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四平2025-2026学年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果行,国人皆。父勉其子,兄勉其弟 劝:劝说

    B. 既已振人之命,不其功 矜:夸耀

    C. 为礼,且告以意 趋:小步快走

    D. 兵久则变生,事苦则虑 易:改变

  • 2、填入下列一段文字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哲学界,____因果关系是否存在的争论已经持续了几个世纪。毕竟,____凡事皆有因果的话,那么我们就没有决定任何事的自由了。如果说我们做的每一个决定____每一个想法都是其他事情的结果,____这个结果又是由其他原因导致的。以此循环往复,____就不存在人的自由意志这一说了。——所有的生命轨迹都只是受因果关系的控制了。____,对于因果关系在世间所扮演的角色,哲学家们争论不休,有时他们认为,这是与自由意志相对立的。

    A. 对于 因为 和 并且 /  因此

    B. 关于 如果 和 而  那么 从而

    C. 关于 如果 或者 而 那么 因此

    D. 对于 因为 或者 并且 / 从而

     

  •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家国家级出版社,近几年来,出版了很多深受读者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喜爱的精品图书,不少作家都对他趋之若鹜

    B.吴羽先生指导弟子写论文时强调,学术论文要有的放矢,论证严密,语言准确而简洁,不能模棱两可,也不能繁文缛节

    C.我读过弗莱的著作,很喜欢他那高屋建瓴的气势和包罗万象的体系,更欣赏他努力摆脱主观印象式品评的文学批评方法。

    D.虽然已经是晚上了,但候车大厅里依然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大喇叭的广播声、商贩的叫卖声、孩子的哭泣声不绝如缕

  •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B.“青年伞兵有的是拼命的勇气。”他说,“在牢笼里,他看到了而且抓住了唯一的出路。”

    C.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

    D.脆弱的,武装的,不懂得表达的,恨铁不成钢的,壮志未酬的父亲。

  • 5、下列各组中加横线词活用情况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烛之武退秦师   使使以大王

    B. 发尽指冠   踞以骂曰

    C. 太子之   其人居未来

    D. 函陵   又而为歌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流经中国九省区的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滋养的土地创造出了璀璨的黄河文化,铸就了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黄河文化作为一种大河文化,是一种具有黄河地理特点的旱地农耕文化,有着明显的地域特色。它起源早,成熟快。黄河流域拥有适宜的气候、肥沃的土壤,先民们很早就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农业文化。在距今7500年左右的河北磁山和河南裴李岗文化遗址中都发现了大量炭化的粟类,家畜、家禽的化石以及石斧等生产工具。殷商时中国的蚕丝纺织已达到较高水平,卜辞中屡次出现桑、丝、帛等字。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的造字方法、单字数量和笔画工整程度都表明其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文字系统,因此汉字的起源应该很早。文字的产生使黄河文化迅速成熟。现在,有些历史悠久的黄河文化遗址、文献遭到了破坏损毁,黄河文化中的优秀内核也遭到破坏和侵蚀,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刻不容缓。

    黄河文化的另一特征是政治色彩鲜明,这与黄河流域旱地农业的特点有关。旱地农业必须以水利设施为基础。人们共同关心、治理与他们的生存休戚相关的水利问题,从而养成了关心社会问题的文化心理。另外,治水斗争和水利灌溉事业也需要形成集中的社会权力,从而促成了国家的产生。儒家学说就是在这种关心政治的文化心理下逐渐形成的。孔子几乎把一切问题都看作是政治问题。在他看来,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即是一个政治问题,读书学习也是为了参与政治。政治问题在人们的一切社会生活、精神生活中占有最重要、最突出的位置。这就是黄河文化、儒家精神最重要的特色,其中熔铸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范、价值理念和民族心理。

    黄河文化绵延发展数千年,虽不断遭受外部文化的入侵,但始终保持其道统,显示出强大的同化能力。黄河文化以它博大的胸怀,吸纳周边多种原始文化,形成了文明国家。中国对外的经济联系、文化交流、政治外交也主要兴起和发展于黄河流域。早在汉朝,中央政权就曾派遣张骞等人出使西域,开辟从长安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建立起中原王朝与西亚和欧洲的政治、贸易等联系。这条通道也成为古代中国与西方所有政治经济文化往来的主要通道,即丝绸之路。千年来,丝绸之路上经济贸易往来频繁,对外文化交往极为活跃。在交流过程中,黄河文化不仅扩大了自身影响力,也不断从其他地域和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展示了多元一体、兼容并包的特点,在数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历久弥新,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创新动能和发展活力。

    (取材于牛建强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黄河在造就中华民族伟大文明、灿烂文化的同时,也曾因频繁改道、泛滥,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治理黄河一直是中华民族安民兴邦的大事。

    黄土高原地区总土地面积64.06万km2,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决口改道频繁,“黄泛区”良田沙化,风沙弥漫,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破坏。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黄土高原坚持不懈地开展大规模的水土流失治理,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等政策,使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面积、强度减小,沙尘暴次数减少,自然生态得到有效修复,构建了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扭转了黄河下游决口改道的历史。70年来,黄河岁岁安澜。

    黄河治理面临的另一大难题是断流。黄河断流导致了严重的水环境污染、河口湿地萎缩和生物多样性衰减等重大生态环境问题。自1999年我国实施黄河干流水量统一调度等政策以来,黄河下游再没有发生过断流,沿黄湿地补水需求得以满足,河流湿地面积增加,河道基本生态功能恢复,黄河生命健康得以维护。

    此外,通过强化流域内节能减排、工业污染治理等措施,黄河水质恶化趋势得到遏制,黄河干流兰州、包头、潼关等重要河段水体水质明显好转,水体功能恢复,为水生生物的繁殖、栖息提供了支撑,为水生生态系统的修复提供了保障。

    黄河治理还有巨大的社会效益。黄河决口历史的扭转,避免了大量的人民群众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避免了道路、生产生活设施以及引黄灌溉系统等遭受破坏,为黄河流域人民安居乐业提供了保障。黄河作为我国重要的供水水源,为山西、鄂尔多斯等国家重点能源基地提供水源保障,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减少了入黄泥沙,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增加了区域内耕地面积,促进了当地脱贫致富。引黄灌溉、引洪放淤等措施还有效利用了黄河水含沙量大的特点,放淤改土数十万公顷,形成了良田,为粮食连年增产提供了重要保障,不仅满足了流域内的需求,还供给流域外其他省区,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人民治理黄河70年取得了巨大而辉煌的成就。为谋求黄河长治久安,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支撑流域及相关地区可持续发展,今后还需要继续加大黄河治理开发与保护力度,让黄河永远造福中华民族。

    (取材于李文学的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水利问题与黄河流域人民的生产和生活联系密切。

    B.殷商时期纺织业高度发达,促进了甲骨文的成熟。

    C.丝绸之路的开通使汉朝成为黄河文化最鼎盛的时期。

    D.我国的对外经济、文化、政治交流都发源于黄河流域。

    2根据材料一,下列黄河文化的特征,不属于与旱地农业发展关系密切的一项是(  

    A.蕴含着儒家精神 B.起源早,成熟快

    C.政治色彩鲜明 D.同化能力强大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新中国治理黄河的成效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绝了泥沙入黄的现象,维护了黄河的健康生命。

    B.流域内大量水土流失和沙尘暴,都得到有效治理。

    C.阻止了黄河决口改道,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D.解决了黄河下游断流问题,增加了沿黄湿地面积。

    4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治理黄河水患、开发黄河水利促进了黄河文化形成。

    B.材料二认为要改善黄河的水体水质,必须抑制流域内工业发展。

    C.两则材料都列举了黄河流域的考古发现和客观数据,令人信服。

    D.两则材料关于农业生产对黄河文化发展的作用,看法是相反的。

    5以上两则材料能为“谋求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让黄河永远造福中华民族”提供哪些方面的借鉴?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阐释。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名句理解性默写。

    (1)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同学们年轻奔放,劲头正足。

    (2)《论语》中与“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意思相仿、表意一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雎》中,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男子对心中姑娘的深切思念,同时写出了他因追求不到而苦闷难眠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1)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_________?”

    (2)汉乐府《长歌行》诗中“徙倚欲何依”化用了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来表现诗人的彷徨之情,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

    (3)歌曲《我们的新时代》中,歌词“天下归心相拥第一百个春天”,“天下归心”用的是曹操《短歌行》里“___________”的典故。

    (4)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两句写鸡狗的叫声,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衬托出一个和谐,安宁的意境。

    (5)“落叶”是秋的典型特征,在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两句描绘了落叶纷纷的壮阔秋景。

    (6)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从不同方面对周瑜的形象进行了刻画,“____”以婚事衬托其少年得意;“______”写其装束,表现了他的儒雅风度。

    (7)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___”。

    (8)《声声慢》中开头有七组叠词,看似平平淡淡无一愁字,却字字含愁,声声写愁,营造了一种如泣如诉的音乐效果,委婉细致地表达了词人在遭受深创剧痛后的愁苦之情。这七组叠词是:“____________。”

    (9)朱自清《松堂游记》中有这样一段话:“好了,月亮上来了,却又让云遮去了一半,老远的躲在树缝里,像个乡下姑娘,羞答答的。”如果换用诗句表达同样的意思,我们可以引用《琵琶行并序》中的“_________”。

    (10)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劝学》中则说:“__________。”

    (11)《师说》一文,论证思路严密,语言简洁生动,“__________”两句简练地概括出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荒谬心态。

    (12)苏轼在《赤壁赋》中提出与“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相对的观点是:____________

  • 9、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了,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运用细腻的动作描写表达内心悲愤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的《定风波》描写词人归途遇雨,同行狼狈,词人却放慢脚步,不在意风雨,吟诗长啸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柳永在《雨霖铃》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留恋之情,描摹了离别的男女手牵着手,眼看着眼,因悲伤说不出话来的情状。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赞叹了刘裕率军北伐的气概和立下赫赫战功的英雄事迹。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曹刿论战》中,曹刿请见鲁庄公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沁园春·长沙》中,作者书写曾和同学同游橘子洲并回忆以前不平凡的岁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与康桥离别时的“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的比喻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别康桥》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雨夜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1对此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诗人用气候环境给予人的“凉冷”感觉来形容深秋之夜,给整首诗抹上了深秋的基调。

    B. 颈联以烘瓶里的燃料经夜已化为灰烬,照应了“睡美”。

    C. 尾联中的“寒”字交代了老翁“未起”的原因,说明老翁怕冷,又身患重疾,难以起床。

    D. 本诗语言自然、质朴,刻画形象逼真,富有生活气息。

    2诗中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老翁形象?是如何刻画的?请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王祐,字景叔,大名莘人。祐少笃志词学,性倜傥有俊气。晋天福中,以书见桑维翰,称其藻丽,由是名闻京师。邺帅杜重威辟为观察支使。汉初,重威移镇睢阳,反侧不自安,祐尝劝之,使无反汉,不听。祐坐是贬沁州司户参军,因作书贻乡友以见志,辞气俊迈,人多称之。

    太祖受禅,拜监察御史,由魏县移知光州,迁殿中侍御史。乾德三年,知制诰。六年,转户部员外郎。

    太祖征太原,已济河。诸州馈集上党城中,车乘塞路,上闻之,将以稽留罪转运使。赵普曰:六师方至,而转运使以获罪闻,敌必谓储峙不充,有以窥我矣,非威远之道也。俾能治剧者,往莅其州足矣。即命祐知潞州。及至,馈饷无乏,路亦无壅,班师,召还。

    会符彦卿镇大名,颇不治,太祖以祐代之,俾察彦卿动静,祐以百口明彦卿无罪,且曰五代之君多因猜忌杀无辜故享国不永愿陛下以为戒彦卿由是获免故世谓祐有阴德。

    继以用兵岭表,徙知襄州。湖湘平,移知潭州。召还,摄判吏部铨。时左司员外郎侯陟自扬州还,复判铨,祐判门下省,陟所注拟,祐多驳正。卢多逊与陟善,陟因诉之,多逊素恶祐不比己,遂出祐为镇国军行军司马。

    太平兴国初,移知河中府。入为左司员外郎,拜中书舍人,充史馆修撰。未几,知开封府,以病请告。太宗谓祐文章、清节兼著,特拜兵部侍郎。月余卒,年六十四。

    初,祐掌诰,会卢多逊为学士,阴倾赵普,多逊累讽祐比己,祐不从。一日,以宇文融排张说事劝释之,多逊滋不悦。及普再入,多逊果败,与宇文融事颇类,识者服其先见。祐知贡举,多拔擢寒俊,毕士安、柴成务皆其所取也。后与其子旦同入两制,居中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曰/五代之君多/因猜忌杀无辜故/享国不永/愿陛下以为/戒彦卿/由是获免故/世谓祐有阴德。 

    B.且曰/五代之君多/因猜忌杀无辜故/享国不永/愿陛下以为戒/彦卿由是获免/故世谓祐有阴德。

    C.且曰/五代之君/多因猜忌杀无辜/故享国不永/愿陛下以为戒/彦卿由是获免/故世谓祐有阴德。

    D.且曰/五代之君/多因猜忌杀无辜/故享国不永/愿陛下以为/戒彦卿/由是获免故/世谓祐有阴德。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拜”是表授予官职一类的字,“迁、转、徙”是表调动官职一类的字,“摄”是表代理官职的字。

    B.古代纪年方法大致有干支纪年法、王公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等,文中“乾德三年”应属于帝王年号纪年法。

    C.古人往往有名有字,“字”是男子20岁举行加冠仪式后所起的。名和字的称呼不可随意,谦称自己称字,尊称他人称名。

    D.古代对人“死”的称呼反应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礼记·曲礼》中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王祐很有文才,文章写得很好。桑维翰赞誉他的书信辞藻华丽,使他闻名京城,就连皇上对他的文章也很嘉许。

    B.王祐有政治才能,很受皇上重用。太祖征讨太原时,运粮车辆堵塞道路,后来交由王祐治理,一切变得井然有序。

    C.王祐刚直敢言,劝谏皇上。在为符彦卿一事申辩时,他讽谏太祖不要像五代的国君那样,因为猜忌而斩杀无罪的人。

    D.王祐主掌贡举考试期间,常力排众议,选拔提升出身寒微而才能杰出的人,毕士安、柴成务都是他录用的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祐坐是贬沁州司户参军,因作书贻乡友以见志,辞气俊迈。

    (2)会卢多逊为学士,阴倾赵普,多逊累讽祐比己,祐不从。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微写作

    诗歌中作者经常运用意象来寄托情思,表达哲理,其实小说中也有类似意象的象征物,如《老人与海》中的“大马林鱼”“鲨鱼”,《边城》里的“虎耳草”“白塔”。请从以上四个象征物中任选一个,结合小说具体情节写一段文字,赏析其象征意义及表达效果。

    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据,层次清晰,150字左右。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