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①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也 明:视力
②百姓不见保,为不用恩也 见:表示被动
B.①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刑:同“型”,典范,榜样
②晋军函陵 军:驻扎
C.①越国以鄙远 鄙:边邑,这里作动词用
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谢:告辞
D.①吾其还也 其:语气词,表祈使
②何辞为 为:语气词,句末表反问
2、下列各句中的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的成熟与发展在宋代,宋词又有曲、杂曲、曲子词、乐府、琴趣、乐章、长短句等称谓。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因用了古典词的形式,所以属于古典诗歌。
B.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C. “春秋五霸”在中学历史教科书通常用有两种说法:《史记索隐》的说法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而《荀子·王霸》则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D.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所整理的一部重要的历史学名著。 曾经有过《国策》《国事》《事语》《短长》《修书》等名称。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我就有这么一个令妹,我们一家人都宠着她,因此,她可能变得骄横了一点,希望您能谅解。
B. 我刚到他家向他提出了帮忙的请求,他就说:“好的,我会鼎力相助,把这件事办好。”
C. 外国语学院博导张先生给研究生助教留言道:“兹有要事面谈,周六下午三点请拨冗来寒舍一叙为荷。”
D. 在展览现场,他对这位画坛名家的新作点评道:“这真是达到了随心所欲的境界,信笔涂鸦,便自有妙处。”
4、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东:山的东面。“山”可指华山、太行山、泰山等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文中的“山东”是指太行山以东。
B.司马:官名,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军政和军赋的长官。相传商代已置,为天子五官之一,西周为三公之一。
C.俎:古人常以刀匕、刀俎并举,以“俎上肉”喻受人欺凌、任人宰割的境遇。“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说的就是这种境遇。
D.卮是一种盛酒器。尊,是古代酒器的通称。尊上常饰有动物形象。壶,是一种长颈、大腹、圆足的盛酒器,不仅装酒,还能装水。
5、下列对《登高》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其中风、渚、天、沙、猿啸、鸟飞,对仗工整。
B.颔联“萧萧”“滚滚”使“无边落木”“不尽长江”更加形象,景象萧瑟、阔远。
C.“常”极言诗人客居他乡之久,抒写思乡情切;“独”突出孤独无依,处境艰难。
D.颈联表现感情,“万里”“百年”分别从纵(时间)、横(空间)二方面着笔。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传统文学中,乡土文学曾是百年以来中国文学的主流,但近年来出现了弱化的迹象,城市文学的影响力则越来越大。究其原因,主要是伴随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革。当作家的生活经验主要是在城市中生成时,文学书写会自然而然地发生从乡到城的转变。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城市生活不过一百多年,但农耕文明史却有数千年,因此,虽然城市化率不断提升,但乡村依旧是传统文化精神的寓寄之所和心灵故园。尤其是伴随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文化迎来新机遇。安土重迁、心系家乡、不忘故园是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如同福克纳一直在书写他那个“邮票般大小的故乡”,很多中国作家的笔下也萦绕着一份难解的乡愁情结。
这种情况也影响到了网络文学。网络文学的通俗文学身份使其具有都市文化特征,这使得网络乡村题材作品相对小众化。尽管如此,乡村书写也并未在网络文学中缺席,而且由于作家是在虚拟空间中建立故事,这个虚拟空间要能为人物角色提供停泊身体和精神的港湾,作品因此更能凸显出故乡意识和乡愁情结。
一些网络小说的作者从家乡的历史和现实时空中取材,用打动人心的故事反映生活变迁,彰显出网络文学也要为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赋形的历史使命。紧扣时代脉搏,描写改革开放前后家乡乃至中国乡村的整体性变化,展现群众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和脱贫致富的创业实践,通过鲜活的人物形象表达时代精神的新内涵,是当下网络乡村题材写作中的“现象级”主题。
从写作者自己的家乡到整体上的乡村,网络小说在与传统文学不同的叙事空间中展开对故乡的书写。而在一些幻想类作品中,作者已不满足于将某个具体的乡村作为故乡而所在,而是将地球本身甚至太阳系当作茫茫宇宙中的人类的家园和生命的故乡,将人类的乡愁带入新的境界。
中国人牢固的故乡观念是农耕文化影响下的产物。历史学家许倬云认为,土地要经过耕耘才能变成适宜种植的熟地,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农民耕作土地会消耗很大的时间和体力成本,“因此他们坚定地固守在家乡,不愿迁移”。久而久之就强化了故乡意识,乡愁油然而生,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能忘怀生养自己的那片土地。体现在文学中,就是乡土叙事和乡村题材作品一直保持着主导地位。工业革命以后现代化的城市生活发展起来,人疏远了自然和土地。到了信息时代,网络又成了人类精神的新领地。但由乡土浸润而成的故乡意识和乡愁情结则被带到了新的叙事空间中,继续发挥着感动读者的强大能力。
(摘编自桫椤《故乡意识在网络文学中并未缺席》,2020年8月19日)
材料二
由起点中文网开创的VIP付费阅读制度被各文学网站相继推行后,网络小说主要以连载形式在平台上更新,“不断更”被视为写作的最基本要求。与此密切相关的是“互动”,互动化写作已成为网络文学的主要创作方式,各大文学网站存储量最多、最受关注的作品大都是在作者与粉丝的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如宫斗、武侠、玄幻等。为了更好地引导读者找到自己喜爱的作品,文学网站通常会对作品进行分类,自起点中文网分成主站和“女频”开始,网络文学分为“男频”“女频”的模式渐渐深入人心,现已成为网络文学最常见的“分类法”。
(摘编自陈定家《网络文学20年:若干问题的回顾与反思》)
材料三
浅显、直白的小白文成为网络类型小说的主导性语言,它们缺少必要的铺垫和修饰,往往直奔主题,口语化特征极为突出。写手们在持续更新的巨大压力下,不再花心思去推敲语言,语言的主观化色彩较浓,显得随意而粗糙,语体杂糅。只要把故事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把人物关系勾勒出大致的轮廓,就算是万事大吉。也就是说,网络小说的语言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直观化倾向,它基本不进行人物心理刻画,而是让人物不断地说话和行动。
就文本属性而言,网络文学文本与传统的印刷文本相比,具有较为突出的互文性。互文性概念是茱莉亚·克里斯蒂娃对巴赫金对话理论的进一步阐发,指不再局限于对文本的孤立考察,转而关注文本之间的复杂互动。传统的文本分析活动习惯性地将文本看作稳定的对象,但在互文性的视野中,一个文本中往往还包含了其他文本的元素,即具有引文性特征。文本之间的相互影响成为文本生成的动力机制。在迄今为止的网络文学写作中,互文性的现象非常突出。这一方面表现为原创性的缺失,读者在阅读时经常会看到不同文本的混杂与嵌入;另一方面,网络文本突破了单纯的文字文本形式,将图片、视频和其他电子科技融入文本,形成一种多样化的、奇特的互文效果。随着语言的重要性的降低,语言很可能在未来网络文本中成为一种装饰和点缀,只发挥注释的功能。在这样的文本环境中,不仅意味着文学语言的退化,而且可能导致文学性乃至文学的退化。
(摘编自黄发有《媒介融合与网络文学的前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作家融入城市生活,他们因为创作的需要,积极改变观念去适应时代。
B.网络小说的作者如果不从熟悉的家乡历史和现实生活中选择材料,就无法反映社会生活变迁。
C.网络文学由不断摸索到模式化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部分网站的做法起到了示范和推动作用。
D.网络小说的语言存在直观化倾向,重在展现人物的语言、行动,而不对人物的心理进行刻画。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文学的发展导致乡土文学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使得乡土文学出现了弱化的迹象。
B.当今一些科幻类作品中,地球甚至太阳系也开始寄寓人类的乡愁,成为人类共同的家园。
C.虽然城市化生活发展起来了,但故乡意识和乡愁情结依然发挥着感动读者的强大能力。
D.文学网站采用的“女频”“男频”分类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网络文学类型化的发展。
【3】与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存在着文学性退化的问题,主要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谈谈你的看法。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王安石登临远眺,直接抒情,表明凭吊六朝古迹,不过是空发兴亡感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2)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一文开篇,以“木固其根”“水浚其源”比况,阐述“_______,_______”的道理,喻巧而理至。
(3)《六国论》中,苏洵指出,齐国虽“未尝赂秦”,但它的错误在于“_______”,最终误人害己。而“_______”,没有援助,“智力孤危”,战败而亡也是不得已的。
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无以至千里。
(2)生乎吾前,___________________。
(3)位卑则足羞,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渺沧海之一粟。
(5)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_______。
(6)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
(7)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_____。
(8)未老莫还乡,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遥想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______,______。
(3)杜甫在《登高》中感叹自己白发日多,因病戒酒的名句:______,_____。
(4)《沁园春 长沙》表现诗人雄心壮志和博大胸怀的句子:______,_____,谁主沉浮?
(5)_____,桃李罗堂前。_______,依依墟里烟。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先写重叠峰峦,再写汹涌黄河,化静为动,描摹出一幅潼关壮景。
②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中,能够与家人书信交流是一件幸福的事。“家书”“乡书”作为思乡之情的象征,也频繁出现在古人的诗词中,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论语·子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较的手法,突出了不能强行改变普通人志向的重要性。
④子贡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孔子回答说:“_______________!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李清照《声声慢》中女主人公一开始反复寻觅,却发现到处冷清,于是她的心情变得“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面对壮美的河山,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由衷发出“②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的赞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诗人写到刘义隆草率出兵,企图像汉朝大将霍去病那样建立“④_________”的功业,最终却落得“⑤____________”的结局。《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说他之所以对廉颇退让,是因为“⑥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蝶恋花
(北宋)晏几道
醉别西楼醒不记,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斜月半窗还少睡,画屏闲展吴山翠。
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忆昔,写往日醉别西楼,醒后却浑然不记。二、三句用春梦、秋云作比喻,抒发聚散离合不常之感。
B.上片最后两句,虚构西楼旧忆。后一句似闲实质,正是传达心境的妙笔。“闲”字从反面透露了他的郁闷伤感。
C.过片三句承上“醉别”,“衣上酒痕”是西楼欢宴时留下的印迹。结拍两句,直承“凄凉意”而加以渲染。
D.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从红烛自怜没有好办法,只能在寒夜中白白地为人垂泪,反映出自己的凄凉心境,词情感人。
【2】灯烛是照亮诗词情感意蕴的经典意象。请阅读下面关于灯烛意象的诗句,分类整理并说明理由。
“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 (晏几道《蝶恋花》)
“门外碧潭春洗马,楼前红烛夜迎人” (韩翊《赠李翼》)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杜牧《赠别》)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李商隐《无题》)
“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闻一多《红烛》)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轼能语其要。嘉佑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洵卒,赠光禄丞。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B.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C.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D.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部”,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科举考试及接待外国来宾。文中“试礼部”,指会试,又称秋闱。
B.“徙”, 指官职调动,文中含有贬谪之意。古代表示晋职升官的词语有升、擢、右迁、陟等,表示贬官甚至罢官的词语有贬、谪、出、黜、废、绌、左迁等。
C.司农是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等相关事务。
D.当轴,指做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自幼聪颖,深受时贤赏识。母亲亲自为他授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欧阳修十分看重他,曾对梅圣俞表示,应当避开此人让他出人头地。
B.苏轼因势利导,利用新法便民。当时王安石创行新法,他上书论及不便;新政下达,他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生活得以安宁。
C.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
D.苏轼天赋异禀,为文得心应手。他从父习文,又极具才华,作文如行云流水,行止有度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最终成为一代文宗。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2)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4、你认真看过一片云吗?认真地唱过一首歌吗?认真地追过一个梦吗?……认真是一种态度,认真地去做每一件事儿吧。请以“认真”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作文。文体不限,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