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南投2025-2026学年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5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相与枕藉舟中   飘飘如遗世独立

    B. 光绪己亥四月   则天地曾不能一瞬

    C. 伏行沙土中   乃溢而西南流

    D. 有泉,其始出石罅  有君子之德

  •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们悟到,门和窗有不同的意义。当然,门是造了让人出进的。但是,窗子有时也可作为进出口用,譬如小偷或小说里私约的情人就喜欢爬窗子。   所以,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

    ①《归去来辞》有两句道:“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②所以窗子和门的根本分别,决不仅是有没有人进来出去。

    ③不等于说,只要有窗可以凭眺,就是小屋子也住得么?

    ④古代诗人像陶渊明对于窗子的这种精神,颇有会心。

    ⑤若就赏春来看,我们不妨这样说:有了门,我们可以出去;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

    ⑥窗子打通了人和大自然的隔膜,把风和太阳逗引进来,使屋子里也关着一部分春天,让我们安坐了享受,无须再到外面去找。

    A. ⑤②④①③⑥ B. ②⑤⑥④①③ C. ⑤⑥②④①③ D. ②④①③⑤⑥

  • 3、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奋六世余烈   以致天下 B.风雨兴   圣心备

    C.颁白者不负戴道路矣   是何异刺人而杀之 D.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吾还也

  •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B.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C.圣人无常师

    D.古之学者必有师

  • 5、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的一组是( )

    2010年2月16日,中国驻美大使周文重在离任招待会上说,中美关系31年的发展历程证明了一个道理,“_______,_______”,“互信则进,猜疑则退”,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两个大国,中美难免在一些问题上有不同的看法和利益分歧,双方应该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去考虑问题。

    ①伙伴比对手好 ②合作比遏制好 ③斗则俱伤 ④对话比对抗好 ⑤和则两利

    A.③⑤①②④ B.⑤③①②④ C.③⑤②④① D.⑤③④②①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松、竹、梅是中国人所喜爱的自然事物,也是中国人所推崇的一种人格精神的象征。这种人格的象征物,既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将自然人化的传统,这个传统,既可能源于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验,又显然与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学的影响有关。中国古代哲学讲天人合一,物我同一,所以自然事物就容易被人格化。中国古代文学重托物言志,以物喻人,所以用自然事物作为文化和人格的象征,也就成了一种修辞手法。这种人格化的自然事物,在植物界,最著名的莫过于松、竹、梅、兰、菊这五种不同科目的植物了。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这已是尽人皆知的常识。中国古代文学尤其是抒情文学作品的情感诉求和思想意蕴,大多是通过这些物象或由这些物象所构造的意境完成的。它们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文人陶冶性情、涵养人格、砥砺人生的重要参照物,古人因而大多喜欢与这些自然事物为邻,甚至视其为至亲家人。传说苏轼被贬到黄州,有个地方官去拜访他,问他一个人在这儿是否感到寂寞,苏轼指指门外说,我这儿有“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何寂寞之有。他的另一句话“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也很有名。又传说爱梅成痴的林逋终生不娶,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所谓“梅妻鹤子”,都是典型的例证。

    在这些自然事物中,松、竹、梅之所以受到人们的特别喜爱,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美好品质和德行,并不完全是因为它们自身所具有的某种自然属性,同时也因为赋予其意义的古人自身,也存在与之对应的文化和人格诉求。中国古人立身处世的观念,就人格构成而言,既强调“入世”所需要的积极进取、正直忠勇、刚毅坚韧的品德和意志,也重视“出世”所保有的清高孤傲、淡泊宁静、飘远萧散的情怀和意趣。这样的文化和人格诉求,正好与松、竹、梅的某些特性相对应,松、竹、梅自然就成了古人这种人格力量的化身。马克思说,“对象如何对他说来成为他的对象,这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每一种本质力量的独特性,恰好就是这种本质力量的独特的本质,因而也是它的对象化的独特方式”。松、竹、梅这样的自然事物,因此也就以它们与中国文化独特的本质力量相适应的性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格精神的对象物。经过了这样的一个对象化的过程,这些自然事物就进入了精神文化系统,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些重要表达意象和组成部分。这种对象化了的自然事物,又因其对象化的独特方式,往往是通过审美的艺术创造完成的,因而又与中国人的审美旨趣有关。

    中国人春爱松、竹、梅,固然离不开观赏其外在形象,但更多地却是欣赏其内在品格。这种品格虽然古人对之有不同的提炼和概括,但如松的枝干如铁、岁寒后凋,竹的中空外直、宁折不弯,梅的凌霜傲雪、玉洁冰清等,却是自魏晋以来中国人所推崇、所提倡的一种风骨。

    (编自於可训《松竹梅与中国文化风骨》,《人民日报》2018年10月03日08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中国人的眼里,松、竹、梅有着自然事物和人格象征的双重意义。

    B. 将某些自然事物进行人格化,是中国文化的创造,体现了中国文化精神。

    C. 自然事物能够被人格化,根源于物我同一、天人合一的中国古代哲学。

    D. 托物言志、以物喻人等修辞手法,让自然事物被赋予精神内涵,有利于其人格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段从松、竹、梅切入,目的是引出中国文化中将自然事物人格化这一论题。

    B. 第二段围绕“将自然人化的传统”,先从理论层面分析,然后举例加以印证。

    C. 文章开头提出论点,中间展开论证,最后总结,全文形成了“总一分一总”的结构。

    D. 文章引用马克思的言论,和作者的论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属于对比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自然事物被人格化,是其本身所具有的自然属性起了决定性作用,引发了古人的文化创造。

    B. 中国人的人格构成,既强调“入世”又重视“出世”,说明中国人的心理矛盾根本无法调和。

    C. 月亮有满月和缺月之分,古人想到家庭有家人团圆和分离的差别,写诗时常将月亮人格化。

    D. 污水、烂泥等具有负面形象的自然事物,古人从不将其人格化,是因为其形象,趣味不佳。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李清照的《声声慢》中“______________”,写出了丧夫之痛,家国之悲,孀居之苦等等,作者的愁太多太多了,又如何包括得尽、概括得了呢?

    (2)苏轼《定风波》中描写归途中遇雨,同行狼狈,词人却放慢脚步,不在意风雨,吟诗长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用快要西沉的夕阳比喻南宋国势衰颓,声声哀鸣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表达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的句子是: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浣溪沙①  李清照

    小院闲窗春已深。重帘未卷影沉沉。倚楼无语理瑶琴。

    远岫出山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②。梨花欲谢恐难禁。

    (注)①本词为李清照早期作品。②轻阴:暗淡的轻云。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小院”一句写小院荫蔽在深春的绿树繁花之中,诗人却感到寥廓落寞的情景。

    B. “重帘”一句写任凭帘幕低垂、室内光线暗淡,表现出诗人对春天的热爱。

    C. “弄”字赋予“细风”以人格化,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傍晚时分天色变黑的景象。

    D. 最后一句“梨花欲谢”一语双关,将景物描写与内心伤感的抒写巧妙地结合起来。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1下列句子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终必不蒙     见:被

    B.故今道所以     具:全、都

    C.辟邪说,壬人   难:排斥

    D.怨者民也       胥:相互

    2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所操术多异故也   而天下理得矣

    B.尤在名实         某则以谓受命人主

    C.议事每不合       议法度修之于朝廷

    D.兴利除弊         如君实责我在位久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B.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C.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D.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在回信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

    B.王安石在回信中指出朝廷士大夫多以不忧国事、附和流俗、讨好众人为处世的良方。为下文皇帝的“欲变此”和自己的“助上抗之”提供了合理的依据。

    C.王安石在回信中以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例说明变法虽势在必行,但不能有悖民意,展现出其作为改革家高瞻远瞩的全局视野。

    D.本文笔力精锐,文字经济而富有说服力,语气委婉而严正,既不伤害私人的友谊,也不向反对的意见妥协。是古代的驳论名篇之一。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2)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似乎是一夜之间,一辆辆颜色鲜艳的“共享单车”出现在了城市各地。只需扫二维码,交上押金,就可以骑上单车,解决公交站与目的地之间的“最后一公里”,多么方便。城市人很快都爱上了这价廉物美的“共享单车”。

    随之而来的负面消息也不少。北京频发单车被损毁事件:有的单车零件缺失,有的被人额外加了锁,有的车身被贴上“刻章办证”,等等。南京仅某个街口就有近600辆单车因违章乱放被管理部门拖走。山东一男子因十几辆单车影响自己路边摆摊,而将车杂乱叠放成“一座小山”。

    有人说共享单车让我们看到了民间蕴藏的巨大创造力;有人说共享单车是面照妖镜,照出了中国人“丑陋”的一面;有人说共享单车会被随意停放、破坏,反映了企业运营的不成熟、政府监管的不利。

    对以上事件,你怎么看?请从上述观点中选择角度,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要求自拟标题,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50
题数 10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