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但见悲鸟号古木 B.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C.雄飞雌从绕林间 D.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2、根据书中描写,在模样和性格上与林黛玉相似的人除了龄官外,还有( )
A.晴雯
B.金钏
C.迎春
D.袭人
3、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A.“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人道是”用来证明这里就是三国赤壁之战的古战场遗迹,以增添真实感。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中“乱”“穿”两字写出了江石错列,直插云霄之态势,“拍”“卷”两字则描写出江涛汹涌奔腾,拍击江岸的力度与声响。
C.“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形象地写出了周瑜在赤壁之战时姿态潇洒,从容不迫,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
D.“故国神游”即“神游故国”。苏轼不仅身游赤壁,而且神驰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他倾慕周瑜的丰功伟绩,慨叹自身功业无成,又有豁达的自我解脱。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成为当代最遭 和最受 的人。各国政府——无论是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是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他 , 他。
A.忌恨、诬蔑、诅咒、诽谤
B.诬蔑、忌恨、诽谤、诅咒
C.诬蔑、忌恨、诅咒、诽谤
D.忌恨、诬蔑、诽谤、诅咒
5、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大江东去(长江) 卷起千堆雪(比喻浪花)
B.樯橹灰飞烟灭(代指曹操的水军) 酹江月(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
C.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将要休息) 已而遂晴(过一会儿)
D.回首向来萧瑟处(风吹雨落的声音) 薄雾浓云愁永昼(漫长的白天)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咬文嚼字
朱光潜
郭沫若的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上演时他嫌这话不够味。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以为“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把必须有的附带语省略了。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语法。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这个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且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不过它也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说:“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一点“你不是”的讥刺意味,如果改成“你这好小子!”语气就完全不对了。由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下都比“你是”式语法来得更有力。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改得并不很妥。一、“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嫉,在赞美时便不适宜。二、“是”在逻辑上是连接词,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完全不同。
这番话不免啰唆,我们咬文嚼字,非锱铢必较不可。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都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咬文嚼字,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上就是在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例如《史记》李广射虎一段:“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这本是一段好文章,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它“凡多三石字”,当改为:“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或改为:“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改为“既知其为石”便失去这样的意味。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
更动了文字,其实就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相随变。韩愈在月夜听见贾岛吟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韩愈劝他把“推”改为“敲”。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但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是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人。“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表示寺里有人应门。寺里即使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情。比较起来,“敲”没有“推”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平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有删改)
【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中“够味”的意思是将“是”字改成“这”字,表达的感情会更为强烈。
B.咬文嚼字非锱铢必较不可,它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
C.郭沫若先生在炼字上是极认真、极严谨的,他的炼字没有失误,值得大家肯定。
D.作者以王若虚修改《史记》为例,说明文字可以多种修改,但意味变化并不大。
【2】下列对文章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阐明了“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B.文章论证语言精当,深入浅出地将阅读写作应有的谨严态度表达出来,令人信服。
C.《水浒》的事例是反面用例,证明“你这什么!”是坚决的判断,又表现强烈情感。
D.在分析“推敲”事例时,作者先陈述一般看法,再还原具体场景,最后提出见解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红楼梦》为例,阐明“你这”式语法并非任何时候都比“你是”式语法更有力。
B.咬文嚼字必须要锱铢必较,修改文章一定要在符合原文意思的基础上追求简洁。
C.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表面上只是在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上是在调整思想和情感。
D.作者认为,“推”字是步月归寺,气氛显得冷寂;“敲”字是拘于礼节,场合显得温情。
7、根据提示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代诗文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劝学》中则用“_________,________”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2)韩愈《师说》中,引用孔子的“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从而得出“________,________”这一以能者为师的观点。
(3)李白在《蜀道难》中,用“______,_______”两句诗,写出了行人过青泥岭时可以手摸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的细节。
(4)杜甫的《登高》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杜鹃,是我国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因其啼声甚哀,往往传达一种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两句就表达了一种凄凉之意。
(6)有些人离家在外,一时生活不太如意,当偶然遇到和自己境遇相似的人时,往往会发出《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的感喟。
(7)《锦瑟》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武陵春
辛弃疾
桃李风前多妩媚,杨柳更温柔。唤取笙歌烂熳游。且莫管闲愁。
好趁春晴连夜赏,雨便一春休。草草杯盘不要收。才晓便扶头。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妩媚”“温柔”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词人对明媚春光的喜爱之情。
B.这是一首写春游的词,上片侧重描绘春景,叙写春游,下片侧重抒发惜春之情。
C.下片开头劝人们要趁着天气晴好好好地连夜游赏,因为一旦下雨春天就逝去了。
D.最后两句是说酒喝多了不想草草收拾杯盘,直睡到拂晓才扶头起床,余醉未消。
【2】词人说“且莫管闲愁”有何用意?试结合词的内容进行分析。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B.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C.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D.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指汉高祖刘邦,起兵于沛,故称“沛公”。公,对人物的敬辞,尊称男子。公,有时也指封建制度五等爵位中的最高爵位,这五等爵位依次是“公、侯、伯、子、男”。
B.舍人始于先秦,战国及汉初指王公贵族家里的门客,宋元后用以称呼权贵子弟。亦指官名。
C.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左担任警卫的人。参,四匹马拉的车。
D.禁中,古时指帝王居住的皇宫之内,也说“禁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樊哙是刘邦手下的一员猛将,屠狗出身,既有政治头脑,又勇敢豪爽。当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樊哙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义正词严地谴责项羽背信弃义,帮助刘邦脱离险境。
B.课本《鸿门宴》也有樊哙闯帐一节,写了樊哙撞倒守门卫士入帐,怒视项羽这一细节,本文言辞比《鸿门宴》委婉,人物形象不及《鸿门宴》的生动传神。
C.刘邦晚年,因患病独卧宫中,不见朝臣,表现出意志消沉、精神疲惫的神情。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篡权的教训,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
D.司马迁在最后的议论中,对原为普通平民的樊哙等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廷,恩德惠及子孙表示惊叹,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人物的赞叹之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镜头一:法国某著名百货公司,人潮涌动,中国游客争相购物。
镜头二:美国总统特朗普五岁的外孙女,用中文声情并茂地背诵《三字经》。
镜头三:中国高考前夕,英国物理学家霍金发微博鼓励中国考生“未来将因你们而生”。
镜头四:非洲马里,中国工人在援建医院的工地上热火朝天地工作着。
镜头五:中国产的仿制刀具经过各种破坏性测试后仍完好无损,德国网友一脸惊叹。
镜头六:西班牙足球俱乐部,前来求学的中国少年在绿茵场上训练,挥汗如雨。
中国与世界联系日益紧密。
看了以上六个镜头,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选择其中两三个镜头使之形成有机关联,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