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红河州2025-2026学年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5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平心而论 烩炙人口 金榜题名 以德报怨

    B.高潮迭起 举止安详 黯然神伤 瞌然长逝

    C.天崩地坼 引吭高歌 性格粗犷 动辄得咎

    D.不容置喙 倍尝艰辛 如愿以偿 委曲求全

  • 2、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祖:太祖作为帝王庙号使用,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也有为其先人追授者。

    B.侯:爵位,又称封爵、世爵,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在中国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爵,后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不尽相同。

    C.世券:又称铁券。明代赐予功臣,使其世代享有特权的凭证。形制如瓦,其大小依官爵高低分为九等,若子孙犯罪,取券勘合,折其功过予以赦减。

    D.旋:不久,文言文中有大量表示很短时间的词如:顷刻、倏尔、无何、未几、期年、少顷。

  •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导演诺兰接受采访时表示,选择拍摄《敦刻尔克》,是因为他自小熟知这个故事,一直想要把它拍出来。

    B.文化自信,对于行进在实现自己伟大梦想征途中的民族、国家意义重大,对于实现潜能、追求幸福的个体更是不可或缺。

    C.“互联网+教育”不仅让学生放开学习形态和地理位置的限制,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也提升了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

    D.黄龙戏作为地区传统戏曲剧种,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学术价值和产业价值,是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 4、下列对联的内容与传统节日不对应的一项是

    A.艾旗招百福,蒲剑斩千邪。(端午)

    B.花市千门雪,灯衢万里春。(元宵)

    C.月满一轮辉宇宙,花香千里到门庭。(中秋)

    D.流水夕阳千古恨,春风落日万人思。(重阳)

  • 5、对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①而君归赵矣   束:捆绑  ②迁为太史令   再:两次  ③幸其赏赐   蒙:得到  ④百步而后止   或:或者

    B.①与武   决:决定  ②金砺则利   就:接近  ③且相如贱人   素:本来  ④其圣人也亦远矣   下:低于

    C.①而闻者   彰:清楚  ②乃武置大窖中   幽:禁闭  ③以天下之士   致:导致  ④西巴、蜀   举:攻取

    D.①六艺经传皆习之   通:普遍  ②道里会遇之礼毕   度:估计  ③中有柱,傍行八道   都:大  ④鸡豚狗彘之   畜:畜养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其实乡村工作的朋友说乡下人愚那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我决不敢反对文字下乡的运动,可是如果说不识字就是愚,我心里总难甘服。“愚”如果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那么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识字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智力是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论他有没有学习的能力还是学不到什么的。乡下孩子不像教授们的孩子到处看见书籍,这不是他们日常所混熟的环境。教授们的孩子并不见得一定是遗传上有什么特别善于识字的能力,显而易见的却是有着易于识字的环境。

    乡土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人是在熟人里长大的。在社会学上称之为“面对面的社群”。归有光的《项脊轩志》里说,他日常接触的老是那些人,所以日子久了可以用脚步声来辨别来者是谁。在“面对面的社群”里甚至可以不必见面而知道对方是谁。

    文字发生之初是“结绳记事”,是为了在空间和时间中人和人的接触发生了阻碍。不能当面讲话,才需要找一些东西来代话。比如“文字”。一种双方约好代表一种意义的记号。如果是面对面可以直接说话。这种被预先约好的意义所拘束的记号,不但多余,而且有时会词不达意引起误会。

    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语言本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在亲密社群中可用作象征体系的原料比较多。表情、动作,因为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所以在提倡文字下乡的人,必须先考虑到文字和语言的基础,否则开几个乡村学校和使乡下人多识几个字,也许并不能使乡下人“聪明”起来。

    从时间方面而言,文字的目的是帮助人的记忆。在常常变动的环境中,记忆力不够时就需要这些外在的象征。从语言变到文字,也就是从用声音来说词,变到用绳打结,用刀刻图,用笔写字,是出于我们生活从定型到不定型的过程中。在都市中生活,一天到晚接触着陌生面孔的人才需要姓名录、通信簿。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生于斯,死于斯”的结果必是世代的黏着。人不但在熟人中长大,而且在熟悉的地方上长大。祖先们在这地方混熟了,他们的经验也必然就是于孙们所会得到的经验。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在这种社会里,语言是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当一个人碰着生活上的问题时。他必然能在一个比他年长的人那里问得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哪里用得着文字?时间里没有阻隔,全部文化可以在亲子之间传投无缺。

    由此可见,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去是乡土性,中国的文字并不是在基层上发生。最早的文字是庙堂性的。不论在空间和时间的格局上,这种乡土社会,在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中,在反复地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的人们,并不是愚到字都不认得,而是没有用字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如果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有删改)

    材料二: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任务进入“最后一公里”的决胜时刻。如何完成新时代乡土中国书写,是摆在作家面前的重要课题。当下的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早已发生了深刻变化。费孝通先生笔下20世纪40年代的那个“乡土中国”早已成为历史。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离开村庄的人群增多,家庭成员之间的地理距离较远,形成了“半主体熟人社会”甚或“无主体熟人社会”。村民的流动也削弱了传统聚落的凝聚力,接受新思想、新文化的农民开始排斥传统束缚。文字早已下乡,新时代的中国,还需要“文学下乡”,解决从历史的视野完成新时代乡土中国书写的问题。

    讲好当代乡土中国故事,真实呈现新乡村的发展变化,文学就必须紧紧抓住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实施精准扶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正是解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方略之一。革命老区和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曾作出巨大牺牲和贡献,是我们的“精神高地”,但他们的经济生活也曾长期处于“洼地”,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如何描写和叙述这个反差,解析它的历史原因、过程和结果,准确阐释今昔之间、世代之间的发展背景、进程和方向,探析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路径,以及新乡村的历史性巨变,正是文学需要着力开掘的地方。

    新时代乡土中国书写,要以文学引导新乡村不断向善、向上、向好。脱贫攻坚让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出新气象、新风尚、新人物。现在正处于从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的过渡期,在这个崭新的历史现场,我们要用文学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现崭新的线索、塑造崭新的人物、记录崭新的实践、讲述崭新的故事,引导新乡村不断向善、向上、向好发展,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

    新时代的文学,是社会主义文学,是人民的文学。近年来,乡村叙事比较流行。但值得警惕的是,一些作家的乡土中国书写沉湎于顾影自怜、无病呻吟,甚至打着非虚构的幌子贩卖营销其虚构的乡土之作。他们或夸大农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阶段性问题;或用显微镜放大乡村存在的非主流东西;或把琐碎、落后的个案典型化,别有用心地遮蔽、忽略乡村的发展进步和整体的真善美。

    当然,对于新乡村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必须要正视,就像需要正视阳光下的阴影一样。因此,新时代乡土中国书写应该像费孝通先生所说的那样,“我们不但要在个人的今昔之间筑通桥梁,而且在社会的世代之间也得筑通桥梁,不然就没有了文化,也就没有了我们现在所能享受的生活”。

    (摘编白《光明日报》:丁晓平《从“文字下乡”到“文学下乡”》,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中“文字下乡”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费孝通先生认为文字下乡运动的推行缺乏现实需求,直接反对推行文字下乡运动。

    B.文字下乡运动主要工作是提高农村老百姓的识字率,开办乡村学校是其措施之一。

    C.20世纪40年代,文字下乡运动受到了农村老百姓的普遍抵触,推行效果不理想。

    D.当下的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开始发生深刻的变化,文字下乡在今天成为了可能。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下的孩子因为缺乏学习的环境,所以识字量并不多,这与他们的学习能力无关。

    B.在乡土社会,熟人之间的交流不存在空间与时间的接触阻隔,文字反而显得多余。

    C.讲好当代乡土中国故事,完成新时代乡土中国书写,是“文学下乡”的应有之义。

    D.“文学下乡”,要正视新乡村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这是当代文学创作的主要议题。

    【3】依据材料一相关论述,下列说法中,论据与观点不相匹配的一项是(       )

    A.补充论据:老师带城里的学生下乡,田野里长着玉米,有一位学生惊喜地说:“今年小麦长得这么高。”(观点:是否能准确区分玉米和小麦,这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

    B.文中论据:归有光的《项脊轩志》里说,他日常接触的老是那些人,所以日子久了可以用脚步声来辨别来者是谁。(观点:乡土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人是在熟人里长大的,可以不必见面而知道对方是谁。)

    C.文中论据:在都市中生活,一天到晚接触着陌生面孔的人才需要姓名录、通信薄。(观点:“文字”是一种双方约好代表一种意义的记号。)

    D.补充论据:民间戏班的技艺传承,多源于师徒相传或来自父辈的口口相传。(观点:在乡土社会里,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

    【4】材料二说:“当下的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早已发生了深刻变化”,请结合材料,说说具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5】当代作家怎样才能完成新时代乡土中国书写?请结合材料分析概括。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空缺部分。

    (1)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运用比喻的手法抒写自己虽惆怅却又相当达观的襟怀,与他的“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同样给人以鼓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商隐的《锦瑟》中“___________”,以声音表现内心的凄怨;而“__________”,以形象喻指内心的悲哀。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舟月对驿近寺

    杜甫

    更深不假烛,月朗自明船。

    金刹清枫外,朱楼白水边。

    城乌啼眇眇,野鹭宿娟娟。

    皓首江湖客,钩帘独未眠。

    【注】 ①此诗作于大历三年(768年),已入暮年的诗人乘船出三峡东下归乡,由于生活困难,不能北归,被迫往南行。②朱楼:这里指驿舍。③眇眇:形容啼声细小。娟娟:姿态柔美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深了,由于明月当头,清辉遍洒人间,船上也用不着点起灯烛,皎月入舱,船中自明。

    B.佛寺宝塔、驿站朱楼在月光下静静地安睡着,诗人以静寂之景来表达内心的平静之情。

    C.诗人隐隐听到城楼上传来的乌鸦啼叫声,借着月光能看到江边沙洲上夜宿的娟娟鹭鸟。

    D.诗人以皓首江湖客自比,在月朗声幽的寂寂深夜,江船之上,诗人无眠,钩帘望月。

    【2】末句“钩帘独未眠”,诗人“独未眠”的原因都有哪些?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畅师文,字纯甫,南阳人。师文幼警悟,家贫无书,手录口诵,过目辄不忘。弱冠,谒许衡,与衡门人姚燧、高凝皆相友善。陈时政十六策,丞相安童奇其才,为右三部令史。丞相伯颜选为掾属,从定江南,及归,舟中惟载书籍而已。除东川行枢密院都事,尽心赞画,多所裨益。修府舍,发地得银五十锭,同僚分师文十锭,不受,用以修庙学及传舍,余作酒器给公用。承制改同知保宁路事,治尚平简,反侧以安。

    拜监察御史,纠劾不避权贵,上所纂《农桑辑要》书。迁陕西汉中道巡行劝农副使,置义仓,教民种艺法。就佥本道肃政廉访司事,黜奸举才,咸服其公。徙山南道。松滋、枝江有水患,岁发民防水,往返数百里,苦于供给,师文以江水安流,悉罢其役。驸马亦都护家人怙势不法,师文治其甚恶者,流之。大德二年,改山东道,入为国子司业。出为陕西行中书省理问官,决滞狱,不少阿徇。顷之,以疾家居。擢陕西汉中道肃政廉访副使,又以疾不赴。

    修《成宗实录》赐钞壹百锭不受时制作多出其手除太平路总管时大旱师文捐俸致祷不数日澍雨大降遂为丰年。当涂人坐杀牛祈雨,囚系者六十余人,师文悯而出之。职田米积之盈屋,曰:“我家几人,能尽食此乎!”呼贫士及细民,恣其取去。廉访分司官前后至者,必先谒师文,称为先生。师文在任未久,境内晏然。

    奉旨撰《王勃成道记序》等文,赐银贰铤,不受。考河南乡试归,次襄县,卒于传舍,年七十一。赠资政大夫、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上护军,追封魏郡公,文肃。

    (选自《元史·畅师文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修《成宗实录》/赐钞壹百锭/不受/时制作多出其手/除太平路总管/时大旱/师文捐俸/  致祷不数日/澍雨大降/

    B.修《成宗实录》/赐钞壹百锭/不受时制/作多出其手/除太平路总管/时大旱/师文捐俸致祷/不数日/澍雨大降/

    C.修《成宗实录》/赐钞壹百锭/不受/时制作多出其手/除太平路总管/时大旱/师文捐俸致祷/不数日/澍雨大降/

    D.修《成宗实录》/赐钞壹百锭/不受时制/作多出其手/除太平路总管/时大旱/师文捐俸/致祷不数日/澍雨大降/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魄还未强壮,所以称作弱冠。

    B.辟:是古代一种选官制度,指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C.义仓:旧时储粮备荒的一种社会习俗。由国家组织、以赈灾自助为目的的民间储备。

    D.谥:即谥号,指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的一个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畅师文喜欢读书,才干受人赏识。他家穷没有书,就手抄口读,他从江南回朝时,船中只带书籍;他因才干被丞相安童征召为右三部令史。

    B.畅师文一心为公,不贪私利。他任东川行枢密院都事时,全力谋划;他不接受同僚分给的银子,将这些银子用来修庙学、驿站和制作公用酒器。

    C.畅师文乐于助人,受人尊重。他将公家多余的粮食送给贫穷的士人和百姓;廉访分司前后来的官员,必定先拜见他,并称其为先生。

    D.畅师文体恤百姓,有政绩。他教百姓耕种之法;他在山南道时,免除了百姓的防水劳役;他在多地任职时展现了突出的治理能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出为陕西行中书省理问官,决滞狱,不少阿徇。

    (2)当涂人坐杀牛祈雨,囚系者六十余人,师文悯而出之。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篇》)

    以上材料引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50
题数 10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