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文化知识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东向坐”即坐西朝东。古人室内坐席以东向为尊,应让宾客坐,其次南向、北向、西向。《鸿门宴》中项王这样安排,有故意简慢以示威势之意。
B. 孝廉,指在孝敬父母和保持操守方面表现突出的人。汉代开始命令州郡考察当地人物,每年察举孝廉、秀才。魏晋以后沿用,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
C. 美人,旧时借指内心思慕、向往的人。古人作品中常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斗牛,星宿名,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叫宿。
D. 古代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又称格律诗,它对平仄、押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李白的《蜀道难》就是属于近体诗。
2、下列括号中的缩句,不符合原句基本意思的一项是( )
A.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的小麻雀无可奈何地拍打着翅膀。(小麻雀拍打着翅膀。)
B.金黄色的沙滩上有许多五颜六色的贝壳。(沙滩上有贝壳。)
C.爸爸在床上听到窗外一阵阵的锣鼓声和欢呼声。(爸爸听到锣鼓声。)
D.生态保护区生长着上千株枝叶茂盛的银杉树。(保护区生长着银杉树。)
3、下列各句中没有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A. 何不作衣裳 B. 昼夜勤作息
C. 便可白公姥 D. 其日牛马嘶
4、下列加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臣闻求木之长者 李牧连却之
B.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赂秦而力亏
C.虽董之以严刑 以地事秦
D.其声呜呜然 吾其还也
5、下面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B.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C.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D.大王来何操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江 南 雨 巷
董滇宁
①有人说,江南的小巷是历史留给现实的入口。是啊!雨后的江南小巷是心灵的圣地,心在红尘中沾满尘埃,不能辨识来去,不妨就让这江南雨巷的烟雨旧梦浸润你已疲惫的心灵!
②轻轻地走入小巷。暮春的细雨在两旁的瓦楞上跳跃,忽而又顽皮地跳到青石板的路上,和他们在青石板上的伙伴们嬉闹着、喧哗着。踩在青石板的路上,这一刻,随着细雨,滑入历史的最深处……
③撑着油纸伞,血管里冲涌着莫名的悲与喜,呼吸着空气里的清新,和岁月积淀下来的味道;江南的盛世在烟雨中落下了帷幕,惟有这雨后的江南小巷,褪尽铅华,延展着世人的想象。
④空气中浸透着静谧。幽远的小巷中,我的移动和杂着雨儿们的跳动,成全了小巷的生动。小巷的两边是安然矗立着的老屋子。一幢幢灰瓦白墙的老屋子,饱受了风雨的侵袭,彰显着一种沧桑积淀后的黯然。灰白色的墙面在斑驳间隐现时光的痕迹,青黑的瓦片耐不住寂寞,邀了几根闲草做伴。
⑤几间铺子半敞着门面。铺内,几人横靠着帐台边的木柱,正在打盹;忙碌着的小二,手脚极为麻利地端茶递水之间,仿佛都不会激起哪怕一丝尘屑的飞扬。大多数的屋子已是人去楼空,一把铁锁,锁住了一屋子的寂寞春秋。透过门扉间的夹缝,瞅见一口八角的古井,井沿上残留着几片风吹落的树叶;眨眼间,似乎看见一个梳着两条小辫儿的蓝衣少女蹲在井边,手中拿着极粗的衣槌,露出一口极白的牙齿,对着这边轻轻地微笑;一阵风吹过,扫落了井沿的树叶,也带走了姑娘的影像……依然是个空落落的院落,一把生了锈的铁锁!
⑥雨停了。收起纸伞,听着檐下滴答的水声,由心底升腾起一种恍如隔世的落寞。风儿抚过脸颊,把雨的湿气驻留在我的眼窝。眼前的小巷变的迷蒙,心在此刻却显得犹为的澄净。
⑦一些墨绿的青苔粘在墙角,吮吸着雨露,淡漠了这多情的江南,绵绵的愁绪。抬眼望去,一只燕子飞掠而去。是否是从王谢堂下飞出的那只?可还能在这物是人非之外,辨识出你的故居吗?
⑧巷的尽头,是一座小石桥。扶栏上的雨滴落入水中,荡起一层层的涟漪。在繁华与颓废之间,吹箫女子的面庞有了几多的改变?碧波还聚而来的,不是那提着油纸伞的栗色长发,却是那伤心桥下的惊鸿艳影。
⑨沉浸在江南的幽幽梦幻里,抬头,眼前已是那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街市。回望小巷,雨后的它显得更为平静与安宁。寥落的水泡,在小巷的那头冉冉升空;街市这头袭来一阵强流,一瞬的光景,五彩的霓虹映亮整个天宇,嘈杂与躁动在这个世界中无限延伸!小巷深处隐隐透出的阑珊灯火,闪动着清亮的光芒,也足以照亮夜归人的路!一座小桥,两方天地,是两势对立下的无奈疏离,也是历史白描地书写下的自然并存!是也罢,不是也罢,小巷犹在,而雨——今年下,明年下,一千年以后,还会下。
⑩走过雨巷,别无其他,清香盈鼻……
【1】解释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①江南的小巷是历史留给现实的入口。
②雨后的江南小巷是心灵的圣地。
【2】文中第③段说:“撑着油纸伞,血管里冲涌着莫名的悲与喜。”综观全文,“莫名”实际上已“有名”,请概括说明这“悲”与“喜”的具体内容。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急忙回答问题,他想通过军事强国来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目的。
(2)《阿房宫赋》中,作者用六组排比句将秦始皇和老百姓之间的生活状况进行对比,其中描写乐声之多与市井言语对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六国论》中苏洵用精妙的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批判了六国的赂秦行为。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运用典故痛惜北方沦陷区的宋朝百姓,已经安于北方统治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说》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句,写仙境的石门訇然打开,放眼望去,天空广阔,不见边际,在日月光辉的照耀下,金银筑成的楼台发出夺目的光彩。
(4)《登高》中,集中表现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中空缺的部分。
(1)李煜的《虞美人》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写愁之多与绵绵不断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2)曹操在《短歌行》中运用典故,以周公自比,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
(4)杜甫在《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酒文化”与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有密切关系:曹操《短歌行》“____________,人生几何”用酒来作开头,引出诗人对人生苦短的忧叹;杜甫《登高》中,“艰难苦恨繁霜鬓,____________”写诗人年事已高,处境困窘,不得不戒酒。
(2)____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千岩万转路不定,____________。
(4)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
(6)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思”与“学”进行对比,强调了“学”的重要意义。
11、默写。
(1)书生意气,____________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手法,以明月可望而不可摘,比喻求贤才而不得,点明了忧愁不断的原因。
(3)谢公宿处今尚在,__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念奴娇·赤壁怀古》描写周瑜指挥若定、轻松从容大败曹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6)师者,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太原早秋①
李白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②。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注】:①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秋天。这年夏季作者应友人元演之邀,同来太原,意欲攀贵以求闻达,然而辗转三晋,时历数月,终未能得到实现抱负之机会,到了秋季便写下了这首诗。②大火,星名,《诗经•七月》“七月流火”即指此星。这颗星每年夏历五月的黄昏出现于正南方,位置最高,六七月开始向下行,故称“流火”。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歇”字用得精妙,生动地刻画出自然界花草树木枯萎的情景。
B.首联即用秋天的典型景象来照应题目中的“早秋”,一是花草调零,二是大火星出现了。
C.颈联的“绕”和“飞”字,采用了比拟的手法,把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D.这首律诗条理清晰,前两联写太原的早秋之景,后两联则着重于抒发情感。
【2】同样是写秋天,本诗在意象和情感表达方面与《沁园春·长沙》有什么不同?
1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
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B.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
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C.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
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D.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
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指汉高祖刘邦,起兵于沛,故称“沛公”。公,对人物的敬辞,尊称男子。公,有时
也指封建制度五等爵位中的最高爵位,这五等爵位依次是“公、侯、伯、子、男”。
B.舍人始于先秦,战国及汉初指王公贵族家里的门客,宋元后用以称呼权贵子弟。亦指官名。
C.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参,四匹马拉的车。
D.禁中,古时指帝王居住的皇宫之内,也说“禁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樊哙是刘邦手下的一员猛将,屠狗出身,既有政治头脑,又勇敢豪爽。当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樊哙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义正词严地谴责项羽背信弃义,帮助刘邦脱离险境。
B.课本《鸿门宴》也有樊哙闯帐一节,写了樊哙撞倒守门卫士入帐,怒视项羽这一细节,本文言辞比《鸿门宴》委婉,人物形象不及《鸿门宴》的生动传神。
C.刘邦晚年,因患病独卧宫中,不见朝臣,表现出意志消沉、精神疲惫的神情。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篡权的教训,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
D.司马迁在最后的议论中,对原为普通平民的樊哙等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廷,恩德惠及子孙表示惊叹,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人物的赞叹之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2)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14、请将“窗外的 ”补充完整,并以此为题,完成一篇不小干600字的记叙文,要求文体特征鲜明,主题突出,书写工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