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声声慢》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词艺术地表现了作者晚年的生活状况和失落、孤单、凄凉、悲哀的心灵世界。
B.词的上片写秋天里气候多变、酒难御寒和北雁南飞等,是对开头的阐释与补充。
C.词的下片写菊花“如今有谁堪摘”,表现作者因郁闷已不再为花凋谢感到惋惜。
D.作者的生活遭遇,能让人产生深深的理解与同情,这是本词动人的重要的原因。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日薄西山(薄暮,傍晚) 而刘夙婴疾病(从小)
B. 寻蒙国恩(不久) 肴核既尽(既然)
C. 清风徐来 (缓缓地) 保卒余年(终)
D. 正襟危坐(整理) 责臣逋慢(缓慢)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虽然在监狱里度过了三年的峥嵘岁月,但刑满释放后仍然恶习不改,继续作恶乡里。
B. 登上仰慕已久的黄山,同学们眼界大开,他们一会俯瞰脚下的云雾松柏,一会举目仰望远处的落日归鸟,指点江山,心潮澎湃。
C. 面对封建专制的一次次逼迫,他已经出离愤怒到了极点,终于走上反抗的道路。
D. 老张今年65岁,短小精悍,思维敏捷,干起活来一点也不比年轻人差。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依笔者看,读这种浅阅读式书籍,弊大于利。 ? 。。 ! 。 !
①为什么这么说呢
②平时在我们读书的过程中,许多精神愉悦和心灵感悟,都是在原汁原味的经典名著里得到的
③因为此类书籍犹如油浮水面,仅得皮毛,难得精髓
④而在浅阅读中,我们根本就无法体味和享受到经典名著的艺术魅力和思想蕴涵,至于提高我们的艺术鉴赏力,更无从谈及
⑤更令人忧虑的是,它消减了人们的求知欲望,剥夺了我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其结果必产生思想的荒芜和思考的惰性!
⑥读者如长时间浸淹其中,极易导致对经典名著的肤浅化理解,对传统文化的苍白性认识,渐渐丧失了另外一些弥足珍贵的东西
A. ①③②④⑥⑤ B. ①③⑤⑥②④ C. ②④③①⑤⑥ D. ②④⑥⑤①③
5、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A.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翻译: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出入函谷关和意外变故的发生。
B.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翻译:侍立在殿上的臣子,不能带任何兵器;那些宫廷的侍卫握着武器,都排列在殿阶之下。
C.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翻译: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D.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翻译:秦朝时,项伯与我交往,项伯杀了人,我使他活了下来。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民的生活情绪
孙犁
有一天早晨,我醒来,天已不早了,对间三槐的母亲已经嗡嗡地纺起线来。这时进来一个少妇在洞口喊:“彩绫,彩绫,出来吧,要去推碾子哩。”
她叫了半天,里面才答应了一声,通过那弯弯长长的洞,还是那样娇嫩的声音:“来了。”接着从洞口露出一顶白毡帽,但下面是一张俊秀的少女的脸,花格条布的上衣,跳出来时,脚下却是一双男人的破棉鞋。她坐下,把破棉鞋拉下来,扔在一边,就露出浅蓝色的时样的鞋来,随手又把破毡帽也摘下来,抖一抖墨黑柔软的长头发,站起来,和她嫂子争辩着出去了。
她嫂子说:“人家喊了这么半天,你聋了吗?”
她说:“人家睡着了么。”
嫂子说:“天早亮了,你在里面没听见晨鸡叫吗?”
她说:“你叫还听不见,晨鸡叫就听见了?”姑嫂两个说笑着走远了。
我想,这就是游击区人民生活的情绪,这个少女在生死交关的时候也还顾到在头上罩上一个男人的毡帽,在脚上套上一双男人的棉鞋,来保持身体服装的整洁。
我见过当敌人来了,女人们惊惶的样子,她们像受惊的鸟儿一样向天空突飞。一天,三槐的二嫂子说:“敌人来了,能下洞就下洞,来不及就得飞跑出去,把吃奶的力量拿出来跑到地里去。”
我见过女人这样奔跑,那和任何的赛跑不同,在她们的心里可以叫前面的、后面的、四面八方的敌人的枪弹射死,但她们一定要一直跑出去,在敌人的包围以外,去找生存的天地。
当她们逃到远远的一个沙滩后面,或小丛林里,看着敌人过去了,于是倚在树上,用衣襟擦去脸上的汗,头发上的尘土,定定心,整理整理衣服,就又成群结队欢天喜地地说笑着回来了。
一到家里,大家像没有刚才那一场出生入死的奔跑一样,大家又生活得那样活泼愉快,充满希望,该拿针线的拿起针线来,织布的重新踏上机板,纺线的摇动起纺车。
而跑到地里去的男人们就顺便耕作,到中午才回家吃饭。
没有人谈论今天生活的得失,或是庆幸没死。在他们看来,死就是死了,没死就是活着,活着就是要欢乐的。
假如要研究这种心理,就是他们看得很单纯,而且胜利的信心最坚定。因为接近敌人,他们更把胜利想得最近,知道我们不久就要反攻了,而反攻就是胜利,最好是在今天,在这一个月里,或者就在今年,扫除地面上的一切悲惨痛苦的痕迹,立刻就改变成一个欢乐的新天地。所以胜利在他们眼里距离最近,而那果实也最鲜明最大。也因为离敌人最近,眼看到有些地方被敌人剥夺埋葬了,但六七年来共产党和人民又从敌人手中夺回来,努力创造了新的生活,因而就更珍爱这个新的生活,对它的长成也就寄托更大的希望。对于共产党的每个号召,领导者的每张文告,也就坚信不移,兴奋地去工作着。
由胜利心理所鼓舞,他们的生活情绪,就是这样。每个人都是这样。村里有一个老泥水匠,每天研究掘洞的办法,他用罗盘、水平器,和他的技术、天才和热情来帮助各村改造洞。一个盲目的从前是算卦的老人,编了许多“劝人方”,劝告大家坚持抗战,他有一首四字歌叫《十大件》,是说在游击区的做人道德的。有一首《地道歌》确像一篇“住洞须知”,真是家传户晓。
最后那一天,我要告别走了,村长和中队长领了全村的男女干部到三槐家里给我送行。游击区老百姓对于抗日干部的热情是无法描写的,他们希望最好和你交成朋友,结为兄弟才满意。
仅仅一个星期,而我坦白地说,并没有能接触广大的实际,我有好几天住在洞里,很少出大门,谈话的也大半是干部。但是我感触了上面记的那些,虽然很少,很简单,想来,仅仅是平原游击区人民生活的一次脉搏的跳动而已。
我感觉到了这脉搏,因此,当我钻在洞里的时间也好,坐在破炕上的时间也好,在菜园里夜晚散步的时间也好,我觉到在洞口外面,院外的街上,平铺的翠绿的田野里,有着伟大、尖锐、光耀、战争的震动和声音,昼夜不息。生活在这里是这样充实和有意义,生活的经线和纬线,是那样复杂、坚韧。生活由战争和大生产运动结合,生活由民主建设和战斗热情结合,生活像一匹由坚强意志和明朗的智慧织造着的布,光彩照人,而且已有七个整年的历史了。
并且在前进的时候,周围有不少内奸特务,受敌人、汉奸、独裁者的指挥,破坏人民创造出来的事业,乱放冷箭。这些事情更激发了人民的智慧和胆量。
有人愿意充实生活,到他们那里去吧。
(节选自《游击区生活一星期》)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彩绫出洞时头上罩着男人的毡帽,脚上套着男人的棉鞋,在非常时期也注意自己的形象。
B.敌人来了,来不及下洞的女人们飞跑到地里去,这是危急时刻求得生存的一种方式。
C.游击区的百姓接近敌人,他们对生死看得很单纯,也格外珍惜创造的新生活。
D.游击区的百姓都希望和抗日干部交成朋友,结为兄弟,好让自己的未来有个依靠。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善抓细节。从“姑嫂说笑”这一生活场景入笔,引出“游击区人民生活的情绪”这一话题。
B.文章生活气息浓厚。在躲避敌人扫荡之后,女人们仍能纺线织布,男人们也顺便耕作,富有乡土味。
C.文章文风朴实。再现了作者在游击区采访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没有刻意的雕琢,也没有特别的情感渲染。
D.文章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掘洞、战斗、大生产等叙述,表现出游击区人民的智慧和热情,展现了战争年代人民的生活。
【3】文中写到老泥水匠和算卦老人,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有人认为,本文符合小说“三要素一主旨”的特点。请结合文本对这一观点加以分析。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年轻的同学们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2)苏轼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流露出一些消极的情绪,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有流露出同样的情绪。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善用典故,他先用___________一句写出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那个寻常巷陌的败落之景,又用___________一句写活了刘义隆潦草举兵北伐,被打败后张皇南逃、狼狈不堪的形象。
8、古诗文名句默写
(1)《蜀道难》中,诗人提醒人们因为蜀道地形险要,若被恶人控制,后果不堪设想,所以要警惕战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高》中,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夔州峡口秋江景物特点,映衬诗人心绪起伏、波澜跌宕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是《琵琶行》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4)《锦瑟》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此情”的无尽怅惘,别说现在追忆,就是当时就已经无尽的怅然若失了。
(5)《劝学》中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______,______。
(6)《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登高望远,首先想到孙权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不禁感叹的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
(7)《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面句子的空白处
(1)《诗经·氓》中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二心。表现这种鲜明对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月亮从东山升起,在夜空中缓缓移动的情景。
(3)屈原在《离骚》中以饱蘸激情的笔墨,发出了长声叹息而掩面流泪,哀伤人民生活多灾多难的感叹,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骨气是人之脊梁,李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傲岸,郑板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毅,都是骨气的表现。
(2)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以借代的手法写出了物是人非的感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诗文中经常出现“猿”这一意象,用猿或猿的叫声来表达心中的哀怨、愁苦,孤寂等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这样的经典名句。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从仰视和俯视角度写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中的这几句话常被用来勉励人们修身自好,不慕身外之物。
(3) 《兰亭集序》中作者举出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一是“静者”,“或取诸怀抱, ______________ ”;二是“躁者”,“或因寄所托, ______________ ”。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 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1】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题目“夜雪”一词点明时间,引人联想。
B.“衾”字,与杜甫“布衾多年冷似铁”中的“衾”意思相同,都是“衣服”之意。
C.“复见窗户明”是月光映照的效果。“夜深知雪重”中的“夜”呼应的题目。
D.三四句以有声衬无声,使全诗的画面静中有动、清新淡雅,真切地呈现出一个万籁俱寂、银装素裹的清宁世界。可与王维诗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媲美。
【2】此诗新颖别致,立意不俗。对“夜雪”的描写最大的特点侧面描写。请问是如何从侧面来写夜雪的?请结合诗歌来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普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
B.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
C.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
D.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氏春秋》,即《春秋》,被人们奉为儒家经典,与《诗》《书》《礼》《易》并称“五经”。
B.起居注,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汉以后,几乎历代都有起居注,流传下来的很少。
C.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中国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
D.中书,此处指中书省。宋仍沿用唐三省六部制,但其长官名为中书令,已有名无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光强识好学,聪慧过人。他七岁时,就凛然像个成人,向别人讲《左氏春秋》,回家后讲给家人,都能说出其中的大意。
B.司马光崇尚俭朴,不喜华靡。刚满二十岁时,考中进士,参加朝廷安排的闻喜宴惟独他不戴花,在同列的劝说下才戴上一枝。
C.司马光勇于担当,敢于负责。郭恩因轻敌冒进连累了庞籍获罪,司马光就三次上书皇帝承担责任,没有得到朝廷同意。
D.司马光直言敢谏,不惧生死。他明知向皇帝进言立嗣是必死的罪名,仍继范镇之后向皇帝进谏,后又当面向皇帝进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
【5】为解决河东之患,司马光提出了哪些建议?他认为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这个夏天最火爆的品牌要数“鸿星尔克”“蜜雪冰城”等几个国货品牌了,在河南遭受水灾之时,这些国货品牌为河南受灾群众捐献物资都达到千万,被国人称作“国货之光”。在销量不景气的情况下,这些国货品牌仍然心系同胞,这种大气的情怀也迅速让广大网友“破防”。
以前无人问津的商品直播间,迅速涌入大量粉丝,短短几个小时,商品被抢购一空,催生了消费者的野性消费。针对这种现象,有的网友称:“这些国货品牌雪中送炭的精神值得肯定,相比较外国品牌,我们应该用这种方式,让国货支棱起来”;也有网友称:“这种爱心接力,值得肯定,但还是要因需消费,适度消费”……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表明自己的态度。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