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 《归园田居》 《桃花源记》 《五柳先生传》 《归去来兮辞》 《小石潭记》等.
B. 《过故人庄》中“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是颈联。
C. 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要求非常严格。常见的类型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种。
D.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中晚期诗人、哲学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①常在床蓐 ②小知不及大知 ③楚之南有冥灵者 ④此小大之辩也 ⑤愿陛下矜悯愚诚
⑥旬有五日而后反 ⑦景翳翳以将入 ⑧而征一国者 ⑨云销雨霁
A.①②④⑤⑥
B.②④⑥⑧⑨
C.②③④⑦⑧
D.①③⑥⑦⑨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政治的本质,说到底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这里的“人际关系”的概念是广义的,既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也指集团与集团之间的关系)。人是社会性的存在,而不是孤立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既需相互依靠,又有利害冲突。协调诸如此类的问题,便是政治的任务。既然中国文化不相信神而只相信人,那么在中国文化中头等重要的大事,便自然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而不是天人之际的人神关系了。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文化更重视政治的原因,也就是为什么中国产生并盛行儒家思想的原因。
中国文化这种重视政治、薄于宗教的特征,当然会给中国文学以很大影响。在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中,诗歌是最早被要求与政治发生密切关系的文体。根据传统的文学观点,诗歌虽然就其本质而言是抒发个人感情的,但因为个人是生活于群体之中的,而政治的作用也无非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因而诗歌与政治自然而然地就发生了密切的关系。《毛诗大序》之所以一下子从诗歌的抒情功用谈到政治功用,便是因为诈者的意识深处存在着上述思路之故。
类似中国诗歌与政治的这种密切关系,在其他诗歌传统中是非常罕见的,可以说是中国诗歌的基本特征之一。正如松浦友久指出的:“在比较诗学上,一般认为, ‘诗与政治’的课题引起人们的关注始于近代。但在中国诗史上,这却是自古以来诗学上最为关切的问题之一。并且其中表现的‘诗与政治’的关联,综合包括理念与实践两个层次,而其传统又一直延续到今天——这都是无与类比的特殊情况。”
(摘编自邵毅平《诗歌:智慧的水珠》)
材料二:
唐代诗歌与政治的关系,体现出某种带规律性的表征。中国诗史上的一些高潮期,也莫不有它独特的政治背景。战国时,楚面临强秦的威胁,进步爱国力量与腐朽卖国势力的斗争,推动屈原的创作,而屈原所经历的高层政治体验,则赋予他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和献身精神。建安时期,曹操政治集团以其进步的政治路线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式,把因党锢之祸被压抑冷落的士人,重新推向政治舞台,激起强烈的功业思想和英雄意识。“雅好慷慨”的建安诗歌,正是得力于这种正面推动。继唐诗而起的宋诗,发展到北宋中叶,又出现一个繁荣的局面。而其时从仁宗朝庆历新政,一直到神宗朝王安石变法前后,王朝内部政治斗争的焦点,是要克服“累世因循末俗之弊”,挽救长期和平发展中潜伏的危机。诗歌界欧、王、苏、黄等大家,都是在一连串起伏动荡的政治变革中卷入得很深的人物。
考察诗歌高潮来自政治的推动力,有助于进一步探索文学繁荣发展所需的社会条件。作为中国封建时代正统文学样式的诗歌,它注定要与封建政治发生密切联系。政治影响诗人创作,可以有四种情况:(一)挤占了诗人创作的时间和精力;(二)给诗人以正面鼓舞或推动:(三)打击压抑,导致怨悱;(四)诗人被迫害致死,或彻底沉默。(一)和(四)两种情况只能使创作受损。(二)和(三)两种情况虽有分别,但对于某些诗人,又常常集于一身。如李白、杜甫之入宫廷,便是始而受激励,继而遭压抑。
一般说来,封建时代的士人,总是先由政治给予某种参与的机会,在参与中有所不遂,才会引起怨悱。导致“长吟哦”的“起且僵”(崛起而后困顿),“起”往往在先,由政治直接给予拨动,“僵”伴随于后。“起”与“僵”或是单纯从某一侧面作用于诗歌创作,或是交糅在一起,产生更复杂的影响;或是比较直接地表现为正值,或是要经过创作活动的一番消化转换,才表现为积极有益的效应。能够给诗歌创作以强大推动的政治,不在于它有多么清明或稳定,而在于它要能强烈地牵动人心,让人不断地感奋起来,发之于吟咏。封建王朝初期,一般号称盛世,而文学人才可能尚未积累到最丰沛的程度。同时稳定和繁荣不免缓解了士人要求干政的迫切感,诗歌颂美居多,缺乏对政治的深刻介入,艺术上也缺乏由深广内容带来的要求变革创新的推动力量。封建王朝末世,往往陷入大动乱,斗争残酷,兵祸连结,文教停顿,人才短缺,士人对世乱恐惧回避,诗歌也相应衰敞。东汉末(灵帝朝)、隋末、唐末的情况大体如此。一般性地排除了王朝开国期和衰乱期,再结合诗歌史上几个兴盛阶段来看,中国诗歌高潮,总是出现在社会政治比较有活力,能够吸引人才,并多方面推动士人为较高理想积极追求的时期,而盛唐则是演出了中国历史上这种时期的最为辉煌的一幕。
(摘编自余恕诫《唐诗风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化只相信人而不相信神,使得协调群体中的人际关系成了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大事,协调人神关系则不重要。
B.文学人才在封建王朝初期一般未积累到最充足程度,同时因时代稳定、社会繁荣,士人参与政治的愿望也不够强烈。
C.建安时期,因曹操政治集团的推动,受党锢之祸打击的士人得以重新走上政治舞台,他们满怀功业思想和英雄意识。
D.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意在克服各种弊端、挽救潜在危机,当时的几位诗坛大家都深深卷入激烈的政治变革之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战国时期出现了屈原这样的大诗人,这与楚国当时复杂的政治形势有很大关系。
B.封建王朝末世往往天下大乱,这不只是对诗歌发展不利,对文化事业也是灾难。
C.诗歌虽与政治有密切的关系,但仍然可以抒发个人情感,这是由其本质决定的。
D.政治的本质在于协调人际关系,因此应尽最大可能维护各个体、各集团的利益。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诗与政治关系密切”观点的一项是( )
A.《论语·雍也》:“(子)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B.孔颖达《毛诗正义序》:“感天地,动鬼神,莫近于诗。”
C.元结主张诗歌应该“极帝王理乱之道,系古人规讽之流”。
D.陆游《作雪寒甚有赋》:“老人别有超然处,一首清诗信笔成。”
【4】白居易主张:“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此主张的理解。
【5】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高潮期”是如何出现的?请根据材料概括说明。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写宋荣子荣辱不惊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2)“亡羊补牢,犹为未晚”意在告诫人们要决绝过去,放眼未来。《归去来兮辞》中也有相似句子:________,________。
(3)《 滕王阁序》中描写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这两句是将对滕王阁的景物描写推向高潮的句子,也是全文文眼句,历来被人视为千古绝唱。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体现廉颇知错能改性格的句子是__________
(2)《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不和廉颇争列而躲避他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
(3)贾谊在《过秦论》中,总结的秦国灭亡的历史经验教训是__________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的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通晓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唯利是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写儒家以修、齐、治、平层层推进,由己及人,达到天下太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子〉四章》中老子以车轮为例,形象说明“有”与“无”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无衣》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战士们修整铠甲和兵器,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状态。
7、青年承担着国家富强、社会兴盛的重任,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勉。
8、(1)杜甫在《春望》中写战火连绵,久盼家音,抒发千古以来战争中人们共同感受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叹英雄的风流余韵,都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一去不返了,只留下京口供后人欣赏凭吊而已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叹,同时也表达诗人旷达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众里寻他千百度,________,那人却在,______________。(辛弃疾《青玉案》)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有感(其一)
杜甫
将帅蒙恩泽,兵戈有岁年。
至今劳圣主,何以报皇天。
白骨新交战,云台①旧拓边。
乘槎②断消息,无处觅张骞③。
[注]①云台:汉光武麾下之云台二十八将。此处代指唐将。②乘槎:这里指李之芳等出使吐蕃被扣留的事。③张骞:西汉时期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将帅深蒙恩泽的现实境况。
B.颔联承接首联,写出将帅得到皇帝犒劳,“圣主”和“皇天”都指皇上。
C.颈联中的上下句运用古今对比的手法,表达作者对边疆战事的关切之情。
D.全诗针砭时弊,一针见血,富于政论色彩,格律谨严,具有艺术感染力。
【2】结合诗歌尾联,分析作者对边将的态度。
1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晋原轸①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
(选自《左传·殽之战》)
①原轸,本名先轸。
A.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
B.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
C.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惠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
D.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
12、有人说:“苦难本身不是财富,对苦难的思考才是。”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