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选项中,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谏逐客书》是李斯写给秦王的奏疏,从“跨海内,制诸侯”,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角度来分析阐明逐客之害,劝谏秦王撤销逐客令。文章劝谏角度巧妙,站位高远,其中体现的培养人才、立德树人等政治主张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B.《说“木叶”》开篇旁征博引,凸显“木叶”为诗人们所钟爱的形象;进而阐述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一是含有落叶的因素,二是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C.魏征洞察到唐太宗逐渐滋长的贪图享乐、喜好骄奢的思想,犯颜直谏。《谏太宗十思疏》以劝谏太宗“十思”为主要内容,如高山流水,势贯始终,论证环环相连,无懈可击;通篇骈散结合,华美流畅。
D.《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都是演讲,语言通俗明快;他们所讲的内容都具有很强的理论性,语调庄重,充满力量。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全国与“电子商务”关联度最高的城市,杭州一骑绝尘,阅读数大幅度领先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城市,这背后是杭州电子商务产业连续6年保持3O%以上高增长的发展态势。
B. 成都地铁站口的工作人员待人和蔼亲切,不论你是健 全人还是残障人,本地人还是外地人,他们都能等闲视之。
C. 几场秋雨过后,光雾山景区秋意渐浓,层林尽染,红叶青松相映成趣,绚丽的色彩堆成了一幅重彩油画,真可谓人间仙境,秀色可餐。
D. 参加了今年高考作文阅卷的陈老师深有感触地说:现在学生的作文水平令人担忧,语句不通、表意不明、层次不清、文不加点的低分作文也越来越多。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的生活为背景,叙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风华正茂的学习和生活故事。
②登上仰幕已久的泰山,同学们眼界大开,他们一会儿俯看脚下的云雾松柏,一会儿仰望远处的落日,指点江山,心潮澎湃。
③《东方红1949》以全新的角度诠释了那段观众早已熟悉的历史,带着观众重新回忆了那段红色的峥嵘岁月,因此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
④一匹脚踏飞燕、身姿矫健的骏马气宇轩昂,凌空奔腾,骏马矫健的身影与基石上镌刻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几个金色大字交相辉映。
⑤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一旦产生小的灵感,就要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⑥对身居官位者写出的散文,一些报刊便门户大开,一些评论家便极力捧场,这种把散文和权势捆绑在一起的做法无异于焚琴煮鹤。
A.①②④ B.③④⑥ C.①④⑤ D.③⑤⑥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20万秦军降卒一夜之间被项羽的军队坑杀殆尽。关中父老闻之,切齿拊心,泪如雨下。
B.学校即将举行学生会主席改选,张国栋成绩优秀,人缘也好,广有羽翼,所以,这次学生会主席的位置非他莫属。
C.一个国家只有依靠自己的实力才能屹立于世界之林,要不然只能落到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地步.
D.五坡岭兵败被俘后,文天祥被押至崖山劝降,面对祖国破碎飘零的江山,面对兵困南洋一隅的绝境,信国公慷慨陈词,长歌当哭,那首舍生取义的《过零丁洋》,也成了大宋最后的绝唱。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田铺大塆发扬大别山革命老区精神,在中国传统村落的基础上,以“创客小镇”为主题,把创新创意融入美丽山水,打造了数家特色小店。
B.3D人脸识别技术,一举攻破了被口罩遮挡住面孔时无法识别出身份,不仅有效降低了感染的风险,也大大提升了人脸识别的准确率。
C.疫情给人类带来了严重威胁,中国之所以在抗疫战中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这一指导准则。
D.令人欣喜的是,从第三季度智能手机市场份额来看,全球排名前四的企业有一半来自中国,可见国产手机在全球市场的增长势头仍然增加。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鸭的喜剧
林海音
“好,被我发现了!”
尖而高的声音从厨房窗外发出来,说话的是我们那长睫毛的老三。俗话说得好:“大的傻,二的乖,三的歪”,她总比别人名堂多。
这一声尖叫有了反应,睡懒觉的老大,吃点心的老二,连那摇摇学步的老四,都奔向厨房去了。正在洗脸的我,也不由得向窗外伸一伸头,只见四个脑袋扎成一堆,正围在那儿看什么东西。啊,糟了!我想起来了,那是放簸箕的地方,昨天晚上……
“看!”仍然是歪姑娘的声音,“这是什么?橘子皮?花生皮?还有……”
“陈皮梅的核儿!”老大说。
“包酥糖的纸!”老二说。
然后四张小脸抬起来冲着我,长晓毛的那个,把眼睛使劲挤一下,头一斜,带着质问的口气:“讲出道理来呀!”
我望着正在刮胡子的他,做无可奈何的苦笑。我的道理还没有编出来呢,又来了一嗓子干脆的:“赔!”
没话说,最后总算讲妥了,以一场电影来赔偿我们昨晚“偷吃东西”的过失,因为“偷吃东西”是我们在孩子面前所犯的最严重的“欺骗罪”。
我们喜欢在孩子睡觉以后吃一点东西,没有人抢,也没有分配不均的纠纷。在静静的夜里,我们一面看着书报,一面剥着士林的黄土炒花生,㗭㗭嗦嗦,好像夜半的老鼠在字纸篓里翻动花生壳的声音。
可是明天问题就来了,群儿早起,早在仆妇还没打扫之前,就发现了塞满垃圾的烟灰缸。
“哪儿来的花生皮?”我被质问了,匆忙之间拿了一句瞎话来搪塞,“王伯伯来了,带了他家大宝,当然要买点儿东西……给他吃呀!”我一说瞎话就要咽吐沫。
但是王伯伯不会天天带大宝来的,我们的瞎话被揭穿了,于是被孩子们防备起“偷吃东西”来了。他们每天早展调查烟缸、字纸篓。我们不得不在“偷吃”之后,做一番“灭迹”工作。
“我一定要等!”有一次我们预备去看晚场电影,在穿鞋的时候,听见老二对老三说:“他们一定会带回东西来偷偷吃的。”
“我也一定不睡!”老三也下了决心。
这一晚我们没忘记两个发誓等待的孩子,特意多买了几块泡泡糖。可是进门没听见欢呼声,天可怜见!一对难姊难妹合坐在一张沙发上竟睡着了!两个小身体裹在我的一件大衣里,冷得缩成一团。
把她们抱上床,我试着轻轻地喊:“喂,醒醒,糖买回来啦!”四只眼睛努力地睁开来,可是一下子又闭上了,她们实在太困了。
第二天早上,当她们在枕头边发现了留给她们的糖,高兴得直喊“奇怪”,她们忘记是怎么没等着妈妈,回到床上睡着了。
但是这并没有减轻我们做灭迹工作的热情,当烟灰缸、字纸篓都失效的时候,我居然怪聪明地想到厨房外的簸箕。谁想还是“人赃俱获”了呢!
讲条件也不容易,他们喊价很高,一场电影,一个橘子,一块泡泡糖,电影看完还得去吃四喜汤团。一直压到最后只剩一场电影,是很费了一些口舌的。
逢到这时,母亲就会骂我:“惯得不像样儿!”她总嫌我不会管孩子,我承认这一点。但是母亲说这种话的时候,完全忘记她自己曾经也有几个淘气的女孩子了!
我曾经把我的孩子称为“三只丑小鸭”,但这称号在维持了八年之后的去年是不适宜了,因为我们又有了第四只。我用食指轻划着她的小红脸,心中是一片快乐。
看着这个从我身体里分化出来的小肉体,她给了我许多奥妙的感觉,所以我整天接着我的婴儿,不断地亲吻和喃喃自语。我的北平朋友用艳羡的口吻骂我:“瞧,疼孩子疼得多寒蠢!”人生有许多快乐的事情,但没有比做一个新生儿母亲更快乐!
人们不免会问我四只鸭子的性别。当一些自命为会掐算看相的朋友看到我时,从前身、背影、侧面,都断定我将要再做一个男孩的母亲,我也有这种感觉,因为我已经有了一个男孩和两个女孩,按理想,应当再给我一个男孩,没有见戏台上的龙套吗?总是一边儿站两个才相称。但是我们的第四个“龙套”竟走错了上场门,她站到已经有了两个的那边去了!给我们形成了三个女孩和一个男孩的比例,我不免有点懊丧。
因此,外面有了谣言,人们在说我重男轻女了,这真冤枉,老四一直就是我的心肝宝贝!
我的丈夫便拿龙套的比喻向人们解释,他说:“你们几时见过台上的龙套是一边儿站三个,一边儿站一个的呀?”
这种场面我倒是见过一次,那年票友唱戏大家起哄,真把龙套故意摆成三比一,专为博观众一乐,这是喜剧。
我是快乐的女人,我们的家一向就是充满了喜剧的氛围,随时都有令人发笑的可能,那么天赐我三与一之比,是有道理的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老二、老三第二天早上醒来发现枕边的糖,高兴得直喊“奇怪”,因为她们终于找到了我们还没来得及“灭迹”的食物。
B.我的北平朋友责骂我“疼孩子疼得多寒蠢!”朋友认为孩子要宠,但不能惯,一个好母亲不能因溺爱孩子,失去了原则。
C.外婆总责骂我,嫌我不会管孩子,但她也曾经有几个淘气的女孩子,暗含家庭两代人与孩子之间独特的情感沟通方式。
D.“我”家老四是个女孩,形成了三女一男的比例,使得重男轻女的“我”不免有点懊丧,将女孩们称为“三只丑小鸭”。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运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手法刻画了“歪姑娘”泼辣、天真、可爱的形象。
B.四个脑袋扎成一堆,围在一起质问“我”的“偷吃”与“欺骗”,此处的群像描写诙谐幽默,富含喜剧效果。
C.文章写母亲的“偷吃”“灭迹”,孩子的“提防”“侦察”,看似紧张刺激,实则轻快活泼,充满了生活的情趣。
D.文章语言质朴自然,贴近现实生活,如“惯得不像样儿”,表达了一位母亲对子女们发自内心深处的爱意。
【3】郁达夫在《清新的小品文字》中认为:“原来小品文字之所以可爱的地方,就在它的细、清、真三点。”其中“细”是指细密的描写,请结合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描写,列举两例分析。
【4】文章标题“鸭的喜剧”有什么含义?请结合全文分析。
7、(1)在《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两句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项,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写出了日观峰以西诸山在晨曦的映照下红白错杂,都似弯腰俯首,显得矮小。
(2)在《登泰山记》中赋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表现了冰雪之盛的句子“________”,表现雪光与日光争辉的奇景的句子是“_______”。
(3)庄子在《逍遥游》中以“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两个例子来说明“小年”之小,生命之短;与之相反,苏轼在《赤璧赋》中,则用“_________”一句,表达人生无穷的哲学思想。
(3)《荀子·劝学》中,作者用蚯蚓“爪牙”不利、“筋骨”不强来证明用心转移的重要作用,同时也用相反的事例“_________,_________”来揭示用心不专的坏处。
(4)在《赤璧赋》中,作者苏轼与客泛舟游赤壁,在“举酒属客”后,大家一起“________,_________”,以此来表达内心的快乐。
(5)《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通过“木”和“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6)《涉江采芙蓉》中主人公自问自答,抒发独自怀远的忧伤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7)《赤壁赋》中客人把自己和曹操进行了对比:曹操当时是“舳舻千里,旌旗蔽空”,而你我只是“________”;曹操当时是“酾酒临江,横槊赋诗”;而你我只是“_________”。
(8)在《诗经 静女》中,有两句动作神态描写非常生动,表现出女孩的活泼淘气,男孩的耿直憨厚,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9)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____”和“_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
8、理解性默写。
(1)《诗经·氓》中女主人公诉说自己长年起早贪黑、辛勤劳作的诗句是:“____,_____。”
(2)在《离骚》中,诗人用诗句“____,___”表达了即使身体受创也不改志向的决心。
(3)在《短歌行》中,诗人运用“用典”的艺术手法,借《诗经》名句“___,____”表达出对贤才的渴求。
(4)《归园田居》一诗中,以声衬静,突出田园生活安静平和的诗句是:“___,___”。
(5)《兰亭集序》中王羲之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看淡生死的思想倾向,用“____,___”两句来批判。
9、(1)在“停课不停学”期间的云班会上讨论“学习和思考的关系”,你想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可以引用《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忧愤之作,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人们已经忘却战败的历史,最为沉痛。
(3)有些同学在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时,只摘抄警句,而不去领会思想、汲取智慧。可谓“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用《师说》里的句子来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1)《沁园春•长沙》上片提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问题,道出了诗人的雄心壮志。
(2)消散了,甚至她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4)晋、秦围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课文中的语句来回答)
(5)晋文公要撤退的原因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课文中的语句来回答,每个分号内填写正确)
(6)又前而为歌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用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限度来反衬男子变化无常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兰亭集序》中,王羲之用“________,_________”两句否定了生死等同的虚妄之说,这是作者超越了人生无常的理性思考。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韩揆之江西
李冶
相看指杨柳,别恨转依依。
万里西江①水,孤舟何处归。
湓城②潮不到,夏口信应稀。
唯有衡阳雁,年年来去飞。
【注】①西江,一作“江西”。长江在武昌一段称为西江。②湓城:在今江西,是韩揆要去之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首联中“别恨”一词为全诗的诗眼,也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 首联与《诗经·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一样,都运用了以乐录写哀情的手法。
C. 颔联写诗人伫立江边,目送朋友的孤舟远去,思绪万千。
D. 颈联写诗人因江水不能到友人那里,故给友人的书信也变少的现状。
E. 尾联写诗人感慨于大雁能年年往来,但自己与友人却不能见面。
【2】本诗是如何表达诗人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嘉祐二年,殿试中乙科。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曰:“臣之所欲言者,三言而已。愿陛下结人心,厚风俗,存纪纲。人主之所恃者人心而已,如木之有根,灯之有膏,鱼之有水,农夫之有田,商贾之有财。失之则亡,此理之必然也。今君臣宵旰,几一年矣,而富国之功,茫如捕风。而所行之事,道路皆知其难。汴水浊流,自生民以来,不以种稻。今欲陂而清之,万顷之稻,必用千顷之陂,一岁一淤,三岁而满矣。陛下遂信其说,即使相视地形,所在凿空,访寻水利,妄庸轻剽,率意争言。自古役人,必用乡户。今者徒闻江、浙之间,数郡顾役,而欲措之天下。单丁、女户,盖天民之穷者也,而陛下首欲役之,富有四海,忍不加恤!自杨炎为两税,租调与庸,既兼之矣,奈何复欲取庸?”
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
至常,神宗崩,哲宗立,复朝奉郎、知登州,召为礼部郎中。轼旧善司马光、章惇。时光为门下侍郎,惇知枢密院,二人不相合,惇每以谑侮困光,光苦之。轼谓惇曰:“司马君实时望甚重。昔许靖以虚名无实见鄙于蜀先主法正曰靖之浮誉播流四海若不加礼必以贱贤为累先主纳之乃以靖为司徒许靖且不可慢况君实乎。”惇以为然,光赖以少安。
(元祐)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六年,召为吏部尚书,未至。以弟辙除右丞,改翰林承旨。辙辞右丞,欲与兄同备从官,不听。轼在翰林数月,复以谗请外,乃以龙图阁学士出知颍州。先是,开封诸县多水患,吏不究本末,决其陂泽,注之惠民河,河不能胜,致陈(陈州)亦多水。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轼言于朝,从之。
高宗即位,赠资政殿学士,以其孙符为礼部尚书。又以其文置左右,读之终日忘倦,谓为文章之宗,亲制集赞,赐其曾孙峤。遂崇赠太师,谥文忠。
《宋史•苏轼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昔许靖以虚名无/实见鄙于蜀先主/法正曰/靖之浮誉播流/四海若不加礼/必以贱贤为累先主/纳之/乃以靖为司徒/许靖且不可慢/况君实乎
B.昔许靖以虚名无/实见鄙于蜀先主/法正曰/靖之浮誉/播流四海/若不加礼/必以贱贤为累/先主纳之/乃以靖为司徒/许靖且不可慢/况君实乎
C.昔许靖以虚名无实/见鄙于蜀先主/法正曰/靖之浮誉/播流四海/若不加礼/必以贱贤为累/先主纳之/乃以靖为司徒/许靖且不可慢/况君实乎
D.昔许靖以虚名无实/见鄙于蜀先主/法正曰/靖之浮誉播流/四海若不加礼/必以贱贤为累/先主纳之/乃以靖为司徒/许靖且不可慢/况君实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商贾,商人的统称,在古代因经营方式的不同而有称谓上的区别,“商”要外出贩卖货物,比如《琵琶行》中“重利轻别离”的“商人”,“贾”一般有固定场所,因此有“行商坐贾”的说法。
B.嘉祐,是宋仁宗的年号,“嘉祐二年”与《登泰山记》中的“是月丁未”不同,后者是干支纪年。
C.庸,文中指古代以捐物代替劳役的一种赋税法,和《师说》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的意义和用法完全不同。
D.崩,古代对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的讳称,《赤壁赋》中的“羽化”是对道教徒之死的讳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才识兼茂,考试成绩卓异。殿试考中乙科;笔答制策,被列入第三等,宋代历史中只有吴育和苏轼达到了三等。
B.苏轼坚守正道,敢于直言进谏。他以树木有根,灯有油,鱼有水,农夫有田,商贾有财的重要性为喻,劝告皇帝凝聚人心,敦厚风俗,保存纪纲。
C.苏轼科学决策,制止治水错误。苏轼刚到颍州,就派人准确测量,发现以前治水的计划有严重错误,就上报朝廷,及时叫停一项劳民伤财的工程。
D.苏轼为人和善,巧妙化解矛盾。苏轼的老友司马光与章惇意见不合,章惇常常为难司马光,苏轼以许靖之事为例说服了章惇,司马光才稍得安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5】宋高宗即位后,崇赠苏轼为太师。请你根据选文内容,说明高宗这样做的理由。
14、根据要求作文。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飞速传播,无形中促使着风潮的形成。“鲶鱼须”、卷发棒,成为一些中学女生的标配;“科目三”“社会摇”成为不少中学男生的热捧舞蹈;拍照就是美颜加P图,务必肤白貌美、身材修长;休闲不离二次元,句句古风鬼畜,萌系御宅……其实,垂柳白杨,自身各有其美;芙蓉牡丹,人亦各有所爱。卷发棒或能增添青春之美,“科目三”着实释放了自我活力,但形象之美本无统一的标准,兴趣所在更不能刻意地局限。遵从自然或本心,避免一味追逐“风潮”或盲目“求同”,也许才能活出真实丰盈的自己。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议论文,表达你的观点。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学校及个人信息;不少于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