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失强援 盖:因为。
B.始速祸焉 速:招致。
C.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下:向下。
D.苟以天下之大 苟:如果。
2、下列表述中国文化的各个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天祥是宋代状元,他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出大义凛然的气节,溶进了民族的文化基因。
B. 魏徵的名言“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是用来劝谏唐太宗的,作为诤臣他善于劝谏,李世民与魏徵也成为良好君臣关系的典范。
C. 五代时期政治混乱,欧阳修编著的《新五代史》,探寻“盛衰之理”,希望宋王朝以史为鉴,不要重蹈五代惨痛历史的覆辙。
D. 司马迁认为“离骚”,即离忧之意,屈原遭遇忧愁悲愤投江,在黑暗与污浊中追求自身高洁,这份人生追求值得后世永远礼赞。
3、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A.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C.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现乎 D.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B. 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C. 宦官惧其毁已,皆共目之 D. 却匈奴七百余里
5、下面句中的“其”,全都用作副词的一组是( )
A.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B.①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②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③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②其可怪也欤!③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D.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②欲加之罪,其无辞乎?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6、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松竹梅与中国文化风骨
松、竹、梅是中国人所喜爱的自然事物,也是中国人所推崇的一种人格精神的象征。这种人格的象征物,既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
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将自然人化的传统,这个传统,既可能源于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验,又与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学的影响有关。中国古代哲学讲天人合一,物我同一,所以自然事物就容易被人格化。中国古代文学重托物言志,以物喻人,所以用自然事物作文化和人格的象征,也就成了一种修辞手法。这种人格化的自然事物,在植物界,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已是尽人皆知的常识。
传说苏轼被贬到黄州,有个地方官去拜访他,问他一个人在这儿是否感到寂寞,苏轼指指门外说,我这儿有“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何寂寞之有。又传说爱梅成痴的林逋终生不娶,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所谓“梅妻鹤子”,都是典型的例证。
中国人喜爱松、竹、梅,固然离不开观赏其外在形象,但更多地却是欣赏其内在品格。这种品格虽然古人对之有不同的提炼和概括,但如松的枝干如铁、岁寒后凋,竹的中空外直、宁折不弯,梅的凌霜傲雪、玉洁冰清等等,却是自魏晋以来中国人所推崇、所提倡的一种风骨。这种源于先秦儒者“浩然之气”的风骨,在中国古代曾用来评品人物、鉴赏书画,后来又用于论文,成了一个重要的文学理论范畴,对推动历代诗文革新,起了重要的作用。
由松、竹、梅这些自然事物所体现的风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之所以显得如此重要,首先是出于中国人遵循天道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也。故古人主张养“浩然之气”,培植一种强旺的内在精神,以应对人生的各种艰难困苦,成就人生的各种事业,这是中国文化讲风骨的精神源头。
与古代不同,现代中国人所讲的风骨,一方面固然有古代文化的精神传承,另一方面,也有现代文明的影响和现代精神的浸润。这种现代意义上的风骨,往往与人的主体性有关,就个体而言,多表现为个体的人格或个性,就群体而言,则多为一个民族的主体性,即通常所说的民族性格或民族精神。
今人欣赏、赞颂松、竹、梅,固然也重风骨,但却赋予了新的理解和阐释,且大多与革命者和革命精神有关,如陈毅的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陶铸的散文《松树的风格》,再如歌曲《红梅赞》,现代京剧唱段《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等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篇名曲。传统文化的表达意象,需要给予新的阐释,才能对今天的社会人群发挥更大的现实作用,也才能使这种意象所表达的文化精神,得到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
(选自2018年10月3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松、竹、梅作为人格精神的象征物,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
B. 松、竹、梅被人格化的传统,显然受到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学的影响。
C. 松、竹、梅被中国人喜爱,与其独特的外在形象和内在品质密切相关。
D. 松、竹、梅所体现的风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源远流长、亘古不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围绕松竹梅与中的国文化风骨的关系,从古及今,论述了松竹梅古今不同的文化风骨内涵。
B. 文章引用苏诗和林逋的典故,旨在论证古人既欣赏松竹梅的外在形象,更欣赏其内在的品格。
C. 文章在论及松竹梅人格化的原因及其现代意义上的风骨时,采用了由一般到个别的演绎论证。
D. 文章用陈毅的诗、陶铸的散文、歌曲《红梅赞》等例子,证明了松竹梅被赋予了新的理解和阐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苏轼以松竹为友,林逋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是因为他们受到了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物我同一思想的影响。
B. 古人概括提炼的松竹梅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所传达的人生态度是一脉相承的。
C. 现代意义上的风骨所具有的古代文化的传承性和现代文明的创新性,是由个体的人格和群体的民族性格决定的。
D. 传统文化的表达意象,在当今社会得不到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是因为我们没有对它们给予新的阐释。
7、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联想是回忆的一种形式。表象联想就是表象之间彼此互相引起的。《琵琶行》中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由琴声想到珠玉声,是声音的类比联想。
(2)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3)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8、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①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①吕叔潜,作者声气相应之友;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在中秋之夜,联想到与月亮有关的神话,“飞镜”运用比喻生动地描绘了月亮的形态,“金波”描绘了月下波光粼粼的水面。
B.“被白发”表达了词人白发已多、功业无成的慨叹,“欺人奈何”以质问的方式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痛苦。
C.词的下片,词人想象自己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强烈地表现了词人渴望收复山河的理想。
D.全词想象丰富,把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与现实中的思想矛盾结合起来,体现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是一篇瑰丽激昂的优秀词章。
【2】请赏析“斫去桂婆婆,人道是、清光更多”精妙之处?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承宗,高阳人。貌奇伟,须髯戟张。与人言,声殷墙壁。始为县学生授经边郡。往来飞狐、拒马间,直走白登,又从纥干、清波故道南下。喜从材官老兵究问险要厄塞,用是晓畅边事。
熹宗即往,以左庶子充日讲官。帝每听承宗讲,辄曰“心开”,故眷注特殷。天启元年,沈、辽相继失,举朝汹汹。御史方震孺请罢兵部尚书崔景荣,以承宗代。廷臣亦皆以承宗知兵,遂推为兵部添设侍郎,主东事。帝不欲承宗离讲筵,疏再上不许。未几,大清兵逼广宁,遂拜承宗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越数日,命以阁臣掌部务。承宗上疏曰:迩年兵多不练饷多不核今天下当重将权授之节钺勿使文吏用小见沾沾陵其上边疆小胜小败皆不足问因列上抚西部、恤辽民、简京军、增永平大帅、修蓟镇亭障、开京东屯田数策,帝褒纳焉。
时宁远城工竣,关外守具毕备。承宗图大举,奏言:“前哨已置连山大凌河,速畀臣饷二十四万,则功可立奏。”帝命所司给之。兵、工二部相与谋曰:“饷足,渠即妄为,不如许而不与,文移往复稽缓之。”承宗再疏促,具以情告。帝为饬诸曹,而师竟不果出。当是时,忠贤益盗柄。以承索功高,欲亲附之,令应冲等申意。承宗不与交一言,忠贤由是大憾。而其党李蕃、崔呈秀、徐大化连疏诋之,至比之王敦、李怀光。承宗乃杜门求罢。
十一年,大清兵深入内地。以十一月九日攻高阳,承宗率家人拒守。大兵将引去,绕城呐喊者三,守者亦应之三,曰“此城笑也,于法当破”,围复合。明日城陷,被执。望阙叩头,投缳而死,年七十有六。谥文忠。后叙宁远功,荫子锦衣世千户。
(选自《明史·孙承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迩年/兵多不练/饷多不核/今天下当重将权/授之节钺/勿使文吏用小见/沾沾陵其上边疆/小胜小败/皆不足问
B.迩年兵多不练/饷多不核/今天下当重将权/授之节钺/勿使文吏用小见沾沾陵其上/边疆小胜小败/皆不足问
C.迩年/兵多不练/饷多不核/今天下当重将权/授之节钺/勿使文吏用小见沾沾陵其上/边疆小胜小败/皆不足问
D.迩年兵多不练/饷多不核/今天下当重将权授之节钺/勿使文吏用小见/沾沾陵其上/边疆小胜小败/皆不足问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启,皇帝的年号。古时纪年有三种方法:天干地支纪年;皇帝年号纪年及王公即位纪年法。
B.兵部,中央行政机构中六部之一,其长官为兵部尚书。掌管选用所有官员及兵籍、军械、军令、审核罪责和制定法律的部门。
C.拜,按一定的礼节授予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D.阙,古代皇宫大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泛指帝王的住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承宗貌奇气壮,有别常人。他胡须张挺,声音洪亮;在边郡讲授经学时,往来很多地方,多次向低级武官和老兵探求打听险要之地,通晓边防事务。
B.孙承宗文武双全,颇受器重。皇帝每次听孙承宗讲论,都感觉很受启发;沈、辽失守,满朝喧扰不安,众大臣推举他主持东边军务,皇帝因不舍而未准。
C.孙承宗明晓时弊,谋事周全。针对军队经常不操练,军饷经常不核实的情况,提议授兵权给可倚重的人,给予一定自主权,并献上镇守边境的多条策略。
D.孙承宗忠于朝廷,刚正不阿。他拒绝了想让他亲附的权奸魏忠贤,进宫请求罢免魏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兵、工二部相与谋曰:“饷足,渠即妄为,不如许而不与,文移往复稽缓之。”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那一日,贾雨村来贾府拜访,邀请宝玉相见,史湘云觉得贾雨村是个高雅的客人,让宝玉去会会他。贾宝玉却道:“罢,罢,我也不敢称雅,俗中又俗的一个俗人,并不愿同这些人往来。”
贾宝玉说自己是“俗中又俗的一个俗人”,你认同他的自我评价么?请结合原著内容,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认识,不少于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