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尽心焉耳矣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③或师焉,或不焉④犹且从师而问焉
B.①学于余②非抗于九国之师也③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④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①填然鼓之②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③句读之不知④蚓无爪牙之利
D.①弃甲曳兵而走② 吾从而师之③吾尝终日而思矣④小学而大遗
2、下列对文言句式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② 申之以孝悌之义
③铸以为金人十二 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数罟不入洿池 数通使相窥观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C.见犯乃死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D.吞二周而亡诸侯 武父子亡功德
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盖:大概
B.批大郤,导大窾 批:劈、击
C.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 怵然:警惕的样子
D.善刀而藏之 善:拭擦
5、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束脩,古代学生入学与教师初见面时,必先奉赠礼物,表示敬意,被称为“束脩”,所以后来用束脩指入学。
B.浮图,是梵语的音译,是对佛或佛教徒的称呼,也专指和尚。也作浮屠或佛图。
C.缗钱,是指古代用绳传连成串的钱。一千个方孔铜钱用绳穿连在一起,就是一贯。
D.“下车”,指官吏初到任;“视事”,指官员审问案件。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蔡元培作为民国时期教育界、学术界先驱人物,其红学成果备受瞩目,出版于1917年的《石头记索隐》不仅是红学史上的标志性作品,即便置于“民国学术”经典之林,亦当之无愧。
受蔡氏基本研究思路的启发,索隐红学著作以后竟不断出现,影响较大的当数景梅九所著《石头记真谛》,出版此书正是山河破碎的前夜,作者在自序中表现出沉痛的民族情绪“不意迩来强寇侵凌祸迫,亡国种族痛突激心潮……颇觉原著者亡国悲恨难堪,而一腔红泪倾出双眸矣”,需要指出的是,《石头记真谛》只是将文本索隐当成手段,而终极目的则是为服务于民众救亡伟业。景梅九将蔡元培以来运用《红楼梦》宣传民族主义思想的做法推向了极致,同时也将红学与政治进一步挂钩,从而推动了新索隐派向以后的红学社会历史学派理论的转型。
这就发生一个令人深思的学术命题:以科学方法为指导的“新红学”考证派,为什么竟不能阻止红学索隐著作在整个民国时期的不绝如缕,其影响甚至还绵延至当代?这就需要将红学索隐派放到《红接梦》研究史上给以客观、辩证的定位。应该看到,“索隐”方法的较早运用本在史学领域,如《史记索隐》等史学专著,探求本事、史料还原,还是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从文化渊源上考察,索隐派走的是“今文经学”的传统治学路数,“今文经学”对“五经”中的《尚书》《春秋》等史书的阐释有一定合理性,然而运用到文学领域如对《诗经》的解读,就有以意逆志、牵强附会之嫌。当索隐方法引申到红学领域后,其原始出发点本想约束《红楼梦》评点、题咏、杂评家们释义的发散性,操作方式上也是指向作品情节的考证,与主流红学倡导的“回归文本”方向的努力比较接近,这无可厚非,但由于受“今文经学”治学路数的影响,这一派却很容易在解释作品时陷入误读和主观臆测。
其实不管《红楼梦》中存在多少真实的历史信息,它一旦被天才的作家所整合,就自然形成了新的意义单位,与原来的所谓“本事”已无甚关联;而当时能与蔡元培为代表的旧红学索隐派形成对垒的最重要民国时期著述,除胡适外,自然非俞平伯《红楼梦》莫属了。这部著作属于新红学产生之初最重要的奠基代表作,于1923年在亚东图书馆出版,写这本书的起因是俞平伯与顾颉刚通信讨论《红楼梦》,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出版的《红楼梦研究》则是《红楼梦辨》的修订本,修订的原因是作者认为原书存在一些错误,即本来的错误和发现新材料而证明出来的错误。尽管原著修订后更名再版时增加了些新篇目,但《红楼梦辨》还是一本不可回避的著作。《红楼梦辨》初版肯定与上世纪50年代特殊时代环境下又增订再版的《红楼梦研究》思路不同,这种不同还不仅仅是删除了胡适的序言。通过对原著初版、增订再版前后变化的细致深入考查,可以见出作者红学观念移步换形的轨迹走向。
(节选自赵建忠《影印红学要籍的学术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客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蔡元培《石头记索隐》作为红学史上的标志性作品,对后代索隐红学有很大启发,涌现出许多优秀作品。
B. 蔡氏以后的索隐红学中,影响较大的是景梅九的作品,他的《石头记真谛》是以服务于民众救亡伟业为终极目的。
C. 因受“今文经学”治学路数的影响,索隐派易于在解释作品时以意逆志,牵强附会。
D. 民国时期红学研究至少有两大派别,他们都重视对作品情节的考证,且倡导“回归文本”。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引用景梅九自序中的话,意在证明《石头记真谛》融入了作者沉痛的民族情绪。
B. 开头讲蔡、景红学研究成就,是为探讨“令人深思的学术命题”提供前提支撑。
C. 讲“索隐”方法在史学领域里的运用,是为了与后文其在文学研究领域的运用相类比。
D. 作品一旦形成,与“本事”便无关联,这样的理论足以证明俞平伯研究的局限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石头记真谛》是景梅九受《石头记索隐》的启发而著述的,自然与它一脉相承。
B. 以科学方法为指导的“新红学”考证派,竟未能阻止索隐派取代它而成为主流学派。
C. 以意逆志,是被写进教科书的鉴赏方法,但这种方法的局限在于易生牵强附会。
D. 《红楼梦研究》删除了胡适的序言,调整了研究思路,修正了所谓的“错误”。
7、补出下列空缺处的文字。
⑴《劝学》中用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句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罢了的一句:
⑵《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
⑶杜甫在《登高》中感叹“艰难苦恨繁霜鬓”,于是不得不“ 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
南宋 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注:①壮岁旌旗拥万夫:指作者领导起义军抗金事,当时正二十岁出头。②锦襜(chān)突骑:精锐的锦衣骑兵③燕兵夜妮(chuó)银胡觮(lù):燕兵,指金兵;妮,整理;银胡觮,银色或镶银的箭袋④金仆姑:箭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上片开头两句追忆作者抗金之事:上句写年青时参加领导抗金义军,下句写擒获杀害抗金起义军首领的叛徒后,带着锦衣骑兵渡江南来的故事。
B.上片三四句具体写作者带领起义军南渡时突破金兵防线和金兵战斗的场面。战争场面写的激越昂扬,声情并茂。
C.下片开头两句虚实结合,包含多少岁月,多少挫折,灵活地从上片的忆旧引出下片的叙今。
D.下片通过感如今的处境,把作者废置闲居、髀肉复生的情状委婉含蓄地传达出来
【2】南宋词人刘克庄的《满江红》中有“生怕客谈榆塞事,且教儿诵《花间集》”的句子,表明了他的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请找出本词中类似的句子,并加以赏析。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范成大字致能,吴郡人。绍兴二十四年,擢进士第。隆兴元年,累迁著作佐郎,除吏部郎官。言者论其超躐,罢。起知处州。处民以争役嚣讼,成大为创义役,随家贫富输金买田,助当役者,甲乙轮第至二十年,民便之。其后入奏,言及此,诏颁其法于诸路。处多山田,梁天监中作通济堰溉田二十万亩堰岁久坏成大访故迹叠石筑防置堤闸四十九所立水则上中下溉灌有序民食其利。隆兴再讲和,失定受书之礼[注],上尝悔之。迁成大起居郎,假资政殿大学士,充金祈请国信使。国书专求陵寝。上面谕受书事,成大乞并载书中,不从。至燕山,密草奏,具言受书式,怀之入。初进国书,词气慷慨,金君臣方倾听,成大忽奏曰:“两朝既为叔侄,而受书礼未称,臣有疏。”搢笏出之。金主大骇,曰:“此岂献书处耶?”左右以笏击而欲起之,成大屹不动,必欲书达。既而归馆所,金主遣伴使宣旨取奏。成大之未起也,金庭纷然,太子欲杀成大,越王止之,竟得全节而归。知静江府。广西窘匮,专籍盐利,漕臣尽取之,于是属邑有增价抑配之敝,诏复行钞盐,漕司拘钞钱均给所部,而钱不时至。成大入境,曰:“利害有大于此乎?”奏疏谓:“能裁抑漕司强取之数,以宽郡县,则科抑可禁。”上从之。数年,广州盐商上书,乞复令客贩,宰相可其说,大出银钱助之。人多以为非,下有司议,卒不易成大说。除四川制置使,凡人才可用者,悉致幕下,用所长,不拘小节,其杰然者露章荐之,往往显于朝,位至二府。除端明殿学士,寻帅金陵。会岁早,奏移军储米二十万振饥民,减租米五万。绍熙三年,加大学士。四年薨。成大素有文名,尤工于诗。自号石湖,有《石湖集》行于世。
(节选自《宋史·范成大传》)
(注)继“绍兴和议”(1141)后,隆兴二年(1164年)宋金再订和约,改“君臣之国”为“叔侄之国”,宋递交金国文书改“奉表”为“国书”,却没有改“受书之礼”(宋国起立受金国国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梁天监中作通济堰/溉田二十万亩/堰岁久坏/成大访故迹叠石/筑防置堤闸/四十九所/立水则上中下/溉灌有序/民食其利
B.梁天监中作通济堰溉田/二十万亩/堰岁久坏/成大访故迹/叠石筑防/置堤闸四十九/所立水则上中下/溉灌有序/民食其利
C.梁天监中作通济堰/溉田二十万亩/堰岁久坏/成大访故迹/叠石筑防/置堤闸四十九所/立水则/上中下溉灌有序/民食其利
D.梁天监中作通济堰溉田/二十万亩/堰岁久坏/成大访故迹叠石/筑防置堤闸四十九/所立水则/上中下溉灌有序/民食其利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路,两宋行政区划名。行政区划名在各个朝代一般不尽相同,如汉为州,唐为道。
B.漕司,即“漕运司”,是宋代独有的管理催征税赋、办理漕运等事务的官署或官员。
C.幕,即“幕府”。古代将帅在外临时设置作为府暑的营帐,后泛指军政大吏的府署。
D.二府,宋代称中书省和枢密院。西府“枢密院”主管军务,东府“中书省”主管政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成大因提拔升迁快,受到指责。绍兴二十四年,范永大登进士第,后来连续升迁至著作佐郎、吏部郎官,谏官指责他越级升职,范成大因而被免。
B.范成大奉诏出使金国,不辱使命。在金国朝廷上,范成大借进献国书之机,呈上要求修改受书之礼的奏疏,面对威逼毫不退缩,最终全节而归。
C.范成大整饬地方盐政,兴利除弊。针对广西盐政弊端,范成大上书朝廷,建议合理分配盐利,活跃两广盐市交易,这获得宰相的认可和资助。
D.范成大选用地方人才,不拘一格。任四川制置使时,范成大重视人才,把可用之才招致幕下;公开向朝廷推荐杰出人才,使之发挥重要作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左右以笏击而欲起之,成大屹不动,必欲书达。
(2)人多以为非,下有司议,卒不易成大说。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万众一心,没有翻不过的山;心手相牵,没有迈不过的坎。当新冠病毒疫情来临时,白衣天使们不畏艰险,逆风而行;解放军指战员闻令而动,敢打硬仗;公安交警不辞辛苦,奋战前线;社区物业人员守土有责,毫无怨言;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守护群众安全;媒体记者快速反应,及时报道。爱心人士志愿者捐款捐物,学校师生网络教学,生产服务一线员工坚守岗位,守望相助……各行各业携手同行,用实际行动书写了当代国人的“硬核”担当。
生于战非典,考于抗新冠的你,在这个特殊的春节,一定听说或经历了不少温情的故事,请写一篇文章,讲述抗疫故事,要求以记叙文为主。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确定立意;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