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六安2025-2026学年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当然,表面的公正不等于公正。表面功夫都不做足,内在的真诚性   是值得怀疑的。   ,议员在议会中打架,   ⑤   只是作秀,但也有可能是全力为选民争取利益;   假如他们只顾着打呼噜,连表现一下的念头都没有,那就一定是置选民利益于不顾。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然而 假如 一定 正如   虽然   /

    B. 可是   / 肯定 也许   即使   那么

    C. /   一旦 似乎 也许   那么   可是

    D. 但是 如果 大概 比如   也许 而

     

  •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祝福》以一个淳朴善良的农村妇女为主角,把人物放在一个复杂的社会关系里,通过对祥林嫂的塑造,为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提出强烈的控诉。

    B.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之一,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存诗九百九十余首。其诗风格飘逸、豪放。

    C. 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祝福》选自小说集《呐喊》,文章中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的流弊和余毒。

    D. 杜甫,字子美,他的诗,反映了唐代动乱的现实,揭示了人民的痛苦生活,称为“诗史”。在艺术上,为古代诗歌开辟了现实主义广阔道路,创建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 3、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强有力(jìng)   山()   拜

    B.心()   漫shù)   缕(远(

    C.jīn)请罪 玉jué)   须)   歌载舞(zǎi

    D.的(shì生(zōu)   骨suí急(huánɡ

  • 4、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著名作家巴金说:我无时无刻都祝愿我的广大读者有更加美好、更加光明的前途,我要为这个前途献出我最后的力量。

    B.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身居要职,却胸无城府,思想顽固不化,不思改革,甚至阻挠改革潮流。

    C.眼下报刊发行大战硝烟渐起,有些报纸为了招徕读者而故意编造一些骇人听闻的消息,其结果往往弄巧成拙。

    D“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了习惯才行”,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应是不刊之论,但目前有些人的语文观却并非如此。

     

  • 5、下列各组句子中,均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君子生非异也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B.缘染溪,斫榛莽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C.虽有槁暴 心凝形释

    D.或师焉,或不焉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项羽究竟死于何地

    《太史公书》问世至今已两千年,随着这部巨著的流传,项羽自杀于乌江似是无疑的了。其实,这是历史上的讹误。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是乌江而是东城,即今安徽定远东南。(距乌江约三百里)。

    《史记·项羽本纪》论赞中就曾点明,项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只不过一般人不去注意这点罢了。 《汉书·灌婴传》也记载:“项籍败垓下去,婴将车骑追项籍至东城,破之,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那么,司马迁何以在《史记》中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一段生动的描述呢?

    这段描述仅为民间传闻,理由有三:一、项王垓下被围时已兵疲食尽,“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又“汉军围之数重”。当时,项羽已“自度不得脱”,又何以能忽而来到三百里之外的乌江呢?再说,项羽垓下之败,其势是急转直下的,纵乌江亭长有救籍之心,又何以会料事如神,预先舣船以待?二、《史记·项羽本纪》通篇叙事谨严而缜密,尤其是对战事的描述,双方渡江涉河、斩关夺隘时的地理形势,都能于回旋曲折之中,给人以条理分明、江山如望之感。东城之后却为何三百里沙场竟无所交待,情节亦淡然松驰了呢?司马迁只说“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巧借一“欲”字将流传在乌江的一段民间佳话与东城真实的血战情节缝缀弥合了。这就是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多年来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臆度误解的根源所在。三、项羽崛起于吴中,“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在南征北战中,吴中子弟以及江东父老与项羽是建立了感情的。因而,在他死后即传说起“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司马迁曾游历过此地,自然有充分的机会采撷到这些民间传闻,以完善这个英雄形象,也实在是十分自然的。

    其实,项羽“身死东城”,从来有史迹为证。高达数丈的虞姬墓至今犹在,《定远县志》载:“虞姬墓即嗟虞墩,县南六十里近东城。”阴陵、东城两地,《定远县志》记载则更为明确:“阴陵城,县西北六十里,镆邪山南,周围二里。……羽溃围南驰,汉骑将灌婴追羽过淮,羽过阴陵迷失道即此。”“东城,县东南五十里。项羽至阴陵迷失道,汉追及之,羽复引而至东城即此。”

    项羽殉难前在定远县境内留下的遗址遗迹,除阴陵、东城,至今仍存十余处。从霸王寨(项王迷路处)到刘会桥(为汉军追及处),从下马铺到嗟虞墩,构成了项王在这块土地上与汉军周旋的一条完整路线。

    (摘自 2007 年第 3 期《新华文摘》,有删改)

    1从文中看,下列不属于项羽殉难于东城的证据的一项是 ( )

    A.据史料记载来看,项羽东城突围的可能性极小。

    B.《史记》《汉书》等史书中都有项羽兵败并死于东城的记载。

    C.项羽崛起于吴中,兵败垓下,愧对江东父老,无颜东渡乌江。

    D.定远县内的许多遗址、遗迹均证实项羽“身死东城”。

    2下列各项不属于对项羽同情或肯定的是 (   )

    A.《史记》中有“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般船待”的生动描写。

    B.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臆度误解。

    C.乌江一带流传着项羽欲东渡,乌江亭长般船待的佳话。

    D.作者认为司马迁利用民间传闻来完善项羽这一英雄形象。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项羽战死前的主要活动都在安徽定远县境内。

    B.《史记》记述项羽败至东城和东城到乌江的细致程度不一样。

    C.司马迁知道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在乌江而在东城。

    D.项羽从嗟虞墩到阴陵,再到东城,最后死在东城。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 长沙》中,诗人故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回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一幕中,荆轲悲壮的唱词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徐志摩《再别康桥》一诗中作者思路急转由梦境到现实,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匠心独运地把无形的离别化为有形,有声,有实的实物。

    (4)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和《荀子•劝学》的开头都是开门见山,直接提出中心论点。韩愈《师说》提出“________”,《荀子•劝学》则提出“________”。

    (2)《荀子·劝学》中表现作者对“思”与“学”关系看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韩愈《师说》中阐述师生关系时,以“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说明掌握学识有早晚且各有所长的师生观。

    (4)韩愈《师说》中表达写作目的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可见他对年轻好学者的扶掖之心。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高》中,从空间、时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的感情融入诗句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严格地说,浔阳并非绝对没有音乐,只是声音单调繁杂,实在难以入耳。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这样的意思。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4)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_____”,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____”。

    (5)《芣苢》中,描写女子把衣襟掖在腰带上装车前草回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插秧歌》中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说明插秧就是一场抢天时的战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用快要西沉的夕阳比喻南宋国势衰颓,声声哀鸣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表达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篇》 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 《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 11、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只是朱颜改。《虞美人》

    (2)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_________。《师说》

    (3)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______________。《劝学》

    (4)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5)老子《道德经》说“千里之行”要“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以“千里”为目标,从反面强调“积累”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春寒

    梅尧臣

    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

    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

    亚树青帘动,依山片雨临。

    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

    1这是一首____________(诗体)。

    2诗人是怎样表现“春寒”的?

    3你怎样理解尾联的含义?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甚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感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遺,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选自必修上册《师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B.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C.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D.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2下列对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童子,文中指童子科考试。童子科是古代选拔神童的制度,汉代已有,开始以荐举为主,后来增加了考试,能够通过考试的神童称为童生。

    B.句读,古人指文辞的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读”,音dòu

    C.百工,中国古代主管营建制造的工官名称,以后沿用为各种手工业者和手工业行业的总称。

    D.六艺经传,“六艺”指的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传”是指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有积极意义。

    B.作者认为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不在于他们先天的条件,而在于后天的学习与努力。

    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作者对于那些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却又比不上他们的士大夫,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毛泽东

    在我们的社会中,劳动不仅是经济的范畴,而且是道德的范畴。

    ——马卡连柯

    只有过着游手好闲生活的人,才把钱看得天那样的大,一个不事生产只会消费的家伙,不啻是社会的蟊贼。

    ——巴尔扎克

    上述材料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上个月的“农村实践活动”,在学农总结会上发表演讲。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