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5-2026学年(上)期末德宏州三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盗(zhí)        怨(jiē)        (qiónɡ)        前合后(yǎn)

    B.罪(qiān)       冤(xián)       (qiú)       湛青天(zhān)

    C.尾(shà)        (yǎn)        防(dī)       弘化碧(chánɡ)

    D.怨(mái)        (kān)        逆(wǔ)       荒阡(mò)

  •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浩浩乎如冯虛御风   B. 东犬西吠,墙往往而是

    C.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D.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越国以远,君知其难也   肉食者

    B. 计不知所出耳   笑武阳

    C. 然不自能先入关破秦   其常在沛公

    D. 能得樊将军首   臣知不如徐公美

  •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沛公起如厕,招樊哙出      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B.①还军霸上,待大王来        其无礼于晋

    C.①行李往来                   ②始臣解牛之时

    D.①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         ②不者,若属皆为虏

  • 5、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语意相同的一项是()

    A.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若属皆为所虏

    B.臣尝有罪,窃计欲走燕    大臣罪夷灭者数十家

    C.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羝乳得归

    D.而相如以口舌为劳     以吾二人在也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媒体是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目前,新媒体主要包括电脑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网络电视、电子出版物等。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具有传播与更新速度快、信息量大、全球性和跨文化性、检索便捷、多煤体、超文本、互动性、成本低的优势,给传统纸质媒体带来巨大冲击。

    媒体的命运取决于它在社会上扮演的角色和所起到的作用。如果纸质媒体的功能完全被其他媒体替代,它将无法生存,如果纸质媒体能够具有其他媒体所不具有的功能,就有存在的价值。阅读是人类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纸质媒体和新媒体可以看成完全不同的两种阅读方式。稳定的空间感,逻辑严密、线索清晰、便于记忆和思考,是纸质媒体阅读的优势;新媒体的阅读者更多的是一种信息的快速获取,记忆和思考退居次要地位。从这个意义上看纸媒体与电子媒体的关系,就不是一个取代另一个的单向演变,而是一种阅读方式与另一种阅读方式的区别。两种阅读方式的不同也给纸媒体和新媒体带来了长期竞争共存的空间。

    借助于现代计算机技术,新媒体实现了高密度的信息储存,单位信息存储成本低,可以方便地实现大量信息的自动化处理,使得部分编辑工作为机器所替代,极大地降低了制作成本;电子信号的易复制性和快速传播性,使其发行成本低廉,使大范围信息传播免费或廉价提供成为可能。但分析新媒体传播内容可见,新媒体传播的信息具有传统媒体的一般特征,和传统媒体没有质的区别。大部分内容源于传统媒体,最突出之处,也仅是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做了一些计算机技术的加工,实现了声音、画面、文字的同时传播。可见新媒体在传播中所具有的纸质媒体难以实现的优势,主要源于其对先进的传播技术的应用。

    传统媒体也有其自身的优势。由于长期经营,传统媒体有较为完善的办刊经验,采编队伍、作者队伍。在信息生产上,有完善的信息采集和筛选渠道,从业人员有能力从纷繁芜杂的海量信息中发现有价值信息,通过较高水平的劳动,更容易生产高价值信息。在有效信息筛选方面,纸质媒体从业人员专业,文化素质较高,深耕于本专业,有较为丰富的专业和社会经验,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对信息的识别和筛选,具有较高水平。纸质媒体可以充分利用这方面优势,以提高信息价值为中心,做好内容求精,打造核心竞争力。

    新媒体的兴起给纸质媒体带来了巨大冲击,但也要看到,传统纸质媒体仍有坚固的消费者基础,不同的阅读需求使纸质媒体仍拥有相当的市场,两者将长期共存,相互竞争,并在竞争中相互促进与发展。

    (选自《新媒体时代纸质媒体的发展与思考》,作者陈焰,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媒体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媒体形态,它既可以作为阅读载体,也可以为人们提供娱乐。

    B.新媒体产生于传统媒体之后,但在信息传播的数量、速度、范围、成本、便利性等方面,均优于传统媒体。

    C.新媒体与传统纸质媒体的阅读呈现方式不同,前者稳定的空间感和逻辑关联便于读者记忆和思考,后者便于快速获取信息。

    D.传统纸质媒体可以借助优质人力资源和专业管理经验,提高信息价值,做精信息内容,提升信息时代媒体竞争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分别阐述了新媒体和传统纸质媒体的不同特点和优势,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传统纸质媒体的危机和出路。

    B.文章从储存、制作、发行三个方面分析优质的传播内容是新媒体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其优势所在。

    C.文章分析论证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共生共存的观点,是按由浅入深、由因到果的逻辑顺序层层深入地展开的。

    D.文章从阅读的功能上深入分析了纸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区别与联系,突出了新媒体存在的意义价值和优势所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媒体因其功能不同而对传统纸质媒体的发展带来冲击,传统纸质媒体功能将被新媒体取代,现有的媒体形态也随之发生改变。

    B.新媒体与传统纸质媒体各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二者传播的信息内容和为读者提供阅读的功能与取向也有一定区别。

    C.传统纸质媒体在信息的采集和筛选等方面的优势,决定了这一媒体的高品质内容,因而受到市场青睐的可能性依然很大。

    D.传统纸质媒体和新媒体成就了人们不同的阅读方式,而不同的阅读方式也为不同媒体带来了竞争与共存的空间。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总结万物竞相自由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2)《荆轲刺秦王》表现同仇敌忾的气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岁寒,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4)《登飞来峰》中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指点江山,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

    (3)________________,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观沧海》中“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海水荡漾、峰峦矗立的景象。

    (2)_______,阴阳割昏晓。《望岳》杜甫

    (3)《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中,荆轲悲壮的唱词是:“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急忙回答问题,他想通过军事强国来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目的。

    (2)《劝学》中写直木为轮,不能再变直,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君子能智明无过,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赤壁赋》中,苏轼之客期望自己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客人的想象中,自己与仙人把臂同游、和日月同生。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高》中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体衰多病的惆怅之情。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把长江和历史人物联系起来表现对逝去历史人物的感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曹操《短歌行》中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借写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渴慕贤才之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4)李商隐的诗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表达了身不能共处,心却能相通的意思。白居易《琵琶行》中与之意思相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5)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描写庙宇下神鸦社鼓的热闹景象,意在指出人们早已忘却亡国的耻辱。

    (6)当不愿意低三下四去侍奉权贵的时候,许多有志之士往往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来表明自己的态度。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

    陈与义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注】①陈与义:南宋爱国词人。本篇当为宋室南迁,作者在建炎三年(1129)避金兵流寓湖湘(湖南、湖北)逢端午感怀而作。②午日:端午节。③戎葵:即蜀葵,夏日开花,有向阳特性。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咏楚词”透露了作者在端午节中的感伤心绪和壮阔胸襟,“节序匆匆”自己却报国无门。

    B.“榴花”一句中用榴花与舞裙对比,表现作者以过去的春风得意表现时下的落寞和愤懑。

    C.“戎葵”句中,用了拟物的手法,借蜀葵向阳的属性来表明自己身虽老却始终热爱祖国的思想。

    D.最后三句写了面对时间流逝的感喟以及凭吊屈原所体现出的怀旧心情和爱国情感。

    【2】下片“万事一身伤老矣”一句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项之茫然。浩浩乎如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谋诸妇。如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节选自苏轼《后赤壁赋》)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A.举酒客  属:劝酒

    B.浩浩乎如虚御风  冯:通“凭”,乘

    C.是岁十月之  望:农历每月十五

    D.今者暮  薄:稀薄

    2下列对以上两段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一营造秋江夜色之美,使人恍然“羽化而登仙”;选文二中“归而谋诸妇”数语,富有生活气息。

    B.选文一侧重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选文二则在叙事中融入写景与抒情,三者融为一体。

    C.两段选文观察景物的立足点一样,都是在舟中;但选文一描绘的是初秋景色,选文二则是初冬景色。

    D.两段选文都描写赤壁月色,各具特色:选文一营造浩渺澄明的意境,选文二营造清冷高远的意境。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②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尚书·旅獒》有言:“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现代画家兼作家木心则说:“玩物丧志,其志小,志大者玩物养志。”

    对于“玩物”会“丧志”抑或“养志”,你有什么体会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