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借代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B.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C.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D.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元妃省亲"是《红楼梦》中的经典段落,是贾府中发生的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下列与“元妃省亲”相关的情节表 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贾元春是贾政长女,因为德才兼备被晋封为妃,望帝恩准探亲。荣国府为迎接这一大典,修建了极尽奢华的大 观园。
B. 在元春省亲的宴会上,元妃邀众人作诗。宝玉作成了三首诗,黛玉替宝玉作的第四首诗《杏帘在望》被元妃夸赞 为“四首之冠”。
C. 元妃差人送出灯迷,贾母见元春喜欢就命人在府中制作灯谜让大家猜。贾政朝罢前来承欢取乐,和大家一起猜灯 谜,其乐融融尽兴而归。
D. 元妃下谕叫宝玉等去大观园中居住。宝玉住了怡红院,黛玉住了潇湘馆,宝钗住了蘅芜苑,探春住了秋爽斋,李 纨住了稻香村。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准确的一项是( )
A.慨当以慷 当以:应当可以。
B.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掇:拾取、摘取。
C.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存:礼遇。
D.绕树三匝 匝:遍。
4、下列加粗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 倾轧(yà) 僭越(jiàn) 踯躇不前(zhí) 饮鸩止渴(zhèn)
B. 檄文(xí) 噱头(xué) 风光旖旎(nǐ) 南辕北辙(zhé)
C. 骁勇(xiāo) 粗犷(guǎng) 以儆效尤(jǐng) 鳞次栉比(zhì)
D. 箴言(zhēn) 狡黠(jié) 因噎废食(yē) 分道扬镳(biāo)
5、下列各句中画线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拉斯维加斯发生枪击事件,造成至少59人死亡,500多人受伤,社会各界人士纷纷揭竿而起,痛斥极端分子。
②10月22日,甘肃靖远举办第一届国际半程马拉松赛,近万名选手组成大军,浩浩汤汤,向着健康奔跑。
③中国高端科技展现出爆发力,神舟飞天创造的“中国高度”,蛟龙潜涛成就的“中国深度”,高铁飞驼跑出的“中国速度”……都令世界人民叹为观止。
④作为一部主旋律片,《董必武在华北》选取了董必武在新中国前夕临危授命组建华北人民政府这一特殊的历史阶段。
⑤现在年轻人中真正静下心来读书的人越来越少,深入思考问题的人越来燃少,长此以往,人会变得越来越浮躁。
⑥有关部门应该主动向公众做科普宣传,匡正那些似是而非的概念,不让那些反科学的宣传误导公众。
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③④⑥
D.①③⑤
6、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底气之根。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在发展的早期,各种思想学派精彩纷呈,多角度地体现中华智慧的全面性和丰富性。恩格斯说过:“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发现以后的所有观点的胚胎、萌芽。”这个论断同样适用于中华传统文化。中国历史上思想学派众多,各有持论,各有辉煌,虽有差异,但不是彼此隔绝。《易传》云:“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和而不同,海纳百川,中华传统文化是由各派思想从各种角度切入的关于宇宙人生、治国理政、立德树人相异相成的大智慧,取之不竭、常用常新。。
以儒学为主导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本质是人文文化,它最关注的是现世而非来世,是人间而非天堂——它是人的文化,而非神的文化。宗教的超越性和神圣性往往引导人们与现实相脱离,马克思是极力反对神性化的文化的,他说,“废除作为人民幻想的幸福的宗教,也就是要求实现人民的现实的幸福。要求抛弃关于自己处境的幻想,也就是要求抛弃那需要幻想的处境”。中国历来不是政教合一、皇权与神权共治的国家。传统中国的治国理政,立德教民,是依据思想家的教导和智慧,而非神谕或上天启示。在中国,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和历代思想家的学说主要是现实的智慧,而无关来世。范仲淹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和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体现的都是这种世俗精神、人世情怀。
中华传统文化的现实关怀,并非没有超越性和神圣性。中华传统文化把为国家为民族而勇于牺牲作为最高价值,其自身就包含超越性,即超越个人的利益,心中有“大我”而不是“小我”;具有神圣性,因为它怀有崇高的理想和信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身殉道、以身殉国,而不是临难图苟免,贪生怕死。中华民族没有发生过宗教战争,也没有宗教殉教者、没有对宗教战争杀戮者的赞美,有的则是对为国牺牲者的歌颂。屈原的《九歌·国殇》就是对战死沙场的勇士们的歌颂,“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中国人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让中国人具有很强的民族自信心,也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陈先达《论文化自信的底气》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华传统文化让文化自信有底气,而早期精彩纷呈的学派,体现了智慧的全面性、丰富性。
B. “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虽然各家学派持论有别,但目的相近,并不彼此隔绝。
C. 中华传统文化和而不同,海纳百川,其讨论的是宇宙人生、治国理政、立德树人的大智慧。
D. 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学为主导,最关注的是现世、人间,是人的文化,本质为人文文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因宗教的超越性和神圣性容易引导人们与现实相脱离,造成马克思极力反对神性化文化。
B. 非政教合一、皇权与神权共治,说明传统中国据思想家的教导和智慧治国理政,立德教民。
C. 作者引用范仲淹和张载的名言,证明历代思想家的学说是现实智慧,世俗精神与人世情怀。
D.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超越性与神圣性,把为国家为民族而勇于牺牲作为最高价值就是例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如恩格斯所言,我们也能从祖先留下的丰富遗产中,发现后来各种学说的胚胎与萌芽。
B. “抛弃关于自己处境的幻想”“抛弃那需要幻想的处境”是马克思反对神性文化的两要求。
C. 屈原《九歌·国殇》歌颂了战士们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超越个人利益的崇高理想与信仰。
D. 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让我们不单具有现实关怀,而且还有很强的民族自信心。
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___________________,心念旧恩。(曹操《短歌行》)
(3)_________________,失向来之烟霞。(李白《__________________》)
(4)子曰:“_________________,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说明君子广泛学习、常常自省的效果的一句是“___________”;列举“登高”“假舆马”“假舟楫”作用后,总结君子的过人之处的一句是“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下,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北伐抗金应作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宋文帝那样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___”的雄心,只怕也会是“___________”的结局。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比喻的修辞、对比的手法正面描写音乐。
(2)《赤壁赋》中,苏轼与朋友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的,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______”强调了“志”的重要作用。
(4)白居易《游大林寺》诗云:_______ ,______盖常理也。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
(5)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用自己的独特感受来描绘余音袅袅、余音无穷的音乐境界:_______ ,________。
(6)王安石从山名的以讹传讹,联想到古籍的以讹传讹,不禁触目伤怀,慨叹不已。因而又进一步提出: 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精练地刻画了曹操文治武功集于一身的英雄形象。
(2)在《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赞颂了刘裕的赫赫战功。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一生失意漂泊,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对此有直接描述,这一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直抒胸臆,以寄托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3)古代酒杯有许多别称,《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写举起酒杯劝人喝酒,“_________________”则写清洗酒杯重新斟酒。
12、阅读下首宋诗,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凝香斋①
曾巩
每觉西斋景最幽,不知官是古诸侯。
一尊风月身无事,千里耕桑岁有秋。
云水醒心鸣好鸟,玉沙清耳漱寒流。
沉心细细临黄卷,疑在香炉②最上头。
(注)①凝香斋:原名西斋,位于济南大明潮畔。曾巩于1071年任齐州(治所今山东济南)知州,齐州大治,该篇为1072年游大明湖而作。②香炉:香炉峰。
【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该诗首句点题,领起全诗。以下写景抒情都是围绕这句展开。曾巩身临西斋,徜徉山水,忘怀世情俗务,“不知”只因“景最幽”,俯仰其间,心神愉悦。
B. 颔联写曾巩任职齐州,齐州大治,身闲无事,手持酒杯,临风赏月;桑麻遍野,庄稼茁壮,可望秋季丰收。
C. 任所济南最有代表性的风物是湖光和泉水。颈联上句湖光,下句泉水。纯静的湖水白云驻足,让人心灵清醒明澈;泉底砂石如玉,清寒的泉流冲激,悦耳清幽。
D. 尾联归结全诗。置身如此令人向往的境界,潜心书史,其清幽意境与高雅情趣让诗人疑是在庐山香炉峰的景物绝佳处。愉悦之情,如超脱世外,暗含辞官归田之念。
【2】后人多认为此诗诗眼为首联中的“幽”字,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 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贵轻重慎权/衡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B.贵轻重慎权/衡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C.贵轻重/慎权衡/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D.贵轻重/慎权衡/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子,先秦称诸侯的儿子或女儿,后称豪门世家的儿子,也用来尊称别人的儿子。
B.鲍子,即鲍叔,“子”是古代对对方的尊称。
C.海滨,指与海邻接的陆地。齐国为临海国家,齐桓公依靠海上的资源迅速成为战国七雄之首,齐国被当时的人称为“海王之国”。
D.四维,指礼、义、廉、耻,古代统治者以此为治国之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管仲家境贫困,和鲍叔牙做买卖,常占鲍叔牙的便宜,鲍叔牙却始终友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说什么。
B.鲍叔牙深信管仲做事不顺,当官不成,原因是机遇不到。他坚信管仲是治国之才,时来运转,会发挥潜能。
C.文章第二段饱含着管仲对鲍叔牙的感激,洋溢着对真挚友情的礼赞,表现了知己之人、知遇之情的难能可贵。
D.文章着重写管仲与鲍叔牙的交往,交代了鲍叔牙的高尚品德和行为,暗示鲍叔牙对管仲建立功业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今年寒假,某中学的寒假推荐书目上出现了武侠小说《天龙八部》,对此,学生们普遍很兴奋,认为“爸爸妈妈再也没有理由拦着我们看武侠小说了”;一些家长表示很意外,“想当年,我们上中学的时候,武侠小说可是被视为闲书、禁书的”;老师们表示,“这是为了适应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
新华网则发文评论:闲书的“闲”里藏着阅读的真谛。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