每天都有许多同学来看。
这天早晨,又有许多同学来观赏玫瑰花。他们一边看,一边赞不绝口。这时,来了一个大约五六岁的小女孩,她径直走向那朵最大的玫瑰花,摘下来,抓在手中,从容地向外走去。
同学们惊讶了,有的非常气愤,有的甚至要上前制止那个小女孩。正在旁边散步的苏霍姆林斯基校长看到了,走过去,弯下腰,亲切地问小女孩:“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
“妈妈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妈妈有点不相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我再把花送回来。”女孩害羞地说。
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同学们不语了,教育家的心颤动了。苏霍姆林斯基校长牵着小女孩,从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她说 这朵是奖给你的 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 这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 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
是啊,纯洁、善良、美好的心灵不正是一朵永不凋谢的玫瑰吗?
给下面词语中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玫瑰________ (guì gui) 从容________ (cōng cóng)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惊讶—________ 观赏—________
(3)在文中第7自然段的空白处中加上恰当的标点。
(4)文中“惊讶”一词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同学们“惊讶”是因为什么?第二次“惊讶” 又是因为什么?
13、阅读理解,完成练习。
儿童的奇想与发明
任何一项发明创造都离不开创造灵感。而孩子们天真无邪的问题和常人眼中的“异想天开”,在发明者看来却是创造的源泉。
1821年的一天,德国有个农家女孩拿着妈妈的木梳在家门口玩耍。玩腻了,她想出个新花样:找来两张纸片,一上一下贴在木梳上,把它放在唇边,谁知竟呜哩呜哩吹出声了。一个叫布希曼的音乐家路过,被这奇妙的声音吸引住了。他仔细观看了女孩的“杰作”,回家后,综合女孩的木梳、中国古笙和罗马笛的发音原理,制成了第一支口琴。
无独有偶,听诊器的发明灵感也来自儿童。一次,法国医生雷内克到一位患心脏病的贵妇家去诊病。由于病人过于肥胖,传统的叩诊法无法测得准确的心率,又不便直接用耳朵贴在患者胸部听诊,医生十分为难。回家的路上,他看到一群孩子在一根圆木的一头用针刮划,而另一群孩子把耳朵贴在另一头。出于好奇,他凑上前去,竟清楚地听到了圆木那头的声音。这件事启发了雷内克,不久,听诊器问世了。
一次性成像照相机是美国人兰德的发明,提醒他进行这项研究的是他的小女儿。一天,兰德和女儿去公园游览。他给女儿拍了许多照片,拍完后,孩子急切地向爸爸要照片。孩子的要求促使兰德花了好多年工夫研究一次性成像问题,终于在1947年成功地研制出一次成像照相机。
非裔美国人毕寇是位身手不凡的机械师。他的儿子是个报童,整日奔波送报,脚踏车上的链条常常脱落,儿子为此十分苦恼。于是,毕寇用塑胶做了些齿轮,再用木工工具加工,给孩子造了世界上第一辆“两轮传动”的脚踏车──用踏板的力量同时带动两个轮子,这种车能畅行于郊外崎岖的小径。
与前几位相似,发明隐形眼镜的比斯特得益于儿子的恶作剧。一天,他正聚精会神地读报,突然,鼻梁上的眼镜被调皮的小儿子打落在地。比斯特正要发火,小儿子却拾起碎镜片,贴在眼前大叫起来。比斯特拿过镜片,果然看到了地上爬行的蚂蚁,他灵机一动,既然碎镜片可以脱离镜架看东西,把它装在眼球上,看东西不是更方便吗?就这样,隐形眼镜诞生了。
在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有发明创造的契机。发明并不是件高深莫测的事儿。我们今天的许多“文明的奇迹”,最初都源自儿童的创造、发现与奇想。只要你拥有一颗敏锐的心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也可以成为一个小发明家。
(1)读完文章,我们知道了 、 、 、
、 的发明创造与源泉都与孩子有关。
(2)读一读,想一想,完成下面的表格。
文章题目 |
|
文中列举的事例
|
|
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
|
读后感受 |
|
14、课内阅读理解。
【材料一】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地去看。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材料二】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1】选出对文中两次写到闰土的外貌和衣着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者表现少年闰土的天真、可爱,后者表现中年闰土的苍老与麻木。
B.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中年闰土饱受生活的摧残,从外表到内心变化之大超乎想象。
C.中年闰土的变化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不过是“我”多年未见,突然再见,不能接受而已。
【2】选出对于画横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紫色的圆脸”说明少年的闰土常年在海边或户外劳动,是一种健康可爱的脸色。
B.少年闰土颈上套着银项圈说明他父亲很爱他,也可以看出那时闰土家境还好。
C.“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说明中年闰土生活习惯不好,爱抽烟,不爱惜身体。
【3】作家刻画了一个聪明、机智的小英雄形象——闰土,其真实写作目的是( )
A.说明闰土是“我”心中最重要的朋友,“我”对他充满了敬佩之情。
B.说明闰土给“我”带来了有趣的故事,让“我”的童年充渴了快乐。
C.说明童年的故乡是美好的,少年闰土的生活是自由的,充满无穷无尽的乐趣让“我”羡慕和神往。
【4】这两段文字都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结合材料二展开想像,闰土的人生可能经历了些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按要求完成句子。
(1)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用上加点字仿写一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月亮穿过微云,月光洒在海面上。(将这句话描写得更具体、生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闰土又对我说:“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马宝玉纵身跳下悬崖,把那只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扑到自己的床上,一心想着明天雨点儿打在雨衣上的事。(请根据这句话想象补充雨点儿打在雨衣上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句子训练营。
1. 但桑娜坐着一动不动。(用加点词语造句)
2. 我替你担心。(扩句)
17、下面这几句话体现了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请你仿照例句写一写你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的心理。
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完成下面句子。
(1) 我被聘为北大生物副教授一职。(改病句)
(2)农业的意义对于生命科学十分巨大。(改病句)
(3)我被其他孩子“选”成了班长。(改为反问句)
(4)人类被很多疾病困扰。(改为感叹句)
19、按要求写句子。
(1)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
(2)闰土又对我说:“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
(3)载入史册的合影 饱经风霜的脸 屏幕前的老师(选择一个短语,把你想到的用一段话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
20、这些哲理,人类怎么可能完全领悟?(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
题目: 的智慧
提示:人,无疑是最有智慧的;动物,也是充满灵性的。在你的记忆中,谁最有智慧呢?他(它)的智慧又是通过哪些方面或哪几件事例表现出来的呢?
要求: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再从不同的方面或者选取不同的事例来写。注意条理清楚,内容具体,详略得当,语句通顺,表达真情实感。字数不少于400字。(文中不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