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加点成语全部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①很多作家有着丰富的生活经历,他们常常闭门造车,创造出的人物贴近生活,性格鲜明。
②近年来,一些新闻媒体为了博取阅读点击量,断章取义,给新闻冠以耸人听闻的标题,甚至捏造出虚假新闻。
③民间一直流传着关于包拯为贫苦受冤百姓平反昭雪的各种故事,这些故事往往让听众听后拍手称快。
④明朝首辅大臣杨廷和是有名的少年才子,年仅十六岁时他的才名就被人们所称颂。他写起文章来常常一挥而就,这在当时被人广为称颂。
⑤民主革命期间,各地往往出现一批自命不凡的革命领袖,他们或开启民智,或宣传思想,或革命求新,他们是社会的精英,是推动民主进程的中坚力量。
⑥校园里传来了骇人听闻的消息,卓玛作文竞赛获得了林芝市一等奖。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④⑤⑥ D.②③⑤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间至赵矣 间:名词做状语 悄悄地
B.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先:意动用法 以……为先
C.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做动词 用乳汁喂养
D.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寿:名词做动词 为……祝寿
3、下列四组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六王毕,四海一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B.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C.奈何取之尽锱铢 胡取禾三百囷兮
D.虽然,每至于族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羲之是我国东晋时期的书法家,字逸少,祖籍琅玡临沂,后迁居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有“书圣”之称。
B.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有15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宗庙祭祀的乐歌;“颂”是宫廷乐歌。
C. 苏轼在散文写作上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歌方面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在词作创作方面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在书法成就上为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
D.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面慎取之也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C.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粮食年产量增长近5倍,从1949年的2263.6亿斤增加到2018年的13157.8亿斤;年人均占有量翻了一番多,从400多斤到900多斤,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稳定丰收的成就来之不易,既要克服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和病虫害,还要面对日益趋紧的水土资源,缓解价格和成本等压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水稻、小麦、玉米三大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8%以上。事实证明,中国人的饭碗始终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仓廪实的背后,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科技能力不断提升。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超过10亿亩,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玉米、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80%,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科学施肥、节水灌溉、绿色防控等技术大面积推广。
我国是人口大国,粮食安全是头等大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
(摘编自《70年,中国粮食年产量增长近5倍》)
材料二:
(摘编自《2015年—2019年7月我国粮食出口数量及增速调查报告》)
材料三:
在回答记者有关粮食安全的问题时,韩长赋表示,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产量已经实现了创纪录的“十五连丰”,近4年都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我们的人均粮食占有量已经达470多公斤,明显超过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粮食安全平均线水平,我们的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
关于粮食安全,韩长赋介绍了三个方面。一是强化政策支持。首先是巩固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同时实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产粮大县奖励和生产者补贴这些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调动政府重农抓粮和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二是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守住耕地红线。在全国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的基础上,划定了10.58亿亩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每年建设8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到2022年全国将完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可以基本上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三是强化科技支撑。包括科技研发、现代种业、现代农机装备,现在主要农作物品种大体5年就可以大规模更换一次。集成推广高产高效绿色生态的生产技术。现在全国粮食作物的平均单产已经提高到了374.7公斤,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5倍多。
土地是农业之本,也是农民的命根子。现在全国有5.4亿亩耕地在各种主体间进行流转,有7200万户的农户参与了土地流转。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完成了农村承包地的确权登记,这为下一步的30年延包打下了基础。针对当前出现的粮食问题,中央印发了《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部署了一系列重大工程、重大计划和重大行动,配套实施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
(摘编自《中国粮食安全有保障》)
材料四:
因为常年研究水稻,袁隆平院士关心农业,关心农民。他发现,现在农民种田的积极性与粮价有关系。粮价一涨其他物价飞涨,通货膨胀。粮价一跌,谷贱伤农,农民没有种田的积极性。在政协的时候,袁隆平院士提了一个提案,国家既要保持粮食丰收,又要抑制粮价上涨。他建议政府高价收购农民粮食,再平价供应市场。这样的话粮价不涨,通货不膨胀,农民获得了国家补助,可以提高种粮积极性。现在的问题是农民不种粮,袁隆平院士对此表示很担忧。现在绝大部分青壮年都已不参与农业,出现了“妇老农业”的情况。
(摘编自《中国粮食不够吃担忧农民积极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70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克服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等各种各样的困难,粮食年产量从1949年的2263.6亿斤到2018年的13157.8亿斤。
B.我国粮食生产近4年都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十八大以后,水稻、小麦、玉米三大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8%以上。
C.从材料二可知,我国2015~2018年的粮食出口数量逐年增长,2019年前7个月粮食出口数量就已接近2017年全年的水平。
D.当下,划定了粮食生产的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的保护区,就可以改变我国原来那种靠天吃饭的局面。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人口众多,保障粮食安全对我国来说有重大意义,虽说现在粮食丰收了,但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
B.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产量已经实现了连续增长,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了国际上确定的粮食安全人均水平线。
C.耕地是粮食建设中的重中之重,我国已在全国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全国有5.4亿亩耕地在各种主体间进行流转。
D.当前农村绝大部分青壮年不参与农业,参与农业的大多是妇女、老人,袁隆平院士对农村这种现状表示了深深的忧虑。
【3】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与粮食安全息息相关,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如何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贾谊在《过秦论》一文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描写了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2)李白在《蜀道难》中以青泥岭峰路的萦回和山势的峻危表现了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的句子是:“百步九折萦岩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古逢秋悲寂寥,杜甫在《登高》中就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了自己异地漂泊、老病孤愁的悲情。
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公安县怀古①
杜甫
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②。
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
注:①本诗作于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深秋。是年夏,土蕃进犯灵武、邠州,京城震动。杜甫因好友严武去世,便 离开蜀地到荆楚一带的公安县暂住。②此二句主要写了三国时刘备君臣的关系及吕蒙的战绩;“洒落”不受拘束。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古”,只有遗址,所以说“野旷”城在江边,所以说“江深”。
B. 颔联中,“催”字将深秋季节里昼短夜长的自然情状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C. 颈联“用典”,主要表现出了刘备君臣的和睦关系以及吕蒙的赫赫战功。
D. 整首诗层次清晰明了,首叙古迹形胜,次写想象之景,后直抒怀古情思。
【2】请结合诗句分析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9、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安石传(有节选)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颁行天下。
欧阳修乞致仕,冯京请留之,安石曰:“修附丽韩琦,以琦为社稷臣。如此人,在一郡则坏一郡,在朝廷则坏朝廷,留之安用?” (帝)乃听之。于是,吕公著、韩维,安石藉以立声誉者也; 欧阳修、文彦博,荐己者也;富粥、韩琦,用为侍从者也;司马光、范镇,交友之善者也,悉排斥不遗力。
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安石曰: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帝曰:此岂细事,反所以恐惧者,正为人事之未修尔。自近臣以至后族,无不言其害。两宫泣下,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安石曰:近臣不知为谁,若两宫有言,乃向经、曹仿所为尔。”冯京曰:“臣亦闻之。”安石曰:“士大夫不逞者以京为归,故京独闻其言,臣未之闻也。”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侠又坐窜岭南。愚圣、宣仁二太后流涕谓帝曰:“安石乱天下。”帝亦疑之,遂罢为现文股大学士、知江宁府。
元佑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
初,安石训释《诗》、《书》、《周礼》,既成,颁之学官,天下号曰”新义”。晚居金陵,又作《字说》 ,多穿凿傅会。一时学者,无敢不传习。主司纯用以取士,士莫得自名一说,先儒传注,一切废不用。黠《春秋》之书,不使列于学官,至戏目为”断烂朝报”。
安石未贵时名震京师性不好华腴自奉至俭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世多称其贤。蜀人苏洵独曰:这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患。”作《辩奸论》以剌之。
安石性强忮①,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田。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讼。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昔种宗欲命相,问韩琦曰”安石如何?”对曰”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部之地则不可。”神宗不听,遂相安石。呜呼,此虽宋氏之不幸,亦安石之不幸也。
《宋史列传第八十六》
(注)①忮:zhì,刚愎、狠戾。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安石未贵/时名震京师/性不好华腴/自奉至俭/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世多称其贤
B.安石未贵时/名震京师/性不好华腴/自奉至俭/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世多称其贤
C.安石未贵时/名震京师/性不好华腴/自奉至俭/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世多称其贤
D.安石未贵/时名震京师/性不好华腴/自奉至俭/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世多称其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官职的调动的词很多,如文中的“拜”是授予官职 ,此外常见有“除”免除官职,“迁”调动官职,“擢”在原官职上提拔。
B.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C.尧是上古“三皇五帝”之一,三皇五帝,并不是真正的帝王,仅太古时期出现的为人类作出卓越贡献的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後人追尊他们为“皇”或“帝”。
D.四书五经:四书、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修曾经提携过王安石。当欧阳修申请退休的时候,有人挽留他,王安石却极力排斥。
B.当时的宋朝发生了严重的旱灾,百姓流离失所,朝延上下都归罪于王安石,王安石遂被罢官。
C.王安石生活俭朴,才能出众,却不是所有人都认为他是一个道德高尚的贤者。
D.王安石当宰相,是他自己的不幸,也是宋王朝的不幸。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②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秋季高一学生将使用新的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在新课本编写过程中,设定哪些单元主题,才能使语文学习更符合新的时代立德树人的要求,曾引起广泛讨论。而有网友列出以下主题:生命赞歌、家国情怀、审美鉴赏、科学之趣、文化传承、英雄情结、思辨创新、自然之美。
请你以即将告别高一的学生“辛昇”的身份,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①从以上八个主题中任选两个,结合学过的相关语文课文,给高中语文教材主编写一封信,表达你对语文教材与高中生良好品格养成关系的认识与思考。
②有人认为,有了“家国情怀”这个单元,就无需“英雄情结”这个单元。请你结合当下社会现实,在班会课上发表演讲,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