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文学常识相关内容的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珠小珠落玉盘” 长篇抒情诗 摹写声音之至文 新乐府运动
B.《拿来主义》 《华盖集续编》 字佩弦,号秋实 先驳后立
C.“周郎赤壁” 咏古抒怀 雄浑苍凉 唐宋八大家
D.《短歌行》 “建安风骨” 平淡舒缓,善用白描 四言古体诗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距关,毋内诸侯
B.张良出,要项伯
C.愿大王少假借之
D.越国以鄙远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行而无信 信物
B.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购买
C.而右手揕其胸 刺
D.持千金之资币物 礼品
4、选出句式特点不同类的一项()
A. 何为其然也
B.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 而又何羡乎?
D. 微斯人,吾谁与归
5、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嘉宾 渌水荡漾 剡溪 樊笼 鸡鸣桑树颠
B.列缺 丘峦崩摧 石扉 澹澹 栗深林兮惊层颠
C.墟里 青冥浩荡 呦呦 魂悸 榆柳阴后檐
D.訇然 何时可辍 霹雳 灜洲 脚著谢公屐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婆上树
晓苏
在油菜坡这个地方,差不多每家每户都有柿子树。要说起来,柿子其实并不稀奇。但是,别人家的那些柿子树,结的都是卵柿子,籽多,瓤少;我家门口这棵柿子树,结的却是奶柿子,籽少,瓤多。这棵柿子树给我们家挣了不少钱。用我老婆廖香的话说,它简直就是一棵摇钱树。
可惜的是,我家这么好一树柿子,却没能都变成钱,少说也浪费了五分之一。要找原因的话,主要是这棵柿子树太大了,又粗又高,没有人能够爬上去。我们卖出去的那些柿子,都是站在板凳上用夹竿夹下来的,树顶上的那些柿子就只好留在上面喂鸟了。
廖香听采购员说今年奶柿子又涨价了,便坐不住了,猛然从板凳上弹了起来,像一支点了火的冲天炮,命令我说,你赶紧爬到树顶把那些柿子摘下来吧,一斤六块呢!我却呆呆地站着没动,像一截枯死的树桩。从内心来说,我也想爬上树顶把那些柿子摘下来变成钱,但我肚子大,胳膊短,压根儿抱不住柿子树,朝树上看一眼都头晕,更别说爬上树顶了。
廖香见我没有动静,就气不打一处来,指着我的鼻子尖说,你一个大男人,连一棵树都不敢爬,真是连个女人都不如!
我听出了廖香在讽刺我。因为我晓得,她是敢上这棵柿子树的。廖香身材瘦高,四肢细长,胆子也大,小时候在娘家曾经爬到枇杷树上吃过枇杷。只是,在我们这一带,女人是不能上树的。哪个女人要是上了树,人们就会说她不懂规矩,还会骂她没教养。听我爹说,廖香当年上枇杷树被她爹看见了,气得她爹火冒三丈,当即从墙角抓起一根竹棍,将她从树上扑通一声打落下来,差点摔断了一条腿。从那以后,她再也不敢上树了。
廖香冲我吵了起来,她撕牙裂齿,手舞足蹈,声如破竹。我和她从上午一直吵到下午,直到一个戴发套的中年男人突然来到了我家门口这棵柿子树下。
中年男人从那辆半新不旧的红壳子轿车下来,发套不小心被车门刮掉在地上,像一个打翻的鸟窝。光溜溜的脑袋,好似一把葫芦瓢。他掏出一张名片递给我,原来是县演讲协会的会长,名叫高声。
高声仰着头盯着树顶上的柿子,用手扶着发套,发套上的毛又粗又硬,黑亮黑亮的,有点儿像杂交猪的脊毛。高声突然激动地叫了一声,啊,多么迷人的奶柿子哟!他一边叫一边张开双手,仿佛要扑上去将柿子树抱进怀里。
原来,他是冲着我家这树柿子来的。
他说市里有一个退居二线的老干部叶老,是演讲协会名誉会长,虽说只是个名誉的,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一切都是他说了算。叶老的母亲最喜欢吃柿子,但她嘴刁,只吃红红的、鼓鼓的、软软的奶柿子。高声说,他今天来这里,目的就是为叶老买奶柿子。
廖香听了兴奋异常,鼻头都红了,像是涂了一层红药水,连忙问,你打算一斤出多少钱?八块钱一斤,要吗?高声大手一挥说,别说八块,十块一斤我都要。廖香惊叫一声,天啊,十块钱买一斤柿子,你不是开玩笑吧?
柿子价再高,也是白谈。我冷笑着说。高声一怔,问,此话怎讲?我说,这棵树太高了,柿子摘不下来。高声一下子蒙了。沉默了好久,高声把目光落到我身上。我红着脸说,我会爬树,但这棵柿子树太高了,我不敢爬。
廖香的情绪也一下子低落下来,仿佛一个鼓鼓的气球突然被针扎了一个洞。这时,高声把目光移到了廖香身上,将她从上到下认真打量了一番之后。他惊喜地说,凭你这身材,肯定可以爬上柿子树。廖香说,爬上去倒是没问题,但我不能爬。高声奇怪地问,为什么?廖香迟疑了一下说,我们这地方,不许女人上树。高声大声追问,这是为什么?廖香不晓得怎么回答,猛然垂下头不说话了。我于是替她说,这是本地风俗。我话刚出口,高声手一甩说,荒唐!他显得很气愤,眉毛都竖起来了。什么时代了?居然还歧视女性,岂有此理!
听了高声这番话,廖香马上把头抬起来了,目光炯炯地看着高声。高声快速朝廖香走近一步,用鼓动的口吻说,别管什么风俗了,赶快上树摘柿子吧。这树顶上的柿子,我都买了。廖香立刻又来了劲儿,颤着嗓门儿问,真的每斤十块?高声拍着胸说,必须的。好!廖香先大叫了一声,随即扯下腰里的围裙往板凳上一扔说,我这就上树摘柿子。
这棵柿子树实在是高,我第一眼看到廖香时,竟然没认出来,还以为是一只松鼠。瞪大眼睛细瞧,才发现那是我老婆。她双脚叉开,分别踩在两个树杈上,左手抓住树枝,右手摘着柿子,一边摘一边往蛇皮口袋里放。她看上去没有丝毫的惊慌,压根儿不像身在半空。我却吓坏了,冒了一身冷汗,生怕廖香一不留神从树上掉下来。
高声一直站在柿子树下,仰着两眼,一眨不眨地看着树顶。当然,有一只手一刻也没离开他的发套。廖香在树上忙了一个多钟头,终于把树顶上的柿子摘光了。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廖香把满满五袋柿子全都吊到树下之后,却迟迟没从树上下来。
她看样子一点儿都不害怕,还慢条斯理地对我们说,你们别催我了,好吗?我几十年才上一回树,你们就让我在树上多待一会儿吧。听她这么说,我们都感到哭笑不得。
廖香说完,突然把低垂的头抬上去了,同时转动了一下脖子,将目光投向了公牛岭那边的羊村。公牛岭真像一头高大威猛的公牛,雄踞在油菜坡西头,把那边的羊村挡得严严实实。如果不爬上这棵柿子树,廖香无论如何是看不见羊村的。她看见羊村到处都是楼房,路也通了,有轿车在村里跑来跑去。
她忍不住叫道,哈,我看见羊村了!她是这么叫的。叫声听起来十分欢快,有点儿像天上的流云。
(节选,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情节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不敢上树摘柿子的丈夫虽被老婆数落,但看到老婆廖香上了树却吓得冒了一身冷汗,流露出家人间真实的关切与淳朴的温情。
B.高声认为女人不能上树的风俗是对女性的歧视,他鼓动廖香别管什么风俗,展现了他为达成买柿子目的的功利心理和虚伪心态。
C.廖香从情绪低落、迟疑到最后大叫了一声,扯下围裙上树摘柿子,这样的转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高声高价收购柿子的利益诱惑。
D.廖香身处那么危险的地方,居然还说“我几十年才上一回树,你们就让我在树上多呆一会儿吧。”这展现了廖香豪爽烂漫的本性。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作者使用“像一支点了火的冲天炮”“像杂交猪的脊毛”等略带夸张、新奇生动的比喻,既让人印象深刻又能引人思考。
B.作者描写戴发套的中年男人,运用了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多种描写方式,刻画了一个为了“高声”而煞费苦心的会长形象。
C.小说插叙了“廖香胆子也大,小时候就因为爬枇杷树而被父亲打”的往事,和后文她麻利地上树、丝毫不惊慌等情节相照应。
D.小说中的“我”既是廖香的丈夫,也是有关廖香一些事迹的叙述者,“我”的存在和叙述,使作品更具主观性、真实性和亲切感。
【3】“柿子树”是小说中的重要意象,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老婆上树》呈现了“有意思”的故事风格和“有意味”的意义探寻,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诗人面对祖国山河发出深沉的思考“_____,___________?”
(2)《次北固山下》中即景抒情又蕴涵自然理趣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
(3)《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中,荆轲悲壮的唱别之词是“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 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庖丁解牛》中,最能代表庖丁观点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阐明了秦晋之间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慎重考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表现女子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体现了她刚烈的性格特点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陈情表》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自己的孤单和缺少心灵的安慰。
(3)《陈情表》结尾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明自己的忠贞之情。
(4)《屈原列传》中提到《离骚》的文风特点是“_____________,其辞微”。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表现女子出嫁后每天几乎不眠不休地辛苦劳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2)《离骚》中,屈原借先贤所推崇的观念表现自己愿意为正道而献身的意愿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苏轼用比喻的方法表现人生短暂,个体渺小的两句是:“______,_____。”
(4)《离骚》中,诗人用比兴手法借助鲜花香草写自己要修养品行的句子是:“_____,______。”
(5)李贺《雁门太守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声、色两个角度勾画了一幅激烈的战斗场面,渲染了沉重紧张的氛围。
(6)李商隐在《无题》中,写暮春时与自己所爱的女子别离的伤感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杜牧的《泊秦淮》中描写秦淮河特有的夜间景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8)李煜的《相见欢》中,以神态和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藏的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侍坐》中,当孔子问曾皙志向时,曾皙说自己的与他人志向不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2)《侍坐》中,孔子回答曾皙的问话时,连用三个语气词来强调弟子们都只是在谈他们的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登岳阳楼》中描写洞庭湖水势浩荡,无边无际,承载万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桂枝香》一词中,词人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流水一样流逝掉,未曾给当朝的人留下什么教训和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念奴娇·过洞庭》中,描写词人“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牡丹亭·游园》一折戏中,杜丽娘看到了花园中繁花似锦的美好景象,感叹春色满园无人欣赏,赞叹中夹杂着深深的伤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劳劳亭
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前两句笔墨洗练,高度概括,破题点旨,将离别伤心情怀聚集到劳劳亭。
B.这首诗因地起意,构思新巧,落想奇特,移情于景,风格俊逸,语言明快自然。
C.李白设想春风有情,因不愿见到折柳送别的场面而不让柳条发青。
D.这首诗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春风写得深知离别之苦,对人间的离别满怀同情。
【2】本诗最后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说说这两句的妙处。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哲宗立,(苏轼)复朝奉郎、知登州,召为礼部郎中。迁起居舍人。轼起于忧患不欲骤履要地辞于宰相蔡确确曰公徊翔久矣朝中无出公右者。轼曰:“昔林希同在馆中,年且长。”确曰:“希固当先公耶?”卒不许。二年,兼侍读。每进读至治乱兴衰、邪正得失之际,未尝不反复开导,觊有所启悟。哲宗虽恭默不言,辄首肯之。尝读祖宗《宝训》,因及时事,轼历言:“今赏罚不明,善恶无所劝沮;又黄河势方北流,而强之使东;夏人入镇戎,杀掠数万人,帅臣不以闻。每事如此,恐浸成衰乱之渐。”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知杭州。未行,谏官言前相蔡确知安州,作诗借郝处俊事以讥太皇太后。大臣议迁之岭南。轼密疏:“朝廷若薄确之罪,则于皇帝孝治为不足;若深罪确,则于太皇太后仁政为小累。谓宜皇帝敕置狱逮治,太皇太后出手诏赦之,则于仁孝两得矣。”宣仁后心普轼言而不能用。轼出郊,用前执政恩例,遣内侍赐龙茶、银合,慰劳甚厚。既至杭,大早,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七年,徙扬州。旧发运司主东南漕法,听操舟者私载物货,故操舟者辄富厚,以官舟为家,补其敝漏,且周船夫之乏,故所载率皆速达无虞。近岁一切禁而不许,故舟弊人困,多盗所载以济饥寒,公私皆病。轼请复旧,从之。未阅岁,以兵部尚书召兼侍读。
(节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轼起/于忧患不欲骤履要地/辞于宰相蔡确/确曰/公徊翔久矣/朝中无出公右者
B.轼起于忧患/不欲骤履要地/辞于宰相蔡确/确曰/公徊翔久矣朝中/无出公右者
C.轼起/于忧患不欲骤履要地/辞于宰相蔡确/确曰/公徊翔久矣朝中/无出公右者
D.轼起于忧患/不欲骤履要地/辞于宰相蔡确/确曰/公徊翔久矣/朝中无出公右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有主持,执掌意;知州,地方行政机构州之长官。元祐年间,苏轼知登州,写下了“西北望,射天狼”的词句。
B.古代多以右为上,为贵,为高。文中的“右者”与“位在廉颇之右”句中的“右”的意思是相同的。
C.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域名称。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烽火扬州路”的意思是相同的。
D.牒,文书;度牒,官府发给出家僧道的凭证,宋时官府可出售度牒以充军政费用。苏轼易米救饥,即卖度牒之利。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侍帝读经,冀有启悟。每次在皇帝面前诵读到治乱兴衰及朝政得失的时候,都反复开导,希望皇帝能有所启发。哲宗虽沉默不言,却常常赞成。
B.苏轼主掌贡举,关怀士子。苏轼主持礼部考试,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颤抖地不能说话。苏轼放宽对他们的约束,使他们能展其能。
C.苏轼密疏进言,秉持忠诚。听到谏官对蔡确的处置,苏轼上疏密奏,提出自己的建议,太后接受了苏轼的建议,在他外任之时,给予优厚的慰劳。
D.苏轼担任知州,德泽生民。杭州饥疫并发,苏轼请求减免赋税,用度牒换米以救饥者;扬州船家因禁私载而生活困苦,苏轼请求恢复旧制得到允许。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进读至治乱兴衰、邪正得失之际,未尝不反复开导,觊有所启悟。
(2)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人们常用一些“心灵鸡汤”来宽慰自己,激励自己。比如“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有志者,事竟成”。但现在网络上还出现了一些抵抗“心灵鸡汤”的“反鸡汤”,比如“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读不懂的诗和到不了的远方”“有志者,事未必成”。
对于“鸡汤”与“反鸡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