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会根据要求填空。
(1)在本学期我们学习了邓小平的有一句充满爱国激情的话_____________
(2)元稹在《菊花》中表明,他不是偏爱菊花,而是觉得菊花有不畏严寒,迎风傲雪的精神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这句话让我体会到: ___________
(4)通过学习,我们认识了俄国作家________笔下的桑娜和渔夫,被他们__________的品质所感动。
(5)“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这句话运用了______的修辞,其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括号里填上表示“看”的词语。
(1)我跑到窗前,不住地朝街上( )着。
(2)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 )。
(3)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 )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
(4)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 )这鲜红的国旗。
3、赞美长江的诗有很多,如:
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 。
万里长江横渡,________ 。
峨嵋山月半轮秋,________ 。
天门是断楚江开,________ 。
孤帆远影碧空尽,________ 。
日出江花红胜火,________ 。
一道残阳铺水中,________ 。
4、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 反义词
( )—— 徘徊 ——( )
( )—— 充足 ——( )
( )—— 压抑 ——( )
( )—— 严峻 ——( )
5、辨字组词。
免( ) 惹( ) 厉( ) 浆( )
勉( ) 诺( ) 励( ) 桨( )
挽( ) 偌( ) 历( ) 奖( )
6、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本诗的作者是宋代的苏轼,他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___________”。
【2】本诗前两句中“跳珠”“乱入船”两个词语写出了雨______的特征。“黑云翻墨”和“白雨跳珠”是两个形象的比喻,把乌云比作_______,把雨比作________。这两句诗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心情是(______)。
A.悲伤 B.平静 C.喜悦 D.焦急
【3】(1)本诗后两句中“______”一词写出了雨去得快的特征。
(2)写出有关雨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理解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给下列句子中标下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或解释。
烈火焚烧若等闲( )
A. fén B. lín
【2】给下列句子中标下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或解释。
粉骨碎身浑不怕( )
A. 全身 B. 全
【3】给下列句子中标下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或解释。
要留清白在人间( )
A. 高尚的节操 B. 青色和白色
【4】用自己的话说说最后两句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古诗内容及你的积累填空。
(1)“粉骨碎身浑不怕”这一句借石灰表现了作者________的精神。
(2)“要留清白在人间”这一句表现了作者________的追求,由此我想到了王冕《墨梅》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从石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表现了诗人不怕“________”,不怕“________”的意志和节操。
8、阅读
【材料一】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__________。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材料二】寒食①孟云卿
二月②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③,不独明朝④为子推。
(注释)①寒食:节名,在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因介子推是被火烧死的,晋文公便下令这一天禁火寒食。②二月:寒食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若冬至在十一月上旬,或是冬至到来年二月间有闰月,则寒食就在二月。③无烟火:寒食节禁火,但穷人常常断炊,不禁也无火。④明朝( zhao ):明天。
【1】补充【材料一】中空白处的诗句。
【2】【材料一】中《寒食》一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表明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一点。
【3】【材料二】结合注释写出“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的意思。3分
___________
【4】传统节日寄托着人们的感情,请写出与这个节日相关的诗句,并标明出处。
诗句:_______ 诗题:________
诗句:_______ 诗题:________
【5】试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两首诗在选材立意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_________________
9、非连续文本阅读。
【材料一】会徽主体是一汉字“冬”,字形由冰雪运动赛道和飘舞的丝带组成,下方是奥运五环标志,英文BEIJING和2022分列“冬”下方两侧,整个画面体现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之意。
冬奥会会徽的寓意是:名为“冬梦”的会徽以汉字“冬”为灵感来源,上半部分展现滑冰运动员的造型,下半部分表现滑雪运动员的英姿。
中间舞动的线条流畅且充满韵律,代表举办地起伏的山峦、赛场、冰雪滑道和节日飘舞的丝带,为会徽增添了节日喜庆的视觉感受。北京2022年冬奥会会徽把中国文化底蕴、现代国际风格、冬奥运动特征融为一体,生动彰显了当代中国的时代风貌和文化魅力。
【材料二】2月20日,北京冬奥会闭幕,除了奥运健儿们的精彩表现之外,“科技冬奥”也同样成为本次奥运会的一大亮点。运动员创造更好成绩的背后,是无与伦比的科技保障。从“最快的冰”到“百米级、分钟级”的精准气象预报,从“连冰花都能看得清”的赛事转播,到智能机器人的广泛应用,本届冬奥会一共有212项技术落地,其中有33项技术更为首次使用。不仅如此,后冬奥时代,冬奥科技成果还将从冬奥会走向城市发展的应用场景,飞入寻常百姓家。
【材料三】
近四届冬奥会金牌榜情况统计表
届别 | 举办地 | 举办时间 | 金牌榜三甲 | 中国金牌榜名次 |
21 | 加拿大温哥华 | 2010年 | 加拿大、德国、美国 | 第7名 |
22 | 俄罗斯索契 | 2014年 | 俄罗斯、挪威、加拿大 | 第12名 |
23 | 韩国平昌 | 2018年 | 挪威、德国、加拿大 | 第16名 |
24 | 中国北京 | 2022年 | 挪威、德国、中国 | 第3名 |
【1】阅读材料一,我们知道了本次奥运会会徽的名称是________,字形是由________________组成,这个会徽从内涵上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材料三的图表中你读到了哪些信息?(至少写出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阅读以上三则材料,请你至少从两个方面谈谈你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读下面这节诗,做练习。
丁 我们铭记着中华母亲的功德,
更不忘她承受的千灾百难。
黄河纤夫拉不直问号般的身躯,
长城的古砖挡不住洋炮的弹片。
丙 啊!是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
让东方雄狮从噩梦中奋起。
甲 先驱者的热血复苏了千年冻土,
神州才露出青春的笑脸,
乙 “春天的故事” 响彻大江南北,
中华啊!展开了崭新的画卷。
【1】第一句诗在文中起________的作用。
【2】描写祖国曾经遭受屈辱的是第_______句。
【3】 “东方雄狮” 喻指 ,让“东方雄狮从噩梦中奋起” 的“七月的星火” “ 南湖的航船” 象征 。
A. 中国共产党 B. 中国
【4】 “春天的故事’ 响彻大江南北” 意思是( )
A. 改革开放的号角在中华大地奏响,全国人民奋力建设小康社会。
B. 毛泽东同志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的世纪之声。
C. 无数革命先烈前赴后继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在中华大地上谱写一曲曲动人的篇章。
【5】 “中华啊!展开了崭新的画卷” 是指( )
A. 中华大地向世人展示了壮丽如画的锦绣山川。
B. 中华儿女用智慧和勤劳建设祖国,中华大地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
C. 中华儿女把建设祖国的宏伟蓝图展现在世人面前。
11、阅读理解。
月光曲(节选)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①皮鞋匠静静地听着。②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③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④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⑤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⑥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⑦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⑧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醒过神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1】在选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幽静——______ 沉醉——______
【2】选文第一自然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二自然段中第②③句描写的音乐节奏是___________的,第④句表现了乐声的___________,第⑤⑥句表现了乐声的_____________。(填序号)
A.逐渐增强 B.轻柔舒缓 C.高亢激昂
【4】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给了他灵感,使他创作出了著名的《月光曲》?有人说是美妙的月光,有人说是遇见了知音,你认为呢?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马可波罗游记
六百多年以前,一本书出版了,它轰动了整个欧洲。人们争着阅读,有许多旅行家、探险家,更是 ài bù shì shǒu 。这本书,就是马可波罗所著的《马可波罗游记》。 ‖
马可波罗是意大利人,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探险家和旅行家。他到中国以后,(发展、发现、发明)这个文明古国,比他的祖国和他所到过的其他国家,更为强大和繁荣。于是他在中国居留下来,继续进行考察工作,后来,还在中国政府担任官职。
马可波罗在中国居留了二十几年,才返回他的祖国。他把亲身的经历,写成了一部游记,向意大利和欧洲的人报道了他在中国考察和服务的实况。 ‖
在《马可波罗游记》这本书里,他衷心地赞扬了中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地方辽阔,shān hé zhuàng lì ,城市繁荣,物产丰富。由于当时的欧洲人,对中国的丝绸最感兴趣,所以他在书中特别详细地介绍了中国丝绸生产的情形。 ‖
当时的欧洲人,不相信中国如他所说的那样强大和富庶(shù),尤其是马可波罗每次写到中国的物产和人口等时,常用“百万”做单位,因此人们时常开玩笑,称他为“百万先生”。但是他郑重地说:“我并没有夸大和说谎,我所说的还不及所见的一半呢!”以后,许多旅行家(继续、连续、陆续)前来中国观光和考察,(证明、证实、论证)了马可波罗在游记中所写的都是事实。
马可波罗喜欢中国,对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直到现在,大家还常怀念和尊敬他。 ‖
1.根据拼音写汉字。
2.在文中括号里,选择一个最恰当的词,打上“√”。
3.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近义词:丰富——( ) 富庶——( ) 郑重——( )
反义词:强大——( ) 繁荣——( ) 赞扬——( )
4.读文段,填空。
(1)马可波罗是 人,他写成了一部 ,叫《 》。
(2)马可波罗在书中衷心地赞扬了中国 、 、 、 物产丰富。
(3)马可波罗对 作出了重大贡献。
5.从们笑称他为“百万先生”中,你体会到:
。
6.本文已用“‖”分为四段,请写出第二段的段意。
第二段:
13、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中“一幅感人的图画”是怎样的“一幅画”?画上都有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一位哲学家带着一群学生去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许多国家,拜访了许多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满腹经纶。
在进城之前,哲学家把他的学生带到郊外的一片草地上,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成了饱学之士,现在学业就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
学生们围着哲学家坐了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学生们说:“坐在旷野里。”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学生们说:“旷野里长满杂草。”
哲学家说:“对,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的是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学生们非常惊愕,他们都没有想到,一直在探讨人生奥妙的大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竟然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
一个学生首先开口:“老师,只要有铲子就行。”哲学家点点头。
另一个学生接着说:“用火烧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哲学家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个学生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学生,他说:“斩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大家一个一个都讲完了,哲学家说:“课就上到这里了。你们回去后,在住宅附近按照各自的办法试一试。至于这里的杂草,由我负责根除。一年后,有了结果,我们再来相聚。”
学生们各自按照自己的办法除草。第二年春天,小草又偷偷地钻出了地面。唉,效果不好!不过,他们还是按照约定来相聚了。
学生们来到郊外发现,原来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杂草丛生,而是变成了一片长满麦子的庄稼地。他们围着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
哲学家去世了。学生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在最后补下了这样的内容:要想根除旷野里的杂草,最好的方法是种上庄稼,让有用的东西占据它。同样,一个人要想铲除心灵中丑恶的东西,最好的方法就是_________________。
【1】联系上下文,写出下面词语的意思。
满腹经纶:____________________
斩草除根:____________________
【2】哲学家最后一课提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学生们却认为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于铲除杂草,学生们和哲学家有着不同的方法,其结果也不同,填一填。
学生们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
哲学家的方法:______________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本文内容和你的理解,在文中的横线上把结尾补充完整。
【5】文中的哲学家是怎样教学生懂得一个深奥的人生哲理的?
____________________
15、改转述句。
1.渔夫说:“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笑着对我说:“让我看看你的马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句子练习。
1.这是我在高原见到的唯一的一株柳树。(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保存生命却要付出怎样难以想象的艰苦卓绝的努力?(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用关联词改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是一种多么坚强的精神。(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小青石对小黑石说,它讨厌过这样安静的生活。(改为直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
19、姑娘说:“哥哥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改成转述句)
_____
20、按要求改写句子。
1.我当前的不幸处境,难道不是世界上很少有的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
2.为了不滑下来,他不得不用两只手狠狠地抓住雄鹅的羽毛。(改为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
3.我不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
4.成长路上的关爱、叮咛与教诲,我都将铭记在心。(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
21、妙笔生花。
任选其一完成习作。
(一)汉字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选择一个你感受最深的汉字写一篇习作,可以从下面的字里选,也可以选其他的字。可以写生活中发生过的事情,也可以写想象故事。要求:想清楚自己要表达的中心意思。注意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的方面或选择不同的事例来写,要将重要的部分写得详细些、具体些。
例字:笑 赛 酸 喜 亡 忧 惨 甜 泪 暖 悔 妙 忙 福 盼 梦
(二)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一定是同学们最开心、最快乐的时候。请选取最令你难忘的一次课间活动写下来。要求:写清楚活动过程,把印象深刻的部分作为重点来写。写活动的场面时,既要关注整个场景,也要注意同学的表现,写一写他们的动作、语言、神态。把活动中的体会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