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5-2026学年(上)期末宿州三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5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选出和“树林一直在唱着那首愉快的歌”修辞方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这里的人们非常好客,火一般热情。

    B.天气炎热,那张乒乓桌子也在睡觉。

    C.生命是一条河流,有奔腾也有平缓。

    D.一路上,稻田绿、菜花黄、江水银,绘成一幅幅田园巨画。

  • 2、下列各组句子的句式都相同的一项是

    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 为天下笑者,何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 非我也,岁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3、下列句式中与“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A.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B.求人可使报秦者

    C.若属皆且为所虏

    D.大王来何操

  • 4、下列画线字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

    A. 予更欲一北(窥视)   吕师孟叔侄为逆(列举罪状)

    B. 呼中丞之名而之(斥骂)   按五人(追究、查办)

    C. 则思谦以自牧(谦虚)   聪明之耳目(役使、劳损)

    D. 旦日不可不蚤自项王(感谢)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同“敛”,收敛)

  • 5、下列不属于鲁迅小说集的是哪一项( )

    A.《彷徨》 B.《故事新编》 C.《朝花夕拾》 D.《呐喊》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刁爷

    许福元

    刁爷其实不姓刁,只是以其舌头“刁”而出名,他的舌头是如何“刁”的呢?

    李乡长家娶儿媳妇,请来了鼎鼎大名的王师傅,号称厨子王,领衔做菜。又请来刁爷,担任评判厨师水平的评委会主任。

    场面自然很宏大。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之后,厨子王心里直打小鼓,小声问知客:“刁爷有何反应?”知客向厨子王附耳说道:“还行。每道菜,刁爷都尝了,到现在刁爷还没吱声。”

    “刁爷不言语,那就说明这场面咱撑下来来。”厨子王还是有点儿不放心,对知客说:“烦你问问刁爷,是不是可以上汤了?”

    知客受厨子王之托,来到刁爷面前,小声请示:“刁爷,能上汤了吗?”

    刁爷如木雕泥塑一般,只吐出两个字:“上吧。”

    厨子王闻知大喜,心中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忙让“油盘”上汤。

    知客手中高举着东家赏的红包,边走边喊:“东家赏厨子汤钱,一千块!”人群中发出阵阵“啧啧”声。

    按照规矩,厨子王手拿红包,在知客引导下,来到刁爷的酒桌前致谢:“谢谢,谢谢。”又言辞恳切地对刁爷一桌人说,“刁爷,您务必再点几个菜,我再给您上四个飞碟。”

    刁爷见厨子王诚心实意,自然也看出他面露骄矜之色。于是,随便点了平平常常的四个菜:拍黄瓜、炒绿豆芽、香椿摊黄菜、熟扒五花离骨肉。

    此时,酒席渐已阑珊。但刁爷却未发一词,人们有些失望。要上飞碟了,人们才渐渐围拢来,想听听刁爷最后的表态。

    一盘拍黄瓜端上来,积青叠翠。厨子王忙请刁爷:“您老尝尝,有何高见。”

    刁爷连筷子都没动,只拿眼光一瞄,就对厨子王说:“拍黄瓜讲究放葱、姜、蒜,你放对了吗?”

    “放了、放了,都放了,您看——”厨子王忙指着那盘拍黄瓜。“我还不知你都放了?”刁爷这时沉下脸,“我说的是葱、姜、蒜的形和量。葱要葱花,姜要姜丝,蒜要蒜泥。至于量呢,葱是四成,姜是一成,蒜是五成。你看看你这盘,成何比例?”

    围观的人群中,“嗡”的一声,厨子王的脸,一下子像红布一样。赶紧指着那盘炒绿豆芽:“您老尝尝这盘。”

    刁爷这时一笑,一摆手,说:“我不用尝。这个炒绿豆芽,是先放的醋,对不?先放的醋,就先闻到醋味。如果后放的醋,只有吃到嘴里才有醋味。再说,炒锅你用的是薄铁锅,应该用厚铁锅。用厚铁锅炒,小灶子火上再泼一勺子油,叫爆炒。这样炒出的绿豆芽没有生豆浆味,还站得住条。”说毕,刁爷又找补一句,“你看,这盘绿豆芽倒针了吧。一吃,准熟腾味儿,不会是脆生生的。”

    刁爷的一番话,把大伙说愣了。厨子王也服了,忙说:“您再尝尝这盘香椿摊鸡蛋。”

    “你呀、你呀!”刁爷马上给厨子王纠正,“这是外行话。那叫摊黄菜。”刁爷手一指,“你用的不是香椿,是菜椿。这要是香椿,打鼻儿香,一丈以外就能闻出来。”

    最后,刁爷点评那盘熟扒五花离骨肉:“这盘五花肉,是用刀从骨头上剔下来的,这道菜的规矩是用木槌,一点一点砸下来。

    这回,厨子王真是彻底地心服口服,心里那点傲气,一下子荡然无存。才知道自己学的那点手艺,不过九牛一毛。试想,刁爷还没用到舌头,已经是入木三分,要是他把那二十四道菜一一点评,自己脸面更要丢尽。人啊,真别小看了他人,世上有高人呀有高人。想到此,忙从兜里掏出那一千元红包,交到知客手上:“这场酒席,我们真真地没有做好,受之有愧,受之有愧。”

    刁爷却从知客手中拿过红包,转手按在厨子王手里:“这就是你的不对了,你们辛辛苦苦,烟熏火燎,这是东家的一点心意。你们的大路菜,做得不错。我只是挑你们飞碟的毛病,也不一定都对。”

    厨子王知道刁爷在替他们争面子,打圆场,给台阶下,便动情地说:“您看,原来我等只是久闻您大名,今天算有幸当面领教了。我们虽非亲友,但您是老前辈,请受晚生一拜。”

    刁爷忙托住了厨子王的手臂:“千万别这样,别这样。咱人不亲,刀把还亲呢!你我都是厨子,同行不能成冤家,要互相抬着走。”

    厨子王攥紧刁爷的双手:“我刚刚听说,您年轻时经过大场面……”

    (《民间故事选刊》)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写“刁爷其实不姓刁,只是以其舌头‘刁’而出名,他的舌头是如何‘刁’的呢”,为叙事设定切入点,还具有设置悬念的作用。

    B.小说运用多种手法描写人物形象,有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也不缺乏鲜活的细节,人物之间相互映衬也使个性更加鲜明。

    C.小说情节简单,人物关系也不复杂,思想意蕴却丰富深刻,它告诉读者,同行之间要相互扶持,对待晚辈要坦诚相见。

    D.小说中写刁爷在酒席即将结束时,“点了平平常常的四个菜”,其实,刁爷是有预谋的,他想让厨子王难堪,以此显示自己的高明。

    2那个一千块的“红包”,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刁爷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运用夸张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但由于行事草草,最终“______”。

    (3)《琵琶行》中既交代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登楼》,完成各题。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注:①写作此诗时,杜甫客居蜀地,唐代宗李豫重用宦官,朝廷内忧外患,日益衰败。②后主:指蜀汉刘禅,他宠信宦官,致使蜀汉灭亡。③《梁甫吟》:诸葛亮遇到刘备前,躬耕陇亩,喜欢诵读这首乐府诗。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首联提挈全篇。万方多难之际,流离他乡的诗人登上高楼,繁花触目,黯然心伤。

    B. 颔联描述锦江流水挟着春色奔来天地之间,古今世势像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起灭。

    C. 颈联议论天下大势。诗人明言大唐气运久远,告诫寇盗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

    D. 尾联写诗人想到后主学诸葛亮吟诵《梁甫吟》并被后人祭祀之事,不禁感慨万分。

    2下列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首联先用正衬手法写花伤客心,再说是由于万方多难的缘故,因果倒装,起势突兀。

    B. 本诗工于炼字,如第五句的“终”,有“终于”“始终”等意,含庆幸、祝愿等情感。

    C. 全诗写诗人登楼俯仰远眺,并联想到古今变化,使时空交织,增强了意境的立体感。

    D. 全诗即景抒怀,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沉郁顿挫。

    3本诗的尾联用典故来抒情表意,下列诗句没有采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A.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东汉·曹操《短歌行》)

    B.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唐·李商隐《马嵬》)

    C.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宋·李清照《声声慢》)

    D.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本诗作者登楼抒怀,请结合具体诗句阐述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9、文言文阅读,完成小题。

    鱼崇谅字仲益,其先楚州山阳人,后徙于陕。幼能属文,弱冠,相州刺史辟为从事。会魏帅杨师厚卒,建相州为昭德军,分魏郡州县之半以隶之。魏人不便。

    裨校张彦及帐下,囚节度使贺德伦归款庄宗,崇谅奔归陕。明宗即位,秦王从荣表为记室。从荣诛坐除籍流庆州清泰初移华州俄以从荣许归葬放还陕三年,起为陕州司马。仕晋,奉方物入贡,宰相荐为屯田员外郎、知制诰。开运末,契丹入汴,契丹相张砺荐为翰林学士。契丹主北归,留崇谅京师。汉祖之入,尽索崇谅所受契丹诏敕,焚于朝堂,复令知制诰。俄拜翰林学士。隐帝即位,崇谅以母老求就养,台州刺史,食郡奉。会举师讨三叛,节度使白文珂在军前,崇谅知后事。凡供军储、备调发,皆促期而办,近镇赖之。崇谅亲属尽在凤翔城中,逾年城破,李谷为转运使,庇护崇谅家数十口,皆无恙。崇谅请告,自岐迎居于陕。周祖践祚,书诏繁委,皆崇谅为之。广顺初,加工部侍郎,充职。会兖州慕容彦超加封邑,彦超已怀反侧,遣崇谅充使赐官告,仍慰抚之。时多进策人,命崇谅就枢密院引试,考定升降。崇谅以母老思乡里,求解官归养。诏给长告,赐其母衣服、缗钱,假满百日,令本州月给钱、米面。俄拜礼部侍郎,复为学士。诏令侍母归阙,崇谅再表以母老病乞终养,优诏不允。世宗征高平,崇谅尚未至,陶谷乘间言曰:“鱼崇谅逗留不来,有顾望意。”世宗颇疑之。崇谅又表陈母病,诏许归陕州就养。讫太祖朝不起。太宗即位,诏授金紫光禄大夫、尚书兵部侍郎致仕。岁余卒。

    (节选自《宋史·鱼崇谅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荣诛/坐除籍/流庆州/清泰初/移华州/俄以从荣许归葬/放还陕/

    B.从荣诛/坐除籍/流庆州/清泰初/移华州/俄以/从荣许归葬/放还陕/

    C.从荣诛坐/除籍/流庆州/清泰初/移华州/俄以/从荣许归葬/放还陕/

    D.从荣诛坐/除籍/流庆州/清泰初/移华州/俄以从荣许归葬/放还陕/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事,职官名,汉刺史佐吏,如别驾、治中等皆称为“从事史”,历代因袭其制。

    B.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的时候,朝廷会赐以旌节,故称。

    C.领,在本职之外另兼较低职位。如有一些诸侯王兼任刺史,就可称为“领某州刺史”。

    D.践祚,走上阼阶主位。指皇帝登基,也指官员上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鱼崇谅奉养母亲,尽心尽力。隐帝即位后,鱼崇谅因为母亲年老请求就近奉养;周祖时,他因为母亲思念故乡请求辞官回家奉养母亲。

    B.鱼崇谅督办军事,快速完成。在讨伐三叛时,鱼崇谅主持后方的工作,有关军事储备、调度征发的事情,他都能够在短时间内办理好。

    C.鱼崇谅举荐贤能,量才适用。周祖登基后,鱼崇谅除起草各种制书诏令外,还积极举荐贤能之人,并通过考试来考定他们官职的升降。

    D.鱼崇谅遭人离间,受到猜疑。世宗讨伐高平时,鱼崇谅没有及时到达,陶谷就趁机进谗言,说鱼崇谅逗留在家是在观望,皇帝对此颇有猜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诏令侍母归阙,崇谅再表以母老病乞终养,优诏不允。

    (2)讫太祖朝不起。太宗即位,诏授金紫光禄大夫、尚书兵部侍郎致仕。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故宫口红、角楼咖啡、故宫上元之夜……一项又一项新颖的文创产品令北京故宫爆红网络。今年春节,故宫博物院更是借助着丰富的馆藏文物资源,以“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展,将繁华的春节景象从历史档案史料中,带到二十一世纪的大众身边。

    这座明清两朝,绵延6个世纪的故宫,其威严的形象,在今天渐渐显露出它多元的魅力与色彩,超越岁月,散发出朝气与活力,也通过崭新的形式,与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有人说,600岁的故宫,像年轻人一样思考。

    读了以上文字,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7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50
题数 10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