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毛泽东在文中明确提出了新中国外交“一边倒”的方针,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方。这一方针的实施( )
A.废除了帝国主义特权
B.服务于改革开放事业
C.有利于巩固革命成果
D.构建了新型国际关系
2、图1、图2可用于说明此时期美国的农业生产( )
A.推动了农业劳动力转移
B.严重缺乏劳动力
C.率先开启了近代化进程
D.技术领先于世界
3、1927年3月,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提及:农民运动“好得很”,成就了“奇勋”;农会的所谓“过分”举动具有“革命的意义”;农民是“革命先锋”。这些提法( )
A.为土地革命战争提供借鉴
B.推动国民大革命取得胜利
C.加速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形成
D.明确了中国革命的领导者
4、王加丰在《扩张体制与世界市场的开辟》中列出1600年运入欧洲部分商品的统计表,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 )
| 经好望角 | 经地中海 |
胡椒 | 100—200万磅 | 300—400万磅 |
丁香、靛蓝、肉豆、药品 | 35—65万磅 | 70—100万磅 |
A.欧洲与亚非美洲联系更加紧密
B.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地中海
C.商业革命导致贸易内容的改变
D.传统商路仍发挥重要的作用
5、1920年,李大钊在《新青年》发文指出,“关税权为条约所束缚,国内产出的原材料以极低的税输出国外,而在国外制成的精制品以极低的税输入国内。”李大钊意在说明当时中国( )
A.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B.兴起改订新约运动
C.实行统一的国境关税
D.关税丧失保护作用
6、一些学者评论早期殖民主义时代的某两国:“吃了亚非拉,肥了尼德兰(荷兰)”,“成为欧洲名副其实的“黄金的漏斗”。这里的“某两国”最可能指的是
①葡萄牙 ②西班牙 ③英国 ④法国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7、从下列两幅图的不同,可看出一战后( )
A.殖民体系开始瓦解
B.社会主义力量得以壮大
C.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D.欧洲民族国家普遍复兴
8、东晋政府为了照顾侨户“流寓江左,庶有旋反之期”的心理,没有把西晋永嘉之乱后出现在南方的侨户编入当地土著户籍,“不以黄籍籍之,而以白籍,谓以白纸为籍,以别于江左旧来土著也”。这一状况( )
A.说明户籍体制的混乱
B.导致中央权力的削弱
C.带来赋役制度的瓦解
D.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9、近代警察制度产生于欧洲。清末河北行唐县的某次会试以《中国试办警察利弊论》作为考试题目。此做法对应的主张是( )
A.以时务策命题
B.废除科举制度
C.设立学堂选官制度
D.建立文官制度
10、8世纪,巴格达的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丝绸;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从中亚细亚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据此可推知,阿拉伯帝国( )
A.社会风气开放包容
B.疆域辽阔地跨亚非欧
C.垄断了亚欧间贸易
D.沟通东西方作用突出
11、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在苏维埃政权下,所有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任何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上自由的权利的。”这反映出此时苏维埃政权( )
A.立足国情探索民主政治
B.致力于扩大革命统一战线
C.施政纲领带有激进倾向
D.践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念
12、韩愈在《论佛骨表》中强调“佛者,夷狄之一法耳”,在《原道》中,称引孔子作春秋“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经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韩愈提出夷夏之别( )
A.从根本上遏制了佛教发展
B.有助于多元文化调和吸纳
C.意在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
D.旨在维护儒学的主流地位
13、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府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政策制度和机构设置,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以达到民族和谐和国家统一的目标。”下列史料,不能佐证该观点的是( )
A.“特设蒙古、女直、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缅甸八馆,置译字生、通事,通译语言文字。”
B.“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
C.“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
D.“专管蒙古事务,尚可兼办回部。著将理藩院五司内派出一司,专办回部事务。”
14、17世纪,英国纯农业人口从15世纪的90%下降到50%,但人们却热衷于投资农业:占有土地、改良粮种和土壤、采用轮作制、使用各种农业机械。到18世纪上半期,农业革命取得丰硕的成果,农业资本主义得到发展。这一现象说明( )
A.城市化对农产品需求量不断扩大
B.工业革命对原料的需求量增大
C.圈地运动推动土地所有权的变化
D.英国尊重传统的社会风气浓厚
15、1790年美国拥有8000人以上的大城市只有5个,其人口不到13万人,1820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2%。到1870年城市数目增至663个,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5%。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美国
A.进行了大规模的殖民掠夺
B.打破了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
C.已经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
D.工业化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
16、元代重视社学,各村五十家为一社,社长先经社众推举,再由官方认定,官方划拨土地作为学产。社学子弟学习儒家经典及农业生产知识,“如学文有成者,申复官司照验”。这表明元代基层治理( )
A.凸显地方宗族地位
B.注重官民双向互动
C.蕴含浓厚民主色彩
D.突破传统教化模式
17、历史图片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判断,下图可以用于研究( )
A.小麦在全球传播
B.奴隶贸易
C.印欧人早期迁徙
D.华工出国
18、《后汉书》载:“时天下扰乱,唯河西独安,而姑臧(武威郡治所)称为富邑,通货羌胡,市日四合,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致丰积”。后世出土的敦煌汉简有“远客”“东方来客”“有客从远方来”参与“通关市”的记载。这反映出,当时( )
A.边疆民族内迁趋势加强
B.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C.朝廷加强对西域的管理
D.工商业市镇逐渐兴起
19、考古研究发现,四五千年前,一批崇拜玉器的良渚人来到今天兴化市戴南镇蒋庄,他们当中的能工巧匠也将高超的良渚制玉技艺带到了这里。距今4300年前,龙山时代文化间的交流在其中心或都邑性遗址中出现高峰,甚至形成一波浪潮。由此可见,早期中华文明( )
A.逐渐趋向于一致性
B.呈现出交融性特征
C.萌生华夏认同观念
D.渐次迈入文明社会
20、京剧的前身即为徽剧,原来以唱二簧调为主,兼唱昆腔吹腔、四平调拨子等,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扬州的三庆徽班进京,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逐步发展为今天的国剧。据此可知京剧艺术得到迅速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A.贴近生活,联系百姓
B.文武兼修,角色齐全
C.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D.政策鼓励,题材广泛
21、观察如图,推断图中所示粮食产量变化的原因应是( )
A.全国范围内完成了土地改革
B.进行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22、洪武十六年(1383年),明太祖颁给暹罗、占城、真腊等国勘合,作为各国来贡的凭证,“凡中国使至,必验勘合相同,否则为伪者,许擒之以闻。”据此可知,明朝( )
A.扩大了对外交往范围
B.注重规范朝贡贸易
C.海禁政策已名存实亡
D.商品交易程序严格
23、1954年美国创建了一个非营利性的国际发展机构— “亚洲基金会”(Asian Foundation),总部设在旧金山,并先后在亚洲18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办事处,其活动宗旨是通过提供资助和项目服务,帮助亚洲各国的民主制度建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其旨在( )
A.主导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B.缓和与亚洲国家的关系
C.遏制苏联共产主义渗透
D.服务于美国的全球战略
24、万历年间刻本《五杂俎》载:(当时)福建海外贸易,“东则朝鲜,东南则琉球、吕宋,南则安南、占城,西南则满剌加、暹罗,彼此互市,若比邻然。又久之,遂至日本矣,夏去秋来,率以为常,所得不赀(计算)”。这一现象主要缘于( )
A.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B.朝贡体系的逐步确立
C.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D.海外贸易政策的调整
25、王夫之:
(1)生平: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
(2)地位: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
(3)著作:《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书;
(4)思想:世界是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是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发展变化有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是相对的、___________是绝对的;具有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思想;
26、1978.5《光明日报》发表________一文,展开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________理论。
27、思想解放中产生代表人物,社会变革造就领袖人物并形成重要成果。请完成以下表格(每空填一项即可)
| 代表人物 |
| 领袖人物 | 重要成果 |
文艺复兴 | 但丁 | 英国革命 | 克伦威尔 | 《③法案》 |
宗教改革 | 马丁•路德 | 美国独立战争 | 华盛顿 | 《④宣言》 |
启蒙运动 | ① | 法国大革命 | 罗伯斯庇尔 | 《⑤宣言》 |
科学社会主义 | ② | 美国内战 | ⑥ |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
|
| 俄国十月革命 | ⑦ | 《土地法令》 |
28、现实主义美术
(1)兴起:19世纪中期。
(2)特点:注重表现⑨__________。
(3)代表:法国米勒的作品主要反映农民的生活和情感,代表作有《播种者》⑩_________等;俄国列宾的画突出地表达了民族忧患意识,代表作是⑪_______________。
29、电影
(1)产生
a.背景:①__________的进步提供了技术和物质基础。
b.标志:②______年,卢米埃尔兄弟公映电影短片。
(2)发展
a.美国格里菲斯拍摄③________________,称为“默片”。
b.苏联发展迅速,拍摄了④________________等。
c.⑤_______年美国首次拍摄成功有声影片。
d.1935年第一部彩色电影⑥____________拍摄成功。
e.二战后,宽银幕和立体声电影问世。
30、孟德斯鸠
(1)代表作:《____________》。
(2)观点:提出____________学说。
(3)影响:三权分立学说后来成为资产阶级____________的基本原则。
31、70年代末
(1)邓小平在教育战线⑩________________。
(2)恢复中断⑪____________________。
(3)组织编写教材,倡导尊师重教。
(4)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实行⑫___________战略。
32、周恩来说:“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呢?中国100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不学他们”的突出表现是( )
A. 采取“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
B. 采取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C. 采取“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
D. 采取“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33、典型表现浪漫主义文学特征的代表著作________;苏联著名作家________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具有重大世界影响。
34、1982年_______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987年_______邓小平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35、简答题。近代中国衰败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前仆后继,不断探索民族复兴之路。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为民族复兴在思想和实践上实践上进行了哪些探索?简述其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资产阶级阶级革命派代表孙中山为振兴中华,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哪些探索?
(3)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的革命道路是什么?
(4)综上材料,谈谈你对民族复兴的认识。
36、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已有百年历程,这一历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五四运动后,李大钊的哪篇文章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对当时的中国革命产生的重大影响是什么?
(2)20世纪中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的哪次会议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到此时,毛泽东思想已形成哪两个理论成果?
(3)20世纪晚期,邓小平围绕哪一根本问题展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造性探索?这一探索把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一个新阶段。邓小平理论在中国共产党的哪次会议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4)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呈现怎样的基本特点?
37、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具有极为丰富的内容和多样化的体系,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请回答:
(1)唐朝时,诗歌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简述唐诗繁荣的历史条件。
(2)宋词分为哪两大派别?各举两位代表人物。
(3)元明清时期成就突出,集文学、书法、绘画、篆刻为一体的艺术形式是什么?
3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对中国国家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可是,到了近代,儒学却连连遭到批判,其地位和影响不断削弱、衰微,最终失去主流、统治地位,被边缘化。这是中国儒学发展、演变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儒学的衰微其实是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社会转型和文化革新、文化转型的必然结果。这一过程与中国近代化的展开、古代社会的解体基本同步,其历史必然性不言而喻。不同性质的社会变革一旦在中国展开,文化革新就相应提上了日程,就势必要不断触动传统儒学,以致最终否定它的神圣地位。在变革过程中,中国古代社会结构逐步解体,儒学也势必随之同步衰微。
——张锡勤《儒学在中国近代的命运》
材料二韩国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到了现代,他们一方面提倡世界化(实际是向美国看齐的现代化),另一方面又保护和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后者做得甚至比中国还好。从小到集体的人与人之间,大到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支柱,每一步都渗透着儒家文化的传统素质。以儒家精神为基础的韩国人精神及其思维模式,还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关系,“群体内的和谐”与“群体外的竞争”密切结合,使得韩国国内稳定不乱,又能在国际经济发展中大显身手,促使其综合国力名列前茅。
——《中国儒家传统文化对韩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材料三魏源在《海国图志•序》中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四1898年,张之洞发表的《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五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材料六李大钊指出:俄国(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他号召人们向俄国学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儒学衰落的原因。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学对中、韩两国的影响的相似之处,并分析儒家文化在近代中国、现代韩国命运不同的根本原因。
(2)比较材料三、四,指出在认识近代中国所面临形势的问题上两者的不同;材料五较之材料三、四,其内容有何进步?材料六与材料五有何联系?有什么重大影响?
39、探究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技能。
(1)根据所示。左表中应填入写出右边的序号。
(2)结合所学写出一个符合②的发生在古代中国公元5世纪时期的示例。
(3)结合所学列举古代中国符合④的一个典型示例并简述其积极意义。