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中不同场所对应的对联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A. 一中项家书院“承百年老院明礼崇德,继一中辉煌求知求真”
B. 重庆湖广会馆“是是非非恩恩怨怨来来来认认真真想想事,忙忙碌碌暮暮朝朝坐坐坐潇潇洒洒宽宽心”
C. 慈云寺望江亭“极目高秋遥送两江云水,会心深处默对一树菩提”
D. 沙坪公园濯静亭“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话流年”
2、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全都是贬义的一项是
A. 狄杜勃然大怒,再次下令将俘虏扔进海里,但是奴隶们依旧安然无恙。
B. 这些字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花团锦簇,美不胜收。
C. 那位老僧对这座古寺的历史了如指掌,主动地向我们侃侃而谈起来。
D. 做事不要太患得患失,用力过猛反而过犹不及。
3、下列各组句子,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②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B. ①因作小楼二间 ②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C. ①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②宾主尽东南之美
D. ①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②戍卒叫,函谷举
4、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曹指的是汉魏时期曹操、曹丕、曹植父子,《短歌行》是曹操的一首四言诗,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建功立业的宏愿。
B.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著名诗人,他坚守气节,归隐田园,写作了大量田园诗,《归园田居》是其代表作,此外还有散文《桃花源记》等。
C.我国诗歌创作在唐代达到高峰,涌现很多著名诗人,如在盛唐和晚唐出现了两个“李杜”,即李白、杜甫和李贺、杜牧。
D.《窦娥冤》是元代戏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塑造了窦娥这样一个富有反抗精神的女性形象。京剧《六月雪》即取材于此。
5、下列对《拿来主义》节选部分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A.作者先把中外文化遗产比作一所大宅子,强调了“拿来”的态度,要果敢,要坚决;然后反面设喻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B.对待文化遗产,作者用“孱头”“昏蛋”“废物”来批判三种错误观点;用“鱼翅”“鸦片”“烟灯和烟枪”来比喻三个组成部分;用“占有”“挑选”、创新来说明批判继承的三个步骤。
C.鲁迅既批判了在旧的遗产面前畏首畏尾的“孱头”,也批判了那种为了表示自己的“革命性”而故意毁灭遗产的“昏蛋”,但对前者的批判明显强于后者。
D.运用比喻说理,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风趣,变陌生为熟悉,从而增强杂文的形象性和感染力,是这几段文字的突出特点。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课
叶圣陶
上课的钟声叫他随着许多同学走进教室里。他手里拿着一个盛烟卷的小匣子,里面有几张嫩绿的桑叶,有许多细小而灰白色的蚕附着在上面呢。他将匣子摆在书桌上——两个膝盖便是他的第二张桌子。他开了匣盖,眼睛极自然地俯视,心魂便随着眼睛加入小蚕的群里,仿佛他也是一条小蚕:他踏在光洁鲜绿的地毯上,尝那甘美香嫩的食品,何等的快乐啊!许多同学,也有和他同一情形,看匣子里的小生命的;也有彼此笑语,忘形而发出大声的;也有离了座位,起来徘徊眺望的。
冷峻的面容,沉重的脚步声,一阵历乱的脚声,触着桌椅声,身躯轻轻地移动声——忽然全归于寂静。他看见那位方先生——教理科的——来了,才极随便地从抽屉中取出一本完整洁白的理科教科书,摊在书桌上。那个储藏着小生命的匣子,现在是不能拿在手中了。他乘抽屉没关上,便极敏捷地将匣子放在里面。
他手里不拿什么东西了,他连绵的、深沉的思考却开始了。他预算摘到的嫩桑叶可以供给那些小蚕吃到明天。便想:“明天必得去采,同王复一块儿去采。”他立时想起了卢元,他的最亲爱的小友,和王复一样,平时他们三个一同出进、一同玩耍,连一歌一笑都互相应和。
一种又重又高的语音振动着室内的空气,传散开来,“天空的星,分做两种:位置固定,并且能够发光的,叫做恒星;旋转不定,又不能发光的,叫做行星……”
这语音虽然高,送到他的耳朵里便化而为低——距离非常远呢。只有模模糊糊、断断续续的几个声音“星……恒星……光……行星”他可以听见。他也不想听明白那些,只继续他的沉思。“卢元几天没来上学了,他母亲说他跟了一个亲戚到上海去了。我不知道他现在做什么。”他这么想,回头望卢元的书桌,上面积着薄薄的一层灰尘,还有几个纸团儿、几张干枯的小桑叶,是别的同学随手丢在那里的。
“……热的泉源……动植物……生活……没有他……试想……怎样?”方先生讲得非常得意,冷峻的面庞现出不自然的笑,那“怎样”两字说得何等地摇曳尽致。停了一会儿,有几个学生发出不经意的游戏的回答:“死了!”“活不成了!”“它是我们的大火炉!”语音杂乱,室内的空气微觉激荡,不稳定。
他才四顾室内,知先生在那里发问,就跟着他人随便说了一句“活不成了!”他的心却仍在那条眠羊泾。“……北极……南极……轴……”梦幻似的声音,有时他约略听见。忽然有繁杂的细语声打断了他的沉思。他看许多同学都望着右面的窗。他跟着他们望去,见一个白的蝴蝶飞舞窗外,两翅鼓动得极快,全身几乎成为圆形。一会儿,那蝴蝶扑到玻璃上,似乎要飞进来的样子,但是和玻璃碰着,身体向后倒退,还落了些翅上的白鳞粉。他就想:“那蝴蝶飞不进来了!这一间宽大冷静的屋子里,倘若放许多蝴蝶进来,白的、黄的、斑斓的都有,飞满一屋,倒也好玩,坐在这里才觉得有趣。我们何不开了窗放它进来。”他这么想,嘴里不知不觉地说出“开窗!”两个字来。就有几个同学和他唱同调,也极自然地吐露出“开窗!”两个字。
方先生梦幻似的声音忽然全灭,严厉的面容对着全室的学生,居然聚集了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放弃了那蝴蝶。方先生才斥责道:“一个蝴蝶,有什么好看!让它在那里飞就是了。我们且讲那经度……距离……多少度。”
以下的话,他又听不清楚了。他俯首假作看书,却偷眼看窗外的蝴蝶。哪知那蝴蝶早已退出了他眼光以外。他立时起了深密的相思:“那蝴蝶不知道哪里去了?倘若飞到小桥旁的田里,那里有刚开的深紫的豆花,发出清美的香气,可以陪伴它在风里飞舞。它倘若沿着眠羊泾再往前飞,一棵临溪的杨树下正开着一丛野蔷薇,在那里可以得到甘甜的蜜。不知道它还回到这里来望我吗?”他只是望着右面的窗,等待那倦游归来的蝴蝶。梦幻似的声音,一室内的人物,于他都无所觉。时间的脚步本来是沉默的,不断如流地过去,更不能使他有一些辨知。
窗外的树经风力吹着,似乎点头、似乎招手地舞动,那种鲜绿的舞衣、优美的姿势,竟转移了他心的深处的相思。那些树还似乎正唱一种甜美的催眠歌,使他全身软软的,感到不可说的舒适。他更听得小鸟复音的合唱,蜂儿沉着而低微的祈祷。忽然一种怀疑——人类普遍的、玄秘的怀疑——侵入他的心里,“空气传声音,先生讲过了,但是声音是什么?空气传了声音来,我的耳朵又何以能听见?”
他便想到一个大玻璃球,里面有一只可爱的小钟。“陈列室里那个东西,先生说是试验空气传声的道理的:用抽气机把里面的空气抽去了,即将球摇动,使钟杵动荡,也不会听见小钟的声音。不知道可真是这样?抽气机我也看见,两片圆玻璃装在木架子上,但是不曾见它怎样抽空气。先生总对我们说:‘一切仪器不要将手去触着,只许用眼睛看!’眼睛怎能代替耳朵,看出声音的道理来?”
他不再往下想,只凝神听窗外自然的音乐,那种醉心的快感,决不是平时听到风琴发出滞重单调的声音的时候所能感到的。每天放学的时候,他常常走到田野里领受自然的恩惠。他和自然原已纠结得很牢固了,那人为的风琴哪有这等吸引力去解开他们的纠结呢?
“……”他没有一切思虑,情绪……他的境界不可说。室内动的生命重又表现出外显的活动来,豪放快活的歌声告诉他已退了课。他急急开抽屉,取出那小匣子来,看他的伴侣。小蚕也是自然啊!所以他仍然和自然牢固地纠结着。
(选自叶圣陶《教育小说》1921年4月30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的开篇对课前教室内的学生状态进行了描写,着重表现了学生们活泼快乐的一面,这与后文方先生出场时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
B.“极随便地从抽屉中取出一本完整洁白的理科教科书,摊在书桌上”一句,通过“随便地”“摊”等细节表现了他对学习内容毫无兴趣。
C.“那‘怎样’两字说得何等地摇曳尽致”中,“摇曳尽致”一词饱含了作者对方先生抑扬顿挫、眉飞色舞的讲课状态的肯定和赞许。
D.“小蚕也是自然啊!所以他仍然和自然牢固地纠结着”,既表现了他对自然的向往,又写出了他只能通过蚕才能与自然保持联系的无奈。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紧扣题目“一课”,以时间为序,描写了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时段学生的表现,思路清晰,结构紧凑。
B.小说运用大量内心独白,生动而细腻地再现了课堂上一位学生的心理活动过程,看似荒唐可笑,实则发人深省。
C.小说将先生的讲课和学生的所思所想交织在一起,目的是以老师的严肃认真负责,衬托学生们的顽劣和厌学。
D.小说在平淡无奇的描写中,把课堂活动中包含的喜剧性充分表现出来,产生了“含泪的微笑”般的讽刺效果。
【3】小说以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来构思全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本文入选叶圣陶的《教育小说》,假如你是该小说集的编审,请谈谈选用本文的理由。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商隐《锦瑟》中通过珠玉表现可望不可即的迷离的理想境界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劝学》中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诗文中常常有以酒为媒介抒发情感的名句,如白居易《琵琶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出被贬而沦落天涯的孤独与无助的苦闷。
(4)李白《蜀道难》中从听觉角度写出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______,_______”的意思一致
(6)《登高》中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边秋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书边事①
张乔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②。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注)①唐朝自肃宗以后,河西、陇右一带长期为吐蕃所占。此后,因民众起义及吐蕃将领降唐,其地又全归唐朝所有。本诗大约写于此时。②梁州:当指“凉州”,地处今甘肃省内,曾一度被吐蕃所占。王昭君的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与凉州一东一西遥遥相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断”字表现力很丰富,它将“调角”与“清秋”融而为一,表现了边塞军情的紧急。
B.“倚”字,写出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像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边塞的秋色。
C.颔联中作者的视线从青冢移到凉州,此时夕阳西下余晖一片,一派日丽平和的景象。
D.本诗运用虚实结合、对比等艺术手法,抒写了诗人在边关的所闻、所见、所感。
【2】结合全诗,请简要分析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各题。
张衡传
范晔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衡少善属文 属:连缀
B.连辟公府不就 就: 就职,赴任
C.宦官惧其毁己, 皆共目之 目:眼睛
D.中有都柱 都:大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C.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D.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3】把原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2)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
(3)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4】从全文看,张衡是一个怎样的人?
10、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按要求作文。
近日,一篇题为《世界级“一代宗师”去世,领导人致电哀悼,但网络热度几近为零》的文章在社交媒体上热传。文章感叹材料专家、中科院院士柯俊去世的消息在网上没有人关注,娱乐新闻热度却极高。作者做了一个鲜明的对比,“某新闻平台推送《娱乐圈又一对低调情侣疑分手》,评论几分钟就超过了1000条。而同一平台关于柯老去世的三条新闻,评论量一直为零。”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悲哀,因为和前几代人相比,科学家在当今青少年心中的地位下降了许多;也有人认为,我们没有必要将从事不同职业的群体放在一起比较关注度。
对此,你怎么看?请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