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辨字组词。
竟(______) 陈(______) 啼(______) 差(______)
境(______) 阵(______) 蹄(______) 羞(______)
蛟(______) 忍(______) 毯(______) 便(______)
跤(______) 涩(______) 毡(______) 鞭(______)
2、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选择加横线的词语给句子填空。
热血( )腾 汹( )澎湃 斩钉( )铁 跌( )撞撞
排山( )海 ( )天动地 技高一( ) 别出心( )
(1)这些豪言壮语使人心潮澎湃,( )。
(2)屋外寒风呼啸,( )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
(3)只要将这些碎花布贴上去,就成了( )的窗帘了。
(4)还有同学别出心裁,想( ),给竹节人粘上一个橡皮雕成的脑袋,做一套纸盔甲。
3、把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写在句子后面的括号里
①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了,春节眨眼就到了啊。 ( )
②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走了。 ( )
③父亲鼓励我说:既有一,何不能有二? ( )
④我们的同志在有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 ( )
4、看拼音,写字词。
jùn严______ ______马 ______美 ______工
líng______俐 ______铛 年______ ______珑
5、规范书写词语。
chū shòu hē hù hǎo 1ái wū zhí yán bú huì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6、阅读理解
天净沙·秋 天净沙·秋思
[元]白 朴 [元]马致远
孤村落日残霞, 枯藤①老树昏鸦②,
轻烟老树寒鸦, 小桥流水人家③,
一点飞鸿影下。 古道④西风⑤瘦马⑥。
青山绿水, 夕阳西下,
白草红叶黄花。 断肠人⑦在天涯⑧。
[注释] ①枯藤:枯萎的枝蔓。②昏鸦:黄昏时的乌鸦。昏,傍晚。③人家:农家。④古道:古老荒凉的道路。⑤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⑥瘦马:骨瘦如柴的马。⑦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⑧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1】“飞鸿影下”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注释说说画横线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两首元曲都是描写秋天景色的,但全曲中并无一个“秋”字,而是用不同的景物来表现:《天净沙·秋》中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净沙·秋思》中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想象作者描绘的画面。下列对这两首元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净沙·秋》选取典型的秋天景物,由远及近,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表达了作者积极身上、乐观开朗的处世态度
B. 《天净沙·秋思》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选用“枯藤”“老树”和西下的“夕阳”等景物,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其中,充分表达了作者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
C. 这两首元曲都运用景物描写,写出了秋天的萧瑟。作者运用“孤村”“落日”“残霞”“枯藤”“老树”“昏鸦”这些景物表现了寂寞、无助的内心世界
7、阅读《七律·长征》,回答问题。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这首诗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属于____诗,从体裁的角度看,属于____诗。
【3】诗人在诗中以点带面,写出了红军长征经历的“万水千山”,其中“万水”以______和______为代表,“千山”以______和______为代表。
【4】翻译下列诗句。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诗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中,诗人采用了______和____的修辞手法,用“逶迤”“磅礴”形容__________,这是实际的山;用“细浪”泥丸”形容山的____________,这是红军眼里的山。
【6】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总领下文,把红军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矗立在读者面前。
B.诗的领联描写红军翻山越岭,用“腾细浪”和“走泥丸”两个极其生动的比喻,把中国工农红军蔑视一切艰难险阻,敢于征服困难、压倒敌人的伟大气魄鲜明地烘托出来了。
C.诗的颈联描写红军渡江涉水,扣“万水”来写。一个“暖”字,一个“寒”字巧妙地交代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这两场战斗的时令。
D.红军长征途中,经过许多高大的雪山,诗中写“岷山千里雪”,实际是概括所有过雪山的艰苦斗争。
【7】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雄壮的“征难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课内阅读
墨梅图题诗
, 。
, 。
【1】默写诗歌。
【2】对一、二句诗理解正确的是( )
A. 这两句交代了梅花生长的特点,也描写了梅花淡淡的颜色,但诗人写梅花的颜色是墨黑色的,这不准确
B. 这两句话运用了白描手法写梅花的形态,一个“淡”字既道出了画梅花的技法,又写出梅花朴素淡雅、傲立于严寒的风骨,令人耳目一新
【3】对三、四句诗理解正确的是( )
A. 这两句话表现了诗人的高尚情趣和宏大抱负,鲜明地表现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B. 这两句话表现了诗人喜欢颜色淡雅、清气浓郁的梅花,与表现诗人的人格和操守没有什么关系
9、阅读。
哨卡
①在风雪弥漫的远方,一座山峰若隐若现地高耸在半空中,那里有我军的一个哨卡。十余名军人,正顶风冒雪,艰难地向山顶进发。不知是谁嘀咕了一句:“什么鬼地方!”路实在太险,有些地方仅能容一人侧身通过。路上是厚厚的雪,雪下是厚厚的冰,人走在上面,稍不留神,就有可能坠下悬崖。
②上校走在将军前面,遇到危险路段,总先把脚踩实,反过手来拉着将军的手。将军是这防区刚刚到任的负责作战的副司令员。他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考察了辖区内所有的一线连队。今天,他要去的是海拔最高的一个哨卡,那里仅有四名战士驻守。
③早上,将军正在另一个哨卡的战士宿舍。屋外狂风怒号,发出阵阵怵人的尖啸。雪珠夹杂着小冰块击打着门扉,发出啪啪的声响。将军站起身,戴上厚厚的皮军帽,扶正,命令道:“走!”好几个人围上来,面有难色:“首长,路太险,天太坏,下次吧!”将军摆摆手,掀开厚厚的棉帘。他凝望着远处的山峰,全然不顾漫天的飞雪和彻骨的寒风。上校走到将军面前,贴近他的耳朵,几次请求地说:“太危险了——”上校是边防团的团长,是从军二十几年的老兵了,长年的高原生活使他的脸色变得紫黑。“战士们更危险,走!”将军拍拍上校的肩,打断了他的话。
④经过近三小时的攀登,将军一行终于踏上了海拔五千余米的哨卡。由于处在最高峰,四周一无遮拦,狂风夹杂着雪片打在脸上,像刀割般疼痛。
⑤三名士兵列队迎接将军一行,将军与他们一一握手。一位战士正在哨位上值勤,将军一行向哨位走去。
⑥风雪中,伫立着一位浑身是雪、眉毛上结着白霜的战士。将军握住他的手,表示慰问。忽然,将军注视起他来:这位战士又黑又瘦,显得憔悴甚至苍老。他问:“当兵几年了?”“五年。”“一直在这儿?”“不,以前在三千米,前年来的。”
⑦将军的目光严厉起来。他转过身,盯着上校:“不是有高海拔地区执勤年限规定吗?他,这么长时间,为什么?”上校嗫嚅着,盯了哨兵一眼。将军显然是生气了,他提高嗓门:“你就这样带兵?嗯?”上校避开将军的目光,轻声说:“这儿是艰苦,可总得——”“假如是你的亲人,你会怎么样?”
⑧上校没有回答。持枪哨兵立正着,张了张嘴,似要说话。上校瞄了他一眼。哨兵立即合上嘴。这时,一个随员走过来,悄声对将军说:“他是团长的——弟弟——”
⑨将军惊愕地注视着上校,又回头看了看持枪的战士。突然,他脚一碰,立正,向上校,向他弟弟,向所有的军人,行了个军礼。所有的人都立正,向将军行了一个军礼,他们的眼中都闪着泪花。
⑩风雪中,一群军人伫立在高高的山峰上,犹如一座汉白玉群雕。远远望去,他们已与群山融为一体,支撑在天地之间。
【1】第①段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⑨段中“将军惊愕地注视着上校”,请分析将军“惊愕”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请你选出你最崇拜的一个人,说说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我纯真可爱的孩子们,不久你们或要告别生活了六年的校园。六年来,我们在一起的日子虽说平平常常,然而,看着你们开始准备行囊,带着憧憬,即将踏上新的旅程,我的心情异常复杂。我感觉自己像个导游,在与我的团队一起跋山涉水,(领略 领会)迷人的风光之后,在我与你们友好相识、真心相知后,你们却要各奔东西了,因为远方还有更美好的景致在等待着你们。车子启动,你们趴在窗口朝我挥手,我也同样挥手,心中(挂念 默念)着对你们的祝福——我的孩子,祝你们人生的旅途一切安好。
②感谢你们,我可爱的孩子。或许我不苟言笑,距离你们心目中和蔼可亲的形象也许很远;或许我过于实际,距离你们心目中的浪漫也许很远。但是,我所传递的是真实的情感,你们看到的是真实的老师。
③感谢你们,我善良的孩子。从你们甜甜的笑容和对我的爱中,我感受到了作为教师的(圣洁 纯洁)与美好,让我的生命如鲜花般(绽开 绽放)。我聪慧的孩子,那些从你们心里流淌出来的文字,让我看到了一个清纯的世界。
④“相逢是首歌,相聚是种缘。”这是我们的约定,永远的约定。
【1】给文章起个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选择文中括号内(4处)用得合适的词语。
(领略 领会)________迷人的风光 (挂念 默念)________着对你们的祝福
教师的________(圣洁 纯洁)与美好 如鲜花般________(绽开 绽放)
【3】下面一段话你认为安插在哪两自然段之间比较合理,为什么?
人生就是这样聚散离合,来去匆匆。回首一起走过的日子,苦中有甜,累中有乐。我们互相欣赏,彼此信赖。太多的爱,太多的善,凝结成我心头的感谢。
【4】为什么说“我”的心情异常复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微笑的可乐
①我七岁那年,故乡的夏天异常炎热。没有一丝云朵,天空在灼热的阳光里呈现空洞的蓝色,空气中翻腾着热浪。几乎所有的生物都是蔫蔫的,失去了往常的活力,除了那些整日泡在海水里的孩子们。这一年的夏天,我再也没有走近大海,没有在沙滩上和小伙伴们追逐嬉闹,没有像一尾活泼的小鱼尽情遨游在无边的海水中。我知道,所有的欢乐都已随着春天的一场噩梦灰飞烟灭了。在那场车祸中,我永远地失去了右腿。
②那段热得让人窒息的日子里,我每天所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________拄着拐杖离开家,________走到田地尽头的堤坝边。我的爷爷已经坐在那里抽烟,准备开始一天的辛劳。我艰难地坐下来,什么也不说,只是____
___坐着,眺望远方睡眼惺忪的大海。
③那天,我正望着蔚蓝的大海发呆,素来沉默寡言的爷爷突然在我背后问:“孩子,你口渴吗?”我漫不经心地“嗯”了一声。爷爷又接着说:“那么,我请你喝冰镇可乐吧!”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对于我贫困的家庭而言,可乐是只有春节才会偶尔兑现的奢侈梦想,何况车祸后为了给我动手术,家中已是负债累累。我咽了咽唾沫,有些不相信地问:“您是认真的吗?”“当然,”爷爷微笑着说,“但是有一个条件,你必须自己穿过马路去对面的便利店买。”他见我沉默了,随后又补充道:“其实不用害怕的,我会站在路边提醒你来往的车辆。”冰镇可乐的诱惑实在太大了,我咬着牙点了点头。
④攥着爷爷给我的硬币,我拄着拐杖站到了路边。要知道,自车祸以后,我就再也没有走上马路,噩梦犹在。虽然天气炎热,但乡村公路上来往的车辆永远都不会停歇。汽车从我身边飞驰而过,卷起一股股闷热潮湿的气流,阴影又开始弥漫,我怎么也不敢迈出这第一步。这时,爷爷大声地吼起来:“嗨,孩子,难道你打算一辈子的路就只走到这里吗?勇敢些!”我心一横,屏住呼吸往着拐杖走了过去,而当我踏上路另一边的沙地时,发现自己已是泪流满面了。那一瞬间,我忘却了身后就是曾夺走我右脚的马路,也感受不到那曾如梦魇般恐怖的车流。我只知道,我已经翻越了那座山,那座在我七岁那年突然横亘在我生命旅程中的大山。
⑤那天冰镇可乐的清凉,即便在35年后的现在也清晰如昨天,35年后的我早已装上了假肢,像正常人一样行动自如。我有相敬如宾的妻子,有活泼可爱的儿子……
⑥假如你对生活微笑,上帝便会把你所有的辛辣与苦楚酿成这世上最甜美的可乐。
【1】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入第②段的横线处。(填序号)
A.慢慢地
B.静静地
C.早早地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知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短文,光成练习。
(1)读第①段中画线的句子。这句话连用了三个“没有”,反复强调“没有”的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第④段.“我已经翻越了那座山”中“那座山”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③段主要运用_______描写,从他们的对话中你读出了怎样的爷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结尾与下列结尾特点一样的一项是( )
A.就这样,我有了第一长篇小说……
B.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C.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
12、课外阅读。
________________
爱是一盏灯,照亮别人,也温暖自己。捧一颗爱心上路的人,一生都将会在爱里。
蒋江萍,旅程天下控股集团董事长,她有一颗柔软的心。她看不得别人的眼泪,尤其是看不得那些陷入困境的老人和孩子的眼泪。于是,她总会不断地向他们伸出援手,改变了不少人的生活甚至命运。
“在偏远落后的山村,许多身患白内障的老人因为拿不起一两千元的手术费,只能在黑暗中摸索着生活,非常可怜。”一个偶然的机会,蒋江萍听到一位医生讲述去粤北山村的见闻,心里一阵酸楚。
“如果我来帮他们出这笔手术的费用,他们的生活就会完全不同!”她详细了解了手术的可行性后,决定拿出一笔钱来帮助这些不幸的老人。一个月后,当地几十名白内障患者终于重见了光明。在打开眼罩重新看到这个美丽世界的那一刻,许多老人兴奋得手舞足蹈、热泪横流。他们不停地拉着医生的手,表达着自己深深的感激。可他们没有一个人知道支付这笔医疗费的人是谁,更不知道她此时的心情也像他们一样充满快乐。
“我不需要他们知道接受了谁的帮助,只要他们记住这个世界的温暖与友爱,然后再以温暖与友爱面对他人与社会,这就足够了。”对于帮助过的人,她一无所求,甚至常常不会留下姓名。
说起蒋江萍的爱心之举,人们常充满敬意地说:“她以一颗慈善之心无私奉献,使许多不幸的家庭重获幸福,使许多陷入困境的群众摆脱了困境。她用爱心温暖了社区,而社区又将这种温暖传递给更多的人。”
这是一种爱的传递,是一种温暖的传递。而在这种传递中,蒋江萍感受到的是一种特别的幸福与快乐。
【1】给短文拟个适当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标红的词语。
手舞足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无所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1)本文的主人公是________,她救助的病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得知自己救助的病人重见光明,主人公的心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们是如何赞美主人公的?用“________”画出相关语句。
【5】“这是一种爱的传递,是一种温暖的传递。”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重点段落品析。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1】“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这句话是从哪一方面来介绍草原的?( )
A.颜色
B.形状
C.气味
D.大小
【2】“像一阵风吹来似的”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你从这句话中看出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这一段的描写中,除了感受到美丽的草原风光之外,你还能感受到什么?请写出来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撤哈拉的变迁
“撒哈拉”在阿拉伯语中意为“大荒漠”。人类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来,最早提及“撒哈拉”这个词大约是在公元前430年。当时的希腊学者希罗多德在文献里第一次把“撒哈拉”描述成一片人烟稀少的大沙漠,今天的情形与2000多年前没多大改变:沙海茫茫,无路可寻;气候奇热,人迹罕至。
然而“撒哈拉”并不是希罗多德笔下所描述的那样,自古就是不毛之地,这一点从撒哈拉沙漠中发现的史前壁画和岩画可以得到证明。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2500年,撒哈拉处于一个绿茵时代,这里曾有过充沛的雨量,蓊郁的森林,青葱的草原,发达的畜牧业。
这片一度丰腴的沃土,而今为何面目全非呢?据科学家考察研究,这首先缘于“季风雨”的变化。大约在史前期的后期,季风雨从非洲西部及中部把水分带到撒哈拉。公元前1万年左右,撒哈拉草原越来越潮湿;公元前3500年左右,湖泊面积也越来越大,可是,从这以后不知什么原因,撒哈拉的季风雨却少了起来,降雨量和蒸发量发生了无可逆转的失调。降下的雨水本已减少,又很快被太阳蒸发,水分难以积存,江河湖泊日渐干涸。撒哈拉大草原就在这种湿润期和干旱期的反复更迭中,逐渐演变成为大沙漠。
当然,撒哈拉的变化也与非洲最早的刀耕火种、乱伐森林、践踏植被有着密切的关系。就这样,经过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这里的植物枯萎退化,撒哈拉从热带的“稀树草原”变成“干旷草原”,又从“干旷草原”变为沙漠。
撒哈拉的变化给人类留下了不少值得深思的问题。
【1】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青葱草原——__________——___________——沙漠
【2】选择正确答案,将序号填在( )里。
(1)系腊学者希罗多德在文献里第一次描述了“撒哈拉”的样子_______
A.人烟稀少的大沙漠 B.绿茵时代 C.丰腴的沃土 D.植物枯萎退化
(2)下面哪一项不是造成“撒哈拉”变成沙漠的原因?_______
A.伐森林 B.自古就是不毛之地 C.“季风雨”的变化 D践踏植被
(3)文中画“﹏﹏﹏”的句子在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
A.承接上文 B.引起下文 C.点明中心 D.承上启下
(4)对文中画线处意思概括最准确的一句是:_______
A.史前期的后期,季风雨把大量水分带到了撒哈拉
B.撒哈拉大草原在湿润期和干旱期的反复更迭中变成了大沙漠
C.撒哈拉降雨量和蒸发量发生了无可逆转的失调。
D.撒哈拉降下的雨水越来越少,江河湖泊日渐干涸。
【3】短文最后一句话,想想撒哈拉的变化给人类留了哪些值得深思的问题?简要说说你的理解和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按要求写句子。
1.它小心地划动长长的腿。(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松脂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苍蝇拂拭圆脑袋。(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他快活地叫起来:“爸爸,你看!这是什么?”(改为提示语在中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修改词序颠倒的病句。
跟我学:词序是词语在句子中排列的顺序,这种顺序反映了词语在词句结构中所处的地位。每一个词语在语言结构中都有它特定的位置,离开了自己的位置,就犯了词序不当的毛病。修改方法:找出位置错误的词语,然后调整过来。
5.它们终于不动了,前俯后仰地挣扎了一番。(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用合适的关联词语,把两句话连成一句话。
(1)闰土是闰月生的。他的父亲叫他闰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闰土回家去了。我还深深地怀念着闰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续写句子,使其在结构上与前面句子相同。
一只粉笔,能点拨学习中的迷惑;一块黑板,能记录下老师的深情;一个讲台,______;一本好书,_______。
18、学着用下面句子的表达手法,写一写你想象中的“风、雨、电”的样子。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19、渔夫对安娜说:“你得把他们抱过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改成第三人称转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1.这是了不起的奇迹。(改为感叹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环境污染成为当今世界性的三大社会问题。(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
以“阅读,让生活更美好”为题,通过你读过的书籍,感受阅读这些书籍给你的生活、学习带来的影响。可以写一写具体经历过的事情,还可以采用“总—分—总”的文章结构来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