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焉”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圣心备焉
B.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C.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D.置杯焉则胶
2、第六十二回,小螺和香菱等人斗草,“这个又说:‘我有《牡丹亭》上的牡丹花’那个又说‘我有《琵琶记》里的枇杷果。’”,这里的《琵琶记》说的是什么故事?
A.蔡伯喈弃妻娶牛丞相之女事 B.苏轼的《琵琶行》
C.傣族的琵琶女传说 D.秋胡戏妻之事
3、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宝库资源丰富,可以向西方推出的东西十分巨大。
②因此,把中国文化推向世界,去粗取精尤其重要。
③中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强国”,因为我们的文化输出远小于文化输入。
④这一方面要靠挖掘,另一方面要靠内容创新。
⑤当前中国应该提出“文化走出去”的战略,但要面临一个思考:哪些东西能够走出去?
⑥但是,西方世界对中国的了解,远不如中国之于西方。
A.③⑤②⑥①④
B.①③⑤②④⑥
C.③⑤①⑥②④
D.①③②⑤⑥④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上万次点击,见证了百姓参与两会的热情。教育、医疗、住房、就业……见诸于报端的重头报道无不回应着百姓的关切。
B.作者用“我”的眼睛讲述他看到的故事,通过他的视角去看人类与世界,更容易沉浸在故事中。
C.从屈原、杜甫到鲁迅、巴金,他们体现了我国传统的家国情怀让人感佩不已。
D.本次展览征集了近千幅家庭老照片,这些照片是家庭生活的瞬间定格,却无不刻有时代的痕迹,让人过目难忘。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教师在讲解鲁迅作品时,首先必须查阅各方面资料,让自己全面了解课文,否则就会断章取义,甚至以讹传讹。
B. 合肥市蜀山区近日追加900万元对危旧小区进行整治。据介绍,该区88个危旧小区几年内将脱胎换骨,面貌一新。
C. 军训结束那天,我们举行列队表演,下午三时,操场上歌声嘹亮,沸反盈天,校园成了欢乐的海洋。
D. 如果对方应酬非常得体,礼貌而又周到,自己却连句感谢的话也不会说,站无站相,坐无坐相,甚至翘足而待,就很容易被人认为有些欠缺休养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手机或许不再是人的一个单纯用具。实际上,它已经变成了人的一个器官。手机似乎长在人们的身体上面。它长在人们的手上,就如同手是长在人们的身体上面一样。手机是另一个说话器官,是一个针对着远距离的人而说话的器官,因为有了手机,人的语言能力增加了,人们可以将语言传送到非常遥远的地方。同样,人们的听觉也增加了,耳朵居然能神奇般地听到千里之外的声音。我们看到了人体身上的新的四位一体:手,嘴巴,耳朵和一个金属铁盒----手机。它们共同组成了身体上的一个新的说话机器。
手机深深地植根于人体,并成为人体的一个重要部分。离开了人体,离开了手,它就找不到自己的意义。正如人们对它的称呼“手机”那样,它只有依附于手,才能获得它的存在性。手机能够在任何时间和任何空间同另一个人进行交流。手机这一最基本的无限延展的交流能力,能使人轻而易举地克服时空间距离而超越孤立的状态。这是人们使用手机的最根本和最初的原因。一个危机时刻的人,如果有手机相伴,就可能会迅速地解除这种危机。
手机的沉默,在某种意义上,也意味着这个人可能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事实上,如果一个人从来不用手机,他发现不了手机的意义和功能,但是,一旦他使用了手机,他会发现,没有手机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也就是说,人已经进化到手机人的状态。社会越是被手机所充斥,手机越是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这从另一个方面要求了手机的普及化。事实是,手机确实越来越普及了。
手机在多大程度上解放了人们,也在多大程度上抑制了人们。手机抑制了人体的某些官能:它抑制了行动能力,人们尽可能减少身体运动;抑制了书写能力,人们越来越借助机器通话;抑制了记忆能力,人们越来越依赖手机储存消息。有时候,手会无意识地去寻找手机,去摸索手机,去把玩手机。人们偶然丢失了手机,他就会变得烦躁不安。正是因为人们如此地依赖于手机,反过来,人们又被它所折磨和打扰。手机成为每天要面对的问题。如何处理手机?这是每个人的日常性的自我技术――开机还是关机?静音还是震动?短信还是会话?是将这个器官暂行性地关闭,还是让它随时随地警觉地待命?总是要反复地抉择――手机变成了日常生活的难题。焦急地等待某个特定的手机铃声,或者惧怕某个特定的手机铃声,常常会令人不安。
手机融合了文字和声音的双重交流功能,它将书信和电话融为一体,而且更为便捷。不过,同书信姗姗来迟相比,手机将等待的美好期望一扫而空。等待和期盼趋于消失。手机在扫荡了书信的同时,也扫荡了书信的特有抒情,扫荡了埋伏在书信中的品味和生活风格。手机让人通向一个公共空间,它是打开公共空间的钥匙。因为手机上储存着如此之多的名字和号码,你能够随时迅速地跟他讲话,但是,夜深人静之际,你想要跟一个人说说话,将手机上的号码逐个地翻阅一遍,你真正想拨打的号码一个都不存在。
(摘编自汪民安《论家用电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手机不是人的一个工具,事实上,手机已经变成了人的一个器官,好像长在人们的身体上面。
B.手机已经成为说话器官,是针对着远距离的人而说话的器官,借助这一器官人们可以将语言传送到距离非常远的地方。
C.手机的运用,不但使得人们的语言能力增加了,也使得听觉能力增加了,能够听到千里之外的声音。
D.手,嘴巴,耳朵和手机构成了人们身体上的新的四位一体,它们共同组成了身体上的一个新的说话机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手机已经成为人体的一个重要部分。如果离开了人体和手,手机也就不具备了的存在的意义。
B.手机能够在任何时间和任何空间同另一个人进行无限延展的交流能力,能使人轻而易举地克服时空距离超越孤立的状态。
C.如果某个手机人处于一种特殊的状态,那么保持手机的沉默是一种必然,此时手机的意义和功能也没有体现出来。
D.社会越是被手机所充斥,手机越是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这从另一个方面要求了手机的普及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手机的确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人们的行动能力、书写能力、记忆能力,甚至会变成人们日常生活的难题。
B.过分依赖手机的人们也备受手机的折磨和打扰,如何处理手机?每天面对的两难选择问题经常令人们心绪难宁。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人们对书信特有的情怀已然被手机扫荡。
D.古人“乘兴而行,兴尽而返”的生活情形与文中夜深人静之际想给别人打电话而最终没有拨出的情形是一致的。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结尾处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历史典故,表明自己勇武不减当年,表达了为国效力的愿望。
(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定风波》中,“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双关手法,道出了作者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4)《声声慢》一词中从动作、环境到心理感受多层次地表现出寡居老人闷坐无聊、茫然若失而四顾寻觅的恍惚悲凉心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各题。
黄钟·人月圆·山中书事
(元)张可久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数间茅含,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注]诗眼:诗人的洞察力。孔林: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墓地,投老:临老,到老。
【1】下面有关曲词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此曲上片咏史,下片抒怀,借感叹古今的兴亡盛衰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懑。
B. 起首两句在上下千载、纵橫万里的时空背景上,赞颂圣贤与英雄豪杰,感慨王朝兴衰、个人得失。
C. 没有车马红尘的喧扰,读“万卷”书,饮“春水”茶,山中归宿宜人可慰,结尾感情由浓转淡。
D. 张可久散曲以典雅清丽著名,此曲亦然,古今融汇,情景交融,语言华美绚烂,风格婉约。
【2】下面有关曲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全诗思接千古,视通天涯,结构严谨,虚实结合,意境阔大,余韵耐人寻味。
B. 首句总写兴亡盛衰的虚幻,再以“孔林”、“吴宫”、“楚庙”三句具体印证。
C. “茅舍”、“村家”、“山中”既照应题目,又突出了隐居环境幽古。
D. 末尾紧扣“山中何事”的反问,描写诗人酿酒饮茶恬淡安宁的隐逸生活。
【3】诗眼是一首诗中起关键作用的一个字或一个词,用以表达诗人全篇的思想感情,是整首诗的精髓,有人认为本曲的诗眼是“兴亡”,也有人认为是“梦”,是“倦”,请谈谈你的看法。
9、阅读下列文言文语段,完成题。
(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
(2)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过秦论》
(3)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数罟不入洿池 数罟 :密网
B. 隳名城,杀豪杰 隳:毁坏
C. 金城千里 金:比喻坚固
D.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不必:不需要
【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然而不王者
A. 谨庠序之教
B. 履至尊而制六合
C. 以愚黔首
D.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3】下列选项中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鸡豚狗彘之畜
B. 不拘于时
C. 师不必贤于弟子
D. 铸以为金人十二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这一生早晚会遭遇告别。无论是主动的选择,还是被动的面对,告别多少有些伤感,但是告别也蕴藏着希望。每一段告别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
这段文字触动你怎样的思绪?请以“告别”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
要求:自定立意,自拟题目;适当使用描写手法,写出真情实感;不得透露个人真实信息:不得套作,不得抄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