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我国的改革不断深化,那种什么事情都由政府包揽的做法正在改变,各种社会组织纷纷成立,这有利于社会矛盾和社会责任的分担。
B.考古学家对两千多年前在长沙马王堆一号墓新出土的文物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对墓主所处时代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C.作为一名博学多才的语文老师,他非常喜欢古代文学,对《左传》反复阅读,早就被翻得破烂不堪,只好重新装订。
D.建国70年来,我国基本建成了现代金融市场服务体系、监管体系和调控体系,基本确立了面向全球、平等竞争的对外开放体系。
2、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这么珍贵的书您都毫不犹豫地借给我,太感谢了,我会尽快璧还,请您放心。
B. 贵校历史悠久,底蕴丰厚,人才辈出,是我们高中生心中觊觎已久的圣地。
C. 他是个可怜的孤儿,小时候承蒙我父母照顾,所以现在经常来看望我们。
D. 张老师,学生这篇习作请您拜读,如有不妥之处请您不吝赐教,好自为之。
3、下列诗句中,所用修辞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B.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C.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D.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诗是很讲究意境的。所谓“炼字不如炼句,炼句不如炼意”“诗贵意境”等,讲的就是诗的意境的重要性。 , 。 , 。 , 。诗人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就将自己多年对母校的感情浓缩在凝练的诗句中,融化到一些富有个性特色的形象和想象中间。
①意境的创造
②意境的形成
③意境就是诗人对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感受以后产生的一种情怀
④它的全部奥秘在于外部世界即境的心灵化与内部世界即意的具象化
⑤是诗人为源于生活的情意寻找一个更为典型的艺术环境的艺术实践
⑥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对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具体表现
A. ④③①⑥②⑤ B. ③④②⑥①⑤
C. ③④①⑥②⑤ D. ②⑥①⑤③④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熟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越南老兵吴日登回忆说,他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但也看到了中国士兵秋毫无犯粮仓和百货商场,并在门外贴上封条。
B.这次谈判双方针锋相对,已经到了图穷匕见的最后阶段了。
C.前特首梁振英这次真是出离愤怒了,公开悬赏港币100万元:“任何公众人士向警方提供线索,缉捕今天在天星码头将国旗丢入海中的狂徒。”
D.眼睛如同摄影师的镜头,同样的山水,定格的瞬间不同,捕捉到的信息迥乎不同。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中国式乡愁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土地的坚固和不可动摇,赋予了乡愁同样坚固和不可动摇的性质。但是,当人体验乡愁的时候,显然是把自己置身于故乡之外的,是把故乡作为一个反观、反思或者是眺望的对象。这意味着,在中国,虽然传统农耕生活将人固着于土地,但一个悖论仍然存在,即人只有离开故乡才能构成思乡的前提。
②一般而言,乡愁是围绕着个体的情感经验被建构出来的,似乎只关乎个人的经历。但是,对于一个民族来讲,乡愁的意义绝对不仅止于个体,而是对民族共同体整体有效的情感。从中国历史看,中华民族之所以有这种恒久的维系自己文明的能力,显然不是因为私人性的对历史的回望,而是在文明的整体进程中,形成了这一民族关于自身历史的共同记忆。今天,人们习惯于将中华民族称为文化共同体,认为文化价值共识是让大家凝聚在一起的力量,但更深层的原因仍然是存在的,这就是民族共同记忆。中国文化的乡愁,就是在这种民族共同记忆中得到了奠基。当然,也正是有这种民族性的乡愁在,中国文明虽然代有变化,但总体上保持了历史连续。
③中国式的乡愁是一个既基于个体记忆又不断外向放大的概念。在核心处,它指向血缘,即从对父母的牵念中获得关于乡愁的原初经验;其次是父母所居之地,即父母所居,便是故乡。以此为背景,它进而被放大为亲族和家国概念,放大为“四海为家”或“四海之内皆兄弟”,甚至最终被解构为“此心安处是吾乡”。以上序列使乡愁成为一种圈层式结构,它愈趋于中心愈浓烈,愈趋于边缘愈淡化。这是人从血缘共同体逐步迈向人类共同体的必然结果,也是人以普遍理性克服情感本能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个体价值逐步让位于群体价值和人类价值,诗的逻辑逐渐演变为哲学的逻辑。但显然的问题是,人愈趋于理性和哲学化,也就愈益导致个体的情感无处安放,并由此生发出无家可归的虚无感和悲情意识。
④乡愁作为情感表达是直观的,但它背后却潜隐着社会政治变革的强大促动,认识到这一点,对于认识中国当代社会的乡愁性质也是重要的。今天,我们生活在中国社会再次巨变的时代,城市化步伐加快,传统乡村文明日益递变为城市文明,这种社会巨变必然重塑人们的乡愁。在这种背景下,一个新问题就出现了,即当代中国城市建设能不能有效承载中国人的乡愁。传统乡村因为自然环境的独特以及建筑形式的多元,往往具有高度的可辨识性。但现代城市不一样,它的建筑基本上是同质化的,这就必然导致乡愁寄寓对象的模糊,甚至容易让人产生无家可归之感。这也意味着加大现代城市形象的可辨识性,在单向度的空间展开之外添加上时间、历史和人文的深度,将极为重要。或者说,让城市变得更个性、更人文、更有历史感和地方感,将是它成为乡愁寄寓对象的必备条件。
(节选自《中国文化艺术中的乡愁》,有删改)
材料二:
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大量的农民进城,既离了“乡”,也离了“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联结纽带开始发生变化:传统社会中,作为不同个体之间联结方式的血缘、地缘,已不能满足社会现实和个体生存的基本需求,越来越多的人经由职业、爱好、性别、年龄等多元因素组织起来。但是,人们由乡村进入城市,在文化上可能仍保留着原有的文化和价值认同,其生命的意义仍在乡村。如红白喜事的往来、人生情感的寄托、春运不远千里回家过年等,仍与“乡”与“土”有关。在此阶段的“乡愁”正处于从“传统乡愁”到“现代乡愁”的过渡,因而兼具二者的某些特点,但也有与众不同之处,承载主体是在城乡之间不断流动的农民工群体;客体特征兼具“传统乡愁”之有形、具体、确定与“现代乡愁”之无形、抽象、非确定;主观体验上则因在城乡之间不断游走而与家人分离,既离不开城市,也离不开乡村,由此生发“有家难归”“有根难依”的情感体验。与工业化、城市化相应的,是大量“乡村”的消失,无论是政治经济学层面,如“合村并居”与外来人构成的“产业村”,还是社会伦理学层面,“乡”或“家”的原有意涵开始发生深刻变化。这种乡土变迁对既有生活方式、联结纽带、伦理规范等的挑战,成为一种共享的特定时代氛围,赋予人们以某种相似的生活感受、主观认知和情感体验,这为特定个体或群体的“乡愁”扩展为近乎全社会共有的“乡愁”提供了外部条件。
(节选自《“现代乡愁”的社会性基础》,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土地的坚固和不可动摇赋予了乡愁同样的性质。传统农耕生活将中国人固着于土地之上,使得中国人只有离开故乡才能构成思乡。
B.一般而言,乡愁似乎只是关于个人。但是对于一个民族而言,乡愁的意义不只止于个体,它还是一种对民族共同体整体有效的情感。
C.我们生活在中国社会再次巨变的时代,传统乡村文明转变成了城市文明,城市化的社会巨变必然重塑人们的乡愁,我们将面临新问题。
D.大量农民工进城,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人们生活方式和联结纽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生命意义也随之发生巨大的改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与材料二主要论述了城市化发展促进乡愁发生变化,不过二者论述重心并不相同。
B.中国文化的乡愁建立在民族共同记忆之上,这是中国文明在总体上保持历史连续的原因。
C.为了留得住乡愁,现代城市在建设时要考虑到人的情感需求,加大城市形象的可辨识性。
D.针对城市流入群体举办的优秀乡土文化活动,可以让他们在精神上找到寄托乡愁的对象。
【3】为了更好地了解过渡阶段的乡愁特征,你所在的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本市的外来务工群体开展访谈调查,以下问题不适合出现在访谈中的一项是( )
A.在城市生活后,家乡是否有你牵挂的人或事?
B.你是否会积极参与所生活的社区组织的活动?
C.你对农村儿童失学的现象有哪些看法和建议?
D.你对在城市生活的哪些方面还有更多的期待?
【4】文中画横线部分,在论述人们缺乏归属感的原因时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请结合下列材料,谈谈你对材料一所提到的乡愁的“圈层式结构”的理解。
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可以大到像个小国。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曾记否,,?(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徐志摩《再别康桥》)
(3)《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一场景中,荆轲作歌明志,唱道“,”。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高》中感慨自己漂泊离乡、年老多病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总结赤壁美景,引出后文中周瑜这一形象的两句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君子与常人相比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写到“舞幽壑之潜蛟”,蛟龙非深渊不潜,因此《劝学》以蛟龙生渊为喻,强调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在《登高》中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3)曹操的英雄形象历来备受文人称赞,苏轼在《赤壁赋》中,写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曹操把酒临风,举矛吟诗的潇洒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人们在遇到和自己境遇相似的人时,往往产生同病相怜的感慨,常用《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生活的不如意。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天姥山上的天气和环境,渲染了紧张凝重的气氛,为下文仙人出场做铺垫。
(3)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酒文化”与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有密切关系:曹操《短歌行》“____”用酒来作开头,引出诗人对人生苦短的忧叹;杜甫《登高》中,“___ ”写诗人因病戒酒;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____”写诗人被贬后独自饮酒,借酒浇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写词人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表达自己的情感。
(2)诗歌的本质是对生命的独特发现与表达。李白宁可被赐金放还,也不阿附权贵,屈心抑志,大声疾呼“ ___,___ ”(《梦游天姥吟留别》),活得脊梁愈挺,豪情满怀;陶潜挂冠归隐,如俊鸟出笼,任意西东,诗句“ ___,___ ”(《归园田居》)充分表达了他重获自由的愉悦;白居易谪居浔阳,醉听琵琶,发出“____, ___”(《琵琶行》)的感慨,同病相怜,惺惺相惜,自有一见如故的惊喜;不管是李清照的酒淡愁浓,还是辛弃疾遥想当年“___ ,___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的壮怀激烈,都满溢了生命的诗意。
(3)古人写“愁”的诗句很多,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的“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李清照《声声慢》却不说愁之无尽,而说“___ , ___!”,只说自己愁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如何包括得尽,化多为少,欲说还休,表面上戛然而止,实际上愁情已倾泻无遗。
1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登岳阳楼》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却寄予着许多感慨。
B.《登高》颔联气象雄浑,境界开阔,为颈联、尾联抒发情感创设了宏大的自然背景,使得个人的痛苦在这个背景下显得分外渺小,倍添悲凉。
C.《登高》颈联中“悲”是全诗的诗眼,它集中表达了诗人在全诗中蕴蓄的复杂情感,诗歌所抒之情缠绵悱恻,动人心弦。
D.《登岳阳楼》尾联写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诗人眼望国家动荡不安,却只能倚窗北望,涕泗交流。“凭轩”一句与题目“登楼”遥相呼应,收束全诗,从而使全诗浑然一体。
【2】结合作者的境况,谈谈你对“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两句诗的理解。
13、课内文言文阅读
阅读《荆轲刺秦王》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和:唱和,同声相应。
B. 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 比:比较。
C.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诚:确实。
D. 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礼品。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疑其有改悔 吾其还也
B. 皆白衣冠以送之 以其无礼于晋
C. 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顾不知计之所出耳
D.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徽、羽、变宫、变徽七音,变徽是徽音的变调,声调悲凉,慷慨羽声则指声调典雅而哀怨。
B. 古代人的称谓有多种分类,比如“谦称”“敬称”“贱称”等等。“竖子”是对人的贱称。“仆”是古时男子谦称自己。
C. “太子”是中国古代封建君王的嫡长子或预备继位的儿子。商周时期,天子及诸侯的嫡长子,称“太子”或“世子”。
D. “九宾”是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例如文中的“乃朝服,设九宾”。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3)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种叫“卷柏”的植物,它的奇特之处在于,它会行走。当它感觉到水分不充足的时候,就会把根拔出来,卷成一个圆球。由于体轻,风会把它吹走,当遇到水分充足的地方,它会迅速地把根扎下去,暂时安居下来。
一位植物学家做了个实验,将卷柏周围用挡板围住。于是,当卷柏又“行走”时,被挡板阻挡,它只好又回到原地。如此几次之后,卷柏认清了这个事实,也就在原地扎根了,再也不游走了。它打定了心思不走,便将根深深地扎进土壤里,长得比任何一段时间都要好。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白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