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学习中国现当代诗歌,应该反复诵读揣摩,并且还要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这样对诗歌内容才能做到知情达理,了然于胸。
B. 闻一多最赞赏五言绝句,认为五言绝句是唐诗中的精品,二十个字就是二十个仙人,容不得一个滥竽充数。
C. 《再别康桥》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优美的节奏像涟漪般荡漾开来,给人一种独特的审美愉悦。
D. 今天我们重读徐志摩的诗作,在心潮澎湃的同时,诗人的悄然离世更令人扼腕叹息。
2、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探界者”钟扬》《喜看稻菽千重浪》两篇文章都属于新闻通讯,因为新闻重在及时、真实地反映事实,所以不能运用描写的手法,更不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应该让观点隐含在事实中。
B.青衿,是周代读书人青色交领的服装;青衫,则是指黑色单衣,是唐代高官的专有服饰。
C.“势拔五岳掩赤城”中的“五岳”,是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的总称。“天台四万八千丈”的“天台”也是山名。
D.《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篇,到汉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它和乐、射、御、书、数一起被称为“六艺”。
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寥(liáo)廓 罅(xià)隙 峥嵘 慰藉
B.讪(shàn)讪 守拙(zhuó) 铆钉 摈弃
C.木讷(nè) 纶(guān)巾 黯淡 青矜
D.踟(chí)蹰 纤(qiān)云 瀛洲 箫条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张纯如用稚嫩的肩膀承载了历史无法承受之重,她的«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向西方讲述了日本法西斯的恶行,显示着一种 的力量。
②苏轼家书蕴含着这位文学巨擘旷达的胸襟、积极的入世意识与强烈的归属感,他那睿智的思想也让迷惘中的人有 之感。
③她有一张爱说话的嘴,一天到晚都不停歇,天上地下,东家西家;而且要求特别多,不是让我帮她画个图形,就是讲个故事,我真是 。
④理解一篇文章,就是要 地品读,只有反复诵读、品味,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才能对作者的意图、文章的主旨与特色有一个大致了解。
A. 振聋发聩 醍醐灌顶 不胜其烦 不厌其烦
B. 醍醐灌顶 振聋发聩 不胜其烦 不厌其烦
C. 振聋发聩 醍醐灌顶 不厌其烦 不胜其烦
D. 醍醐灌顶 振聋发聩 不厌其烦 不胜其烦
5、《故都的秋》文中,两次写到声音:一是“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一是“秋蝉的衰弱的残声”。对这样写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两种声音的描写,巧妙地告诉读者,北国的秋天有“清、静、悲凉”的一面,也有生机勃勃的一面。
B.两种声音的描写,其实没有什么可探究的,就是写实而已,这两种声音那时那地确实有。
C.两种声音的描写,很好地写出了北国秋天景色的多样性,不然,就显得单调而乏味。
D.两种声音的描写,以声写静,更能让读者感受到了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鲁院里的柿子树
郭严隶
①鲁迅文学院有一座花园,花园里有一棵柿子树。因为我们来的时候是秋天,正属于它的季节,它变成了这里突出的风景。柿子树长在园子的中央,被一些别的树木围绕着,原本跟那些树木一样高大,因为它满枝头缀着柿子的缘故,别的树木都成了陪衬,连它自身的叶子也是陪衬了。
②那是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饭后我到园子里去散步,一眼就看见了它。那是我第一次看到结满果子的柿子树,不由得就看得发了呆。微风起来的时候,突然觉得它根本不是树,因为它能唱歌。北京的秋天,多的是这样阳光灿烂的日子,天蓝得像是要透到天的外边去,这样的蓝里,白云就呈现出最艳的颜色,让人知道这世界上浓丽的极致是洁白。这时候美以不可言说的方式击中了我,恍惚中,觉得那柿子树上缀着的是一团团结晶的阳光,散发着平时难以见到的明亮。
③很多时候我到花园里并不是为了柿子树,却总是不由自主地止步在它面前,难道是因为它 身上有明显的秋意吗?这样想,也许银杏不服。那一棵棵银杏树,所有的叶子都像足透了的金子,在黄昏里闪着朝晖的明亮。有些轻轻地洒落地上,灿灿的,像铺了一层锦,像一幅油画。树上和地上一片金黄,让人觉得这美景可以绵延,可以天长地久。然而就在一个黄昏,寒风起了,银杏的叶子全部被风带走,只剩了树枝。这时候的柿子树一派沉静,虽然它的叶子也被风带走了,但果实仍高高挂满枝头。
④我从小径的回环处走来,抬头看着树上的柿子,就仿佛看着一双双温暖的眼睛,柿子仿似诗句一样精致地悬挂在没有了叶片的枝头,那枝干的光洁就成为诗歌里的留白。我看柿子的时候,柿子也在看我,犹如我看蓝天的时候,蓝天也在看我。这样的惊觉下,内心怎能够不慌张?我有那样足够的澄明吗?有那样足够的灿烂、温暖、殷实和爱吗?
⑤刹那间明白了自己为什么总要到这柿子树旁边来了。它们静静地看着我,无声地与我交谈,说它在那些喧腾的日子里,怎样让自己的心泊于安详和沉静;说它在春天开出并不漂亮的花,在夏天曾经是一颗小小的被叶片遮蔽的青果;说它如何耐心等待秋天的到来,使自己变成阳光的金色,凝成一捧盈硕果实、可摸可触的爱。于是我思索柿子树在来到这里之前的经历,它是长在一群同样的树木中间吗?它是怎样被命运选中,来到鲁院的花园里,成为独特的风景?正如我冥冥之中幸运地来到这里。它的命运之中是否也有风雨和雷霆?它的生命里是否也有春风和清露?它是否也深味了人间的悲喜,才呈现出这一树的殷实和辉煌?
⑥将这些献给生命,所有的挣扎、疼痛、念想便都化为风景。
⑦一天,我清早来到柿子树下,在枯萎的草柯间捡了两枚熟透坠落的柿子。它们的光芒和馨香像音乐一样荡漾。由此我知道了,树木怎样靠果实传递快乐和希望。
⑧这座独一无二的花园里,在树荫和花丛中掩映着一些大文学家的塑像,巴金、茅盾、丁玲、 冰心……他们生命的气息透过那些颜色沉郁的大理石火焰一样在时空中传递,这是永恒的穿透,永恒的温暖和光照。当微风轻拂,花摇影移,四下里充满眷爱的情意,星光、月辉、草木、清波,这些事物轻盈地转化成意象,以审美的方式凝聚成饱满玲珑的主题,那是喜悦和善的思绪,那是 文学的痕迹。
⑨而柿子树在这些思绪和痕迹中,从容呼吸着,就像一篇文章在写作着,一幅画在描绘着,一声祝福在传播着。
⑩秋色一日一日深了,霜冻从很高很远的地方砸落了,花园里的一切都沉浸在静寂的灰色里, 只有柿子树还高举着一簇簇火焰般显眼的果子,微笑着,歌唱着……
(取材于郭严隶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 “以不可言说的方式” 击中作者的 “美” ,是在蓝天白云背景衬托下的柿子树的果实,它们在作者的想象中如同 “结晶的阳光” ,异常灿烂、耀眼。
B.第⑤段结尾三个疑问句,层层递进,气势磅礴,虽然用了三个 “是否” 发问,答案却不言自明,蕴含了作者对于生命的深入思考。
C.文章结尾运用反衬、拟人、比喻等手法再次描写柿子树及其果实的形象,呼应前文,传达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D.本文脉络清晰,层次分明,紧扣标题 “鲁院里的柿子树” ,由表及里,托物寓意,很好地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 的特点。
【2】请按要求完成下列两道小题。
(1)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那一棵棵银杏树,所有的叶子都像足透了的金子,在黄昏里闪着朝晖的明亮。
(2)作者说银杏树叶美得像“一层锦”像“一幅油画”,可是为什么“总要到柿子树旁边来”?
【3】鲁院里的柿子树、塑像分别给了作者哪些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7、把下列空缺部分补充完整。
(1)鹰击抽空,鱼翔浅底,_______________。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___________,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3)位卑则足羞,_____________。 (韩愈《师说》)
(4)闻道有先后,___________,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
(5)不知何处吹芦管,_______________。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6)月出于东山之上,_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7)_____________,泣孤舟之嫠妇。 (苏轼《赤壁赋》)
(8)______________,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
(9)____________,性本爱丘山。 (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
(10)明明如月,_______________? (曹操《短歌行》)
8、补写出下列空白处
(1)《鸿门宴》中用__________,_______来比喻生杀大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危险地位,不必拘泥于礼节。
(2)《沁园春 长沙》表现诗人关注国家命运,对国家命运发出感叹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3)《记念刘和珍君》中用_______,_______来表现真正的革命者不管现实多么残酷,斗争多么艰苦,都决不回避,都要勇敢地面对它、正视它。
(4)《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 ___,____。
(5)《出师表》中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 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直指当时北宋政坛士大夫们往往把淡漠国事、附和流俗作为处事良方的不良风气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谏太宗十思疏》用设喻来说明不居安思危、戒奢行俭,就做不到积累德义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谏逐客书》中,作者用蚕吃桑叶作比,指出昭王使秦成就帝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传说柳永的《望海潮》传到金国,金主完颜亮对词中描写的杭州山、湖两美景的诗句非常欣赏,“遂起投鞭渡江之志”,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
(2)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_______________”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3)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_______________”,通过对主人公动作的描绘,抒发主人公不被人理解、苦无知音的悲愤之情。
(4)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如像刘义隆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局。
(5)李清照《醉花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比喻,借用西风、黄花意象,抒发自己销魂伤感之情。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女主人公表明决绝态度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雎》在开篇点出“___________”是君子的好配偶;《蒹葭》在开篇用“___________”回答了所爱的人在何处。
(3)《离骚》中屈原批评世俗之人投机取巧、毫无原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离骚》中屈原表达不了解我也没关系,只要自己的本心确实是美好的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错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
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
三月的春帏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
是个过客
【1】对此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莲花”、“柳絮”、“青石”、“春帷”、“窗扉”都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常出现的意象,在诗中营造了浓厚的江南气息。第一节以“莲花的开落”比喻“打江南走过”的“我”的容颜憔悴,突出“我”倍受相思煎熬。
B.“东风不来”、“跫音不响”既点出环境的冷清幽静,又暗示等待的人没有归来。
C.“柳絮不飞”“春帏不揭”的状态,和“寂寞的城”“窗扉紧掩”的比喻,刻画了闺中女子寂寞、闭锁的心境。
D.诗歌运用了“我”与女子两种视角,“我”和“你”两个叙述人称,并使他们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诗中自始至终未点明“我”与女子的关系,反而留下丰富的遐想空间。
【2】“美丽的错误”是本诗的诗眼,请问:为什么说这是一个错误?为什么说这个错误是美丽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3、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历山之农者侵畔①,舜往耕焉,期年,甽亩②正。河滨之渔者争坻③,舜往渔焉,期年而让长④。东夷之陶者器苦窳⑤,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仲尼叹曰:“耕、渔与陶非舜官也,而舜往为之者,所以救败也。舜其信仁乎!乃躬藉⑥处苦而民从之。故曰:圣人之德化乎!”
②或问儒者曰:“方此时也,尧安在?”其人曰:“尧为天子。”“□□仲尼之圣尧奈何?圣人明察在上位,将使天下无奸也。今耕渔不争,陶器不窳,舜又何德而化?舜之救败也,则是尧有失也。贤舜,则去尧之明察;圣尧,则去舜之德化:不可两得也。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盾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今尧、舜之不可两誉,矛盾之说也。且舜救败,期年已一过,三年已三过。舜有尽,寿有尽,天下过无已者;以有尽逐无已,所止者寡矣。赏罚使天下必行之,令曰:‘中程者赏,弗中程⑦者诛。’令朝至暮变,暮至朝变,十日而海内毕矣,奚待期年?舜犹不以此说尧令从己,乃躬亲,不亦无术乎?且夫以身为苦而后化民者,尧、舜之所难也;处势而骄下者,庸主之所易也。将治天下,释庸主之所易,道尧、舜之所难,未可与为政也。”
(《韩非子·难一》)
【注释】①历山:地名,据传舜曾在此耕地。畔,地界。②甽:田边水沟。③河滨:相传舜在此捕鱼。坻,水中高地,渔人立脚的地方。④长:年长者。⑤苦窳,粗劣而不坚固。⑥藉,履行,操作。⑦中程:符合法令规定。
【1】下列选项中,最适合填入第②段方框中的词语是( )
A.且夫
B.是故
C.虽然
D.然则
【2】对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法令朝令夕改,十天后,国家就会陷入无可挽救的境地中,哪里还要等待来年?
B.法令一旦下达,将很快发挥作用,十天后,国家的问题就能得到纠正,何苦等待一年?
C.法令在短时间内不断改变,十天后,整个国家就会陷入危急中,怎么需要等待一年?
D.法令早晨发出,过错到晚上就能纠正;反之,亦然。十天后国家就能统一,谁还要等一年?
【3】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4】本文第②段主要借他人之口批驳了孔子对舜的评价。试结合文本,评析韩非子的批驳艺术。
14、《论语》中对你影响最深的是哪一句话?要求:默写原句,陈述理由,字数不少于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