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回眸名篇。
(1)《七律•长征》运用了“点面结合”写场面的写法。其中,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是“面”的描写,表现出红军______的英雄气概。
(2)《丁香结》是一篇______(体裁),作者从“丁香结”的色、_____、_____、姿等不同角度,刻画出了丁香结鲜润、______的形象。“丁香结”象征________,文章也留给我们深刻的启示:___________
(3)《只有一个地球》一文,运用列数字、____、____等说明方法,科学地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目前人类还无法移居、_________几方面的内容,从而有力地说明“________”的事实。
(4)《伯牙鼓琴》节选自《_____》,文章以“琴”为线索,讲述了“听琴——赞琴——_____”的故事,呈现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____”,用“______”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2、写出下面多音字的读音,并组词。
乘____( ) ____( )
畜____( ) ____( )
泊____( ) ____( )
冠____( ) ____( )
挣____( ) ____( )
煞____( ) ____( )
3、根据语境,填入合适的诗词句
1.我乘船旅行,突然乌云翻滚,大雨倾盆,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晴朗的夏夜,我信步来到河边,听蛙声阵阵,嗅风儿吹来的稻香,真是“_________,________”。
3.诗人与朋友喝完酒后,约定重阳节时前来赏菊花,这真是“________,__________”。
4、填空
1.古诗文填空。
(1)等闲识得东风面,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听取蛙声一片。
(3)绿树村边合,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乌蒙磅礴走泥丸。
(5)九曲黄河万里沙,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课文内容,在横线上各填一个四字词语。
___________的村长,____________的桑娜,___________的贝多芬,_________的伯牙……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给我们留下了永远的记忆。
5、看拼音填空组词。
là (_______)月 (_______)烛 qī (_______)凉 (_______)息
xíng 绞(_______)执(_______) huáng 惊(_______)金(_______)
zàng 埋(_______)宝(_______)
6、古诗阅读能力考查
(材料一)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
(材料二)于谦,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明仁和(今杭州)人。出身仕宦世家。从小聪颖过人,承习家教博览群书,尤其喜读苏武、诸葛亮、岳飞、文天祥等人著述,崇拜他们的正直气节。12岁的于谦写下《石灰吟》,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祥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因此,这首《石灰吟》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于谦人生的追求。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材料三)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______,______。([清]郑燮《竹石》)
【1】有同学对(材料一)中的“焚”字不理解,请你从汉字的字形、字义、字用等方面大胆解读“焚”字。____________________
【2】补充(材料三)中空白处的诗句。
【3】阅读(材料一、二),下面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毛泽东《七律·长征》“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的“只等闲”与《石灰吟》中的“若等闲”,有异曲同工之妙。
B.于谦用“要留清白在人间”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C.于谦采用拟人化手法,把抽象的概念表现得形象生动,把石灰人格化。
D.诗人于谦是一位与岳飞齐名的民族英雄,《石灰吟》与《游子吟》相似,都是思乡思亲诗,表达诗人思念故乡与亲人的情怀。
【4】(材料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材料一、三)两首古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_________________
【5】《孟子》有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请结合(材料一、二、三)或平时的阅读收获,写出你对孟子这句话的理解与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1】下面加点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阿(ā)谁 冢(zhuó)累累
B.狗窦(doù ) 雉(zhì)
C.松柏(bǎi) 舂(chūn)
D.羹(gēng) 贻(yí)
【2】下面关于这首诗中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冢(zhǒng):山顶。
B.舂(chōng): 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皮壳或捣碎。
C.贻(yí):送,赠送
D.雉:野鸡
【3】这是一首乐府诗,关于乐府诗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汉乐府民歌内容丰富,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社会生活,艺术上刚健清新,其五言、七言和杂言的诗歌形式,是文人五七言诗歌的先声,是中国诗歌史上宝贵的财富。
B.乐府初设于汉代,是当时“少府”下辖的一个专门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机构。
C.公元前112年,汉王朝在汉武帝时正式设立乐府,其任务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
D.汉乐府诗常常是选取生活中典型的片断,使矛盾集中在一个焦点上,既避免过多的交代与铺陈,又能反映广阔背景,
【4】“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一句采用的修辞手法是( )
A.比喻 B.拟人 C.对仗 D.夸张
【5】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抒情诗,诗歌依照人物回家的情景,由远及近,逐层描写。
B.开篇便不同凡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平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实却耐人寻味,颇见功力。
C.诗的最后两句对老兵的动作描绘中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
D.《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
【6】下面关于这首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全诗通过对一个久别家乡重归故里的老兵回家时所见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他的孤独和凄凉,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无情,也体现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和憎恨之情。
B.全诗写尽了人生苦难、社会遭遇,乃至更多人同样的遭遇,对社会发出强烈控诉。
C.全诗截取老兵归家的片段描写,有人物言行描写、心理描写、还有环境描写。
D.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质朴,且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颇具特色,也颇能体现汉乐府即景抒情的艺术特点。
8、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山川之美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翻译句子。请注意加点词需作出解释。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下列选项中,错误的一项是
A. 作者陶弘景为南朝人,此文是他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B. “高峰”、“清流”两句,采用从仰视到俯视的视角来描绘山川之美。
C. “青林”到“竞跃”数句,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了山川的生机勃勃。
D. “康乐”即其友谢中书,表达了作者希望与友人共享这山川美景的心愿。
【3】下列各项是对字词的理解,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A. “山川之美”与“实是欲界之仙都”中的“之”字用法完全一样。
B. “乱鸣”并不是“胡乱鸣叫”的意思,这里可以解释为“此起彼伏地鸣叫”。
C. “欲界”是佛教用语,指的是“我想要去的地方”,表达了作者的向往之情。
D. “与”本义为“赐予”,这里读作“yù”,可以理解为“置身于(其中)”。
9、阅读练习。
风大作时,能逆( )吹牛马使倒( )行,或擎( )之高二三丈而坠( )。
【1】在括号内给加点的字注音。
【2】解释下面各字在句中的含义。
作:__________ 逆:__________
擎:__________ 坠: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们一起努力
坐在电视机前,泪水已爬满了我的脸庞。
有一名老师,他张开爱的双臂,在地震来临时,紧紧地护住了四个学生,死也不放弃。他就是普通而不平凡的谭千秋老师,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表现出人性的伟大,让有限的生命成为了永恒。
有一位同学,在地震来临时,面对摇摇欲坠的围墙猛地推开同班的女同学,自己却被压在了下面。他就是幼小却很勇敢的陈浩同学,在危难的时候,用稚嫩的双手托起生命的希望,谱写了一曲爱的赞歌。
一支支自愿组成的抗震救灾队伍,一辆辆装满爱心的大卡车,一架架带着党和政府深情的飞机,正汇成一股股爱的暖流,涌向汶川,涌向四川,涌向所有的灾区。
我擦干了泪水,凝望着祖国的西南方向,深情地说:汶川,加油!我们一起努力,灾难很快会过去!
【1】照样子写词语。
一支支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文中主要写了哪几个英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坐在电视机前,“我”想到了什么?(在文中找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
甘拜下风
春秋时,秦、晋两国之间发生了战争,结果晋军大败,晋惠公也被秦俘获。秦穆公对晋国的君臣们说:“尽管晋惠公忘恩负义,但我是不会将你们当俘虏押回秦国的。”晋国的大臣们说:“我们是跪在您的下风头,希望您在上风头说的话能算数。”
【1】甘拜下风的反义词是( )
A.不甘示弱
B.心悦诚服
C.反唇相讥
【2】文中划线句子中“您”指的是( )
A.晋惠公
B.秦穆公
C.秦孝公
【3】甘拜下风在哪个句子中运用错误( )
A.他的棋艺高超,我甘拜下风。
B.我们学校篮球水平很高,这次比赛肯定会让你们甘拜下风。
C.人家是国家级的乒乓球运动员,在他们面前,我只好甘拜下风。
12、短文
董存瑞机智救八路
董存瑞小时候,最爱听八路军干部王主任讲抗日英雄的故事。他暗暗下定决心,要像英雄那样,勇敢地和日本侵略者做斗争。
一个下午,日本鬼子又来村里“扫荡”了。董存瑞知道王主任还在村里,就急忙跑出去找,正好迎面碰到了王主任。原来他是组织民兵掩护群众转移才留在最后的。这时村子已被敌人包围,出不去了。 董存瑞拉着王主任就走进自家的院子。“不行,鬼子搜出来了,会连累你们一家的。”王主任说着就要走。董存瑞堵住院门,坚定地说:“就躲在这里,我掩护你。”说着,他又帮王主任藏进墙角下的一堆破席卷里。就在这时,传来了鬼子的砸门声和狂叫声,紧接着“啪”的一声,院门被砸开了。五六个鬼子兵端着明晃晃的刺刀闯了进来,他们后面还跟着一个鬼子军官。
鬼子军官四处张望了一下,走到董存瑞面前,比画着“八”字,问道:“小孩,这个的有?”
董存瑞假装不懂,故意问道:“什么?手枪?我没有。”
“不是手枪,是八路的!”鬼子军官咆哮起来。
董存瑞摇摇头:“不知道。”
“说了,糖的大大的有;不说,死啦死啦的!”鬼子军官“嗖”地拔出寒气逼人的洋刀,架在董存瑞的脖子上。
董存瑞想起抗日英雄的故事,心里说:“杀头也不交八路!”他轻蔑地瞅了鬼子 一眼,干脆地回答:“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鬼子军官见吓不着他,一挥手,鬼子兵就开始搜查了。他们翻箱倒柜,闹得鸡飞狗跳,什么也没搜着。
鬼子军官还不死心。突然,他看到了墙角下的那堆破席卷,转过头来盯着董存瑞:“小孩,那里,八路的有?”
董存瑞心里“咯噔”一下:“可不能让鬼子发现王主任啊!”但他很快镇定下来, 灵机一动,走上前去,抱起一捆积满灰尘的破席卷,使劲摔到鬼子面前,“这里面还能藏人?”一阵呛人的灰尘腾起来。鬼子连忙捂着鼻子,转身灰溜溜地走了。 就这样,董存瑞用自己的勇敢机智,掩护了八路军干部。那一年,他才12岁。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轻蔑——( ) 镇定——( ) 坚定——( )
2.说一说文章中哪儿让你好笑?哪儿让你担心?哪儿让你佩服?
3.读了这个故事,你认为少年董存瑞是个怎样的人?
4.有人说:“我们生活在和平社会,学习董存瑞这样的小英雄没什么意思了。”你怎样看待这种说法?说出理由。
13、依据课文内容回答。(4分)
(1)“两股洪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中的“光明”指的是 。
(2)《城市的标志》一课中,城市的标志指的是( )。其中法国的梧桐是( )城市的标志;长春市的标志是( )
14、 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1】上面的文字选自我们的课文《_______》,它是作者是____。
【2】“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指的是______ 、_______ 、_____ 、______ 。
【3】怎样理解“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________________
【4】从闰土所说的几件事里,我们可以看出闰土是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
15、河也是一天一天地变宽变深。(仿写句子,用上加点的字)
___________________
16、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用加点的词写句子)
描写雪后的景色:________
17、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写句子。
(1)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
(2)闰土又对我说:“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
(3)载入史册的合影 饱经风霜的脸 屏幕前的老师(选择一个短语,把你想到的用一段话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
19、句子练习。
1.大家都被居里夫人伟大的人格魅力折服了。(改为双重否定句)
2. “神舟九号”发射成功的消息传来,教室里一片欢腾。(改为比喻句)
3.他在狭小的房间里执著地研究着。 (改为夸张句)
4.杨利伟自豪地说:“飞船飞行正常。我自我感觉良好。我为祖国骄傲。”(改为转述句)
20、仿照例句改写句子,使句子更生动。
例句:秋天到了,大豆成熟了。
秋天到了,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哗啦啦的笑声。
下课了,同学们玩起了陀螺,许多陀螺在地面上飞转。
21、习作
中国是一个具有丰富的节日传统的国度,而每个节日又有着不同的节日习俗。《北京的春节》、《广州岁俗》分别向我们介绍了不同的春节习俗,那么在你的家乡又有什么节日习俗呢?请你选择最有代表性的一种写下来。
要求:1.写出这种习俗的特点,写出人们在其间的活动,突出节日的氛围;2.题目自拟,标点正确,45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