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白杨2025届高三毕业班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5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即患秦兵来 自书典所记,未有也

    B.击柱 相如请得颈血溅大王矣

    C.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衡上疏陈事

    D.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 十年

  •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目前一些学校成立的学生行为自律仲裁庭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灌输式教育的、别开生面的教育手段。

    B.强调生活的教育意义,并不意味着可以用生活取代教育,因为生活毕竟带有零散性,并且还含有消极的东西。

    C.我国加入WTO后,关税下降了,这对明年本市的家电市场是喜?是忧?经销商和消费者的回答都是肯定的。

    D.我们要重视对火箭的研究,导弹、人造卫星、航天飞机、宇宙飞船这些航天器都是用火箭发射升空的。

  • 3、对原文句子的翻译,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原文: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翻译:不可以,只是没有一百步而已,也是逃跑啊。

    B.原文: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翻译:君子要学识渊博而且每天反省自己,就能智慧通达而且行为没有什么过错了。

    C.原文: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翻译:向南取得了百越的土地,把它们作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把自己的性命交付给秦的司法官吏。

    D.原文: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翻译:那老师和学生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遇到地位低下的人就感到很羞耻,遇到官职高的人就去阿谀奉承。

  •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不是古今异义的一组是(   )

    A.因为长句   望帝春心托杜鹃

    B.孤舟一系故园心  沧海月明珠有泪

    C.老大嫁作商人妇  曲终收拨当心

    D.凄凄不似向前声  海外徒闻更九州

  • 5、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后长达五年斗争的开端,开始从刘邦和项羽的兵力对比,可以看出项羽占有绝对优势,战争的主动权在项羽手中。故事的开端是曹无伤告密。

    B.刘邦本来是一个贪财好色之人,但是攻进咸阳之后,却“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想收买人心而争夺天下。

    C.刘邦面对张良传来的项伯密报,一时间显得手足无措,但面对项伯时所表现出的一系列言行举止我们又可见刘邦很有心计、善于随机应变的一面。

    D.刘邦借项伯的嘴向项羽表明自己“日夜望将军至”“不敢倍德”,可见刘邦对项羽由衷的尊敬。来到鸿门宴后的一番道歉之词更可以看出他对项羽非常恭顺、虔诚。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据此创作原则观察,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真实的“美”的世界。其显著特征有三——

    美,是散落的,不追求集大成。红楼梦女性美是不偏不倚地散落在多数女子特别是少女少妇身上的。每个年轻女子都拥有某种单向优势,却没有全能冠军,是一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态势。

    美,又是有分寸的、适度的,不追求绝伦超群。就像作者借石头之口所宣告的,他书中的女子没有班姑蔡女之类的女性样板,而是各有一份智慧,一份善良,一份真性情,是古往今来凡身心健康之女子人人拥有的普泛的基础的美。

    红楼女子的美,又是有个别性、互补性的。小才,微善,真性情。单以真性情而论,可谓千姿百态,呈现出中国文化人所喜爱的种种文化人格。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少有重合,少有雷同。

    任情美的性格核心是较多地推重个性和自我。这种女子或活得洒脱,或心智锐敏,或性格刚烈,是古已有之的“不谄”“不趋”“不惕”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任意流淌。中和美的性格核心是尊重自己、体恤他人。这种女子大都活得安详,待人谦和,且品行坚韧,是古已有之的“不矜不伐”“不卑不亢”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清醒高扬。

    (取材于刘敬圻《<红楼梦>的女性观与男性观》)

    材料二

    薛宝钗是一位“冷人”。曹雪芹写宝钗的冷性格,最为精彩的是写她有一种莫名的病症,需要服食一种名为“冷香丸”的药。

    从第七回制药用药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宝钗的天性并非真冷,她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是热毒。她放不下世俗功名,总是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让宝玉觉得她也入了国贼禄蠹之流,这正是热的表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分明也是热毒。但她为人处事却端庄大方,竭力掩盖自己内心深处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与迷恋,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分世故。“冷香丸”的意义,是解热毒的意义,也是治疗内外分裂的意义。

    这种解释虽能自圆其说,但近乎苛评。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他的立场有所不同,对宝钗有一种理解之同情。

    他说:“这药丸可非同小可,是全书大悲剧的象征。”薛宝钗是个才、德、貌三全的人物,但她毕竟是个青春少女。她和林黛玉等少女一样,有生命激情,有爱恋向往,但她接受了一套儒家的道德规范,竭力掩盖、压抑自己的内热,以至用“冷香丸”来化解自己的内热。在封建道德观的威慑下,她竟然把自己的生命激情视为一种病,需要药治。林黛玉的悲剧固然是悲剧,但她毕竟把自己的情感毫无掩饰地率性表露过、宣泄过,任自己的眼泪挥洒过、畅流过,而薛宝钗则把一切真情感深深地压在心底,然后装出一副冷清的面孔去对付那个虚假的缺乏真情真性的世界。她是真正的封建道德的点缀品、牺牲品,她的心性表面上是被冷香丸化解掉的,实际上是被封建道德专制理念埋葬掉的。薛宝钗的悲剧是对青春热情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自己屈服于外部社会规范而牺牲自身心性的结果。这种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更深刻的悲剧,所以胡菊人先生称之为“大悲剧”。

    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太过强调薛宝钗是封建关系的维护者,而忽视了她是封建规范、封建理念的牺牲者。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发现宝钗是一个不得不用冷香丸来冰冻青春热情,又不得不带着“冷人”面具去面对邪恶社会的人。

    (取材于刘再复《红楼人三十种解读》)

    材料三

    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

    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还为此耍了阴谋——移祸黛玉。我承认,宝钗是有缺点的。但读者如果不存先入之见,实事求是地分析此事的前因后果,则不难发现,指斥其“奸”过于严苛。那日正值芒种,宝钗与凤、纨、迎、探、惜等在园中玩耍,因独不见黛玉,故去潇湘馆找她。由于忽见宝玉进去怕自己也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她便抽身回来。这恰好证明她心地纯正,不存妒忌之念。接着见一玉色蝴蝶,十分有趣,遂追扑起来,又证明她当时并无醋意与不快。这时听见亭内红玉与坠儿说话,宝钗认为“奸淫狗盗”,固然反映了她的封建正统观念,实不足取,但她装着追寻黛玉,却是彼时彼境合乎实情之言。人们情急之下做出的反应往往与当时正在进行的事有关。宝钗当时就是为找黛玉而来,因此,说寻黛玉实在是最正常不过的。毕竟,处境窘急,脱口而出,情有可原。

    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确实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但说她将自己两套新衣拿来给金钏装裹,是为了对照贬损黛玉,实在有失偏颇。因为黛玉“素日是个有心的”之类的话是王夫人所说,且宝钗历来心胸宽大,从不计较琐事,连庭院花木、房间布置、衣服首饰等都不大讲究,所以在姨妈精神上承受巨大压力这一情境之下,她主动提出此议是十分自然的。她在宽慰王夫人时说的一席话,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但也仅仅是嫌疑而已。因为人们为了安慰亲人、朋友,有时会说一些减轻其责任的话,这并不能完全代表她心中真实的判断,只能说有讨好之嫌。断言其“奸”,并无铁证。

    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拓宽了审美的艺术空间。

    (取材于周思源《探秘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女子之美是各美其美,美得适度,体现了一些古已有之的人文精神。

    B.红楼女子的美是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的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

    C.材料二曹雪芹设计出以“冷香丸”治疗宝钗的“热毒”,是一种精彩的写法。

    D.“冷香丸”对宝钗治疗内热外冷的分裂性格有益,对宝钗扭曲真实心性又有害。

    【2】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理由阐释胡菊人先生认为薛宝钗是大悲剧人物的一项是

    A.内热外冷的分裂,使其世故。

    B.只能用假面对付虚假的世界。

    C.把生命激情视为疾病。

    D.不曾像黛玉那样率性。

    【3】下列说法中,证明宝钗不“奸”的理由,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A.去潇湘馆寻黛玉,因见宝玉进去怕有不便,便没有前往,可见她不存妒忌。

    B.担心红玉与坠儿怀疑自己,便假装是在追黛玉,这是情急之下的正常反应。

    C.认为金钏死不足惜,是特定情境下的话语,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

    D.提出拿自己的新衣给金钏装裹,是为了给王夫人减压,不是为了贬损黛玉。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对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分析造成对宝钗的评价众说纷纭的原因。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7、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如全选,则取前3题评分)

    (1)___________________,不思其反。(《诗经·氓》)

    (2)__________________?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3)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4)大阉亦逡巡畏义,___________________。(张溥《五人墓碑记》)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杜运燮

    来自平原,而只好放弃平原,

    植根于地球,却更想植根于云汉;

    茫茫平原的升华,它幻梦的形象,

    大家自豪有他,他却永远不满。

     

    他向往的是高远变化万千的天空,

    有无尽光热的太阳,博学含蓄的月亮,

    笑眼的星群,生命力最丰富的风,

    戴雪帽享受寂静冬日的安详。

     

    还喜欢一些有音乐天才的流水,

    挂一面瀑布,唱悦耳的质朴山歌;

    或者孤独的古庙,招引善男信女俯跪,

    有暮鼓晨钟单调地诉说某种饥饿,

     

    或者一些怪人隐士,羡慕他,追随他,

    欣赏人海的波涛起伏,却只能孤独地

    生活,到夜里,梦着流水流着梦,

    回到平原上唯一甜蜜的童年记忆。

     

    他追求,所以不满足,所以更追求:

    他没有桃花,没有牛羊、炊烟、村落;

    可以鸟瞰,有更多空气,也有更多石头;

    因为他只好离开他必需的,他永远寂寞。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植根于地球,却更想植根于云汉”,这种矛盾、对立、不满突出了山期盼升入云汉的不凡姿态。

    B.从“自豪”“不满”可以看出大家都仰慕山,而山却丝毫不满足,表达了“山”永无止境的追求精神。

    C.“欣赏人海的波涛起伏,却只能孤独地/生活”说明山高高在上,无法融入平凡人的生活,因而倍感孤独。

    D.“他追求,所以不满足,所以更追求”,两个“所以”强调了“山”的永不满足、无限追求的精神。

    2下列对本诗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博学含蓄”将“月亮”拟人化,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月亮”的知识很渊博,但是却很低调的特点。

    B.“雪帽”与“冬日”,“寂静”与“安详”描绘了“山”顶冬日被白雪覆盖的画面,这是诗人渴望的精神格调。

    C.“回到平原上唯一甜蜜的童年记忆”中的“平原”呼应了开头的“来自平原”,代表着山的本质、原型。

    D.诗歌运用联想的表现手法,用不同的情景将诗意引向深处,使诗避免流于枯燥说理而显得形象跃动,情味隽永。

    3“因为他只好离开他必需的,他永远寂寞”中的“永远寂寞”如何理解?

    4诗歌并没有用直白的语言表达诗人的情感,试理解这首诗所包含的意蕴。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汤鼐,字用之,寿州人。成化十一年进士。授行人,擢御史。

    孝宗嗣位,首劾大学士万安罔上误国。明日,宣至左顺门。中官森列,令跪。鼐曰:“令鼐跪者,旨耶,抑太监意耶?”曰:“有旨。”鼐始跪。及宣旨,言疏已留中。鼐大言:“臣所言国家大事,奈何留中?”已而安斥,鼐亦出畿辅印马,驰疏言:“陛下视朝之余,宜择侍臣端方谨厚,日与讲学论道,以为出治之本。至如内阁奸邪无耻,或夤缘中官进用,或依附佞幸行私。不早驱斥,必累圣明,致士气委靡。宜亟正典刑,勿为姑息,示天下戒。”且召致仕尚书、都御史等,而还建言得罪诸臣,以厉风节。”报闻。

    弘治元年正月,鼐又劾礼部尚书周洪谟,因言:“少傅刘吉,与万安、尹直奸贪等耳。安、直斥,而吉独进官。请大申黜陟,明示劝惩。”又劾李荣、萧敬。尚书王恕以盛暑请辍经筵,鼐极言不可,语侵恕。

    当是时,帝更新庶政,言路大开。新进者争,欲以功名自见。封章旁午,颇伤激讦,鼐意气尤锐。其所抨击,间及海内人望,以故大臣多畏之,而吉尤不能堪。使人啖御史魏璋曰:“君能去鼐,行佥院事矣。”璋欣然,日夜伺鼐短。未几,而吉人之狱起。

    四川饥,帝遣郎中江汉往振。吉人言汉不胜任,宜遣使刘概振,且择才能御史鼐为巡按,庶荒政有裨。璋遂草疏,言吉人抵抗成命,私立朋党。帝怒,下人诏狱,令自引其党。人以鼐、概对。璋又嗾御史言概尝馈鼐白金贻之书谓夜梦一人骑牛几堕鼐手挽之又执五色石引牛就道因解之曰:‘人骑牛谓朱,乃国姓。意者国将倾,赖鼐扶之,而引君当道也。’请逮治。”疏上,吉从中主之,悉下诏狱,欲尽置之死。刑部尚书何乔新、侍郎彭韶等持之,外议亦汹汹不平。乃坐概妖言律斩;鼐受贿,戍肃州。鼐既戍,无援之者,久之始释归。

    (节选自《明史》)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璋又嗾御史言/概尝馈鼐白金贻之/书谓夜梦一人骑牛/几堕鼐/手挽之/又执五色石引牛就道/

    B.璋又嗾御史言/概尝馈鼐白金/贻之书/谓夜梦一人骑牛几堕鼐/手挽之/又执五色石引牛就道/

    C.璋又嗾御史言/概尝馈鼐白金贻之/书谓夜梦一人/骑牛几堕/鼐手挽之/又执五色石引牛就道/

    D.璋又嗾御史言/概尝馈鼐白金/贻之书/谓夜梦一人骑牛几堕/鼐手挽之/又执五色石引牛就道/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授、擢、黜、陟”是古代官职的任免升降,授是任命授职,擢是由低到高升职,黜是指官员降职或罢免,陟是提拔官职。

    B.“诏狱”,主要是指九卿、郡守一级的二千石以上高官有罪,需皇帝下诏书始能系狱的案子。就是由皇帝直接掌管的监狱,意为此监狱的罪犯都是由皇帝亲自下诏书定罪。

    C.“致仕”是指古代交还官职,意思是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来表示官员退体。

    D.“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汤鼐弹劾高官,耿直无畏。他检举大学士万安欺君误国,又检举礼部尚书周洪谟查处刘吉、万安、尹直勾结贪污之事时执法不公。

    B.汤鼐勇于谏言,忠心为国。他期冀皇上选择正直、谨慎、敦厚的大臣,以求治政,驱逐内阁中奸诈邪恶的小人,免受蒙蔽,言辞恳切,直言不讳。

    C.汤鼐揭短大臣,态度坚决。他在奏章中揭发了一些大臣的过失,言辞激烈,态度鲜明,令大臣们非常忌惮。

    D.汤鼐为官正直,得罪同朝。他极力阻止暂停御前讲席的请求得罪了尚书王恕,后因揭发不公正提拔之事得罪刘吉,而遭到刘吉诱使魏璋设计陷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如内阁奸邪无耻,或夤缘中官进用,或依附佞幸行私。

    (2)其所抨击,间及海内人望,以故大臣多畏之,而吉尤不能堪。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暖流,本义是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洋流,它可以使沿岸增加湿度并提高温度,更有助于生物的生长与发展。在生活中,暖流一般用来比喻心中感受到的温暖和激动,它可以让这个世界更有温度,更有助于人的成长与进步。

    相信在我们十多年的人生中,也看到过、听到过、亲身经历过一些“暖流”带来的温暖与感动,那就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请以“那一股暖流”为题目,写-篇记叙文,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50
题数 10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