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为仲卿母所遣
A.自缢于庭树 B.渐见愁煎迫 C.何言复来还 D.老姥岂敢言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小品《你好,李焕英》中,演员贾玲真情投入,表演丝丝入扣,将剧情演绎得非常感人,让许多观众流下了眼泪。
B. 旅游途中,常有游客在景点乱涂乱刻,但遗憾的是周边的游客却置若罔闻,没有人劝告,更没有人制止。
C. 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一字千金,对承诺兑现的问题明确责任主体,拿出有效举措,落实到位,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D. 低龄留学值与不值、好与不好,也需因人而异。既不能投鼠忌器,甘心做了井底之蛙;也不能盲目跟风,唯留学是出路。
3、下列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沛公起如厕 纵一苇之所如
B. 卮酒安足辞 大礼不辞小让
C. 刑人如恐不胜 沛公不胜杯杓
D. 君安与项伯有故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4、《<杭州这言》中“真正把杭州当成永恒的家,以天然大当家的身份把这座城山系统整治了的”是( )
A.苏轼 B.白居易 C.钱镠 D.况钟
5、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词类活用类型与例句加点字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愚黔首
A. 积善成德 B. 以弱天下之民
C. 而耻学于师 D.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提笔忘字:科技进步导致文化衰退?
日前美国《洛杉矶时报》的一则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于使用拼音发手机短信及电脑打字正在取代拥有数千年传统的一笔一画汉字书写,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记得如何用笔书写汉字。”
显然“提笔忘字”不是个别现象,否则也不会吸引国内诸多媒体纷纷发表报道和评论。虽然现在用得着手写的地方越来越少,但在偶尔出现需要的时候,如写个便条,填个表格,答个试卷等等,“提笔忘字”却并非偶尔。此时,人们的解决之道颇为典型:不再去翻新华字典,而是掏出手机按几个按键,用拼音打出忘了的字。“键盘依赖症”,就是这样活灵活现。
其实自从选择了现代化发展之路,汉字手写被更为高效和标准的键盘输入所替代就是必然结果。御牛耕地,烧火做饭,这些中国人千百年来赖以糊口吃饭的基本技能,都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生存和生活技能的更新换代,是人类文明逐渐进步的伴随现象,这是生产力不断上升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然而,对于汉字书写的淡忘,却绝对是中华文化──至少是传统文化的衰退。
相对于其他生存和生活技能,汉字书写还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因为中国文化之精髓所在就寄托在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的手脑配合之中。这是汉字区别于其他字母类文字的地方,也是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体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的原因之一。倘若大部分中国人都不再会手书汉字,将是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国文化的重大缺失。作家王蒙曾言:“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
可是,避免成为“新文盲”的目标绝不是一纸政令或者法律法规所能达成的。今天的人们虽然偶尔还会发出“原来你写的一手好字啊”这样的惊叹,但基本上人们已经淡忘隽秀字体所带来的荣光。因为,写一手好字已经失去了当年的实际作用,比如找到更好的工作甚至找到更好的对象;因为,写一手好字并不能与现在的办公自动化“无缝衔接”,这是实用主义的选择。所以政府不能要求人们从高效低碳的无纸化自动办公环境中返回,也不可能要求人们在打字更高效的场合必须使用手写。就像曾经的清朝,每年的木兰秋闱可以保证八旗子弟不忘骑射,但是却并不能提升哪怕是保持军队战斗力。
所以,要想阻止“提笔忘字”现象的继续恶化,仅仅依靠感慨和呼吁或是一两条无法施行的法令是不够的,必须让能写一手好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甚至让手书汉字不仅成为一项技能,更加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美的享受──就如同现代社会节奏再快,也挡不住大家停下来喝杯茶的兴致。而我们知道,咖啡和可乐的入侵并没有让中国人遗忘飘荡千年的茶香。
也许,拿起笔享受书写,比将其看作宏图重任更加轻松,更加实际。
选自《科技日报》(2010年8月5日)
【1】下列对“提笔忘字”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提笔忘字”时不去翻字典,而是拿出手机用拼音打出忘记的字,这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人们生活中普遍存在。
B. “提笔忘字”反映的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再一笔一划书写汉字,而是在使用手机或电脑时用拼音进行交流的现象。
C. “提笔忘字”如果成为在大部分中国人中都普遍存在的现象,将给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华文化带来一定程度的损失。
D. “提笔忘字”现象可以不再恶化,但必须让能够写一手好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更加成为一种对美的享受。
【2】下列对汉字书写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 汉字书写不仅是生存和生活技能,而且还寄托着中国文化之精髓,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
B. 无纸化自动办公比手写汉字更加高效,也更低碳,所以政府不能要求人们在一切场合使用手写。
C. 如今写一手好字已经不再令人惊叹,也失去了以此能够找到更好的工作和找更好的对象的功用。
D. “提笔忘字”的最实际解决方案是拿起笔来享受书写,正如中国人停下来喝茶,并享受茶香一样。
【3】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A. 行政指令或法律无法避免出现数典忘祖的新文盲,正如木兰秋闱无法提升哪怕是保持军队战斗力.
B. 用键盘输入替代汉字手写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淡忘了汉字书写却表现出传统文化的衰退。
C. 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体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其原因之一是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中寄托了中国文化精髓。
D. 美国媒体率先发现了中国存在“提笔忘字”的现象,这一报道引起了国内媒体的纷纷报道和评论。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梦境转入现实的两句是“_____,______。”
(2)《琵琶行》写作者谪居九江期间,山村音乐难以入耳的两句是:“_____,____。”
(3)“悲难”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文人情感。杜甫的《登高》以 “____,______”两句抒发久客他乡、孤苦多病的悲难。
8、补写下列诗文中空缺处。
(1)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
(2)画图省识春风面, 。
(3) ,潦倒新停浊酒杯。
(4)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
(5)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
(6) ,吾未见其明也。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曾点的疑问,孔子告诉他,哂笑仲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洞庭湖分开吴楚、吞吐日月的恢弘壮阔的景象。
(3)《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一句,语出唐朝诗人杜牧的《台城曲》。
(4)《念奴娇·过洞庭》中“化用”王昌龄“一片冰心在玉壶”语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10、默写。
(1)杜牧《阿房宫赋》描写秦始皇喜繁华奢侈,连梁柱上光彩耀目的钉头都比粮仓里的米粒还要多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苏洵在《六国论》中,用“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六国的祖辈创业的艰难,但他们的子孙对得来的土地却不太珍惜。
(4)孔子不以长者自居,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弟子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的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等方面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______,______”中可以看出。
(6)《六国论》中认为不赂者以赂者丧,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
(2)《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以环境从侧面展现琵琶女音乐魅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列小题。
草书屏风
(唐)韩偓
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
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
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
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
(注)怀素,唐代书法家,曾师事张旭、颜真卿等著名书法大师,以狂草著名。
【1】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询问对方是从哪里得到这个屏风的,因为他一眼就看出字是怀素写的,说明诗人对怀素的草书风格很熟悉。
B.颔联上句的“尘色染”形象写出了屏风不被人重视的现实,表达出诗人看到屏风被灰尘沾染的伤感。
C.颔联下句中的“墨痕浓”的“浓”字,生动地描述出怀素草书中那种笔酣墨饱、痛快淋漓的特色,已经把整幅字的风格和意境初步传达给读者。
D.前四句一句一转,“何处”“分明”“虽多”“犹见”,在转折中步步顿宕,峰回路转,引人入胜,表达出诗人的惊喜之情。
【2】诗歌的后两联使用了哪些手法?描摹出怀素草书的什么特点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 ,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鸿门宴》)
【1】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B.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C.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D.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2】对文中出现的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的“跽”,既不同于“坐”也不同于“跪”。上古无坐具,古人是席地而坐的。“坐”的姿势相当于今天的跪,即两膝着地,两脚的脚背朝下,臀部放在脚后跟上。
B.室内的坐次则以坐西向东为最尊,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向北,坐东向西为最卑。鸿门宴是在军帐中举行的,其坐次和室内相同。
C.“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乘,四匹马拉的车。
D.季父:叔父。古代兄弟间长幼排序为伯、季、仲、叔。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骂鲰生、拉拢项伯等细节表现出了刘邦能言善辩、善于应变的性格。
B.项羽信任项伯,改变主意,答应“善遇”刘邦,为鸿门宴最后的结局埋下伏笔。
C.紧急形势下,张良只好让刘邦去见项伯,可见他也不知如何是好。
D.项伯为报私恩夜访张良,这使战争危机忽然出现了转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伟人毛泽东难忘他与同学携游橘子洲头的往事,写下慷慨激昂的诗篇;诗人艾青难忘他的保姆大堰河,为她写下赞美的诗歌;诗人徐志摩难忘他的母校康桥,为它写下深情的诗句。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难忘的人和事,回想一下,你最难忘的人和事是什么?请围绕“难忘”写一篇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