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学不可以已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D.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转徙于江湖间
2、下列各句中有拟人、排比的一项是( )
A.“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内熔岩在燃烧,拼命巴望着挣扎着要出来。”
B.“好,好!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你们很勇敢。”
C.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写好的文章也整整齐齐地躺在书下边,毛笔也安静地在小龟背上站着。
D.雪静静地来了!严寒报到后,街道像银子筑成的,它们是那么亮,亮的令人晃眼;它们是那么有光辉,光辉的令人向往;它们是那么洁白,洁白的令人心生敬畏。
3、下列破折号的作用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你——你贵姓?(表示声音延长)
B.我——我——我只要见见我的萍儿。(表示语气断断续续)
C.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表示解释说明)
D.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表示解释说明)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庠、序,都是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B.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
C.连衡,是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也作“连横”。合纵,指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D.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
5、下列选项中,有关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思成,广东新会人,建筑学家,著有《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等,还曾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B.《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悲剧中的代表作品,在思想内容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深刻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与本质特征。
C.《庖丁解牛》节选自《庄子·养生主》,“养生主”意思就是养生的要领。庄子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滞。
D.《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语言精练,言辞优美,善于叙事,讲究谋篇布局,是我国古代文学与史学完美结合的典范。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诗词与音乐的碰撞,抑扬顿挫与绕梁三日的结合,《经典咏流传》的目的是经典永流传。这档探索中华传统诗词文化的节目给诗词带来了不一样的演绎与解读。经典诗词的传承不应该只存在于语文课本中,更不应该只存在于老师逐字逐句的解释之中。每首诗词都有自身独特的意境和韵味,僵硬的讲解会破坏这份美感。诗和歌的结合,是回归也是创新,这种结合赋予了传统诗词文化一种新的传承形式。
“寓教于乐”是教育工作者常常挂在嘴边的四个字,“教”是目的,而“乐”是手段,经典文化的传承也需要寓教于多种形式。传统文化有时离我们很远,远到反复朗读背诵,逐字逐句分析也觉得生僻晦涩,难以理解。传统文化有时又离我们很近,近到在一次游戏、一次欣赏风景或者是一次参观博物馆时就可以脱口而出。传统文化不应该只是在课堂与书本中,一些新颖独特的形式反而可以赋予文化新的生机,也更能唤起学生的兴趣。
“文以载道,歌以咏志”。看似毫无关联的文章和音乐,恰恰提供了传承传统文化的一种思索。正如贺拉斯所言:“一首诗仅仅具有美是不够的,还必须有魅力。”传统文化本身并不缺乏独特的魅力,而新颖独到的形式则可以让这种魅力大放异彩,也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乐意去探索经典文化。新颖的形式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古与今的碰撞。可以激荡出耀眼的火花,赋予它新的活力。
(摘编自吴一鸣《创新传承的形式》《人民日报》2018年5月3日)
材料二:
戏曲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经过历史积淀的经典戏曲,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文化殿堂里占有重要一席,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丰润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
地处东府的渭南,戏曲剧目繁多,素有“戏窝子”的美誉,秦腔、碗碗腔等剧种在此十分流行。当年一部《梁秋燕》,可谓轰动一时至今令人津津乐道。坊间有言:“看了《梁秋燕》, 三天不吃饭。”足见《梁秋燕》在当时的影响力非同一般。如今,临渭区为学生们编排了《梁秋燕》《花木兰》《十二把镰刀》等经典传统戏曲,并组织专家编撰戏曲教材,同时成立校园戏曲兴趣班、戏剧社团,开展中小学生戏曲大赛,这就为普及戏曲艺术课程,实现“戏曲进校园”活动常态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戏曲进校园,无疑对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激发学生想象力、增加艺术细胞、加强艺术修养,都有显而易见的好处。作为美育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戏曲进校园让中小学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亲密接触,既能启迪思维,又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寓教于乐,把宣传和思想教育渗透到娱乐活动之中,为中小学生“减负”助力。
(摘编自雷钟哲《传承传统文化要跟上时代步伐》《陕西日报》2018年11月21日)
材料三:
为进一步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五四青年节前夕,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邀请到刘明华教授到校举办“国学传承与文化自信”讲座,并指导传统文化进高校的有关工作。
据了解,本次讲座是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五个系列活动之一”。该学院已经连续五年举办“五个‘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每年以传统文化的一个方面为主题,以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举办各类传统文化活动。
活动现场,刘明华教授从国学热的背景、国学的内涵、从大师风骨看文化自信三个角度,为大学生们解读了2017年发布的“两办国学传承18条”,指出在这两个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被国学吸引,意识到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
他认为,国学的内涵就是传统文化,形式以文言为主,内容为经史子集,学科属于文史哲,中心内容是儒释道。他向大家介绍了以对繁体字的坚持表达文化自信的吴宓、被誉为“最后一位儒家”的梁漱溟两位国学大师的事迹,告诉同学们风骨源自文化的力量,鼓励大学生为实现文化强国而努力。
(摘编自《传统文化进校园传承国学经典增强文化自信》,华龙网2018年5月3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典咏流传》节目对传统诗词做了不一样的演绎和解读,并告诉我们诗词的传承不能只靠课文,而应创造出多种多样的形式。
B.让诗词和音乐结合是诗词传承的一种创新形式,旨在展现诗词的魅力,并吸引更多的学生去探索经典文化,进而传承发展。
C.渭南地区戏曲进校园活动的成功推行说明,要让戏曲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就必须不断提高人民的戏曲文化修养。
D.学校举办“国学传承与文化自信”讲座,目的在于向学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鼓励他们为实现文化强国梦而努力。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三中刘明华列举吴宓和梁漱溟的事例,意在说明两位大师都从国学中汲取了力量,鼓励大学生应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
B.经典诗词若只是简单地依靠老师在课堂上逐字逐句生硬地讲解,那么它们本身所具有的意境和韵味就会受到破坏。
C.反复朗读背诵和逐字逐句分析传统文化中一些诗词会让人感到晦涩难解,这便加大了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难度。
D.素有“戏窝子”之称的渭南地区为学生编排了经典传统戏曲,邀请专家编写戏曲教材,实现了“戏曲进校园”活动的常态化。
【3】根据上述材料,请概括出传承传统文化的措施有哪些。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认为朝中大臣都勤勉工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沁园春•长沙》中高度概括“同学少年”革命活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冬夜读书
陆游
霜雪纷纷满鬓毛,凋年怀抱独萧骚。房栊①夜悄孤灯暗,原野风悲万木号。
病卧极知趋死近,老勤犹欲与书鏖。小儿可付巾箱②业,未用逢人叹不遭。
[注]①房栊:窗户、房舍。②巾箱:古时放置头巾或书卷等的小箱子。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中的“冬夜”点出创作时间,又暗合诗人的人生境况,其人生也步入“冬夜”,一语双关,意蕴丰富。
B.首联写冬夜霜雷纷纷,此时诗人已白发斑斑,风烛残年之际回想曾经的人生抱负,不免有萧条凄凉之感。
C.颔联“原野风悲万木号”与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一样,都立足空间角度写出了苍凉之感。
D.颈联从时间角度入手,表明主人公是一位疾病缠身、时日无多的衰翁,这为整首诗蒙上了一层灰暗的色调。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境界?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孙懋,字德夫,慈溪人。正德六年进士。授浦城知县,擢南京吏科给事中。御史张经、宁波知府翟唐忤奄人被逮,懋偕同官论救。织造太监史宣诬主事王銮、知县胡守约,下之诏狱。懋言:“宣妄言御赐黄棍,听挞死官吏,胁主簿孙锦死,今又诬守职臣。乞治宣罪,还銮、守约故任。”未几,复偕诸给事言:“臣等屡建白,不择可否,一概留中。万一奸人阴结党类,公行阻遏,朝有大事,陛下不闻,大臣不知,祸可胜言!”皆不报。已,又劾罢盐法侍郎薛章,请黜太仆少卿马陟,召还谢迁、韩文等,罢游畋射猎,复御朝常仪,还久留边兵,汰锦衣冗官,诸疏皆侃侃。
江彬导帝巡幸。懋言:“彬挟至尊出居庸,无大臣保护,独处沙漠将半载。两宫违养,郊庙不亲,四方灾异迭见,盗贼蜂起。留彬一日,为宗社一日忧,乞立置重典。”时中外章奏,帝率不省视。规主阙者,往往得无罪。一触权幸,祸立至,人皆为懋危。而彬方日侍帝娱乐,亦不之见也。请回銮,谏南幸,懋皆与。宸濠反,帝在南都,懋从行。请急定平贼功赏,既又数请还京,率同官伏阙,皆不省。
世宗即位,疏荐建言贬谪诸臣周广、范辂等二十人,皆召用。劾南京祭酒陈霁、太常卿张道荣,皆罢。未几,言:“谢迁、韩文起用,大礼大政,时令参预,必有裨新政。”帝虽善之,不能用。
出为广东参议,迁副使。嘉靖四年有锦衣官校侦事广东懋与按察使张祐疑其伪执之事闻逮下诏狱谪藤县典史屡迁至广西布政使十六年入为应天府尹。坐所进乡试录忤旨,致仕,卒。
(节选自《明史•孙懋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嘉靖四年/有锦衣官校/侦事广东/懋与按察使张祐疑其伪/执之事/闻逮下诏狱/谪藤县典史/屡迁至广西布政使/
B.嘉靖四年/有锦衣官校侦事广东/懋与按察使张祐疑其伪/执之/事闻/逮下诏狱/谪藤县典史/屡迁至广西布政使/
C.嘉靖四年/有锦衣官校侦事广东/懋与按察使张祐疑/其伪执之/事闻逮/下诏狱/谪藤县典史/屡迁至广西布政使/
D.嘉靖四年/有锦衣官校/侦事广东/懋与按察使张祐疑/其伪执之事/闻逮下诏狱/谪藤县典史/屡迁至广西布政使/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御史”是古代官名。秦代御史兼掌监察。御史大夫为最高监察官和副丞相。
B.“两宫”指太后和皇帝或皇帝和皇后,亦指太上皇和皇帝或两后。因其各居一宫,故称两宫。
C.“伏阙”指跪在宫门前。古代皇宫大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称“阙”,泛指帝王的住所。
D.“乡试”是古代科举考试之一,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及格者称秀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懋直言敢谏,上疏侃侃而谈。他不仅极力援救同僚,直陈太监史宣的罪状,而且还指出皇帝对臣子所奏之事不闻不问以及这样做的严重后果。
B.孙懋一心为国,积极献言献策。他请求皇帝淘汰冗官、停止游猎,恢复临朝听政,召回久守边境的士兵,可惜都未被皇帝采用。
C.孙懋不惧安危,敢于触犯权幸。他指责宠臣江彬诱导皇帝独自在沙漠停留近半年,请求重法处置江彬,并多次恳请皇上回京。
D.孙懋积极参政,弹劾不法官员。无论是请求皇上回京还是规劝皇上南巡,孙懋都参与其中。他还弹劾罢免了薛章、陈霁等官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中外章奏,帝率不省视。规主阙者,往往得无罪。
(2)谢迁、韩文起用,大礼大政,时令参预,必有裨新政。
10、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上了高中,离家的路开始远了;以后读了大学,或者去开创一番事业,离家的路可能会越来越远。有人觉得,在这个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时代,青年人不宜离家太远,应恪守“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也有人认为,一个人唯有离开家,走向无尽的远方才能真正成长,好青年志在四方。
对此,你有什么体悟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