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5-2026学年(上)期末通化三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句式不是倒装句的一项是

    A. 秦王购之金千金,邑万家   B. 籍何以至此

    C.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D.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居是州,恒惴栗   B. 蚓无爪牙之利

    C.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D. 于是乎始

     

  • 3、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是诗歌的另一种形式,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曲子、曲词、诗余等。

    B.新诗,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新诗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外国诗歌较大的影响,产生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多种艺术潮流,出现了自由体、新格律体、十四行诗等多种形式。

    C.“侯”是古代的一种爵位,古代通常有五种爵位,依次为公、侯、伯、子、男。“万户侯”,本指食邑万户的封侯者,后泛指高爵显位,如“粪土当年万户侯”

    D.闻一多作为新月派代表,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提倡诗歌创作“三美”——格律美、绘画美、建筑美。其中,“格律美”指的是音节和旋律的美。

  •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1)臣壮也,犹不如人       (2)夫晋,何厌有?

    (3)樊将军穷困来归丹       (4)常身翼蔽沛公

    A.(1)和(2)相同,(3)和(4)相同

    B.(1)和(2)相同,(3)和(4)不同

    C.(1)和(2)不同,(3)和(4)相同

    D.(1)和(2)不同,(3)和(4)不同

  • 5、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鉴赏评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阕由当地风光引出历史人物,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笔调沉雄凄婉,意境苍凉悲壮,寄寓了作者对国事的感慨和忧虑。

    B.“可堪回首”一句一语千钧,不但使后两句的画面具有了深刻的政治内容,而且也表达出了作者忧时伤世的强烈感情。

    C.词的结尾处,作者以廉颇自况,既概括了自己一生的坎坷遭遇,又表现了作者有心杀敌报国,却又力不从心的苦闷心情。

    D.全词用典虽多,却都关心时事,十分贴切,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听听那冷雨(节选)

    余光中

    ①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不过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②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满足?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

    ③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雨气空濛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沐发后特有的淡淡的土腥气,也许那竟是蚯蚓和蜗牛的腥气吧,毕竟是惊蛰了啊。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吧,那腥气。

    ④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听听那冷雨。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两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

    ⑤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 至于雨敲在鳞鳞千辫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⑥在日式的古屋里听雨,听四月,霏霏不绝的黄梅雨,朝夕不断,旬月绵延,湿黏黏的苔藓从石阶下一直侵到他舌底,心底。到七月,听台风台雨在古屋顶一夜盲奏,千寻海底的热浪沸沸被狂风挟来,掀翻整个太平洋只为向他的矮屋檐重重压下,整个海在他的蜗壳上哗哗泻过。不然便是雷雨夜,白烟一般的纱帐里听羯鼓一通又一通,滔天的暴雨滂滂沛沛扑来,强劲的电琵琶忐忐忑忑忐忑忑,弹动屋瓦的惊悸腾腾欲掀起。不然便是斜斜的西北雨斜斜,刷在窗玻璃上,鞭在墙上打在阔大的芭蕉叶上,一阵寒濑泻过,秋意便弥漫日式的庭院了。

    ⑦因为雨是最最原始的敲打乐从记忆的彼端敲起。瓦是最最低沉的乐器灰蒙蒙的温柔覆盖着听雨的人,瓦是音乐的雨伞撑起。但不久公寓的时代来临,台北你怎么一下子长高了,瓦的音乐竟成了绝响。千片万片的瓦翩翩,美丽的灰蝴蝶纷纷飞走,飞入历史的记忆。现在雨下下来下在水泥的屋顶和墙上,没有音韵的雨季。树也砍光了,那月桂,那枫树,柳树和擎天的巨椰,雨来的时候不再有丛叶嘈嘈切切,闪动湿湿的绿光迎接。鸟声减了啾啾,蛙声沉了咯咯,秋天的虫吟也减了唧唧。七十年代的北不需要这些,一个乐队接一个乐队便遣散尽了。要听鸡叫,只有去《诗经》的韵里寻找。现在只剩下一张黑白片,黑白的默片。

    ⑧二十五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或许发上下一点白霜是一种变相的自我补偿吧。一位英雄,经得起多少次雨季?他的额头是水成岩削成还是火成岩?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藓?厦门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与记忆等长,一座无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盏灯在楼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听听那冷雨。

    (选自《听听那冷雨》,2019年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注】作者1928年生于南京,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散文《听听那冷雨》。1992年,他回大陆访问。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这篇散文以听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纵的历史和纵横交错的现实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意象密集、描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意境。

    B.文章先后四次重复了“听听那冷雨”这句话,但毫无拖沓、累赘之嫌,它犹如缠绵的雨丝,婉转凄清,浸润了文章的字里行间。

    C.文章描绘出了一幅丰富多彩、奇妙无比的雨景。在作者笔下,雨虽缺少触觉感,却能看得见其形,听得到其声,闻得到其味。

    D.第二自然段中作者由“雨”展开联想,由雨想到写雨的汉字,以对汉字的钟爱来倾注真切的赤子之情,深化了主题。

    【2】赏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3】结合文章探究“冷雨”的意蕴。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沉痛地写出了女子没有什么过错,而男子行为前后不一致的情形。

    (2)屈原在《离骚》中抒发自己将坚持心中的理想和追求,纵然死多次也决不后悔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东坡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4)曹操《短歌行》中作者借用典故,以周公自比,表明自己决心礼贤下士,建立统一大业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

    (5)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两用两个相似的比喻句,集中描写自己做官时的心情,强化了自己向往田园的情绪。

  •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用湍急的水流和滚动的石头发出雷鸣一般的响声描绘蜀道险要地势的两句: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赤壁战场上,周瑜从容娴雅,沉着应战,只会若定的儒将风范形象: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先写重叠峰峦,再写汹涌黄河,化静为动,描摹出一幅潼关壮景。

    ②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中,能够与家人书信交流是一件幸福的事。“家书”“乡书”作为思乡之情的象征,也频繁出现在古人的诗词中,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论语·子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较的手法,突出了不能强行改变普通人志向的重要性。

    ④子贡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孔子回答说:“_______________!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沁园春·长沙》中,作者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思绪万千,不禁发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借鸟欢鱼跃描绘晴明之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上阙中描写近景并使用动静结合手法的诗句________,_____ 

    (2)《沁园春·长沙》中表现革命者关注国家大事的言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沁园春·长沙》的下阙用夸张手法巧妙回答“谁主沉浮”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小题。

    望月怀友

    李群玉

    浮云卷尽看瞳胧,直出沧溟上碧空。

    盈手水光寒不湿,流天素彩静无风。

    酒花荡漾金尊里,棹影飘飘玉浪中。

    川路正长难可越,美人千里思何穷。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题目是“望月怀友”,作者看到初升的月亮,想到了自己的朋友,虚实结合,把眼前现实境况与回忆想象相结合,叙事,写景,抒情。

    B.首联、颔联写月亮初升,满手的月光像水反射的光芒一样皎洁、素雅,采用视觉和触觉结合的手法,暗示时间是月亮初升之时,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C.颈联为实写,先写与友人饮酒时的欢乐,又通过写友人的小船在波涛骇浪中飘荡表现友人在外漂泊,将自己对友人的思念写得新颖别致。

    D.尾联“川路正长难可越,美人千里思何穷”中的“美人”既可以指诗人暗含的政治理想,也可以指离人——远在千里之外的朋友。

    【2】诗人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一)阅读下面文言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选自《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选自《师说》)

    1下列文言句中画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望矣 抬起脚后跟

    B. 于物 借助

    C. 而闻者 清楚

    D. 士大夫之家族

    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师道不传也久矣   巫医乐师百工

    B. 非能水也,绝江河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耻学于师

    C. 皆出于此乎   今智乃反不能及

    D. 群聚而笑之   于其身也,耻师焉

    3下列分析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劝学》选段中用“跂而望”不如“不如登高之博见”这种生活体验阐明“善假于物”的重要性。

    B. 荀子认为,君子之所以能超越一般人,除了他先天素质高之外,还在于虚心好学, 不需要借助外物、外在的帮助。

    C. 《劝学》选段中用喻证法论证了要善于借助外部条件学习的道理,而《师说》选文中用了对比法分析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现象和原因。

    D. 荀子认为学习者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4翻译文言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

    ①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②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文化里有许多关于“梦”的故事——

    南柯一梦;唐代有个人叫淳于棼,性喜酒。一天,他醉酒后做梦到大槐安国做了南柯郡太守,梦里,他勤政爱民,上获君王器重,下得百姓拥戴,前后二十年,享尽富贵荣华,梦醒后才发现原来大槐安国就是他住宅南边大槐树下的蚁穴,而南柯郡就是大槐树南边的树枝。

    黄粱美梦;有个卢生在一家店里向一个道士诉说自己的贫困,道士送给他一个枕头,他枕上去就睡着了,梦中尽享生活的美好。这时店主人煮上一锅小米饭,卢生一梦醒来,小米饭还未煮熟。

    梦笔生花:相传南朝名士纪少瑜幼年时,才华并不出众,但是他非常刻苦用功,他的诚心感动了文神,有一天晚上,他看书不知不觉地睡着了,梦见著名的文人把一支笔送给了他,并告诉他用这支笔能够写出最漂亮的文章。纪少瑜梦醒后,果然在枕边发现一支非同寻常的毛笔。从此,纪少瑜的文章大有长进,终于成了一位著名的作家。

    对于刚刚进入高三的你,读了上面的故事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选择其中感受最深的内容,写一篇发言稿,在“青春做伴,梦想成真”的主题班会上发言。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