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词按字数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词的段落叫阕或片。
B.词一般有词牌和词题,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规定了词的声韵及固定格式,包括字句多少、平仄、押韵等,词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C.宋代的晏殊、秦观、苏轼、李清照等一系列词坛名家的词风,虽不无差别,各有擅长,但大体上可归于婉约范畴。
D.辛弃疾不但在词中抒写抗金、恢复的大题材、大感慨,而且在词中歌咏自然风光,多方面地反映当时的社会风貌。在艺术创造上,他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2、孔子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以下不属于此的名句
A.学而时习之 B.巧言令色 C.温故而知新 D.教学相长
3、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B.何厌之有
C.异乎三子者之撰 D.以其无礼于晋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②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B.①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②挟太山以超北海
C.①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②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
D.①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②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项是( )
A.三月的昆明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每到这个时节就会有大批的中外游客慕名前来。
B.今年4月23日,全国几十个报社的编辑记者来到国家图书馆,参观展览,聆听讲座,度过了一个很有意义的“世界阅读日”。
C.过于重视教育功能,文学作品会出现理性捆绑感性,思想大于形象,甚至全无艺术性,变成干巴巴的说教。
D.我们主张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一致、贡献与索取一致的观点,并不是主张把人生的价值仅仅归结到对个人需要的满足和个人向社会的索取上。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央视节目《朗读者》制片人、主持人董卿返回母校华东师范大学,与《朗读者》节目总导演田梅、执行总导演邵玉峰、导演荣毅参加由华东师大传播学院承办的第十届上海大学生电视节的活动之“人文精神能否照亮中国电视变革之路——朗读者现象研讨会”。
在研讨会上,华东师大党委书记、哲学教授童世骏说:“从第一期《朗读者》开始,《朗读者》现象核心大概就是朗读者和观众们的一起倾听。《朗读者》最吸引人们的是那种与情交融,但并不是被情淹没的理,”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党总支书记、文化产业管理系主任教授单世联则表示,“朗读者”的读书场景是非常完美的,几乎无可挑剔,不过这种高雅有时会对别人产生排斥感,有时会对自己产生优越感,两者都不利。
华东师大对外汉语学院教授、影视评论家毛尖直言,《朗读者》这一节目无限地用镜头通打眼泪,“太潮湿了”。在她看来,《朗读者》如果要追求一种更现代的美学,从美学上说,应该有一种更克制的追求。
(摘编自《董卿现身母校,与专家学者聊“朗读者现象”》)
材料二:
事实上,很多电视台也都有读书节目,只是偏重于介绍图书和作者、时代背景等,传递内容局限于知识,并没有延伸到情怀方面,也就容易走高冷化,受众面相对狭小。而《朗读者》比较贴地气,将朗读者的个人经历,与文字连接在一起,更容易触动观众的同理心,抵达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诸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的兴起,并受到广大好评,不仅是人文的复苏,也反映出时代潮流的嬗变。在经历多年的娱乐节目轰炸后,观众也开始分化,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繁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朗读者》做到了这一点,让观众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优美文字对精神的陶冶,从而喜欢上朗读,重新拾起书本,轻声朗读起来。
(摘编自江德斌《<朗读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
材料三:
谈起综艺节目,人们首先想到跑男、歌手、亲子、小鲜肉,还有真人秀,鲜少有人会想到文化。其实,近年来也曾出现过优秀的文化类节目。央视推出的《百家讲堂》就火了很长一段时间,节目以文化题材为主,还捧红了于丹、易中天、纪连海等一批专家。2013年,河南卫视推出了《汉字英雄》获得极高的收视率和关注度。此后,各大卫视陆续推出了以弘扬和传承文化的节目,但似乎文化类节目引起的热潮只是三分钟热度,过后就渐渐被淡忘了。
如今,文化类节目再次赢得满堂红,大放异彩,并不代表文化已成为综艺主流,正如董卿说的“文化类的节目真的很难做,我并不认为中国文化类节目真的迎来了一个春天,还需要整个社会大环境有所改善。”,并且反观如今的综艺节目形式,文化类节目的春天之路,依旧任重而道远。
(摘编自张雄艺术网《从<中国诗词大会>到<朗读者>文化类节目依然任重道远》)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材料一中,各高校的专家学者在谈到“朗读者现象”时,都指出了《朗读者》这一节目存在的一些不足,并希望引起注意。
B.根据材料二可知,很多电视台的读书节目之所以受众面相对狭小,是因为它们只是偏重介绍图书、作者、时代背景等,内容局限于知识。
C.从材料三中可知,近年来也曾出现过优秀的文化类节目,但似乎文化类节目引起的热潮只是三分钟热度,过后就渐渐被淡忘了。
D.如今,像《朗读者》这样的文化类节目虽再次大放异彩,但并不代表文化已成为综艺主流,要想受到大众普遍而持久的欢迎,依旧任重而道远。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材料一中,华东师大对外汉语学院教授、影视评论家毛尖认为:《朗读者》节目太煽情,要追求一种更现代的美学,学会更克制地追求。
B.根据材料二可知,由于《朗读者》将朗读者的个人经历与文字连接在一起,因此它能够触动观众的同理心,抵达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C.在经历多年的娱乐节目轰炸后,观众的需求发生了变化,观众希望在繁琐的生活里能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
D.央视推出的《百家讲坛》,捧红了于丹、易中天、纪连海等一批专家,这说明像《朗读者》这样的文化类节目一定会长久地受大家欢迎。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央视节目《朗读者》的成功与不足之处。
7、名篇名句默写。
(1)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
(2)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3)不见复关,___________。(《诗经·氓》)
(4)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离骚》)
(5)_________,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
(6)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__________。(《浪淘沙·北戴河》)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秦楼月
(宋)向子諲①
芳菲歇,故园目断伤心切。伤心切,无边烟水,无穷山色。
可堪更近乾龙节②,眼中泪尽空啼血。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
(注)①向子諲(1085—1152),临江(今江西清江县)人。南宋初,他曾率潭州军民抵抗金兵。后因上章反对与金使议和,被迫辞职。②乾龙节:指农历四月十三日,北宋钦宗皇帝的生日。
【1】词从长度上分为三类:小令、中调、长调。本词属于______。用语上贯穿下阕的核心意象是_________。
【2】古诗词有化抽象为具体的表现手法,但在每个作者的笔下又有不同的表现。比较下面两句词在表达特点上的异同。
(1)伤心切,无边烟水,无穷山色。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六国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B.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C.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D.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2】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论: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善于说理。分为政论和史论,前者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后者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B. 六国:指崤山以东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当时天下成战国七雄的格局,西方的秦国与东方的六国对立,山东六国合纵以抗秦,因此经常合称六国。
C. 苏洵:北宋文学家,有《嘉祐集》传世。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苏洵字明允,苏轼字子瞻,苏辙字子由。古代男子普遍在十八岁成年时行冠礼并且取字。
D. 嬴:是一个古老的姓,出自上古八姓之一,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国姓,文中以“嬴”借指秦国。同时“嬴”也可以特指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帝国的创立者秦始皇。
【3】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既紧扣题目、明确论题,又便于后文驰骋文墨、自由论证,具有统摄全篇的作用。
B. 在论证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时,作者主要用到了事例论证、引用论证、假设论证等论证方法,对韩、魏、楚三国贿赂秦国的弊端进行了具体论述。
C. 针对燕赵两国的国君,作者有褒有贬。一方面赞扬他们能坚守正义、不贿赂秦国,珍视自己的土地;一方面又对燕太子使用行刺之计,赵国听信谗言错杀良将进行了批评。
D. 本文借古讽今,通过评论六国灭亡的原因,讽谏北宋王朝应以六国为鉴,面对北方的威胁,不能一味贿赂以求苟安,而要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之道,避免重蹈历史覆辙。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2)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1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的百态千姿,人生的喜乐顺逆,让我们爱恨歌哭,让我们体味面对。
请以“总有一个理由让我微笑”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要求:主旨明确,感情真挚,思路清晰,书写工整,符合文体要求,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